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春》《人间》《今天》
让我写20世纪80年代南京的诗歌,的确有点勉为其难。这并非谦辞,因为我熟悉的只是《他们》创办前后的故事,而《他们》的作者来自全国各地,在七八十年代的文学民刊中,不说是特例,也是比较少见的。比如《今天》的作者大多来自北京,《非非》的作者集中于四川。当然,由于本人和南京的特殊关系,对当地的诗歌氛围还是有所了解。
稍晚于《他们》出刊,南京有过一本叫《对话》的杂志,主编周俊是长江上的一名水手,曾提出过所谓的“咖啡意识”。对其内容至今我也不能了然,只知道周俊经常出入于和平电影院旁边的咖啡馆,咖啡云云大约与此有关吧?
我和邓海南、贺东久也很熟悉,此二人都是军人,后者是前线歌舞团的专业词作者。贺东久曾经写过一首诗,整体记不清了,大意是:一帮军人在靶场上练习瞄准,恰好一位少女从前面路过,军人因此走神,将准星瞄了过去——“对于这一秒钟的疏忽,祖国会原谅。”可见当年的诗歌气氛热烈诡异,就是军人也疯狂。
还有工人。一名姓杨的锅炉工满口南京话,据称读书很多,他的绝招是,见到工人兄弟大谈萨特、弗洛伊德,见到写诗的文化人则说:我是大老粗,只晓得烧炉子,写诗跟烧炉子一个屌样!1987年《深圳青年报》和《诗歌报》联合大展期间,杨某临时组建了一个诗歌社团投稿参加,大展结束该社团就鸟兽散了。
此外我还和任洪、苏南是朋友。当时我在山东大学读书,假期归来,去他们那里吃过好几次饭。不仅自己去吃,还带了杨争光等人一起去。至今也没有回请过,心里面不禁惴惴。
南京的诗人们彼此相识,与一本叫作《青春》的文学杂志(官办)有关。当时《青春》火到什么程度?发行量高达70万份。赚了钱编辑部盖了一栋大楼,分给《青春》的编辑职工。此举在全国文艺界都很轰动,此楼犹如纪念碑,诉说着文学与青春的辉煌。如今我就在这座楼里写作,不过它已经十分陈旧破败了。我之所以能够身处此楼,是因为我哥哥李潮当年是《青春》的一名编辑,分房时有份。
可想而知,我首次发表诗歌作品也和李潮的推荐有关。《青春》当时开设了诗歌栏目,每期一人或者两人。由于杂志的影响力,只要在上面发诗立马就能红遍全国,至少也是江苏省。邓海南、贺东久、任洪、苏南和我都是《青春》的诗歌作者,记得还有小海、车前子等人。
70年代末、80年代初,南京有过一本叫《人间》的民办杂志。该杂志是南京地下文学的先驱,领袖人物是顾小虎,成员包括徐乃建、叶兆言、李潮、黄旦璇等。《人间》创刊略晚于《今天》,据说北岛作为北方民刊的代表曾来南京与顾小虎会面。这意义重大的南北碰撞我无缘目睹。李潮描述说,当时他走在中间,一边是北岛,一边是顾小虎,两人的身高都在一米八四左右。他们沿中山南路一路而去,路灯透过树影斑驳变幻,俩巨人越过李潮的头顶于半空交谈。身高如我的哥哥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是否觉得中国文学的前途无量、“未来在地平线上闪烁”(仿朦胧诗句式),我就不得而知了。
《人间》只刊载小说,并且只出了一期,但对其后的《他们》却具有示范作用。特别是通过叶兆言《今天》得以流传南京。兆言是叶圣陶的孙子,经常去北京看望爷爷,有机会和《今天》那帮人混在一起,顾小虎和北岛的见面大概也是他促成的。李潮不仅是《人间》的作者,和兆言亦是打小的朋友(我父亲方之和兆言的父亲叶志诚是至交),通过李潮《今天》辗转到我的手中。
1980年寒假归来,我与《今天》隔空接触,其心神俱震至今记忆犹新。像“星星的弹孔”“滑进瞳孔的一盏盏路灯”这样的意象在以前的阅读中几乎是闻所未闻的。加上秘密传阅构成的氛围,让我不能自拔,且一意孤行地走上了写诗这条不归路。之后,我又将《今天》带往了所在的山东大学。
这是《今天》传播的故事。我相信,当时遍及全国的地下文学的发轫与此(《今天》的传播)直接相关。北岛们的意义不仅是将某种现代诗歌的方式带入了中国文学,在特定的时代,文学的运作(自办刊物、自由结社等)也是前所未有的。到1980年10月,《诗刊》举办第一届“青春诗会”,由于《今天》诗人群中顾城、江河、舒婷的參加,一种崭新的诗歌风格才浮出水面,为更多的人所知。诗歌写作的热潮更是蔓延开去,愈演愈烈。
“云帆”、《老家》《同代人》
当时我参加了两个文学社团,在山大是“云帆”,在南京是“太阳风”。这两个社团都没有出过刊物,前者我卷入得更深,后者只是假期回南京时和一些诗人吃饭、玩耍而已(以诗歌的名义)。
1981年,第一次“反资产阶级自由化”开始,“云帆”由于传播“非法刊物”遭到校方审查。事态当时很严重,“云帆”的核心成员(王川平、杨争光、吴滨和我)建立了攻守同盟。由于吴滨当时在校刊担任编辑,我们便谎称《今天》是校刊收到的寄赠刊物。王川平、杨争光和我是78级,吴滨是77级,早我们半年毕业,他已确定被分到北京,因为这件事毕业证被扣了下来。他们系的支部书记和山大党委书记(系夫妻)找其谈话八个多小时,软硬兼施,吴滨终于崩溃,在没有通知其他人的情况下全面招供了。
