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方润华先生,太平绅士,金紫荆星章获得者,协成行发展有限公司主席,方树福堂基金、方润华基金主席,香港经济促进会主席,香港地产建设商会会董,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顾问教授,暨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名誉校董等。他还曾历任香港地产建设商会副会长,香港中旅国际投资有限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东华三院首总理,保良局主席等职位。1994年经国际小行星组织批准将5198号小行星命名为“方润华星”,2006年获颁“中国十大建设英才”,先後荣获第四届全国十大“扶贫状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中国扶贫基金会颁授的有关奖项及国家民政部颁授“中华慈善奖”等。
他是《福布斯》榜亚洲“慈善英雄”,是“中华慈善奖”“金紫荆星章”“英帝国员佐勳章”“1997年第四届全国十大扶贫状元奖”“2006年中国十大建设英才”“2010年《领袖人物》终身成就大奖”“2012傑出莞商奖”等奖项获得者。1994年,经国际小行星组织批準,更将519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方润华星”,从此,在浩瀚的夜空中,方润华先生之名,与陈嘉庚先生、邵逸夫先生、田家炳先生、曾宪梓先生等一起,被永久铭刻。
这每一项荣誉的加身,都是对方润华先生付出的肯定,每一项荣誉,也都见证了方润华先生这一路求索的轨跡。
砥砺奋进 勤奋立业
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正处於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为了寻求一个更稳定的生活环境,方润华先生的父亲方树泉先生,决定离开家乡东莞,来到香港发展。
方树泉先生用自己多年经商积攒的积蓄在香港开办了义德芝麻厂,主营芝麻及桂皮的相关生意。这是方氏家族与香港这块土地结缘的伊始。战前义德芝麻厂加工後经由洋行出口外国,父亲鼓励方润华在洋行见习,以掌握相关知识及技巧,直接找外国买家订货,改变了经营方式,为成功奠定了基础。义德芝麻厂的芝麻及桂皮销路扩大,其发展也因此一日千里,方树泉先生事业的根基逐渐稳固。
但在1941年日军侵佔香港之後,方润华先生的人生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香港遭受了接连18天的轰炸和攻击,整个城市恍然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难民营,到处是一片焦土。随着山河一起破碎的,还有方家苦心经营了十几年的芝麻厂。当时,日军咬定方家有“协助抗日之嫌”,於是将存放芝麻桂皮的仓库查封,将其银行户口冻结,方家人赖以生存的产业顷刻间没了,父亲当时深受打击,方家所有人瞬间都对未来充满了茫然和无助之感。原本泛舟学海,有望成就一番作为的方润华,此时作为家中长子,见到日佔下的香港终日动乱不宁的情景,见到家中产业承受如此危机,当时还只有16岁的这位少年,不得不临危受命帮父亲承担这份重任。期间遭遇日本宪兵的威胁,他也只能独自去解决,更遗憾的是因此而被迫辍学,成为他人生里的伤感回忆。
以前生活在父亲的伞羽之下,並未体会到操持家业的艰辛,如今突然成为了一个家庭的中流砥柱,一时间也有点不知所措,但残酷的现实並不允许他有任何的犹豫和退卻,他只能硬着头皮上,从点滴学起,从小做到大、从无做到有,这个过程中,父亲就是他经商之路上最好的老师。父亲这位实业家,虽身处乱世,卻从不因困難挡路而止步不前,父亲的教导及勉励让方润华先生从中获益良多。
1945年,日军投降之後英国开始重新接管香港。此时,刚刚从战火中走出来的城市,还是百废待兴的状态,英国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的举措,想要在短期内恢复香港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有了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方氏父子的理想和激情开始重新燃烧,於是预备谋求未来更长远的发展。在那个贫乏的年代,人对於知识的渴求往往更加的强烈,方润华首先想起的,是自己曾被中断的求学梦,於是1946-1947年,他开始补习英文同时自修,並在洋行做见习生,知识的补充让他内心变得更加丰盈,而艰苦环境亦逼迫他奋发图强,後来直接经营起中国土特产出口的生意,且生意甚为兴隆。
1948年对方家来说是个无比重要的年份,当年方润华先生得到父亲给予的两万元创业资金,在中环永和街6号地铺创办了协成行,奠定了方氏一族今後的基业。起初,协成行的业务十分广泛,主要经营包括桂皮香料,芝麻及藤器等贸易。这些货物中的大部分为当时香港重建所需物资。在这些贸易之中,他们又重点经营桂皮的出口业务,时运相济,协成行一度成为香港最大的桂皮出口商,所以在成立的短时间内就得到了飞速发展。但厄运又顷刻来临,五十年代初,联合国对华实施禁运,香港的转口贸易亦受到严重打击,协成行的芝麻和桂皮生意因禁运而被迫停顿。而就在此时,方润华先生当机立断,决定化危机为转机,进军地产业。自1952年在香港仔黄竹坑道购得第一块地皮开始,协成行频频出手,在香港多地购置了地产,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地产王国,成为了香港开埠以来首批最具规模的地产商之一。
