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需由政府、高校、企业及大学生自身共同分担的责任体系,本文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及其社会影响,从政府责任角度探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及其社会影响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大学生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且富有创造力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社会政治稳定和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个重大的全局性问题,关系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是不争的事实,这种现实已经对大学生群体、家庭、我国高等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社会影响
1.影响社会和谐
安居乐业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也是人的基本诉求。如果政府不能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使得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造成他们美好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将会使大学生对政府产生不满情绪。若就业中再遇到各种不公平竞争,使他们失去许多平等的竞争机会,特别在受到歧视、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的干扰后,对他们的自信心、进取心打击很大,这更会让他们感到困惑、迷茫、愤怒、怨恨和不满,使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产生问题,这无疑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这与党中央所倡导的和谐社会格格不入。
2.影响人力资源投资的积极性
由于教育投资能给投资者带来经济效益、文化收益和社会效益,即较高的未来收入、工作满意度、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等。这使我国自古以来就盛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很多家庭为了子女读书、受教育,不惜节衣缩食、倾家荡产,更有一些贫困家庭在"读书改变命运"的感召下,不惜靠借贷来资助子女完成学业。但就业难意味着通过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闲置、浪费和他们收入减少,意味着人力资本投资预期收益的降低,这就导致了"读书无用论"的悄然盛行。
3.影响大学生身心发展
就业难使不少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生存竞争,不少大学生产生了焦虑不安、苦闷抑郁、恐惧自卑和神经衰弱等负性心理,于是休学、畸形竞争、轻生、犯罪等现象屡屡出现。在就业压力下,大学生更易因为外界的挫折而导致心理失衡,从而选择自杀来逃避。就业难所带来的压力容易造成大学生身心的畸形发展,这对大学生、家庭、社会都会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存在依据
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因自身性质、职能以及市场失灵因素必须承当重要责任,笔者将从三方面加以阐释:
(一)政府的性质与职能因素
作为最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体系中最初始同时最重要的一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境况直接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并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密切相关。因此,作为公共权力代理人的政府,有义务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二)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因素
高等教育部分具有萨缪尔森的公共产品性质,是一种准公共产品。高等教育在个人消费和收益上存在竞争性和排他性,但是高等教育的正的外部效应使社会收益也很多,而社会收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故高等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作为公共产品提供者的政府有责任与市场一起对高等教育进行调节。
(三)大学生就业市场失灵因素
大学生就业市场失灵是指大学生就业市场机制偏离理想状态,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和人力资源的配置出现低效率状态。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劳动力市场失灵。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劳动力市场分割造成的劳动力流动转换能力弱,削弱了市场本身的协调配置人力资源的作用。我国在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等方面改革步伐缓慢,加剧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的不足。第二,教育市场失灵影响大学生就业。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如高校学历层次、专业设置、学科结构等与就业市场需求出现部分错位,导致毕业生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造成市场失灵。所有这些市场失灵的现象,其解决不能仅靠市场的自身调节,还需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重塑
大学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增值潜力的人力资源,大学生就业关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伟大历史时期。作为和谐社会重要内容的"就业充分"是我们努力追求和实现的目标,而保障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充分乃是其中关键的一环。为达到这一目标,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以就业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式
首先,把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实现结构调整与促进就业的紧密结合。要重新制定以促进就业为基本目标、指导思想、根本原则的产业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纲要,清理地区、城乡和所有制结构中不利于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法律法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开发能够带动就业的新兴产业。其次,以促进第三产业就业为重点,协调发展三次产业的就业空间。加大农业水利、电力、交通、文教、医疗、社保和其他基础设施发展投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小城镇建设步伐,鼓励发展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行业,进一步发展旅游业、教育业、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全面开发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
(二)培养完善的大学生就业市场
1.消除体制性障碍。政府一是要消除各种制度性障碍,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对劳动力市场的调节机能,改革目前的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疏通大学生城乡、省际之间合理流动的渠道。二要精简机构,改变当前劳动力市场部门分割管理的现象,整合行政资源,填补就业工作的"真空地带"。
2.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大学生在更大的范围内流动就业。目前我国的社保制度不统一,直接影响了人才流动,限制了大学生到次属劳动力市场就业的积极性。政府还应积极探索全国社会保障制度自由流通,即实行全国范围内"一卡通"。
(三)改革教育体制,建立新的教育模式
政府应当将落实高等院校办学自主权放在教育体制改革的首位,并为学校教育体制自主改革提供必要的后勤服务。
首先,应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行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下放其管理权给学校,并为学校提供相应的政策服务以辅助学校完善其管理职能。其次,给予高等院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并为学校提供相应的协调服务以调解学校和企业、市场间的人才供需矛盾。在学校与企业、市场及社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通道。政府要针对就业市场多方主体的需求,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方式,使供需双方为满足彼此的需求而做出相应的努力。
当然,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只有通过政府、社会、市场、企业和大学生间的相互协调、共同发挥功效,才能真正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完善大学生就业机制,最终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參考文献:
[1] 梁冬梅.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府职能优化.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1).
[2] 黄中庸、周建民、陈令霞. 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演变的价值分析. 教育研究,2006,8.
[3] 周湖勇. 大学生就业歧视之法律体系构建.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1).
[4] 王保义.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与对策的深层次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
[5] 吕荣娟. 大学生就业难与政府"看不见的手".成人教育,2008(256).