外面,王川平、杨争光和我也开起了小会。作为小团体的头目,川平一再做我的工作,让我承认吴滨的指控(《今天》的来源系韩东)。他说已去吴滨家探望过了,吴母不停地掉眼泪,吴父病倒在床上好几天了,脸都肿了起来。川平又说,我们中总得牺牲一个人,如果牺牲杨争光,他来自农村,被学校开除了只有回家种地的份,一辈子不得翻身。我不同,比争光有才华,即使被学校开除也能通过写作写出来。
川平的分析大大地刺激了我的虚荣心,豪迈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于是我便认了这事。吴滨得以解脱,学校放行,顺利地去了北京。接着是寒假,王川平的老婆刚生了个女儿,川平还没见过呢,于是他回了重庆。争光的父亲也刚好刑满出狱,得回家见面,争光也走了。剩下我孤单一人,天天接受学校专案组的提审。
专案组由我们系的支部书记挂帅,老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干过武工队长,身高超过一米九。他将办公桌拍得山响,“韩东,你还不交代!”(得用胶东话念)亲切的乡音如今回想起来犹在耳畔。最后,还是我母亲拍了一封电报到系里:母哭盼学校这才放我回南京过年的。这年我20岁,杨争光24岁,吴滨26岁,王川平30多岁了,具体年龄不详。 1982年我分配到西安工作,班里的同学很多去了北京,分得最差的也能回到原籍。在西安本人痴心不改,竟然又投身于地下文学,办了一本叫《老家》的油印杂志。上面的作者大多是山大结识的那帮人,有王川平、杨争光、小君、吴冬培、郑训佐等。
小海是个例外,不是山大出身。还是在山大读书时他给我写信,字迹秀丽可疑,最后署名“海燕”,我一心以为这是个女孩。由于当时我正在谈恋爱,就没有给小海回信。后来才知道小海姓涂,本名涂海燕,是个古怪少年。给我写信时小海还在中学读书。他14岁起发表诗歌作品,15岁莫名其妙地成了当地作家协会的理事,可谓少年天才。其诗歌的灵动、奇谲就更具天才相了。
我在西安的最大收获是认识了丁当,他并未在《老家》上发表过作品。我们一道传阅多多的组诗《感情的时间》,忙于恋爱。丁当相貌堂堂,尤其是眼睛迷离如梦,一望而知就是一个诗人,就是不写也是诗人。
1982-1984年,我在西安两年时间,除了《老家》和丁当,还有几件事值得一提。一是诗歌方式的转变。在山大时我写诗深受《今天》的影响,严格地说处于某种模仿阶段。在西安期间我先后写下了《一个孩子的消息》《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我们的朋友》等一批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在风格和意识上已经截然不同。
二是封新成在兰州创办《同代人》。和当时很多民刊一样,《同代人》仍以北岛等人坐镇,但其中有一个栏目叫《我们这一代》,集中收入了于坚、王寅、普珉和我的作品。于、王、普后来都成了《他们》早期最重要的作者,于坚还直接参与了《他们》的创办。当时我读他们的诗大有找到同志之感,看来针对《今天》的美学反动并非是我一人的倾向,某种新的方向已在不同的诗人那里酝酿。之后,我和于坚、王寅开始了频繁通信。
由于和于坚、王寅、丁当等人的交往,我不再感到孤单,总算从被山大小团体逐出的失落中解脱出来。与此同时吴滨在北京混得风生水起,成了丁玲主编的《中国》的一名编辑。王川平、杨争光被其招致北戴河开笔会,皆有作品在《中国》上发表。
1985年我前往北京,第一次和北岛见面。在他家里,我先到,被邵飞留下来吃饭,北岛、马高明随后进门。记得北岛戴了一副眼镜,刚进来的时候镜片漆黑,渐渐地才变得透明,能看见他的眼睛了。北岛话不多,马高明一直在向他解释一张机票。当时北岛正准备出国,马高明大概在帮他翻译机票上的外文。后来北岛问我有没有新作?说他可以推荐到《中国》上发表。于是我就给了他在西安写的那批诗,其中包括《有关大雁塔》。1986年,《有关大雁塔》等几首诗就在《中国》上刊出了。
在北岛家时我曾告诉北岛,《中国》的编辑吴滨和我有过节,推荐过去也无济于事。他回答:“不怕,重要的是诗歌质量。”
这一年在北京我还见到了多多、骆一禾、赵振先等人。
吕德安亦是《他们》早期最重要的诗歌作者之一,我和他的认识是一个故事。还是在山东大学期间,我和小君谈恋爱,她慕名给舒婷寫信。舒婷回信说她有一个干弟弟,诗写得远胜于自己,此人就是吕德安。之后,小君和舒婷的通信就变成了和德安的通信,后者随信附来大量诗作,一读之下果真了得,不仅写得好,而且方式特别,完全另辟蹊径。德安还给小君写了不少情诗,我嫉妒得发狂。及至开始筹办《他们》,我不由得想起此人,毅然决然地写信到福州,向德安约稿。