如今,协成行已经迎来了自己70岁的寿辰,在这70年里,它从一株细嫩的幼苗长成了如今的参天大树,是方树泉、方润华先生以及一代代协成行人的开拓和进取,让其有了今日的勃勃生机。过去,他们齐携手,同奋进,未来,他们也将继续秉持协成行人身上的那股韧劲和精神,一起再续辉煌,共享荣光。
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餘
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是给後人树立的价值準则,在中国这种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社会结构里,家庭中所弘扬的理念,直接影响了个人的行为选择,使他最终成为一个符合家庭价值标準的人。对於方氏家族来说,“取诸社会,用於社会”,就是他们世世代代秉承的理念,是他们家族的风尚。 即使是在最艰苦,最动荡不安的年月,他们也始终没有放棄对施德行善一事的坚守。在工厂被无理征用,食物极度短缺的情况下,方树泉先生依旧带着家中成员早晚为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难民们派发食物。在最贫瘠的土地上,他们是精神的富有者,没有因为环境的失守而放棄精神领地的高洁,他们坚持以自己的方式,对抗着世界的动乱。
父亲给予了方润华先生最好的爱和责任的教育,他幼承庭训,於是也有了一颗博爱之心,以及达则兼济天下的强烈责任感,希望能尽己所能,做更多有利於社会的事情。1956年,为了回报家乡的养育,让更多年轻人有书可读,方氏父子在家乡东莞捐献了第一所小学,这成为了方润华先生捐资教育事业的开端。
近百年屈辱的历史,让国家和人民都更加深切地明白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道理,在公司取得了稳定的发展之後,方氏父子着手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兴办教育,发展科技。“中国要富强、要壮大,就一定要把教育和科技搞上去。”方润华先生如是说到。於是,在1977年非牟利慈善机构——方树福堂基金应运成立,1986年,又接着成立了方润华基金,两个基金秉承着“取诸社会,用於社会”的宗旨,每年从家族集团公司中抽取10%以上的利润用於行善。
如今,几十年光阴已过,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留下了方润华先生的足跡,从最知名的高等学府,到偏远山区的希望小学,都有他捐资兴建的项目。据不完全统计,方润华先生在内地捐建的小学已经有121所,中学有32所,在香港亦捐建了4所小学、1所中学,在全国各大学捐资的项目更是不计其数。方润华先生一度为自己年少失学而抱憾,如今能为众多学子圆求学梦,也是其个人理想另一种方式的实现。
即使在国家的教育事业上奉献了如此多的心力,方润华先生依旧深感不足。在深入偏远山区之时,他亲眼目睹了底层人民生活的艰难,不仅终日在贫困线上挣扎,在生命受危之时甚至都无力求援,医疗水平的落後致使其甚至无法应对一些很轻微的疾病。於是他决定将自己的公益事业拓展到医疗领域,解决部分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多年来,方树福堂基金及方润华基金透过各地侨务办、中国红十字会及海联会,已在内地贫困乡镇捐建56所卫生院,包括2008年在内蒙古额尔古纳市恩和乡及2009年在黑龙江海林市新安朝鲜族镇捐建的卫生院等。除此之外,他亦给诸多高校捐建了专项研究中心,如2010年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捐建的“树华乳腺癌研究中心”,2011年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捐建的“润良微创外科研究所”等等。从最基层的卫生院,到高等院校的研究中心,方润华先生从脚下出发,再极目远眺,在某种程度上,不仅切实地解决了眼前看病难的问题,更为国家高端医疗的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善良首先是一种选择,其次是一种坚守,因为行善本身並不容易,它需要我们抛卻私欲,抛卻个人小利。但也正因为这种不易,这一品质才显得愈发高洁。方家几代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条慈善之路,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心有阳光的人,四处所见皆是春暖花开。所谓的“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餘”,大抵如此。
