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煎国色 茗赏天香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rr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戊子春月,逢双塔寺牡丹花期,无法安坐家中,欣然邀约好友二人,一同前往寺中煎茶赏花。
  还未入得寺中,一股股沁人心脾的花香便扑面而来,似从寺中满溢而出。循着花香,踏着脚下青石,数步之遥,就进入了一个与俗世完全不同的世界:
  安静的空间之内,几无行人,斑驳的朱栏,悠远的长廊,残破的碑文,远上的石阶,将寺内空间分隔得高低错落、层层叠叠。寺院的最高点,双塔巍峨耸立,如在圣坛上俯瞰众生。而所有的建筑之间,统统被翠碧占领,万紫千红点缀其中。
  向上的台阶,层叠高远,似乎每上行一步,世俗的纷扰便卸落一层。择塔侧长廊折处安坐,双塔近在咫尺。锦绣花丛层层簇拥,清风早已与花香不分彼此,而塔上的风铃轻远悠长的叮咚声更如梵乐般一洗尘心。
  燃橄榄炭,烹山泉水,择素瓷浅盏,瀹安吉白茶。地上的红泥小火炉,如久居浊世的煎茶人一般,终于重回自然的怀抱,忘情地与忽大忽小、倏来倏去的清风嬉戏,何须羽扇催摇?自有初红之火,二沸之汤。
  待水温略降,轻轻注入,素瓷盖碗中的翠碧白茶,在这活水活火的呵护下,如一夜春风抚慰下的枝头,片片灵芽飞舞,白色的叶片,绿色的经脉,如仙子般高洁不染……
  出汤,于花香习习中缓缓啜入,茶汤空灵出世又温润饱满,如谦谦君子般玉润低调,清甘鲜爽,回味无穷。
  手持空杯,遥看前方花丛,正是流金蜜蕊之时,姚黄魏紫盈盈尺满,脂红豆绿层层堆砌,开得雍容,亦开得放肆。感叹无论低调之茶汤,或高亢之国色,同样给人至妙的感受,而无论物种如何,也许只有那份率真的自然流露才是最美。
  姹紫嫣红开遍,如此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管它是谁家院?想这清风古寺,国色天香,一泡即终岂不遗憾。于是重煮甘泉,换朱泥紫砂壶、宋种芝兰香,再品香甘。
  甜糯的凤凰单丛,质感十足的茶汤里,有几分是橄榄炭的清香?有几分是山泉水的饱满?有几分是单丛的香甘?又有几分是心之高远?和着满园春色、缕缕花香、阵阵风铃,唯有满口余韵、满腹清爽、满心怡然,如此清幽之境、清闲之心,怎一个“清绝”了得……
  相对无言。静静的寺中,唯一的声音是双塔那208只风铃在风中的吟哦。仰望近在咫尺的双塔,左塔雄浑壮美,右塔灵秀纤纤,似一对布衣夫妇,几百年来不弃不离,相厮相守。那叮叮咚咚不绝于耳的铃声,是穿越时空的世外天籁,又是平实普通的人间情话;是空灵悠远、尽洗尘心的禅乐,又是一唱一和、轻语呢喃的缠绵……正如身在寺中的红尘中人,何必苦心破烦恼,踏实过好每一天,于时光的流逝中保留一份率真的心性,于俗世的纷扰下拥有一方心灵的净土,已然足够……
其他文献
人物名片    徐汉棠,1932年出生于江苏宜兴,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陶瓷协会会员,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专委会顾问。1954年师从顾景舟学艺,1960年随师父顾景舟一起进紫砂研究所专事设计和创新,1975年进中央工艺美院陶瓷系深造、1984年进宜兴紫砂工艺二厂任总工艺师、紫砂研究所所长、  1984年设计创作的《五头上六茶具》获全国陶艺评比二等奖,同年作品《
期刊
短篇小说名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集《园会》中,一则曾被用作英文语法习作的故事《一杯茶》描画的阶级关系,摆明是一出讽刺独幕剧。作者曼斯菲尔德出生于中产家庭,1888年生于新西兰威灵顿。早早离乡,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英国度过,以致不少人甚至误以为她是英国作家。她一方面常以冷眼观察自己所属阶层的生活,另一方面却也很享受优裕阶级带来的好处。  1908年,19岁的曼斯菲尔德离开新西兰前往英国,临行前,身为
期刊
作家何立伟为丰子恺画《品茶》配诗云:“总得有这样的时光/让我们坐在如烟柳阴下/坐在声声鸟啼中/品品茶/品品忙碌人生里的闲暇/品品庭院里的落花/品品似曾相识的清风/品品广大无边的季节/和土地深处的歌声。”如此喝茶品茗,是中国人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亦是中国茶最鲜明的一个文化符号。  闽地茶道,源远流长,集中华千年茶艺之精粹,承华夏百代品茗之真谛,情趣高雅,求和求真。无论是观音茶道、武夷茶道还是白茶绿茶