直到很多年以后,吕德安才和小君见面,也才和我见面,那时我已经和小君结婚了。1988年我与小君离婚,和德安的交往就更没有障碍了。他的确是我见过的最有才能和自成体系的大诗人。可惜的是,德安后来辗转到美国求生,由于长期隔绝于国内诗坛,写作的自信心备受打击。
《新诗潮》、“他们”
1984年6月,我调动工作回了南京,这次再不是探亲,而是定居。和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相比,诗歌界的气氛已经为之一变,文学社团在全国全面开花,可以说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人以文学或诗歌的名义结社。众多的文学社有民间的,也有官方批准的,亦有半民半官的,遍及学校、工厂和机关单位。诗人们印刷刊物、举办诗会,还有一个恶习,就是到处串游。1985年,老木在北京自费出版了《新诗潮》,此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为《今天》诗人群的作品,下卷收入的则是《今天》之后的新秀。我开玩笑说,此书可作为联络图,只要一册在手便可游遍中国。
那时候,经常有外地诗人来访,只要报上姓名,声称是写诗的,你就得管吃管住、陪聊陪玩。并且还得吃好住好玩好,稍有怠慢,就会说你不讲义气,你的江湖名声就会受损。整个诗歌圈犹如江湖码头,交流诗歌在其次,以诗的名义过江湖生活才是真义。
记得有两位上海诗人来访,自称是从长江源头一路走来的,要走回上海(入海口)。但我怎么看都觉得不像,两人干干净净,衣服几乎一尘不染,而且也没带行李。坐下后就大谈哲学,试图让我折服。即使你请他吃饭也得心悦诚服地请,化缘的和尚也没有这样的呀。
还有一位姓马的诗人窜至南京,小海请他到九华山喝茶。此人喝至半途突然起身,高声朗诵诗歌。前奏是脱下军大衣,抛向空中任其落地,弄得邻桌不禁侧目。
就是这位马某,后来去了北京,游到北大校园里号召学生上街游行,结果被捕并上了电视。看电视时在座的有来自各地的诗人,将他的那身行头都认出来了:军大衣是某某送的,围巾是某某某送的,还有手表、裤子、鞋子……总之没一样是他自己的。
当年很少人有私人电话,更没有手机、网络,上门无法预约,办法是直接闯将过去。如果你住在楼上,就大声喊叫,你不在家,就在门口的台阶上坐等。我的住房条件稍好,在瑞金路有一处空房子,被我当作工作室,且门锁形同虚设,用一张硬纸片一别就开。经常有外地的诗人找我不遇,当地的诗人知道这个诀窍,就领着他们自己开门进去。
一天早上,我前往瑞金路“上班”,走到单元门口就闻到一股浓烈的烟味儿。打开房间门后,更是烟雾弥漫,就像着了火。只见几个人木然地坐在桌子前面,桌上放着麻将牌,他们竟然打了整整一夜。见我来也不招呼,我移至厨房给他们煎鸡蛋。 类似的故事不一而足。
也有彼此倾慕的诗人到来,相谈甚欢。比如王寅、陆忆敏一对就在瑞金路的房子里住了有十天。陆忆敏在我的书架上发现了一本《精神病学词典》,如获至宝,抽出翻阅。其后的几天到哪里她都带着这本书。因为这次见面,我写了一首诗《常见的夜晚》,此诗如下:
这个夜晚很常见
你来敲我的门
我把门打开一条缝
灯光首先出去
在不远的地方停住
你的脸朝着它
看见了房间里的一切
可我对你还不大了解
因此没有把房门全部打开
你进来带进一阵冷风
屋里的热浪也使你的眼镜模糊
看来我们还需要彼此熟悉
在这个过程中
小心不要损伤了对方
万夏自成都来访,我领他去见了顾前、苏童。我们去顾前家吃饭,在九华山茶馆展开辩论,其激烈程度差点要打架。具体辩论了什么我已经忘记了,只记得万夏对我说:中国诗歌的中心如今已经从北京转移到了四川。他还说,四川一帮人准备成立第三代诗人协会,计划让我出任主席。自然被我拒绝了。
钟鸣来访,说此前他去了杭州,在西湖边买了一把龙泉宝剑,神情甚为得意。
张小波来访,未遇,在我门上留了一张字条,说我是一只鹰,他是一只狼,云云。
大仙来访,在瑞金路住了一晚,也留了一张字条,说除了写诗,只有一个“小小的死亡”。
杨炼不是来访,而是钦差巡视。他是《今天》诗人群中重要的诗人,我等不由仰视。酒肉款待是免不了的,我们还陪他逛了夜色中的南京长江大桥。那时的杨炼身材颀长,面目清秀,但我不喜欢他的所谓史诗,因此暗自刻薄评论:像个县级文工团跳舞的。
孟浪、郁郁来访,说是刚刚去了西藏,如今我只记得他们的装扮。孟浪的破牛仔裤上贴了一块橡皮膏,郁郁则穿着高筒靴,比较时髦。
杨黎来访,只在我那坐了坐。由于之前没有读过他的诗,怠慢了。当时秦闲梦已在南京工作,杨黎有老乡接待,因此也不以为意。
