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上好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策略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gits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许多教师的教学观念开始转变,教学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是思想品德课由于受到教学习惯的影响,还不能完全突破传统教学的桎梏,在教学中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那么,如何才能上好思想品德课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如果老师自己成为一个“德”的榜样,在我们的孩子身上,就能注入到更多为善的想法,他们才能传递“德”的力量。试问一个言行不一的老师,如何能教好这堂课,话语如何有说服力呢?唯有加强自身的修养,不只是在课上灌输“品德”的理念,更要用自己的行为带动孩子们向好的方向发展。如此,老师的品行就是最好的标本,也可以看成是时刻都在给学生上课。我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用行动这种无声语言发出的号召,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当学生看到要求他们做的老师首先做到了,他们便会认为老师的教育是可信的,当他们看到老师不仅做了而且比他们做得还要认真、还要好时,他们会对老师敬佩之情会油然而生,这样在“信”而且“服”下,何愁教而不行呢?反之,他们心里就会说:“就会要求我们,教育我们,你自己怎么不去做?”对你的道理就不再信了,对你的纪律要求自然也不服了。学生对老师不信任,不认同,甚至会起逆反之心,教师无法使自己的正确教育渗入学生心田,学校教育的目的将无法达到。
  二、激活兴趣,点燃学生求知之火
  兴趣是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增强教学实效性的必备条件。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通过巧设新课导入,引发求知兴趣;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应用兴趣;要通过巧设课堂结尾,激起探索兴趣,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对学生来说,产生了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学习就会变得积极主动。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应注意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采用靈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三、回归生活,丰富课程内容之源
  教育首先源于生活的需要,教育最终以生活为归宿。所以,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力做到把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引入生活实例,丰富课堂。思想品德教师要与时俱进,善于接受新事物,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积极关注现实生活,尤其社会热门的话题,与学生坦诚探讨,这样课堂气氛活跃、温馨、和谐,能够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四、创设民主气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众所周知,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和教师互动的过程,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不能平等对话,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教师又比较严厉和权威,不能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也忽视了学生的需求,这种教学环境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让学生成为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我们应该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主动关心每一位学生,对学生献出自己的爱心,只有真诚地对待学生,尊重和理解学生,学生才会尊敬教师,进而由喜欢这位教师转变为喜欢其所教的学科,提升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中,看到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时,教师可以给他一个提示的眼神,这样学生就会明白教师要表达的意思,从而把精力转移到课堂上,这样做既不会影响教学进度,又可以让学生专心听讲,课堂气氛十分和谐。但如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指名严厉批评,学生会觉得很没有面子,致使师生关系紧张,这样不但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秩序,更无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由此可见,只有教师和学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理解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学科,脱离生活的教学只能成为枯燥而机械的讲解,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不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可以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与现象入手,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抽象的知识寓于直观的事物与真实的生活中,使得学生从中获取大量直观信息,并经过思考上升为理性认知。这样的认知规律符合初中生的思维特点与认知规律,可以让学生从丰富的生活素材中提取相关的信息,更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六、创设实践性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不是看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点,而是要看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实践中,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以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多媒体技术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学生带入宽广的学习平台,创设真实的实践情境,让学生能够将学与用结合起来,并充分调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到学科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感受到了所学知识的实用性,这样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所带来的乐趣,更利于他们形成持久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他们在实际运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并由知识转化为能力,进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七、拓宽互动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改革下各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样,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得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互动空间,教师与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强大的资源优势来进行互动,此时教师要发挥主导者的角色,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维,在探究中勇于挑战、善于质疑,发现和提出更多的问题。在这样的教学中,师生是共同的学习者,借助多媒体来展开积极的知识互动与情感交流,课堂真正成为了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学堂,更利于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积极把握上述几点,积极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不断探索新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主要研究了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出了任务分解、人员分组,理论结果和测试结果比较分析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简要描述了实施的效果. Mainly studied teaching meth
乌申斯基说过:“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是教育活动的杠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减轻不必要的学习负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惯的。  一、课前准备的习惯  课前准备活动是一节课的开始,老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个准备的模式:把上节课的课本收起,把下节课的书本放在桌子的正中,文具放进铅笔盒放在左上角
期刊
“兴趣”是学好英语的前提,它能唤起學生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兴趣爱好比智力技能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它是学好英语的首要条件。因为只有love what you do,才会get what you love。 大凡学游泳的人都有这样的一种体验,在岸上谈如何学习游泳,谈一会儿就会使人感到厌烦。但如果能亲自下水体验一下,并努力地去学着游,情况就不一样了,渐渐地会爱上这项运动。人往往一旦爱上某件事,即使
期刊
期刊
The Sixth Beijing Forum on Human Rights is opened today, which is co-sponsored by the China Societyfor Human Rights Studies and the China Foundation for Human R
期刊
1 研究目的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发现,手势作为一种非语言表达的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有着其特殊的作用,如何发挥这一教学手段的特殊作用,应用手势有何局限,针对这些问题经过近一学期的调查和实验,对手势对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和应用等进行研究。  2 研究方法  2.1观察法  通过对体育教学中应用手势后学生行为的观察,判断手势引入体育教学的作用。  2.2实验研究法  通过对体育教学中可以用到的几
期刊
摘 要: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写字教学更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共同学习写字知识,探究写字技能。写字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练成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要让生性好动的孩子喜欢写字,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必须重视学生写字兴趣的培养。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并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的基本素养,也是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重点落实的目标之一。该如何进行写字教学呢?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教学
Human rights are not isolated;rather, they are human rights situated in the society, the network interwovenwith economy, politics, society, culture and so on, a
期刊
幽默是一种智慧,它常常给人带来欢乐;兴趣是人内在的潜质,它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师的幽默与学生的兴趣完美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会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我认为这才是真正成功的教学,课堂便成为学生快乐的“天堂”。  一、以“幽默”拉开序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以幽默形象,动人心弦的语言将一节课呈现给学生,用幽默的磁性将学生的兴趣牢牢吸引,加上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犹如画龙点
期刊
Today, we are gathered to welcome the opening of the Sixth Beijing Forum on Human Rights, whichis co-sponsored by the China Society for Human Rights Studies and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