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教育中,交流的重要性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学课程的改革,数学交流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程目标,数学交流的重要性也凸现了出来。营造和谐氛围是数学交流的基础,精心设计内容是数学交流的着力点,准确运用数学语言表达是数学交流的核心。
关键词:数学交流;有效;途径
在数学教育中,交流的重要性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学课程的改革,数学交流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程目标,数学交流的重要性也凸现了出来。在教学中,当学生与同伴交流自己对某个数学问题的看法,并倾听他人的数学表达时,同时也在学习如何更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要激励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交流,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营造和谐氛围——数学交流的基础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是听众,教师有问,学生才答。课堂上要求学生遵守纪律,认真听讲,不交头接耳,不做小动作。教师与学生是有一定距离的。
新课程改革强调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这就要求我們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充分地融入到学生中去,要想方设法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允许学生自由发言,允许学生自由争辩,允许学生插嘴,允许学生说错,等等。只有在这样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敢于交流,乐于交流,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2 精心设计内容——数学交流的着力点
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在课堂上,学生之间交流对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的理解,交流对某个问题的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等等,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心理需求。因此,教师有计划地选择适宜交流的内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碰撞的情境,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开放平台,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我认为在以下内容设计学生交流,对发展学生思维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1 在知识的生长点
儿童认知的发展中有两种水平,即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就是儿童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教师应找准这种差异,让学生交流,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再上一个台阶。
例如:“圆的周长”教学片段
师:我们知道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有关系,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呢?说说你的理由好吗?
生1:与半径有关,因为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半径越大,圆就越大,周长也就越长。
生2:与直径有关,直径越长,周长就越长。如果把圆沿着直径分成两半,两段曲线的长大约是直径的2倍。
生3:不对,大约是3倍吧,曲线要比直线长。
生4:那就可能是4倍了,一段曲线大约是直径的2倍,两段曲线不就是4倍了。
师:那到底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呢?怎样才能知道呢?
生:动手量一量,算一算不就知道了。
圆的半径(直径)决定圆的大小,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学中,适时提问学生“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有关系,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呢?说说你的理由好吗?”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知识“圆的半径(直径)决定圆的大小”与圆的周长建立起一种联系,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其后的交流、操作活动顺理成章,推导圆的周长公式也就水到渠成。
2.2 在思维的障碍处
学习活动是学生内化知识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尤其是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因思维受阻而“卡了壳”,出现思维障碍。这时,给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有充分表达自己解决问题思路的氛围,有与同伴充分交流的机会,往往能使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例如:“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又会有什么特征呢?谁能猜测一下。
生1:我发现10以内的数只有3、6、9是3的倍数。
生2:我发现3的倍数个位上是0——9这10个数字都有可能。
师:个位上的数字没有特征,那么十位上的数字有规律吗?
生:也没有规律,1——9这些数字都出现了。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12、21都是3的倍数,还有15、51,27、72,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
师:这些数之间有什么联系?你能发现吗?
生1:个位、十位上的数字顺序换了一下。
生2:我把个位、十位数字加了一下,2+1=1+2=3;1+5=5+1=6;2+7=7+2=9;它们的和都是3的倍数。
师:大家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了吗?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师:请大家找几个数验证一下。
在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时,学生往往受到“2、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直接去看一个数的个位数字,发现这样做行不通,于是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萌发疑问,激发了强烈的探究欲望。经过同伴之间的交流,学生思路渐渐清晰,逐步发现、归纳规律,得出结论。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体验成功的喜悦。
3 准确运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交流的核心
数学交流离不开数学语言。在数学语言中,公式、概念、法则等地表达是严密的,有时多一个字或少一个字都可能造成谬误。如:“数”与“数字”,“增加”与“增加到”,“数位”与“位数”,“除”与“除以”,等等。为了使学生能准确地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为学生示范,其次要让学生理解数学语言,再次要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感悟数学语言。学生只有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才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条理性。
总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使他们能够在清楚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思维过程的同时,能认真倾听、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在交流过程中,及时反思,及时完善,及时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从而使思维更严密,更灵活。
参考文献:
[1] 刘兼,孙晓天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陆丽萍主编.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东北释放大学出版社,2003.