这样的故事也不一而足。从1984年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南京碰面的诗歌圈人物还包括曲有源、普珉、宋词、唐晓渡、陈寅、李苇、吕德安、李劼、刘春(安徽)、洛夫、杨平、朱小羊、戴迈河、芒克、舒婷、柏桦,等等。柏桦后来干脆调来南京工作。由于记忆的关系,这里提供的时间顺序和细节都不足为凭(提请注意)。
但有关《他们》的最重要的接触则发生在1984年7月,地点也并非南京。丁当自西安到昆明出差,拜访了于坚。后者形容他和丁当的见面“像两个杀人犯一见钟情”,并且为这次见面写了长诗《有朋来自远方》。两人同时给我写信,兴奋不已。不知道是谁建议,以后我们每人弄一辆摩托车,前面挂上牌子,上写著名诗人某某、某某某,游行全国。
与此同时,丁当写下了他的第一批诗歌,其中最好的包括《房子》《收到一位朋友的信怀旧又伤感》《南方纪事》《爱情夜话》。初读之下,我立刻被吸引住了。对丁当的天赋虽然早有预料,但还是感到震惊。这些诗具有某种迷人的节奏,不仅是诗,而且是真正的诗歌(诗与歌),充满丁当式的幽默和绝望。可惜当年并非一个摇滚的年代,否则丁当没准就成大歌星了。
除了互相走动,当年的诗人们还流行写信和互寄自印的诗集。记得西川给我写信,是竖着写的,我回信则说“如今手持字典的诗人太多”。由于话不投机,信没通几封。但私下里,我认为西川写得真是不错(诗)。
海子寄来他油印的诗集,当时他还没有出名。刘立杆和小海开玩笑,说:“你怎么都有儿子啦?”
骆一禾来信,告诉我于坚背后说我坏话,我回信说,我相信面对面的感觉。
小海写信给李苇,攻击黄灿然。李苇又将小海的信拿给黄灿然看,后者写信给我,破口大骂(黄认为是我挑唆的),并说要当我的面手淫(侮辱之意)。
诗人们四处串游联络的时候,我基本上待在南京没动,但在南京城里却加紧了有关的交往,对象也并非诗人。其中之一是顾前,他只写小说不写诗,我们认识还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假期回南京探亲。一天顾前约我去胜利咖啡馆,说是要谈一把文学。
胜利咖啡馆的楼上是胜利西餐馆,在当时的南京独此一家(至少也是最有名的西餐馆),比周俊常去的和平咖啡馆更要洋派。价格自然不菲。我第一次吃西餐是因为顾前,而后者经常去。即使常去也不过每月一次,工厂发工资的日子,届时顾前会点上很多道大菜,根本吃不完。杯盘叠摞的后面,此人托腮沉思中国文学及其前途,接下来就只有靠咸菜稀饭度日了。
及至1984年,顾前的小说手稿已经积了一堆,但从未发表过。他已经结了婚,小日子过得红火,再也不去胜利咖啡馆了。我没事就去他家里混饭,其口味自然远胜西餐。
常去顾前家混饭的还有苏童,他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分配到南艺(南京艺术学院)工作。一日,苏童怀揣封新成写给我的介绍信去瑞金路找我,不遇,于是就将《桑园留念》的手稿从门下塞了进来。回家后我读罢小说,立马就去南艺回访苏童。封新成的介紹信根本没用上。那年头的介绍信是作品本身。苏童以前也是诗人,并且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过,但他绝口不提诗歌的事,只论小说。
另一重要人物是斯微粒,既不写诗也不写小说。他是《青春》主编斯群的儿子,很早就和我、顾前认识。酝酿办民刊时我们不禁打起斯微粒的主意。迄今为止,虽聚集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作者,但缺少真正办事的,况且斯微粒的母亲就是主编。我们邀请微粒担任刊物主编,任务主要是联系印刷。《他们》第一期上的“付立”便是此人。苏童那时也不叫苏童,《他们》上面叫“阿童”,顾前则叫“乃顾”。
1985年,小海来南大中文系读书,在此之前,由于眼疾问题他曾长期在南京住院。《他们》创办前夕,既没有建立社团,也没有办事机构,甚至也没有开会讨论,但所有的组织和联络工作都已经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所有的因素(包括作者稿源)都已到位,只等择日开张了。
让我写20世纪80年代南京的诗歌,的确有点勉为其难。这并非谦辞,因为我熟悉的只是《他们》创办前后的故事,而《他们》的作者来自全国各地,在七八十年代的文学民刊中,不说是特例,也是比较少见的。比如《今天》的作者大多来自北京,《非非》的作者集中于四川。当然,由于本人和南京的特殊关系,对当地的诗歌氛围还是有所了解。
稍晚于《他们》出刊,南京有过一本叫《对话》的杂志,主编周俊是长江上的一名水手,曾提出过所谓的“咖啡意识”。对其内容至今我也不能了然,只知道周俊经常出入于和平电影院旁边的咖啡馆,咖啡云云大约与此有关吧?
