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文星:老区茶乡致富带头人

来源 :源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lin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粤北山区,崇山峻岭,树木葱茏。从韶关市曲江城区出发,向南穿越50多公里的蜿蜒山路,就来到了曲江区西南边陲的罗坑镇。
  罗坑镇是革命老区,也是曲江三大瑶族群众聚居地之一。这里山高林密,交通不便,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历届镇党委政府一直在思考和摸索让群众致富的好路子,最后将发展目标锁定在罗坑茶产业化上。近年来,罗坑茶“一乡一品”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初具规模,带动了越来越多的瑶汉群众走上种茶致富路。
  付文星就是罗坑茶产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典型的致富带头人。初冬时节,笔者来到了大山深处的罗坑,采访了这位“种茶明星”。
  1995年高中毕业后,付文星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来到了深圳特区。在一年多的打工日子里,他的工作时断时续,收入也时高时低,算下来每个月才500多元的收入。打工并不能致富。经过认真思索,付文星决定回家乡种罗坑茶,走勤劳致富的路子。
  罗坑茶历史悠久,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可谓源远流长,其发展的轨迹可追溯到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朝。据唐代陆羽所著《茶经》记载:“岭南茶产于韶州”。清代进士黄培嵘等人编修的《英德县志》中记载:“茶产罗坑、大埔、乌泥坑者,香古味醇,如朴茂之士,真性自然殊俗”。《韶州府志》中记载的:“茶产罗坑、大埔、乌泥坑者,色红味醇,经宿不变”。罗坑茶浓醇回甘,浓而不涩,郁而不腻,余味回甘,于清代就由外地茶商收购,销售至广州、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台地区。
  付文星的父母长期以来一直在种植罗坑茶,种植面积约有8亩。付文星回到家里,将自己选择留在家乡种茶的打算告诉父母,得到了父母的全力支持。第一年,付文星就将罗坑茶种植面积扩大了一倍多,种植了当时比较畅销的云南绿茶品种。
  当时,罗坑镇党委政府逐年加大了对罗坑产业化扶持力度,每年举办各种类型的茶叶生产经营培训班,并从本省市和外省请来专家教授讲课,向当地的罗坑茶种植户传授茶树种植、管理以及摘茶、制茶、经营等方面的知识,使当地罗坑茶种植户的生产经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付文星也积极参加了当地的培训班。付文星说,自己认准了种茶的路子,就将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种植罗坑茶上了。听到外地有培训班,他也赶过去参加,生怕漏学了一点点的种茶知识。通过勤奋学习,加上在生产实践中认真摸索,虚心向有经验的茶农请教,付文星掌握了过硬的茶叶种植本领,成了种茶的行家里手。
  在扩大规模的第三年,新茶树可以采摘茶叶了。当年茶树长势好,产量特别高,卖茶青的收入就达4万多元,付文星因此增强了种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2003年,付文星继续扩大种植生产规模,引进了当时销路很好的铁观音茶苗和台湾翠玉茶苗,将种植面积又扩大了一倍,茶树总种植达到40亩。
  现在,付文星一年的茶青产量达2万斤,总收入约13万元。付文星将笔者领到了他即将搬迁入住的楼房前,高兴地介绍新居的有关情况,以及对未来的生活、生产的畅想。他计划,要根据市场的发展趋势,继续引进优良品种,逐步扩大罗坑茶的种植面积,总面积要达到100亩以上。
  付文星种茶致富,村里的群众看在眼里,在1997年村委换届中选举他担任了村委会委员。担任村委干部后,付文星深感责任重大,下决心要带动周边的群众尽快地富裕起来。
  付文星告诉笔者,罗坑茶目前正在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走种植罗坑茶致富之路大有可为,设想尽可能地将自己掌握的罗坑茶种植生产技术传授给群众,让他们也走上这条富裕之路。当笔者问到种植罗坑茶的群众多了会不会影响他的茶叶销路时,付文星表示,罗坑镇已引进一个很有实力的茶叶公司,专门负责对当地群众生产的茶青进行专业加工。当地茶农只管生产茶青,该公司保证收购,不用担心销路问题。扩大种植规模只会形成规模优势,种植规模太小反而影响生产经营,种植罗坑茶的群众越多越好。
  付文星长年聘请周边的群众帮忙茶叶的种植管理和采摘,少的时候有五六人,多的时候达二十多人。付文星说,请群众帮忙,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增收,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他们从中学到技术。
  对前来参观学习的群众提出的问题,付文星总是耐心作出解答。若有群众来采摘茶籽、剪茶树枝嫁接等,他则一律免费提供。大坑村的邓周华,受他的影响,也参与到种植生产罗坑茶的行列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目前,邓周华的罗坑茶种植面积也达到30多亩,一年收入过10万元。
  革命老区罗坑镇的罗坑茶产业化之路,造就了今天的付文星,也造就了许许多多像付文星一样的“种茶明星”,带动老区群众走上了共同富裕的光明大道。
其他文献
有这样一位老人,在他心里,党最亲、国最重、民最贴心。他本该在家安享晚年的时候,却为了老区人民的福祉与安康,将足迹深深印在兴宁的山山水水之间,不辞辛劳四处奔走,积极为老区建设鼓与呼。募集资金、争取项目、资助学生、修路架桥、饮水解困、培植产业、关心老人、扶危济困,一件件实事温暖着老区群众的心。他用20多年的时光,在老促会会长的岗位上,践行着为人民服务最光荣、离休不离志的激昂之举,演绎了一曲璀璨亮丽的夕