心怀祖国 心忧天下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国土沦陷的那个年代,所有人都如同在刀尖上行走一般,光是活着,就已十分不易。年轻的方润华先生也正是在那时候,就直面了战爭的残酷。当民族危亡,同胞受难,卻无力抵抗的时候;当文物尽毁,千年传承毁於一旦,卻挽救无门的时候;当受尽欺凌,面对“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辱蔑之时,他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一个国家一旦不再有能力庇佑其子民,那个人的生存将会置於怎样的境况之下。所以,国富民强也就成为了其终生所愿。
方润华先生的理想,也是千千万万个中国人的理想,大家一路从炮火中走来,吃了太多苦,行至和平年代,更加明白了幸福的可贵。於是大家日夜兼程地赶路,用几倍的付出去弥补过去百年的错误和缺失,这才有了让世界为之惊叹的“中国奇蹟”。过去有多少的辛酸和屈辱,如今就有多少的自豪与骄傲。
可是香港由於过去百年与祖国分离的历史,很多人对於国家的认同感不及上一代人,在新时代里成长起来的部分青年,家国意识更是淡薄。所以近些年来,香港社会发生了好几起恶性事件,不仅离散了人心,更将香港推到了国家的对立面,这是令方润华先生最为痛心的一件事情,所以如今,方润华先生十分关注香港青少年的发展,也时常在各种场合谈及青年教育的问题,他最希望的,就是青少年能夠多了解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多走进历史,产生一种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共生共存的感觉。“不懂历史的人就不会创造历史,不知道自己过去在哪儿的人,也找不到自己的未来。”方润华先生如是说。
为了更好地记录时代,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方润华先生几十年来都保持着一个习惯,那就是每日坚持写作。他时而针砭时弊,时而脈脈含情,时而畅论时事,时而聊起为人之术。在每一种文字中,你都能看到一个他的形象。在言辞犀利的文章中,他是一个关注社会百态、关心民生疾苦的人;在如沐月光的温柔的文字中,他是一个情感饱满,至纯至善的人;在说起处世哲学的时候,他又是一位饱含学问的智者。总之,几十年来,他笔耕不辍,用文字担当社会责任,也用文字完成最自我的表達。
从最多难,最波折的年月中行来,方润华先生卻好似山间小溪,不污其颜色,不染其尘埃。不曾放棄对於人性美的追求,也不因为曾受生活的胁迫,而降低姿态去迎合生活。他有自己处世的原则和选择,信仰坚定,执行彻底。这让他的品行和其成就最终成为了浊浊夜空中一颗明星,璀璨夺目,光耀寰宇。
方润华先生,太平绅士,金紫荆星章获得者,协成行发展有限公司主席,方树福堂基金、方润华基金主席,香港经济促进会主席,香港地产建设商会会董,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顾问教授,暨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名誉校董等。他还曾历任香港地产建设商会副会长,香港中旅国际投资有限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东华三院首总理,保良局主席等职位。1994年经国际小行星组织批准将5198号小行星命名为“方润华星”,2006年获颁“中国十大建设英才”,先後荣获第四届全国十大“扶贫状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中国扶贫基金会颁授的有关奖项及国家民政部颁授“中华慈善奖”等。
他是《福布斯》榜亚洲“慈善英雄”,是“中华慈善奖”“金紫荆星章”“英帝国员佐勳章”“1997年第四届全国十大扶贫状元奖”“2006年中国十大建设英才”“2010年《领袖人物》终身成就大奖”“2012傑出莞商奖”等奖项获得者。1994年,经国际小行星组织批準,更将519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方润华星”,从此,在浩瀚的夜空中,方润华先生之名,与陈嘉庚先生、邵逸夫先生、田家炳先生、曾宪梓先生等一起,被永久铭刻。
这每一项荣誉的加身,都是对方润华先生付出的肯定,每一项荣誉,也都见证了方润华先生这一路求索的轨跡。
砥砺奋进 勤奋立业
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正处於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为了寻求一个更稳定的生活环境,方润华先生的父亲方树泉先生,决定离开家乡东莞,来到香港发展。
方树泉先生用自己多年经商积攒的积蓄在香港开办了义德芝麻厂,主营芝麻及桂皮的相关生意。这是方氏家族与香港这块土地结缘的伊始。战前义德芝麻厂加工後经由洋行出口外国,父亲鼓励方润华在洋行见习,以掌握相关知识及技巧,直接找外国买家订货,改变了经营方式,为成功奠定了基础。义德芝麻厂的芝麻及桂皮销路扩大,其发展也因此一日千里,方树泉先生事业的根基逐渐稳固。