我和邓海南、贺东久也很熟悉,此二人都是军人,后者是前线歌舞团的专业词作者。贺东久曾经写过一首诗,整体记不清了,大意是:一帮军人在靶场上练习瞄准,恰好一位少女从前面路过,军人因此走神,将准星瞄了过去——“对于这一秒钟的疏忽,祖国会原谅。”可见当年的诗歌气氛热烈诡异,就是军人也疯狂。
还有工人。一名姓杨的锅炉工满口南京话,据称读书很多,他的绝招是,见到工人兄弟大谈萨特、弗洛伊德,见到写诗的文化人则说:我是大老粗,只晓得烧炉子,写诗跟烧炉子一个屌样!1987年《深圳青年报》和《诗歌报》联合大展期间,杨某临时组建了一个诗歌社团投稿参加,大展结束该社团就鸟兽散了。
此外我还和任洪、苏南是朋友。当时我在山东大学读书,假期归来,去他们那里吃过好几次饭。不仅自己去吃,还带了杨争光等人一起去。至今也没有回请过,心里面不禁惴惴。
南京的诗人们彼此相识,与一本叫作《青春》的文学杂志(官办)有关。当时《青春》火到什么程度?发行量高达70万份。赚了钱编辑部盖了一栋大楼,分给《青春》的编辑职工。此举在全国文艺界都很轰动,此楼犹如纪念碑,诉说着文学与青春的辉煌。如今我就在这座楼里写作,不过它已经十分陈旧破败了。我之所以能够身处此楼,是因为我哥哥李潮当年是《青春》的一名编辑,分房时有份。
可想而知,我首次发表诗歌作品也和李潮的推荐有关。《青春》当时开设了诗歌栏目,每期一人或者两人。由于杂志的影响力,只要在上面发诗立马就能红遍全国,至少也是江苏省。邓海南、贺东久、任洪、苏南和我都是《青春》的诗歌作者,记得还有小海、车前子等人。
70年代末、80年代初,南京有过一本叫《人间》的民办杂志。该杂志是南京地下文学的先驱,领袖人物是顾小虎,成员包括徐乃建、叶兆言、李潮、黄旦璇等。《人间》创刊略晚于《今天》,据说北岛作为北方民刊的代表曾来南京与顾小虎会面。这意义重大的南北碰撞我无缘目睹。李潮描述说,当时他走在中间,一边是北岛,一边是顾小虎,两人的身高都在一米八四左右。他们沿中山南路一路而去,路灯透过树影斑驳变幻,俩巨人越过李潮的头顶于半空交谈。身高如我的哥哥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是否觉得中国文学的前途无量、“未来在地平线上闪烁”(仿朦胧诗句式),我就不得而知了。
《人间》只刊载小说,并且只出了一期,但对其后的《他们》却具有示范作用。特别是通过叶兆言《今天》得以流传南京。兆言是叶圣陶的孙子,经常去北京看望爷爷,有机会和《今天》那帮人混在一起,顾小虎和北岛的见面大概也是他促成的。李潮不仅是《人间》的作者,和兆言亦是打小的朋友(我父亲方之和兆言的父亲叶志诚是至交),通过李潮《今天》辗转到我的手中。
1980年寒假归来,我与《今天》隔空接触,其心神俱震至今记忆犹新。像“星星的弹孔”“滑进瞳孔的一盏盏路灯”这样的意象在以前的阅读中几乎是闻所未闻的。加上秘密传阅构成的氛围,让我不能自拔,且一意孤行地走上了写诗这条不归路。之后,我又将《今天》带往了所在的山东大学。
这是《今天》传播的故事。我相信,当时遍及全国的地下文学的发轫与此(《今天》的传播)直接相关。北岛们的意义不仅是将某种现代诗歌的方式带入了中国文学,在特定的时代,文学的运作(自办刊物、自由结社等)也是前所未有的。到1980年10月,《诗刊》举办第一届“青春诗会”,由于《今天》诗人群中顾城、江河、舒婷的參加,一种崭新的诗歌风格才浮出水面,为更多的人所知。诗歌写作的热潮更是蔓延开去,愈演愈烈。
“云帆”、《老家》《同代人》
当时我参加了两个文学社团,在山大是“云帆”,在南京是“太阳风”。这两个社团都没有出过刊物,前者我卷入得更深,后者只是假期回南京时和一些诗人吃饭、玩耍而已(以诗歌的名义)。
1981年,第一次“反资产阶级自由化”开始,“云帆”由于传播“非法刊物”遭到校方审查。事态当时很严重,“云帆”的核心成员(王川平、杨争光、吴滨和我)建立了攻守同盟。由于吴滨当时在校刊担任编辑,我们便谎称《今天》是校刊收到的寄赠刊物。王川平、杨争光和我是78级,吴滨是77级,早我们半年毕业,他已确定被分到北京,因为这件事毕业证被扣了下来。他们系的支部书记和山大党委书记(系夫妻)找其谈话八个多小时,软硬兼施,吴滨终于崩溃,在没有通知其他人的情况下全面招供了。
外面,王川平、杨争光和我也开起了小会。作为小团体的头目,川平一再做我的工作,让我承认吴滨的指控(《今天》的来源系韩东)。他说已去吴滨家探望过了,吴母不停地掉眼泪,吴父病倒在床上好几天了,脸都肿了起来。川平又说,我们中总得牺牲一个人,如果牺牲杨争光,他来自农村,被学校开除了只有回家种地的份,一辈子不得翻身。我不同,比争光有才华,即使被学校开除也能通过写作写出来。
