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中,新课程强调,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一个过程。那么,如何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呢?就要以课堂的活动为抓手,逐渐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积极参与度。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活动;重要性
一、 做数学课堂的引路人
往往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普遍有这样一个心理状况:倾囊相授,毫无保留,生怕学生犯错。也正因为如此,学生们也因此失去亲身体验的机会,当然,学生们实现自我价值就更难了。学生在课堂中达到思维碰撞的效果,教师是关键。做好引路人,带着活动、兴趣、智慧进课堂,而非一连串的问题。例如,在求解“三角形的面积”这一课,教师有序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对三角形进行拼接、裁剪。这样,在活动中每个小组中的成员享受过程的同时,都会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老师追问:“你们各拼成的或剪成的图形,每种图形你是如何来求它们的面积?”同学们争先恐后,各抒己见。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了,才能把知识内化为活动。
二、 让学生学习变成一种需求,激发学习动机
学生是充满情感和个性差异的,是富有智能潜力的个体。如果仅仅是一味地“满堂灌”,毫无疑问,学生就像是批量生产的机器。学生如果在学习中有了需求,才会产生学习的动机。而要使得人人参与,个个展示必须要有活动的支撑。
(一) 诱发学习的需求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学情、心理特征,设计问题环节,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例如,教师在上《扇形统计图》时,教师可以利用平时生活中的一种最熟知东西——水,通过调查研究获取数据,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中,从通过条形统计图的研究,让学生找优点的同时也发现其缺点的存在,从而针对其缺点让学生自己引出对学习扇形统计图的需求。又如课堂上通过让孩子们与我要木条、要面,搭建长方体、正方体。当然,所要的数量都是经过同学们深思熟虑以后得来的,从而使学生深刻感知其特征。由此,孩子们学到的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堆概念和公式。这样,他们有了需求,有了主动也就成了学习的主人。
(二) 寻求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发现固定的模式在久而久之的学习生活中,学生都有疲倦和厌学的状况。这时候寻求生活中的数学,则会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效果自然也就好了。例如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学完以后,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即每人可以做一个调查问卷,以及对相关数据的整理,可以对家里每月用电量做一个统计,也可以对生活用水做一个简单的统计,甚至对每月在用电用水的开支上也可以做一个明确的统计,做完以后让学生自己绘制统计图并且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让学生也能明白生活中我们应该节约用电用水。有了这样的数学活动,知识显得更接地气,从而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综合实践能力。
三、 摆脱生活的数學是不完整的课堂
在课堂中我们往往出示一些课本中的数学问题,同学们总是能够轻而易举将其解决,但往往出现生活一些操作题,倒显得手足无措。这就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知识与生活的关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仅仅是课本。对于这样的教育是脱离生活的。有学者曾这样说过:“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它更离不开生活。”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我们已有的认知和经验的基础上,融合有生活的味道,学生们学到的也才能学以致用。
(一) 抽象的数学概念,源于生活
让课堂活动步入生活,让具体形象的生活走进抽象的“数字”“概念”和“公式”的数学。要帮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数学建模,以此来达到对抽象概念深刻的认识。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教师让学生在家找一些边长为一厘米的正方体块,学生拿来的很多,有的将自己的魔方拆卸成小方块,有的拿来自己家切成小方块的豆腐,有的索性用橡皮泥捏了好多小方块等,而在课堂上学生们拿了各式各样的小方块。自然而然这节课学生便有了浓厚的兴趣,我让孩子们自己去摆长方体或正方体,并记录学习单。学生在边摆边数的过程中记录了长方体的体积与小方块数量以及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从而将数学中最为抽象的公式独立提炼出来。学生通过多种实例,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对于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和概括也会更加明朗。
(二) 从书本中走出来
长此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容易形成定式思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开窍。这会使学生思想上,做事的方式方法上越来越固化,陈旧化。而新的教学大纲指出,数学的学习就是要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要使得学生脱离书本,真正意义上从书本中走出来,结合实际,做到学以致用。如,学了植树问题以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家里种蒜苗,分析3米的距离每20厘米栽一棵最多能栽几棵或最少能栽几棵,等蒜苗长出来以后搜集每隔一米后的成活率并将收集来的数据填入统计表后,画出相关的统计图,从中读取数据等等。
总之,新课程中要打破以往的封闭,让学习开放化,让学生的认识开拓化,让小学数学课堂永远充满丰富的想象,孩子们也会试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由此,学习数学再也不会枯燥乏味了,因为它与兴趣相伴,与实践为伍。师生也能共同体验出“自我”的价值,构建起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那就让我们用心去感受生命成长的美。