但在1941年日军侵佔香港之後,方润华先生的人生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香港遭受了接连18天的轰炸和攻击,整个城市恍然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难民营,到处是一片焦土。随着山河一起破碎的,还有方家苦心经营了十几年的芝麻厂。当时,日军咬定方家有“协助抗日之嫌”,於是将存放芝麻桂皮的仓库查封,将其银行户口冻结,方家人赖以生存的产业顷刻间没了,父亲当时深受打击,方家所有人瞬间都对未来充满了茫然和无助之感。原本泛舟学海,有望成就一番作为的方润华,此时作为家中长子,见到日佔下的香港终日动乱不宁的情景,见到家中产业承受如此危机,当时还只有16岁的这位少年,不得不临危受命帮父亲承担这份重任。期间遭遇日本宪兵的威胁,他也只能独自去解决,更遗憾的是因此而被迫辍学,成为他人生里的伤感回忆。
以前生活在父亲的伞羽之下,並未体会到操持家业的艰辛,如今突然成为了一个家庭的中流砥柱,一时间也有点不知所措,但残酷的现实並不允许他有任何的犹豫和退卻,他只能硬着头皮上,从点滴学起,从小做到大、从无做到有,这个过程中,父亲就是他经商之路上最好的老师。父亲这位实业家,虽身处乱世,卻从不因困難挡路而止步不前,父亲的教导及勉励让方润华先生从中获益良多。
1945年,日军投降之後英国开始重新接管香港。此时,刚刚从战火中走出来的城市,还是百废待兴的状态,英国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的举措,想要在短期内恢复香港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有了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方氏父子的理想和激情开始重新燃烧,於是预备谋求未来更长远的发展。在那个贫乏的年代,人对於知识的渴求往往更加的强烈,方润华首先想起的,是自己曾被中断的求学梦,於是1946-1947年,他开始补习英文同时自修,並在洋行做见习生,知识的补充让他内心变得更加丰盈,而艰苦环境亦逼迫他奋发图强,後来直接经营起中国土特产出口的生意,且生意甚为兴隆。
1948年对方家来说是个无比重要的年份,当年方润华先生得到父亲给予的两万元创业资金,在中环永和街6号地铺创办了协成行,奠定了方氏一族今後的基业。起初,协成行的业务十分广泛,主要经营包括桂皮香料,芝麻及藤器等贸易。这些货物中的大部分为当时香港重建所需物资。在这些贸易之中,他们又重点经营桂皮的出口业务,时运相济,协成行一度成为香港最大的桂皮出口商,所以在成立的短时间内就得到了飞速发展。但厄运又顷刻来临,五十年代初,联合国对华实施禁运,香港的转口贸易亦受到严重打击,协成行的芝麻和桂皮生意因禁运而被迫停顿。而就在此时,方润华先生当机立断,决定化危机为转机,进军地产业。自1952年在香港仔黄竹坑道购得第一块地皮开始,协成行频频出手,在香港多地购置了地产,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地产王国,成为了香港开埠以来首批最具规模的地产商之一。
如今,协成行已经迎来了自己70岁的寿辰,在这70年里,它从一株细嫩的幼苗长成了如今的参天大树,是方树泉、方润华先生以及一代代协成行人的开拓和进取,让其有了今日的勃勃生机。过去,他们齐携手,同奋进,未来,他们也将继续秉持协成行人身上的那股韧劲和精神,一起再续辉煌,共享荣光。
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餘
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是给後人树立的价值準则,在中国这种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社会结构里,家庭中所弘扬的理念,直接影响了个人的行为选择,使他最终成为一个符合家庭价值标準的人。对於方氏家族来说,“取诸社会,用於社会”,就是他们世世代代秉承的理念,是他们家族的风尚。 即使是在最艰苦,最动荡不安的年月,他们也始终没有放棄对施德行善一事的坚守。在工厂被无理征用,食物极度短缺的情况下,方树泉先生依旧带着家中成员早晚为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难民们派发食物。在最贫瘠的土地上,他们是精神的富有者,没有因为环境的失守而放棄精神领地的高洁,他们坚持以自己的方式,对抗着世界的动乱。
父亲给予了方润华先生最好的爱和责任的教育,他幼承庭训,於是也有了一颗博爱之心,以及达则兼济天下的强烈责任感,希望能尽己所能,做更多有利於社会的事情。1956年,为了回报家乡的养育,让更多年轻人有书可读,方氏父子在家乡东莞捐献了第一所小学,这成为了方润华先生捐资教育事业的开端。
近百年屈辱的历史,让国家和人民都更加深切地明白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道理,在公司取得了稳定的发展之後,方氏父子着手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兴办教育,发展科技。“中国要富强、要壮大,就一定要把教育和科技搞上去。”方润华先生如是说到。於是,在1977年非牟利慈善机构——方树福堂基金应运成立,1986年,又接着成立了方润华基金,两个基金秉承着“取诸社会,用於社会”的宗旨,每年从家族集团公司中抽取10%以上的利润用於行善。