川平的分析大大地刺激了我的虚荣心,豪迈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于是我便认了这事。吴滨得以解脱,学校放行,顺利地去了北京。接着是寒假,王川平的老婆刚生了个女儿,川平还没见过呢,于是他回了重庆。争光的父亲也刚好刑满出狱,得回家见面,争光也走了。剩下我孤单一人,天天接受学校专案组的提审。
专案组由我们系的支部书记挂帅,老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干过武工队长,身高超过一米九。他将办公桌拍得山响,“韩东,你还不交代!”(得用胶东话念)亲切的乡音如今回想起来犹在耳畔。最后,还是我母亲拍了一封电报到系里:母哭盼学校这才放我回南京过年的。这年我20岁,杨争光24岁,吴滨26岁,王川平30多岁了,具体年龄不详。 1982年我分配到西安工作,班里的同学很多去了北京,分得最差的也能回到原籍。在西安本人痴心不改,竟然又投身于地下文学,办了一本叫《老家》的油印杂志。上面的作者大多是山大结识的那帮人,有王川平、杨争光、小君、吴冬培、郑训佐等。
小海是个例外,不是山大出身。还是在山大读书时他给我写信,字迹秀丽可疑,最后署名“海燕”,我一心以为这是个女孩。由于当时我正在谈恋爱,就没有给小海回信。后来才知道小海姓涂,本名涂海燕,是个古怪少年。给我写信时小海还在中学读书。他14岁起发表诗歌作品,15岁莫名其妙地成了当地作家协会的理事,可谓少年天才。其诗歌的灵动、奇谲就更具天才相了。
我在西安的最大收获是认识了丁当,他并未在《老家》上发表过作品。我们一道传阅多多的组诗《感情的时间》,忙于恋爱。丁当相貌堂堂,尤其是眼睛迷离如梦,一望而知就是一个诗人,就是不写也是诗人。
1982-1984年,我在西安两年时间,除了《老家》和丁当,还有几件事值得一提。一是诗歌方式的转变。在山大时我写诗深受《今天》的影响,严格地说处于某种模仿阶段。在西安期间我先后写下了《一个孩子的消息》《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我们的朋友》等一批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在风格和意识上已经截然不同。
二是封新成在兰州创办《同代人》。和当时很多民刊一样,《同代人》仍以北岛等人坐镇,但其中有一个栏目叫《我们这一代》,集中收入了于坚、王寅、普珉和我的作品。于、王、普后来都成了《他们》早期最重要的作者,于坚还直接参与了《他们》的创办。当时我读他们的诗大有找到同志之感,看来针对《今天》的美学反动并非是我一人的倾向,某种新的方向已在不同的诗人那里酝酿。之后,我和于坚、王寅开始了频繁通信。
由于和于坚、王寅、丁当等人的交往,我不再感到孤单,总算从被山大小团体逐出的失落中解脱出来。与此同时吴滨在北京混得风生水起,成了丁玲主编的《中国》的一名编辑。王川平、杨争光被其招致北戴河开笔会,皆有作品在《中国》上发表。
1985年我前往北京,第一次和北岛见面。在他家里,我先到,被邵飞留下来吃饭,北岛、马高明随后进门。记得北岛戴了一副眼镜,刚进来的时候镜片漆黑,渐渐地才变得透明,能看见他的眼睛了。北岛话不多,马高明一直在向他解释一张机票。当时北岛正准备出国,马高明大概在帮他翻译机票上的外文。后来北岛问我有没有新作?说他可以推荐到《中国》上发表。于是我就给了他在西安写的那批诗,其中包括《有关大雁塔》。1986年,《有关大雁塔》等几首诗就在《中国》上刊出了。
在北岛家时我曾告诉北岛,《中国》的编辑吴滨和我有过节,推荐过去也无济于事。他回答:“不怕,重要的是诗歌质量。”
这一年在北京我还见到了多多、骆一禾、赵振先等人。
吕德安亦是《他们》早期最重要的诗歌作者之一,我和他的认识是一个故事。还是在山东大学期间,我和小君谈恋爱,她慕名给舒婷寫信。舒婷回信说她有一个干弟弟,诗写得远胜于自己,此人就是吕德安。之后,小君和舒婷的通信就变成了和德安的通信,后者随信附来大量诗作,一读之下果真了得,不仅写得好,而且方式特别,完全另辟蹊径。德安还给小君写了不少情诗,我嫉妒得发狂。及至开始筹办《他们》,我不由得想起此人,毅然决然地写信到福州,向德安约稿。
