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会铁罗汉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最早成名的武夷岩茶,铁罗汉一直以其刚烈浓郁的品性吸引着不少老茶客。笔者有幸在短时间内3次品饮到难得一遇的铁罗汉,现在回想起3次邂逅真有点独特而奇妙。
  
  壹
  
  时间:午后,燥热
  地点:老伍私人茶室
  茶品:慧宛铁罗汉
  茶器:白瓷盖碗,精巧的无色透明玻璃隔热杯
  老伍的爱妻是地道的武夷山人,从小饮茶。岩茶,已经是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夫随妇唱”的老伍也因此与茶结缘。常常借着看望老丈人的名义,流连于各个山峰之间。追寻着岩茶的踪迹。
  烧水的时间里,老伍介绍起了铁罗汉。无性系的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茶树。早在宋代就闻其名,盛于清代。因其药性曾名声大噪于东南亚一代。现如今产量较少,都收在一些独好岩茶的茶人手中,流通甚少。
  品鉴:干荼条索狭长,外形紧结;色泽绿褐;香气浓厚。
  汤色清澈艳丽,呈橙黄色,火焙后带花香。
  滋味微涩,带浓厚甘鲜并持久,岩韵显。
  叶底肥厚软亮,带朱红边。
  几道过后,口腔尽是铁罗汉浓郁霸道的香味。老伍亦在旁边细细介绍,铁罗汉和肉桂一般同属“霸气”的茶,但与肉桂略带辛辣的滋味不同。铁罗汉的滋味醇厚柔滑。本款茶属“台地茶”滋味略薄,但香气高扬持久,茶性稳定。
  还在细细回味铁罗汉的滋味,伍嫂笑言道。过几天回娘家带些“老罗汉”让我们再过过瘾。 初会铁罗汉,铁汉真情,霸中藏柔。
  
  贰
  
  时间:傍晚,雨后微热
  地点:老伍家阳台
  荼品:3年陈牛栏坑铁罗汉
  茶器:白瓷盖碗,精巧的无色透明玻璃隔热杯
  章用过伍嫂的清粥小菜,就有点迫不及待地催老伍泡茶。伍嫂笨荚道:“刚刚吃过鱼,你现在喝不出味道的。等下雨停了,在阳台就着月亮泡茶,不是更有味道?”原来深谙茶道的高人其实一直隐而不露。
  品鉴:干茶深绿褐油润带宝色。条索粗壮紧结,乍看似水仙。
  汤色艳丽,呈深橙黄色,香气焙火味与花香混合。
  滋味醇厚顺滑,浓厚甘鲜并持久,岩韵明显,回甘鲜爽且快。
  叶底软亮匀齐,红边带朱砂色。
  雨后的空气湿润带一点点热,月牙弯弯地挂在夜空。这样的情景里体会一泡茶,或许真有点茶不醉人人自醉的感叹。铁罗汉盛产期在4月中下旬。5月初开始采摘,属于重滋味的茶。茶水较厚,所以在摇青后期,要比其他茶略重。
  二会罗汉,沉稳厚实。默默不得语。
  
