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在一流大学读三流专业,四年时间一门心思转专业;有人,在北上广的普通院校苦苦拼搏,毕业之后还要与名校毕业生抢饭碗……他们为何在象牙塔里过得如此郁闷?深究之后,你会发现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志愿填报时或多或少都犯有“致命”错误。
每个人的人生未必都一帆风顺,每个人的人生也未必不走弯路。而我们要说的、要做的只是尽量少些弯路。诚然,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我们要避免重蹈覆辙,不让自己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更重要的是不重蹈别人的覆辙。从别人的志愿填报经历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些让自己不后悔的志愿方略。
我是一名理科生,就读的高中也是省级重点高中,当年高考成绩在学校女生中排第一。这就是我的高考“天堂”,而之后的报考就是我的“地狱”。父母是老师,姨父是我所在学校的教务主任,在别人眼里我是很幸福的。当别人都不知道如何填报志愿时,姨父和父母却可以成为我的指路明灯。姨父根据我的估分,建议我报考当时非常热门的长安大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父母为了稳妥,还专门请志愿填报老师帮忙把脉。老师并不赞同姨父的观点,认为女孩子学这个专业会很吃力,即使就业不发愁,女孩子的体力也无法承受大量的专业工作。综合评价后,老师建议报考财经类专业,并且以我的成绩,可以报考一所较有名气的财经类院校。但是,在姨父的再三建议下,父母和我按照姨父的意思报考并被录取。
进入大学后志愿老师的话得到了验证。通过大学四年,我清楚地认识到,本来身体就不是很强壮的我,无法在这个岗位上长久干下去。和父母商量后,我租了一间很小的房子开始复习考研,一年后我以高出当年分数线40分的成绩得以参加复试。面试后导师拒绝录取我,因为我本科所学的专业与考研所选择的新闻传播类专业跨度太大。就这样,一年里因为备战考研,我得了严重的胃病,最终还没有被录取,心情糟透了。虽然现在还没有完全康复,但我还是坚持找工作。
不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找工作,名校的毕业证也就大打折扣。由于文笔好,我第一次是在一家小公司做文员,不久之后就开始了不断地跳槽,换了三个城市和若干个职业后,终于找到了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做老师,所教专业与自己的本科专业还有相近之处,待遇也算可以,这时内心才稍稍平静下来。
可是好景不长,我们学校因为各种原因招生人数逐年减少,危机感又重上心头。某天偶然碰到了之前给我建议的志愿填报老师,老师关心地询问我的近况,我一五一十地说出了自己几年来的各种“状况”。老师为我惋惜的同时,建议我在与本科专业相关的领域发展,比如搞工程预算等。可以兼修会计学或者工程造价专业,拿到文凭,在路桥公司会有很大上升空间。一语点醒梦中人,这次我接受了老师的建议。三年后我拿到工程造价和会计学专业的本科双学位。同时,经过自己的努力,我也在这家路桥公司坐到了财务总监的位子。
旁白:小董在填报志愿时,没有综合把握自身情况,已经为以后的道路埋下了隐患。她的姨父在不完全精通志愿填报的情况下,执意建议小董报考完全不理想的院校和专业。现实中这样的老师还不少见。这就要求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自己要主动了解信息,综合判定他人给出的意见。只有主见和意见相结合才会得出相对全面、稳妥的报考方案。
从上高中的第一天起,我就打定了去北京上大学的主意。第一年高考606分,不听劝阻执意报考北京某高校,然后落榜,再然后复读。第二年比第一年多3分,但一本线涨了10分。报考时依然非北京不选。不过这次还好,被中国农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录取了。那时的我,在我们村里也算是个风云人物了。表弟那年也考上大学了,但他是普通院校,而我,重点大学。当时的自豪感,似乎从骨子里溢出来。
踏进名校众多的北京,一切变化和转折让我措手不及。中学时英语还有优势的我,却在大学同学面前屡屡“搞笑”,这才发现自己学的就是应试英语、哑巴英语。专业课很轻松,每天无所事事,我开始和同学一起进网吧、泡歌厅、谈恋爱。总之,大学生们干过的事情,我都一个不落。四年很快就过去了,找工作时才发现自己不知道应该找什么样的工作。
经历几次失败的求职后,为了能够在北京待下去,我只有委屈自己一边从事家教,一边发传单。四年没有好好学习,中学的知识基本上都“还”给老师了,家教也没做太长时间。刚开始我还和几个同学租住在单元楼里,后来就一步步向“地下”发展。那时候自己就是典型的蚁族。那几年在北京很艰难,我不想让家人知道,因为当年被我不齿的表弟,已经把自己的网络公司经营得有声有色了。
毕业三年,我不停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游走,工作不停地换,住处不停地换。每天的主题就是找工作、租房子,为基本的生计奔跑。我也想学习一门技术或者再充充电,但是,这都要有“本钱”。本来不善交际的我,混得不好,自然不好意思去求助于同学,更不可能向父母张嘴。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在想:当年成绩比表弟高30分,要是和表弟一样,听从老师建议报考名校的工科专业,不仅不会复读,现在也不至于沦落到如此地步。北京是好,但是我不好!自己的选择,又能够怨谁呢?