直到很多年以后,吕德安才和小君见面,也才和我见面,那时我已经和小君结婚了。1988年我与小君离婚,和德安的交往就更没有障碍了。他的确是我见过的最有才能和自成体系的大诗人。可惜的是,德安后来辗转到美国求生,由于长期隔绝于国内诗坛,写作的自信心备受打击。
《新诗潮》、“他们”
1984年6月,我调动工作回了南京,这次再不是探亲,而是定居。和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相比,诗歌界的气氛已经为之一变,文学社团在全国全面开花,可以说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人以文学或诗歌的名义结社。众多的文学社有民间的,也有官方批准的,亦有半民半官的,遍及学校、工厂和机关单位。诗人们印刷刊物、举办诗会,还有一个恶习,就是到处串游。1985年,老木在北京自费出版了《新诗潮》,此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为《今天》诗人群的作品,下卷收入的则是《今天》之后的新秀。我开玩笑说,此书可作为联络图,只要一册在手便可游遍中国。
那时候,经常有外地诗人来访,只要报上姓名,声称是写诗的,你就得管吃管住、陪聊陪玩。并且还得吃好住好玩好,稍有怠慢,就会说你不讲义气,你的江湖名声就会受损。整个诗歌圈犹如江湖码头,交流诗歌在其次,以诗的名义过江湖生活才是真义。
记得有两位上海诗人来访,自称是从长江源头一路走来的,要走回上海(入海口)。但我怎么看都觉得不像,两人干干净净,衣服几乎一尘不染,而且也没带行李。坐下后就大谈哲学,试图让我折服。即使你请他吃饭也得心悦诚服地请,化缘的和尚也没有这样的呀。
还有一位姓马的诗人窜至南京,小海请他到九华山喝茶。此人喝至半途突然起身,高声朗诵诗歌。前奏是脱下军大衣,抛向空中任其落地,弄得邻桌不禁侧目。
就是这位马某,后来去了北京,游到北大校园里号召学生上街游行,结果被捕并上了电视。看电视时在座的有来自各地的诗人,将他的那身行头都认出来了:军大衣是某某送的,围巾是某某某送的,还有手表、裤子、鞋子……总之没一样是他自己的。
当年很少人有私人电话,更没有手机、网络,上门无法预约,办法是直接闯将过去。如果你住在楼上,就大声喊叫,你不在家,就在门口的台阶上坐等。我的住房条件稍好,在瑞金路有一处空房子,被我当作工作室,且门锁形同虚设,用一张硬纸片一别就开。经常有外地的诗人找我不遇,当地的诗人知道这个诀窍,就领着他们自己开门进去。
一天早上,我前往瑞金路“上班”,走到单元门口就闻到一股浓烈的烟味儿。打开房间门后,更是烟雾弥漫,就像着了火。只见几个人木然地坐在桌子前面,桌上放着麻将牌,他们竟然打了整整一夜。见我来也不招呼,我移至厨房给他们煎鸡蛋。 类似的故事不一而足。
也有彼此倾慕的诗人到来,相谈甚欢。比如王寅、陆忆敏一对就在瑞金路的房子里住了有十天。陆忆敏在我的书架上发现了一本《精神病学词典》,如获至宝,抽出翻阅。其后的几天到哪里她都带着这本书。因为这次见面,我写了一首诗《常见的夜晚》,此诗如下:
这个夜晚很常见
你来敲我的门
我把门打开一条缝
灯光首先出去
在不远的地方停住
你的脸朝着它
看见了房间里的一切
可我对你还不大了解
因此没有把房门全部打开
你进来带进一阵冷风
屋里的热浪也使你的眼镜模糊
看来我们还需要彼此熟悉
在这个过程中
小心不要损伤了对方
万夏自成都来访,我领他去见了顾前、苏童。我们去顾前家吃饭,在九华山茶馆展开辩论,其激烈程度差点要打架。具体辩论了什么我已经忘记了,只记得万夏对我说:中国诗歌的中心如今已经从北京转移到了四川。他还说,四川一帮人准备成立第三代诗人协会,计划让我出任主席。自然被我拒绝了。
钟鸣来访,说此前他去了杭州,在西湖边买了一把龙泉宝剑,神情甚为得意。
张小波来访,未遇,在我门上留了一张字条,说我是一只鹰,他是一只狼,云云。
大仙来访,在瑞金路住了一晚,也留了一张字条,说除了写诗,只有一个“小小的死亡”。
杨炼不是来访,而是钦差巡视。他是《今天》诗人群中重要的诗人,我等不由仰视。酒肉款待是免不了的,我们还陪他逛了夜色中的南京长江大桥。那时的杨炼身材颀长,面目清秀,但我不喜欢他的所谓史诗,因此暗自刻薄评论:像个县级文工团跳舞的。
孟浪、郁郁来访,说是刚刚去了西藏,如今我只记得他们的装扮。孟浪的破牛仔裤上贴了一块橡皮膏,郁郁则穿着高筒靴,比较时髦。