期刊
2011年12月19日上午,梅州市召开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20周年纪念暨老促会工作会议。  梅州市老促会1991年12月成立以来,在省老促会的关心支持下,市老促会积极争取相关部门支持,着力改造兴建老区小学、解决老区镇村水泥公路硬底化和镇卫生院建设等,老区“三难”(读书难、行路难、看病难)问题得到根本改善。据统计,全市共有279所小学得到改造或改建,解决了10万孩子上学难问题,老区儿童入学率达到
期刊
“帮助老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是我们老促会的一大责任。”肇庆市老促会的老同志说。  广东省肇庆市革命老区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一部分人民群众仍处于贫困状态。市老促会的老同志想老区人民之所想,急老区人民之所急,从多方面入手,切实帮助老区人民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取得初步成效。  从2007年开始至2009年,肇庆市老促会连续三年每年安排6万元,扶持四会市、封开县、怀集县共30户贫困户发展生产,每户平均每年
期刊
“省老促会对开发区老促会的成立高度重视,希望开发区老促会在区党委、管委会的领导下,不负众望,为促进开发区革命老区建设,改善老区人民生活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老促会成立大会的致辞中,广东省老促会副会长林永福如是说。  1989年1月,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在广州成立。23年来,历届省老促会的同志们怀着对老区人民深厚的革命感情和改变老区面貌的历史责任感,为老区人民办了许多好事实事,有力地
期刊
最近召开的中央扶贫工作会议明确了新的国家扶贫标准,随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颁布实施,全国各地扶贫开发工作迎来了新的起点。如何进一步加强“大扶贫”中的革命老区工作,12月15日,本刊记者专访了省扶贫办主任莫定伟。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老区建设  《源流》:莫主任,您好!我省共有2532万老区人口,分布在96个县(市、区)。广东省委、省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老区建设,2008
期刊
对联,又称“楹联”,艺苑中一朵雅俗共赏的奇葩,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文学形式之一。在粤东山区平远县的名胜古迹中,妙联不少,现辑录其中两副,供爱好对联的人们研读和鉴赏。  处世戒醉心,千年不开酒瓮石;  为人思饱德,万家当看饭箩山。  此为平远名胜五指石石林寺楹联。相传,很久以前,五指石附近的村民十分贫穷,都梦想有朝一日能过上酒足饭饱的日子。有一次,一位仙翁云游到五指石,发现村民的处境后,顿起菩萨
期刊
暮鼓晨钟,辞旧布新。  值此新春佳节到来之际,《源流》全体同仁向革命老区的干部群众和广大读者致以最诚挚的祝福!  作为广东革命宣传主阵地和老区人民的喉舌,《源流》具有老区舆论宣传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优势,在促进现代老区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老区人民并肩奋斗,是《源流》人的光荣与骄傲。  2012年,我们又一次站在新的起点。  《源流》创刊18年来,每一步成长都体现了省老促会历届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期刊
扶贫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只有实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才能真正解决落后地区的面貌。  2011年11月30日下午,广东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表决通过了《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标志着广东省扶贫开发工作走上了法制化道路;省委、省政府也已研究通过《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实施意见(2011—2020年)》,这意味这广东未来十年的扶贫工作将有短、中、长期规划和目标。  “扶
期刊
●“革命老区有《源流》这份杂志,集中宣传现代老区的建设和发展,太有必要了。祝愿《源流》越办越好!”(来自韶关的人大代表)  ●“《源流》既有浓厚的老区特色,又有鲜明的时代风采,看了令人振奋,受到启发。”(来自惠州的人大代表)  ●改版的开局很好,新班子新面貌。希望《源流》越办越好!(廖聪荣,省老促会副会长)  ●《源流》第一期开篇就是会长林若老书记的[卷首语]——《给力老区建设》,读了令人精神振奋
期刊
正方:“穷儿子”找“富爸爸”相得益彰  广东省政协委员、清远市政协副主席关翰琴建言:全国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这是广东之耻也是先富地区的耻辱。更严重的是,贫富地区的差距现在呈现出越来越拉大的趋势。“尤其是三个少数民族地区县连南、连山、乳源,他们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贫困的根源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关翰琴表示,去年广东省提出将这三个地区都划为生态发展区,他们作为广东的生态屏障做出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