期刊
作为最早成名的武夷岩茶,铁罗汉一直以其刚烈浓郁的品性吸引着不少老茶客。笔者有幸在短时间内3次品饮到难得一遇的铁罗汉,现在回想起3次邂逅真有点独特而奇妙。    壹    时间:午后,燥热  地点:老伍私人茶室  茶品:慧宛铁罗汉  茶器:白瓷盖碗,精巧的无色透明玻璃隔热杯  老伍的爱妻是地道的武夷山人,从小饮茶。岩茶,已经是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夫随妇唱”的老伍也因此与茶结缘。常常借着看望老丈
期刊
福建茶名气大,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从树上的一片嫩绿叶芽,到杯中的带着清香的健康饮品,福建茶业的发展一直承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今,有着千年历史传承的这片“绿叶”,开始进入历史发展的全新时期——从茶业大省向茶业强省迈进。2007年,全省茶园面积254.6万亩,茶叶产量22.4万吨,毛茶产值超50亿元;茶叶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近1/5,其中乌龙茶产量12万吨,成为我省第一大茶类,
期刊
邓时海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普洱茶学会创会会长、台湾师大茶艺社创社教授、杨式太极武艺第六代传人。其《普洱茶》和《普洱茶续》成为普洱茶学界不多的畅销书之一。为普洱茶的研究和传播作出了特殊贡献。  每次去武夷山,我总能在这个美丽的地方留下可以回味很久的记忆,比如进桐木享受绿色,比如在天心寺静心喝茶。这次在武夷山的三天时间里,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在聆听了邓时海对普洱茶的困境的见解之后,能有幸和邓时海
期刊
在笔者看来,日春掌门人王启联身上那股强烈的“和”气与日春在铁观音茶行业的王侯霸气形成强烈的反差,或许,这就是道家“无为而治”和儒家“内王外圣”的茶界反映吧。正如王启联信奉的儒、道之说一般,日春对铁观音事业的经营,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盘生意,而是上升到了一门哲学、一种人生和经营境界。    茶业经营事业的三重境界    王启联结合自身10多年的铁观音营销生涯,对铁观音茶业的经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经营
期刊
清晨醒来,肩头便觉微微寒意,朝窗外一看,原来落雨了。洱海上雾色漫漫,如青纱轻笼,岛边的柳树点着头,在水中画出一圈圈连绵的波纹。原来想好了今天去赶玉玑岛的乡街,可这绵绵雨天里只怕是人迹寥寥。  茶聚几日,一班人还是要各奔东西了,吴兄一行取道丽江到香格里拉探访藏家木碗的制作,枝红夫妇要提前回昆明,既然赶不了乡街不如与他们一同出岛,顺道去感通寺看看那两棵心思神往的古茶树。主意既定,古琴入囊,家什入篮,一
期刊
从茶的品鉴来说,叶底占据着重要的部分。  浸泡后的茶叶底,会把茶叶“本来面目”直露出来,这时候去看它的叶底,就能了解它的身世与故事。如同在江湖之中观察一位侠客。他的身世、他的武艺、他的品德以及它的性格与传奇。  通过茶叶底,可以看出茶青的生长发育、采摘时间、生长旺盛与否、是否有痛虫害等,更能判断制茶技术工艺的优劣。  很多茶,许多人只注重它的香气与汤色,实际上,从叶底可以知道它的身世、它的大半。 
期刊
盛世中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都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  在这样的整体环境里。传承了千年的中国茶文化得到了重新繁荣茁壮的土壤和契机,而作为收藏界最引人注目的中国陶瓷。更是重新焕发了绚丽姿彩,被世人重新追捧。  茶和陶瓷。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但是茶和陶瓷,作为中国文化元素的基点,历来都仅仅局限于文人士大夫这个特定的社会层面。这里所说的中国文化元素。指的是这两者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博大与内涵,并非日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