旁白:江北的报考一方面输在心态上,一方面输在对自己的人生没有合理的规划上。报考时,仅仅将地域这一个点作为志愿填报的出发点,显然是不够的。志愿填报的信息量很大,考虑的因素很多。只有把多个点交集之后得出的结论才会更加合理,对自己的长远发展才会有利。
我是抱着要出国留学的愿望填报志愿的,最想学习经济学或者金融学。从一开始就打算留学,所以我坚决不学外语专业。我和妈妈一起去请教志愿填报老师,老师根据我的成绩和出国愿望,建议报考湖南大学。一是湖大属于“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国外很多高校都承认湖大学分。二是我的成绩与湖大往年录取分数接近。三是湖大经济学专业还是比较有优势的。我们当时觉得老师的建议比较中肯,但我更看好某财经大学。老师觉得被录取问题不大,但只能保证学校,专业无法兼顾。交志愿表的时候,我还是放弃了财大,因为我觉得财大比湖大名气更大。后来,我仅以2分的优势被调剂录取到财大商务英语专业。 录取结束后,看到湖大的信息,我和妈妈很惊讶,我的成绩完全能够被湖大经济学专业录取。真是天公弄人,最后竟然是自己最不愿意学的专业!
报到后,我第一时间询问转专业事宜,被告知的结果是,转专业的可能性不大。兼修双学位,一是很辛苦,二是即使修满学分,最后也只是颁发学校的文凭,应聘、考研、出国时基本上不起决定性作用。我把了解到的情况和妈妈交流,最后只能等毕业后再考虑出国。
毕业后出国留学对我而言还是很容易的,毕竟我的家庭条件还不错。最后我申请了澳大利亚一所高校。如今远在大洋彼岸的我,时常想,当年如果不贪图名校,采纳老师的建议,报考湖大经济学专业,怎么会绕如此大的弯路呢?