作者简介:娄妤(1987-),女,浙江人,上海海事大学文理学院2010级研究生,主要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及其社会影响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大学生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且富有创造力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社会政治稳定和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个重大的全局性问题,关系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是不争的事实,这种现实已经对大学生群体、家庭、我国高等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社会影响
1.影响社会和谐
安居乐业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也是人的基本诉求。如果政府不能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使得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造成他们美好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将会使大学生对政府产生不满情绪。若就业中再遇到各种不公平竞争,使他们失去许多平等的竞争机会,特别在受到歧视、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的干扰后,对他们的自信心、进取心打击很大,这更会让他们感到困惑、迷茫、愤怒、怨恨和不满,使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产生问题,这无疑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这与党中央所倡导的和谐社会格格不入。
2.影响人力资源投资的积极性
由于教育投资能给投资者带来经济效益、文化收益和社会效益,即较高的未来收入、工作满意度、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等。这使我国自古以来就盛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很多家庭为了子女读书、受教育,不惜节衣缩食、倾家荡产,更有一些贫困家庭在"读书改变命运"的感召下,不惜靠借贷来资助子女完成学业。但就业难意味着通过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闲置、浪费和他们收入减少,意味着人力资本投资预期收益的降低,这就导致了"读书无用论"的悄然盛行。
3.影响大学生身心发展
就业难使不少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生存竞争,不少大学生产生了焦虑不安、苦闷抑郁、恐惧自卑和神经衰弱等负性心理,于是休学、畸形竞争、轻生、犯罪等现象屡屡出现。在就业压力下,大学生更易因为外界的挫折而导致心理失衡,从而选择自杀来逃避。就业难所带来的压力容易造成大学生身心的畸形发展,这对大学生、家庭、社会都会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存在依据
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因自身性质、职能以及市场失灵因素必须承当重要责任,笔者将从三方面加以阐释:
(一)政府的性质与职能因素
作为最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体系中最初始同时最重要的一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境况直接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并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密切相关。因此,作为公共权力代理人的政府,有义务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二)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因素
高等教育部分具有萨缪尔森的公共产品性质,是一种准公共产品。高等教育在个人消费和收益上存在竞争性和排他性,但是高等教育的正的外部效应使社会收益也很多,而社会收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故高等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作为公共产品提供者的政府有责任与市场一起对高等教育进行调节。
(三)大学生就业市场失灵因素
大学生就业市场失灵是指大学生就业市场机制偏离理想状态,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和人力资源的配置出现低效率状态。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劳动力市场失灵。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劳动力市场分割造成的劳动力流动转换能力弱,削弱了市场本身的协调配置人力资源的作用。我国在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等方面改革步伐缓慢,加剧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的不足。第二,教育市场失灵影响大学生就业。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如高校学历层次、专业设置、学科结构等与就业市场需求出现部分错位,导致毕业生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造成市场失灵。所有这些市场失灵的现象,其解决不能仅靠市场的自身调节,还需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重塑
大学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增值潜力的人力资源,大学生就业关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伟大历史时期。作为和谐社会重要内容的"就业充分"是我们努力追求和实现的目标,而保障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充分乃是其中关键的一环。为达到这一目标,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以就业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式
首先,把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实现结构调整与促进就业的紧密结合。要重新制定以促进就业为基本目标、指导思想、根本原则的产业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纲要,清理地区、城乡和所有制结构中不利于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法律法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开发能够带动就业的新兴产业。其次,以促进第三产业就业为重点,协调发展三次产业的就业空间。加大农业水利、电力、交通、文教、医疗、社保和其他基础设施发展投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小城镇建设步伐,鼓励发展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行业,进一步发展旅游业、教育业、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全面开发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
(二)培养完善的大学生就业市场
1.消除体制性障碍。政府一是要消除各种制度性障碍,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对劳动力市场的调节机能,改革目前的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疏通大学生城乡、省际之间合理流动的渠道。二要精简机构,改变当前劳动力市场部门分割管理的现象,整合行政资源,填补就业工作的"真空地带"。
2.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大学生在更大的范围内流动就业。目前我国的社保制度不统一,直接影响了人才流动,限制了大学生到次属劳动力市场就业的积极性。政府还应积极探索全国社会保障制度自由流通,即实行全国范围内"一卡通"。
(三)改革教育体制,建立新的教育模式
政府应当将落实高等院校办学自主权放在教育体制改革的首位,并为学校教育体制自主改革提供必要的后勤服务。
首先,应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行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下放其管理权给学校,并为学校提供相应的政策服务以辅助学校完善其管理职能。其次,给予高等院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并为学校提供相应的协调服务以调解学校和企业、市场间的人才供需矛盾。在学校与企业、市场及社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通道。政府要针对就业市场多方主体的需求,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方式,使供需双方为满足彼此的需求而做出相应的努力。
当然,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只有通过政府、社会、市场、企业和大学生间的相互协调、共同发挥功效,才能真正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完善大学生就业机制,最终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參考文献:
[1] 梁冬梅.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府职能优化.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1).
[2] 黄中庸、周建民、陈令霞. 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演变的价值分析. 教育研究,2006,8.
[3] 周湖勇. 大学生就业歧视之法律体系构建.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1).
[4] 王保义.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与对策的深层次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
[5] 吕荣娟. 大学生就业难与政府"看不见的手".成人教育,2008(256).
作者简介:娄妤(1987-),女,浙江人,上海海事大学文理学院2010级研究生,主要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