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力地推动着青海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金融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强化。人才是金融业发展的关键。如何根据青海金融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点,进行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再通过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确保金融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地方高校刻不容缓的任务。
关键词 金融学 专业课程体系 优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目前,青海金融机构多元化战略深入推进,交通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太平洋保险、泰康人寿等相继落户青海,与此同时,地方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目前已形成以国有控股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银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主的多层次、多元化地方金融体系。各类金融机构均按同一监管标准开展业务,在公平的条件下开展竞争。除了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外,从事经济活动的各类主体的金融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这些变化在给青海金融业带来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严峻的挑战。人才是金融业发展的关键。通过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确保金融人才的培养质量,是高校刻不容缓的任务。
1 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青海大学金融学专业自2002年开始招生以来,适应专业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专业培养方案也进行了三次大的修订和调整,其课程体系主要由五大模块构成,如图1。该课程体系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适应了宽口径专业教育的需要。在优化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加和强化了专业前导课程,一是研究工具、方法类的课程,如高等数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计算机应用等,这些课程为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供了先进的分析工具和方法;二是经济管理类的课程,如宏(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这些课程对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具有不可或缺的基础作用。
(2)适度增加了通识课程。本科通识教育在积累知识、拓展思维、提升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我们也适当增加了通识课程,如文献检索与利用、职业生涯与规划、文化素质类和科学技术类课程等,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人文修养。
(3)实践教学比重有所提高。实践教学作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新的课程体系从两方面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一是增加了实验课程和课程实验,如会计学实验、统计学实验、计量经济学实验、投资学实验、金融工程实验等;二是完善了相关的实习活动。
(4)设置了部分微观金融类课程。现代金融学不仅包括以金融系统整体的运行规律及各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宏观金融学,而且还包括以微观金融主体行为及其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微观金融学,由此金融学科体系也必然要反映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两部分内容。基于金融学及其学科体系的发展,我们在课程体系中也设置了相应的微观金融课程,如金融中介学、投资学、金融工程、投资银行业务等课程,使学生所学更接近金融实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 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体系设计与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距
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等金融机构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但是从目前的课程体系来看,课程设置过分强调金融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且宏观金融类的课程占用较大的比重,对微观工具和定量分析方法的训练不足,忽视了对学生金融实际业务技能的培养。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掌握了宏观金融理论和知识,但实际操作能力不强,难以适应技能操作岗位的需要。
2.2 选修课不能有效满足金融运作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课程体系中选修课的设置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选择空间,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强调对学生基础能力、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虽然也设置了选修课,但选修课的门数较少,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只有六组共十二门选修课,学分也仅有17学分,必要的人文、管理、艺术和社会科学知识方面的课程很少。反映出选修课的建设滞后,覆盖面不广,内容单一,没有充分考虑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和金融人才市场的要求。
2.3 课程体系建设与金融发展实践有所脱节
随着金融体系的日趋完善和金融活动的复杂化,金融对经济社会的辐射力、渗透力、影响力不断深化,金融业呈现出新的发展变化,这意味着金融学的课程体系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发展。目前来看,青海大学金融学教育仍拘泥于传统的课程体系框架中,虽然有一些改进,设置了一些新课程,但与金融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没有根据金融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调整课程体系。由于金融学的研究对象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这决定了金融学必定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如果我们没有根据客观变化及时更新课程设置,就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有用人才。
2.4 课程设置与相关学科的融合程度不够
经济发展对金融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决定了金融教育的多元化,这就需要通过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和学科的综合化来实现,如金融学与法学、数学、外语、网络信息技术的结合,以体现课程体系的综合化。但目前的课程体系并没有反映出金融学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金融法、数学化的金融课程、双语教学以及网络金融等课程尚未开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3 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对策
3.1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首先要符合培养目标,包括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等。其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能覆盖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内容。其中,通识教育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和文化素质课等,这类课程不强调只为专业服务,而是着重使学生获得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专业教育主要包括学科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课等,这类课程主要为金融人才培养奠定广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使学生掌握较为鲜明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形成良好的竞争能力;综合教育包括思想教育、学术与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课程。 3.2 兼顾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发展的要求