[3] 蔡楠荣主编.课堂掌控艺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药惠银王中心小学)
关键词:数学交流;有效;途径
在数学教育中,交流的重要性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学课程的改革,数学交流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程目标,数学交流的重要性也凸现了出来。在教学中,当学生与同伴交流自己对某个数学问题的看法,并倾听他人的数学表达时,同时也在学习如何更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要激励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交流,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营造和谐氛围——数学交流的基础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是听众,教师有问,学生才答。课堂上要求学生遵守纪律,认真听讲,不交头接耳,不做小动作。教师与学生是有一定距离的。
新课程改革强调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这就要求我們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充分地融入到学生中去,要想方设法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允许学生自由发言,允许学生自由争辩,允许学生插嘴,允许学生说错,等等。只有在这样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敢于交流,乐于交流,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2 精心设计内容——数学交流的着力点
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在课堂上,学生之间交流对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的理解,交流对某个问题的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等等,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心理需求。因此,教师有计划地选择适宜交流的内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碰撞的情境,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开放平台,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我认为在以下内容设计学生交流,对发展学生思维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1 在知识的生长点
儿童认知的发展中有两种水平,即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就是儿童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教师应找准这种差异,让学生交流,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再上一个台阶。
例如:“圆的周长”教学片段
师:我们知道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有关系,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呢?说说你的理由好吗?
生1:与半径有关,因为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半径越大,圆就越大,周长也就越长。
生2:与直径有关,直径越长,周长就越长。如果把圆沿着直径分成两半,两段曲线的长大约是直径的2倍。
生3:不对,大约是3倍吧,曲线要比直线长。
生4:那就可能是4倍了,一段曲线大约是直径的2倍,两段曲线不就是4倍了。
师:那到底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呢?怎样才能知道呢?
生:动手量一量,算一算不就知道了。
圆的半径(直径)决定圆的大小,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学中,适时提问学生“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有关系,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呢?说说你的理由好吗?”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知识“圆的半径(直径)决定圆的大小”与圆的周长建立起一种联系,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其后的交流、操作活动顺理成章,推导圆的周长公式也就水到渠成。
2.2 在思维的障碍处
学习活动是学生内化知识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尤其是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因思维受阻而“卡了壳”,出现思维障碍。这时,给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有充分表达自己解决问题思路的氛围,有与同伴充分交流的机会,往往能使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例如:“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又会有什么特征呢?谁能猜测一下。
生1:我发现10以内的数只有3、6、9是3的倍数。
生2:我发现3的倍数个位上是0——9这10个数字都有可能。
师:个位上的数字没有特征,那么十位上的数字有规律吗?
生:也没有规律,1——9这些数字都出现了。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12、21都是3的倍数,还有15、51,27、72,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
师:这些数之间有什么联系?你能发现吗?
生1:个位、十位上的数字顺序换了一下。
生2:我把个位、十位数字加了一下,2+1=1+2=3;1+5=5+1=6;2+7=7+2=9;它们的和都是3的倍数。
师:大家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了吗?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师:请大家找几个数验证一下。
在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时,学生往往受到“2、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直接去看一个数的个位数字,发现这样做行不通,于是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萌发疑问,激发了强烈的探究欲望。经过同伴之间的交流,学生思路渐渐清晰,逐步发现、归纳规律,得出结论。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体验成功的喜悦。
3 准确运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交流的核心
数学交流离不开数学语言。在数学语言中,公式、概念、法则等地表达是严密的,有时多一个字或少一个字都可能造成谬误。如:“数”与“数字”,“增加”与“增加到”,“数位”与“位数”,“除”与“除以”,等等。为了使学生能准确地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为学生示范,其次要让学生理解数学语言,再次要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感悟数学语言。学生只有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才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条理性。
总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使他们能够在清楚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思维过程的同时,能认真倾听、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在交流过程中,及时反思,及时完善,及时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从而使思维更严密,更灵活。
参考文献:
[1] 刘兼,孙晓天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陆丽萍主编.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东北释放大学出版社,2003.
[3] 蔡楠荣主编.课堂掌控艺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药惠银王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