旁白:佳佳的错误是报考愿望和报考技巧的错位。在老师已经准确分析的基础上,还犯下不该犯的错误,实在是不应该。志愿填报中绝对不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1.在“院校和专业孰轻孰重”的调查中,大学生普遍认为专业比院校重要,而高考考生和家长普遍认为院校比专业重要。这个结果寓意深刻。报考时,被名校的光环“迷惑”,不对专业负责,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在大学学习不喜欢或不适合的专业,毕业时不在与专业对口的行业就业,就注定要走一段弯路或错位发展。小董就是在走了弯路之后,及时调整,事业发展较好,而很多同学就没有她这样的幸运和机遇,如江北等。
2.专业和院校孰轻孰重,是志愿填报的重点和难点,考生和家长只有在掌握多方信息的基础上对二者有所取舍。到底该如何取舍?没有统一的答案。如果考生对自己有全面的认识,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方向,那么一定要优先选择专业,同时以相应的技巧填报,如以所要报考专业往年的录取分数作为依据来定位院校志愿。如果没有明确规划,那考生可以以自身优势学科确立升学目标。如,物理学得好可以选择电气类、机械类、电子信息类专业等。化学学得好,可以选择化工与制药类、材料类、医学类等专业。但是女生在选择工科专业时,除了要避免因身体而限制报考的专业外,还应对未来的就业有所考量。
3.“曲线救国”在升学中,基本行不通。报考时,很多同学为了名校,执意报考,虽然以较低的分数被录取,但是胜利的喜悦会在入学后荡然无存。虽说很多高校都有转专业政策,但其门槛极高,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够如愿。还有考生会想在大学通过考研达到转专业的目的。看到小董的经历,无须多言大家也明白。在现实中,有些专业是需要不断深造的,比如航空航天类专业和大多数的工科专业。而很多专业则不一定必须考研,它们更注重实战能力和从业证书。如会计学专业,有从业经验,会计师证或注册会计师证,那绝对比会计学研究生文凭更具价值。法学专业,如果想成为一名律师,有律师资格证和经典的办案案例,也同样比高文凭的含金量大。江北同学没有考研,也考不了“研”的原因,在于他学习的专业成为考研的瓶颈,不适合考研,也没法考研。
4.关于是否服从调剂,同样也没有标准答案。我们只能够分析:如果考生成绩有足够优势,即使选择专业服从调剂,也只是摆设;如果分数没有优势,不服从调剂,就要落榜。有同学会说还有征集志愿。对,考生可以到征集志愿环节再次被录取。但是到征集志愿时,还会有这么多的优势专业吗?因此,还不如首次填报时选择专业服从调剂,至少还有院校的“小胜”。当然,如果可以在下一个批次中被录取到较为不错的院校的优势专业,也可以不服从专业调剂。
5.选择面前要有大视野。以前报志愿我们总是强调分数最大化的利用。目前这种“最大化”仅仅停留在最大化地被院校录取,而以牺牲专业为代价。今天在大多数省份实行平行志愿填报和录取率不断攀升的背景下,志愿填报的落榜概率在降低,而就业的风险在增大。因此我们不能够再把牺牲专业作为争取院校录取最优化的前提,一定要有大视野和前瞻性,与时俱进地把志愿选择的“合理性”作为填报志愿的终极目标,只有这样,从业的道路才不会九曲十八弯!
每个人的人生未必都一帆风顺,每个人的人生也未必不走弯路。而我们要说的、要做的只是尽量少些弯路。诚然,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我们要避免重蹈覆辙,不让自己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更重要的是不重蹈别人的覆辙。从别人的志愿填报经历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些让自己不后悔的志愿方略。
我是一名理科生,就读的高中也是省级重点高中,当年高考成绩在学校女生中排第一。这就是我的高考“天堂”,而之后的报考就是我的“地狱”。父母是老师,姨父是我所在学校的教务主任,在别人眼里我是很幸福的。当别人都不知道如何填报志愿时,姨父和父母却可以成为我的指路明灯。姨父根据我的估分,建议我报考当时非常热门的长安大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父母为了稳妥,还专门请志愿填报老师帮忙把脉。老师并不赞同姨父的观点,认为女孩子学这个专业会很吃力,即使就业不发愁,女孩子的体力也无法承受大量的专业工作。综合评价后,老师建议报考财经类专业,并且以我的成绩,可以报考一所较有名气的财经类院校。但是,在姨父的再三建议下,父母和我按照姨父的意思报考并被录取。