如今,几十年光阴已过,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留下了方润华先生的足跡,从最知名的高等学府,到偏远山区的希望小学,都有他捐资兴建的项目。据不完全统计,方润华先生在内地捐建的小学已经有121所,中学有32所,在香港亦捐建了4所小学、1所中学,在全国各大学捐资的项目更是不计其数。方润华先生一度为自己年少失学而抱憾,如今能为众多学子圆求学梦,也是其个人理想另一种方式的实现。
即使在国家的教育事业上奉献了如此多的心力,方润华先生依旧深感不足。在深入偏远山区之时,他亲眼目睹了底层人民生活的艰难,不仅终日在贫困线上挣扎,在生命受危之时甚至都无力求援,医疗水平的落後致使其甚至无法应对一些很轻微的疾病。於是他决定将自己的公益事业拓展到医疗领域,解决部分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多年来,方树福堂基金及方润华基金透过各地侨务办、中国红十字会及海联会,已在内地贫困乡镇捐建56所卫生院,包括2008年在内蒙古额尔古纳市恩和乡及2009年在黑龙江海林市新安朝鲜族镇捐建的卫生院等。除此之外,他亦给诸多高校捐建了专项研究中心,如2010年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捐建的“树华乳腺癌研究中心”,2011年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捐建的“润良微创外科研究所”等等。从最基层的卫生院,到高等院校的研究中心,方润华先生从脚下出发,再极目远眺,在某种程度上,不仅切实地解决了眼前看病难的问题,更为国家高端医疗的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善良首先是一种选择,其次是一种坚守,因为行善本身並不容易,它需要我们抛卻私欲,抛卻个人小利。但也正因为这种不易,这一品质才显得愈发高洁。方家几代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条慈善之路,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心有阳光的人,四处所见皆是春暖花开。所谓的“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餘”,大抵如此。
心怀祖国 心忧天下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国土沦陷的那个年代,所有人都如同在刀尖上行走一般,光是活着,就已十分不易。年轻的方润华先生也正是在那时候,就直面了战爭的残酷。当民族危亡,同胞受难,卻无力抵抗的时候;当文物尽毁,千年传承毁於一旦,卻挽救无门的时候;当受尽欺凌,面对“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辱蔑之时,他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一个国家一旦不再有能力庇佑其子民,那个人的生存将会置於怎样的境况之下。所以,国富民强也就成为了其终生所愿。
方润华先生的理想,也是千千万万个中国人的理想,大家一路从炮火中走来,吃了太多苦,行至和平年代,更加明白了幸福的可贵。於是大家日夜兼程地赶路,用几倍的付出去弥补过去百年的错误和缺失,这才有了让世界为之惊叹的“中国奇蹟”。过去有多少的辛酸和屈辱,如今就有多少的自豪与骄傲。
可是香港由於过去百年与祖国分离的历史,很多人对於国家的认同感不及上一代人,在新时代里成长起来的部分青年,家国意识更是淡薄。所以近些年来,香港社会发生了好几起恶性事件,不仅离散了人心,更将香港推到了国家的对立面,这是令方润华先生最为痛心的一件事情,所以如今,方润华先生十分关注香港青少年的发展,也时常在各种场合谈及青年教育的问题,他最希望的,就是青少年能夠多了解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多走进历史,产生一种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共生共存的感觉。“不懂历史的人就不会创造历史,不知道自己过去在哪儿的人,也找不到自己的未来。”方润华先生如是说。
为了更好地记录时代,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方润华先生几十年来都保持着一个习惯,那就是每日坚持写作。他时而针砭时弊,时而脈脈含情,时而畅论时事,时而聊起为人之术。在每一种文字中,你都能看到一个他的形象。在言辞犀利的文章中,他是一个关注社会百态、关心民生疾苦的人;在如沐月光的温柔的文字中,他是一个情感饱满,至纯至善的人;在说起处世哲学的时候,他又是一位饱含学问的智者。总之,几十年来,他笔耕不辍,用文字担当社会责任,也用文字完成最自我的表達。
从最多难,最波折的年月中行来,方润华先生卻好似山间小溪,不污其颜色,不染其尘埃。不曾放棄对於人性美的追求,也不因为曾受生活的胁迫,而降低姿态去迎合生活。他有自己处世的原则和选择,信仰坚定,执行彻底。这让他的品行和其成就最终成为了浊浊夜空中一颗明星,璀璨夺目,光耀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