杨黎来访,只在我那坐了坐。由于之前没有读过他的诗,怠慢了。当时秦闲梦已在南京工作,杨黎有老乡接待,因此也不以为意。
这样的故事也不一而足。从1984年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南京碰面的诗歌圈人物还包括曲有源、普珉、宋词、唐晓渡、陈寅、李苇、吕德安、李劼、刘春(安徽)、洛夫、杨平、朱小羊、戴迈河、芒克、舒婷、柏桦,等等。柏桦后来干脆调来南京工作。由于记忆的关系,这里提供的时间顺序和细节都不足为凭(提请注意)。
但有关《他们》的最重要的接触则发生在1984年7月,地点也并非南京。丁当自西安到昆明出差,拜访了于坚。后者形容他和丁当的见面“像两个杀人犯一见钟情”,并且为这次见面写了长诗《有朋来自远方》。两人同时给我写信,兴奋不已。不知道是谁建议,以后我们每人弄一辆摩托车,前面挂上牌子,上写著名诗人某某、某某某,游行全国。
与此同时,丁当写下了他的第一批诗歌,其中最好的包括《房子》《收到一位朋友的信怀旧又伤感》《南方纪事》《爱情夜话》。初读之下,我立刻被吸引住了。对丁当的天赋虽然早有预料,但还是感到震惊。这些诗具有某种迷人的节奏,不仅是诗,而且是真正的诗歌(诗与歌),充满丁当式的幽默和绝望。可惜当年并非一个摇滚的年代,否则丁当没准就成大歌星了。
除了互相走动,当年的诗人们还流行写信和互寄自印的诗集。记得西川给我写信,是竖着写的,我回信则说“如今手持字典的诗人太多”。由于话不投机,信没通几封。但私下里,我认为西川写得真是不错(诗)。
海子寄来他油印的诗集,当时他还没有出名。刘立杆和小海开玩笑,说:“你怎么都有儿子啦?”
骆一禾来信,告诉我于坚背后说我坏话,我回信说,我相信面对面的感觉。
小海写信给李苇,攻击黄灿然。李苇又将小海的信拿给黄灿然看,后者写信给我,破口大骂(黄认为是我挑唆的),并说要当我的面手淫(侮辱之意)。
诗人们四处串游联络的时候,我基本上待在南京没动,但在南京城里却加紧了有关的交往,对象也并非诗人。其中之一是顾前,他只写小说不写诗,我们认识还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假期回南京探亲。一天顾前约我去胜利咖啡馆,说是要谈一把文学。
胜利咖啡馆的楼上是胜利西餐馆,在当时的南京独此一家(至少也是最有名的西餐馆),比周俊常去的和平咖啡馆更要洋派。价格自然不菲。我第一次吃西餐是因为顾前,而后者经常去。即使常去也不过每月一次,工厂发工资的日子,届时顾前会点上很多道大菜,根本吃不完。杯盘叠摞的后面,此人托腮沉思中国文学及其前途,接下来就只有靠咸菜稀饭度日了。
及至1984年,顾前的小说手稿已经积了一堆,但从未发表过。他已经结了婚,小日子过得红火,再也不去胜利咖啡馆了。我没事就去他家里混饭,其口味自然远胜西餐。
常去顾前家混饭的还有苏童,他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分配到南艺(南京艺术学院)工作。一日,苏童怀揣封新成写给我的介绍信去瑞金路找我,不遇,于是就将《桑园留念》的手稿从门下塞了进来。回家后我读罢小说,立马就去南艺回访苏童。封新成的介紹信根本没用上。那年头的介绍信是作品本身。苏童以前也是诗人,并且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过,但他绝口不提诗歌的事,只论小说。
另一重要人物是斯微粒,既不写诗也不写小说。他是《青春》主编斯群的儿子,很早就和我、顾前认识。酝酿办民刊时我们不禁打起斯微粒的主意。迄今为止,虽聚集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作者,但缺少真正办事的,况且斯微粒的母亲就是主编。我们邀请微粒担任刊物主编,任务主要是联系印刷。《他们》第一期上的“付立”便是此人。苏童那时也不叫苏童,《他们》上面叫“阿童”,顾前则叫“乃顾”。
1985年,小海来南大中文系读书,在此之前,由于眼疾问题他曾长期在南京住院。《他们》创办前夕,既没有建立社团,也没有办事机构,甚至也没有开会讨论,但所有的组织和联络工作都已经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所有的因素(包括作者稿源)都已到位,只等择日开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