进入大学后志愿老师的话得到了验证。通过大学四年,我清楚地认识到,本来身体就不是很强壮的我,无法在这个岗位上长久干下去。和父母商量后,我租了一间很小的房子开始复习考研,一年后我以高出当年分数线40分的成绩得以参加复试。面试后导师拒绝录取我,因为我本科所学的专业与考研所选择的新闻传播类专业跨度太大。就这样,一年里因为备战考研,我得了严重的胃病,最终还没有被录取,心情糟透了。虽然现在还没有完全康复,但我还是坚持找工作。
不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找工作,名校的毕业证也就大打折扣。由于文笔好,我第一次是在一家小公司做文员,不久之后就开始了不断地跳槽,换了三个城市和若干个职业后,终于找到了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做老师,所教专业与自己的本科专业还有相近之处,待遇也算可以,这时内心才稍稍平静下来。
可是好景不长,我们学校因为各种原因招生人数逐年减少,危机感又重上心头。某天偶然碰到了之前给我建议的志愿填报老师,老师关心地询问我的近况,我一五一十地说出了自己几年来的各种“状况”。老师为我惋惜的同时,建议我在与本科专业相关的领域发展,比如搞工程预算等。可以兼修会计学或者工程造价专业,拿到文凭,在路桥公司会有很大上升空间。一语点醒梦中人,这次我接受了老师的建议。三年后我拿到工程造价和会计学专业的本科双学位。同时,经过自己的努力,我也在这家路桥公司坐到了财务总监的位子。
旁白:小董在填报志愿时,没有综合把握自身情况,已经为以后的道路埋下了隐患。她的姨父在不完全精通志愿填报的情况下,执意建议小董报考完全不理想的院校和专业。现实中这样的老师还不少见。这就要求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自己要主动了解信息,综合判定他人给出的意见。只有主见和意见相结合才会得出相对全面、稳妥的报考方案。
从上高中的第一天起,我就打定了去北京上大学的主意。第一年高考606分,不听劝阻执意报考北京某高校,然后落榜,再然后复读。第二年比第一年多3分,但一本线涨了10分。报考时依然非北京不选。不过这次还好,被中国农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录取了。那时的我,在我们村里也算是个风云人物了。表弟那年也考上大学了,但他是普通院校,而我,重点大学。当时的自豪感,似乎从骨子里溢出来。
踏进名校众多的北京,一切变化和转折让我措手不及。中学时英语还有优势的我,却在大学同学面前屡屡“搞笑”,这才发现自己学的就是应试英语、哑巴英语。专业课很轻松,每天无所事事,我开始和同学一起进网吧、泡歌厅、谈恋爱。总之,大学生们干过的事情,我都一个不落。四年很快就过去了,找工作时才发现自己不知道应该找什么样的工作。
经历几次失败的求职后,为了能够在北京待下去,我只有委屈自己一边从事家教,一边发传单。四年没有好好学习,中学的知识基本上都“还”给老师了,家教也没做太长时间。刚开始我还和几个同学租住在单元楼里,后来就一步步向“地下”发展。那时候自己就是典型的蚁族。那几年在北京很艰难,我不想让家人知道,因为当年被我不齿的表弟,已经把自己的网络公司经营得有声有色了。
毕业三年,我不停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游走,工作不停地换,住处不停地换。每天的主题就是找工作、租房子,为基本的生计奔跑。我也想学习一门技术或者再充充电,但是,这都要有“本钱”。本来不善交际的我,混得不好,自然不好意思去求助于同学,更不可能向父母张嘴。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在想:当年成绩比表弟高30分,要是和表弟一样,听从老师建议报考名校的工科专业,不仅不会复读,现在也不至于沦落到如此地步。北京是好,但是我不好!自己的选择,又能够怨谁呢?
旁白:江北的报考一方面输在心态上,一方面输在对自己的人生没有合理的规划上。报考时,仅仅将地域这一个点作为志愿填报的出发点,显然是不够的。志愿填报的信息量很大,考虑的因素很多。只有把多个点交集之后得出的结论才会更加合理,对自己的长远发展才会有利。
我是抱着要出国留学的愿望填报志愿的,最想学习经济学或者金融学。从一开始就打算留学,所以我坚决不学外语专业。我和妈妈一起去请教志愿填报老师,老师根据我的成绩和出国愿望,建议报考湖南大学。一是湖大属于“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国外很多高校都承认湖大学分。二是我的成绩与湖大往年录取分数接近。三是湖大经济学专业还是比较有优势的。我们当时觉得老师的建议比较中肯,但我更看好某财经大学。老师觉得被录取问题不大,但只能保证学校,专业无法兼顾。交志愿表的时候,我还是放弃了财大,因为我觉得财大比湖大名气更大。后来,我仅以2分的优势被调剂录取到财大商务英语专业。 录取结束后,看到湖大的信息,我和妈妈很惊讶,我的成绩完全能够被湖大经济学专业录取。真是天公弄人,最后竟然是自己最不愿意学的专业!