作者简介:
蒋海利,甘肃省兰州市,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新营乡黄坪学校。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活动;重要性
一、 做数学课堂的引路人
往往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普遍有这样一个心理状况:倾囊相授,毫无保留,生怕学生犯错。也正因为如此,学生们也因此失去亲身体验的机会,当然,学生们实现自我价值就更难了。学生在课堂中达到思维碰撞的效果,教师是关键。做好引路人,带着活动、兴趣、智慧进课堂,而非一连串的问题。例如,在求解“三角形的面积”这一课,教师有序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对三角形进行拼接、裁剪。这样,在活动中每个小组中的成员享受过程的同时,都会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老师追问:“你们各拼成的或剪成的图形,每种图形你是如何来求它们的面积?”同学们争先恐后,各抒己见。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了,才能把知识内化为活动。
二、 让学生学习变成一种需求,激发学习动机
学生是充满情感和个性差异的,是富有智能潜力的个体。如果仅仅是一味地“满堂灌”,毫无疑问,学生就像是批量生产的机器。学生如果在学习中有了需求,才会产生学习的动机。而要使得人人参与,个个展示必须要有活动的支撑。
(一) 诱发学习的需求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学情、心理特征,设计问题环节,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例如,教师在上《扇形统计图》时,教师可以利用平时生活中的一种最熟知东西——水,通过调查研究获取数据,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中,从通过条形统计图的研究,让学生找优点的同时也发现其缺点的存在,从而针对其缺点让学生自己引出对学习扇形统计图的需求。又如课堂上通过让孩子们与我要木条、要面,搭建长方体、正方体。当然,所要的数量都是经过同学们深思熟虑以后得来的,从而使学生深刻感知其特征。由此,孩子们学到的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堆概念和公式。这样,他们有了需求,有了主动也就成了学习的主人。
(二) 寻求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发现固定的模式在久而久之的学习生活中,学生都有疲倦和厌学的状况。这时候寻求生活中的数学,则会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效果自然也就好了。例如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学完以后,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即每人可以做一个调查问卷,以及对相关数据的整理,可以对家里每月用电量做一个统计,也可以对生活用水做一个简单的统计,甚至对每月在用电用水的开支上也可以做一个明确的统计,做完以后让学生自己绘制统计图并且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让学生也能明白生活中我们应该节约用电用水。有了这样的数学活动,知识显得更接地气,从而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综合实践能力。
三、 摆脱生活的数學是不完整的课堂
在课堂中我们往往出示一些课本中的数学问题,同学们总是能够轻而易举将其解决,但往往出现生活一些操作题,倒显得手足无措。这就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知识与生活的关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仅仅是课本。对于这样的教育是脱离生活的。有学者曾这样说过:“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它更离不开生活。”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我们已有的认知和经验的基础上,融合有生活的味道,学生们学到的也才能学以致用。
(一) 抽象的数学概念,源于生活
让课堂活动步入生活,让具体形象的生活走进抽象的“数字”“概念”和“公式”的数学。要帮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数学建模,以此来达到对抽象概念深刻的认识。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教师让学生在家找一些边长为一厘米的正方体块,学生拿来的很多,有的将自己的魔方拆卸成小方块,有的拿来自己家切成小方块的豆腐,有的索性用橡皮泥捏了好多小方块等,而在课堂上学生们拿了各式各样的小方块。自然而然这节课学生便有了浓厚的兴趣,我让孩子们自己去摆长方体或正方体,并记录学习单。学生在边摆边数的过程中记录了长方体的体积与小方块数量以及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从而将数学中最为抽象的公式独立提炼出来。学生通过多种实例,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对于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和概括也会更加明朗。
(二) 从书本中走出来
长此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容易形成定式思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开窍。这会使学生思想上,做事的方式方法上越来越固化,陈旧化。而新的教学大纲指出,数学的学习就是要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要使得学生脱离书本,真正意义上从书本中走出来,结合实际,做到学以致用。如,学了植树问题以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家里种蒜苗,分析3米的距离每20厘米栽一棵最多能栽几棵或最少能栽几棵,等蒜苗长出来以后搜集每隔一米后的成活率并将收集来的数据填入统计表后,画出相关的统计图,从中读取数据等等。
总之,新课程中要打破以往的封闭,让学习开放化,让学生的认识开拓化,让小学数学课堂永远充满丰富的想象,孩子们也会试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由此,学习数学再也不会枯燥乏味了,因为它与兴趣相伴,与实践为伍。师生也能共同体验出“自我”的价值,构建起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那就让我们用心去感受生命成长的美。
作者简介:
蒋海利,甘肃省兰州市,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新营乡黄坪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