  叁
  
  时间:下午,阴天
  地点:友人茶居
  茶品:3年陈馒头峰铁罗汉
  茶器:清水泥紫砂壶,精巧白瓷斗笠杯
  两会铁罗汉,个中滋味还在心里转圜,又遇到了另一个好岩茶的茶友。好茶共分享,有茶就开斗几乎成了这一圈茶友的品茶习惯。听闻我对老伍的“铁罗汉”赞不绝口,不服气的他也请出自己的体己私藏。这真便宜了我这“蹭茶小鬼”。
  品鉴:干茶乌褐油润透亮,条索粗壮紧结,略有点不完整。
  汤色清亮透彻微带毫,呈深橙黄色,香气焙火味退却后带花果香。
  滋味醇厚顺滑,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回味甘爽且快。杯底有余香。
  叶底软亮肥厚,呈长椭圆型。
  看着我略有陶醉其中的样子,老友也不禁得意地介绍起自己私藏的茶样来。因为是传统手工制茶,采摘和制作都由手工制作,叶底略欠完整。铁罗汉原产内鬼洞,竹窠也有与此齐名的树。树种芽叶生育力较强,叶质较厚脆,持嫩性较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是优良的岩茶茶树品种。
  三会铁罗汉,张扬的爆发,真汉子的味道。
  链接:武夷岩茶始于明末,盛于清代19世纪中后期,它的“岩骨花香”之岩韵蜚声中外,饮誉四海。岩茶之所以为世人所称道,主要是由于岩茶具有高贵的品质。而岩茶的优异品质,必须具备三大条件:一是优越的自然生长环境;二是优良的茶树品种;三是优化独特的制作工艺。三大条件中,品种是影响品质的首要因素。名茶来自名种,没有优异的名丛,就难得香味双绝的岩茶。
其他文献
中国的茶文化,既有历史性又有时代性,它所具有的内在特质,在维持几千年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提倡和谐文化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氛围基础,而茶文化可以构建这种氛围。应该看到,由于经济条件、社会地位、文明修养的差异,各阶层之间的人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无论你怎样调节,都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没有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的情况下,用茶文化去引导人们自我修养和人
期刊
向来喜好闲来品茗听音乐,听过许多好乐曲,但笛箫名家张维良的一曲《茶禅一味》。如天籁之音,每每使人觉得意犹未尽。在静幽空灵的音乐里,思绪不由随着音乐进入缥缈之中……茶香中。禅意的钟声与木鱼声。若有若无的箫与古筝,让你逐渐进入一种从实有到空无的无我境界。  提到禅意茶心。要从佛教与茶结缘说起。三祖僧璨提倡打坐念经的同时还需要劳作,以劳动解决吃饭问题,因而植茶树、采茶叶、制茶、饮茶便融入佛事中。因为茶有
期刊
茶是一种与生活共鸣的饮品,它的生命力在于帮助我们摆脱俗世的焦虑和荣耀,体悟生命的灵性,进入逍遥的心态。  现代人的浮躁症以人染人,往往不知不觉中变得难以面对自己。构建和谐更需平凡人、平常心,平心静气、清心养怡。不求别人善待自己,只求自己善待他人;不向社会贪婪索取,更向社会增加己任。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
期刊
茶能养生,这在许多中国古代茶书以及医药书中都有记录,日本茶道之祖荣西(公元1141年~公元1215年)则在此基础上,写了一部“吃茶养生记”,系统地阐述了茶养生的主要理论问题。荣西所依据的养生理论,就是古代中国的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古人用来说明万事万物的相互联系、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约,从而达到生态平衡的一种理论。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五行之中每一行都不能缺少,缺少了一行,这个体系就不存
期刊
中秋送礼有团圆、祝福之意。  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的活动。但作为一个节日,中秋节盛行于唐朝,至明清时开始与元旦齐名,成为主要节日之一。明代以来,有关中秋赏月吃月饼的记述已经很多。《宛署杂记》说,每到中秋,百姓们都制作面饼互相赠送,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场店铺里卖的月饼,多用果类做馅,巧名异状,有的月饼一个要值数百钱。《熙朝乐事》里也说,八月十五
期刊
位于闽江源头的福建闽北茶区是中国乌龙茶和世界红茶的发源地,也是乌龙茶的制作技艺起源地。  清朝崇安县令陆延灿在《续茶经》中引述王草堂的《茶说》记叙了武夷茶的制作工艺,与现代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如出一辙,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制茶高僧释超全则写过:“溪茶遂仿岩茶样”。陈彬藩先生考证“乌龙茶的制作工艺,渊源于武夷岩茶”。茶业专家陈文怀先生在《茶的品饮艺术》中确定“乌龙茶的制法,发祥于武夷山”。  当这种
期刊
说起乌龙茶,自然想到了福建,说起福建的乌龙茶自然离不开那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且风景迤逦、钟灵毓秀的武夷山。  武夷山有2000多年的茶叶栽培历史。这里土地肥沃、生态条件好,适宜种茶,武夷山茶人更善于研制制茶技术,他们开创了半发酵的乌龙茶制作工艺,造就了武夷岩茶独特的“岩骨花香”;他们在引进松萝茶的炒青技术同时,加上自己原有的焙制技术,首创了与传统绿茶不同的另类茶——小种红茶,成为中国红茶,乃至世界红
期刊
人物名片    徐汉棠,1932年出生于江苏宜兴,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陶瓷协会会员,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专委会顾问。1954年师从顾景舟学艺,1960年随师父顾景舟一起进紫砂研究所专事设计和创新,1975年进中央工艺美院陶瓷系深造、1984年进宜兴紫砂工艺二厂任总工艺师、紫砂研究所所长、  1984年设计创作的《五头上六茶具》获全国陶艺评比二等奖,同年作品《
期刊
短篇小说名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集《园会》中,一则曾被用作英文语法习作的故事《一杯茶》描画的阶级关系,摆明是一出讽刺独幕剧。作者曼斯菲尔德出生于中产家庭,1888年生于新西兰威灵顿。早早离乡,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英国度过,以致不少人甚至误以为她是英国作家。她一方面常以冷眼观察自己所属阶层的生活,另一方面却也很享受优裕阶级带来的好处。  1908年,19岁的曼斯菲尔德离开新西兰前往英国,临行前,身为
期刊
作家何立伟为丰子恺画《品茶》配诗云:“总得有这样的时光/让我们坐在如烟柳阴下/坐在声声鸟啼中/品品茶/品品忙碌人生里的闲暇/品品庭院里的落花/品品似曾相识的清风/品品广大无边的季节/和土地深处的歌声。”如此喝茶品茗,是中国人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亦是中国茶最鲜明的一个文化符号。  闽地茶道,源远流长,集中华千年茶艺之精粹,承华夏百代品茗之真谛,情趣高雅,求和求真。无论是观音茶道、武夷茶道还是白茶绿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