报到后,我第一时间询问转专业事宜,被告知的结果是,转专业的可能性不大。兼修双学位,一是很辛苦,二是即使修满学分,最后也只是颁发学校的文凭,应聘、考研、出国时基本上不起决定性作用。我把了解到的情况和妈妈交流,最后只能等毕业后再考虑出国。
毕业后出国留学对我而言还是很容易的,毕竟我的家庭条件还不错。最后我申请了澳大利亚一所高校。如今远在大洋彼岸的我,时常想,当年如果不贪图名校,采纳老师的建议,报考湖大经济学专业,怎么会绕如此大的弯路呢?
旁白:佳佳的错误是报考愿望和报考技巧的错位。在老师已经准确分析的基础上,还犯下不该犯的错误,实在是不应该。志愿填报中绝对不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1.在“院校和专业孰轻孰重”的调查中,大学生普遍认为专业比院校重要,而高考考生和家长普遍认为院校比专业重要。这个结果寓意深刻。报考时,被名校的光环“迷惑”,不对专业负责,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在大学学习不喜欢或不适合的专业,毕业时不在与专业对口的行业就业,就注定要走一段弯路或错位发展。小董就是在走了弯路之后,及时调整,事业发展较好,而很多同学就没有她这样的幸运和机遇,如江北等。
2.专业和院校孰轻孰重,是志愿填报的重点和难点,考生和家长只有在掌握多方信息的基础上对二者有所取舍。到底该如何取舍?没有统一的答案。如果考生对自己有全面的认识,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方向,那么一定要优先选择专业,同时以相应的技巧填报,如以所要报考专业往年的录取分数作为依据来定位院校志愿。如果没有明确规划,那考生可以以自身优势学科确立升学目标。如,物理学得好可以选择电气类、机械类、电子信息类专业等。化学学得好,可以选择化工与制药类、材料类、医学类等专业。但是女生在选择工科专业时,除了要避免因身体而限制报考的专业外,还应对未来的就业有所考量。
3.“曲线救国”在升学中,基本行不通。报考时,很多同学为了名校,执意报考,虽然以较低的分数被录取,但是胜利的喜悦会在入学后荡然无存。虽说很多高校都有转专业政策,但其门槛极高,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够如愿。还有考生会想在大学通过考研达到转专业的目的。看到小董的经历,无须多言大家也明白。在现实中,有些专业是需要不断深造的,比如航空航天类专业和大多数的工科专业。而很多专业则不一定必须考研,它们更注重实战能力和从业证书。如会计学专业,有从业经验,会计师证或注册会计师证,那绝对比会计学研究生文凭更具价值。法学专业,如果想成为一名律师,有律师资格证和经典的办案案例,也同样比高文凭的含金量大。江北同学没有考研,也考不了“研”的原因,在于他学习的专业成为考研的瓶颈,不适合考研,也没法考研。
4.关于是否服从调剂,同样也没有标准答案。我们只能够分析:如果考生成绩有足够优势,即使选择专业服从调剂,也只是摆设;如果分数没有优势,不服从调剂,就要落榜。有同学会说还有征集志愿。对,考生可以到征集志愿环节再次被录取。但是到征集志愿时,还会有这么多的优势专业吗?因此,还不如首次填报时选择专业服从调剂,至少还有院校的“小胜”。当然,如果可以在下一个批次中被录取到较为不错的院校的优势专业,也可以不服从专业调剂。
5.选择面前要有大视野。以前报志愿我们总是强调分数最大化的利用。目前这种“最大化”仅仅停留在最大化地被院校录取,而以牺牲专业为代价。今天在大多数省份实行平行志愿填报和录取率不断攀升的背景下,志愿填报的落榜概率在降低,而就业的风险在增大。因此我们不能够再把牺牲专业作为争取院校录取最优化的前提,一定要有大视野和前瞻性,与时俱进地把志愿选择的“合理性”作为填报志愿的终极目标,只有这样,从业的道路才不会九曲十八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