传统金融学教育偏重于宏观金融,对微观金融涉及不足,这不适应金融微观化发展的趋势。金融学课程体系的优化应体现“宏观微观兼顾,增加微观金融中实用性课程”的思路。一国宏观经济的调控离不开宏观金融,在课程体系中必须有一定比例关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国际金融等宏观金融的内容。同时,也应重视微观金融课程的开设,特别是增加微观金融中的实用性课程,如:增加资本市场、期货市场、房地产金融、网络金融等。
3.3 积极创造条件提高选修课的比重和质量
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学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特长,开出紧扣金融学前沿、富有特色的选修课。一是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开设选修课,如网络金融、行为金融学等课程;二是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开设选修课,增加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融资支持等方面的课程,具体可开出“民族地区融资支持研究专题”、 “柴达木地区循环经济融资方式专题”、“大学生个人理财专题”、“地方金融发展问题研究”等,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加深学生对青海省社会经济现状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3.4 强化金融实验教学活动的内容
根据金融学发展的趋势,借鉴国内外该校的成功经验,金融教学必须要加强两类实验课程:第一是验证性质的实验内容,为学生提供仿真金融市场环境,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就能接触银行业务、证券市场、外汇市场等,并通过模拟交易,可提高学生对金融市场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及对金融工具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第二是综合性的实验内容,这一类课程主要以数据的处理软件为例,向学生传授软件运用能力,增强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3.5 注重金融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在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过程中,要注重金融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尤其是金融学与法学、数学、外语、网络信息技术的结合,按照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金融化的发展特征整合和更新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因此,应注重金融运行自身的法律问题研究,开设金融法方面的课程;在一般数学课的基础上,增加运筹学、博弈论、金融随机过程等课程;加强金融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开设网络金融等方面的课程,以及将部分课程的教学放在实验室进行,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现代信息技术。
3.6 不断创新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业开放的不断深化,金融学教学中所涉及的内容愈来愈丰富,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要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例如,农村金融是推动“三农”建设的重要支持力量,探讨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也成为金融学教学的重要内(下转第119页)(上接第93页)容,因此有必要开设“农村金融学”这门课程;在信息科技和网络经济的大潮下,各家银行纷纷开展以网络、电话、手机等为主的电子银行业务。随着电子银行产品功能越来越齐全,网络用户及相关企业等开始通过网络进行交易或使用,银行的营销策略就显得非常重要,可考虑开设“金融营销学”这门课程,以凸显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此同时,当代金融活动的自由化趋势,加大了金融活动的不确定性,风险规避成为各经济主体特别是金融机构渴望解决的问题,因此,应开设“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使学生掌握风险防控知识和技术。
基金项目:青海大学2011年教改项目
参考文献
[1] 刘灿.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 林继肯.中国金融学教育与金融学科发展[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3] 史焕平,廖继胜.金融学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设置的若干思考[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3).
[4] 刘尚荣.金融学科建设问题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09(11).
[5] 钟燕.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问题探析[J].考试周刊,2009(18).
关键词 金融学 专业课程体系 优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目前,青海金融机构多元化战略深入推进,交通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太平洋保险、泰康人寿等相继落户青海,与此同时,地方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目前已形成以国有控股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银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主的多层次、多元化地方金融体系。各类金融机构均按同一监管标准开展业务,在公平的条件下开展竞争。除了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外,从事经济活动的各类主体的金融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这些变化在给青海金融业带来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严峻的挑战。人才是金融业发展的关键。通过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确保金融人才的培养质量,是高校刻不容缓的任务。
1 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青海大学金融学专业自2002年开始招生以来,适应专业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专业培养方案也进行了三次大的修订和调整,其课程体系主要由五大模块构成,如图1。该课程体系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适应了宽口径专业教育的需要。在优化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加和强化了专业前导课程,一是研究工具、方法类的课程,如高等数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计算机应用等,这些课程为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供了先进的分析工具和方法;二是经济管理类的课程,如宏(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这些课程对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具有不可或缺的基础作用。
(2)适度增加了通识课程。本科通识教育在积累知识、拓展思维、提升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我们也适当增加了通识课程,如文献检索与利用、职业生涯与规划、文化素质类和科学技术类课程等,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人文修养。
(3)实践教学比重有所提高。实践教学作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新的课程体系从两方面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一是增加了实验课程和课程实验,如会计学实验、统计学实验、计量经济学实验、投资学实验、金融工程实验等;二是完善了相关的实习活动。
(4)设置了部分微观金融类课程。现代金融学不仅包括以金融系统整体的运行规律及各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宏观金融学,而且还包括以微观金融主体行为及其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微观金融学,由此金融学科体系也必然要反映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两部分内容。基于金融学及其学科体系的发展,我们在课程体系中也设置了相应的微观金融课程,如金融中介学、投资学、金融工程、投资银行业务等课程,使学生所学更接近金融实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 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体系设计与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距
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等金融机构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但是从目前的课程体系来看,课程设置过分强调金融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且宏观金融类的课程占用较大的比重,对微观工具和定量分析方法的训练不足,忽视了对学生金融实际业务技能的培养。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掌握了宏观金融理论和知识,但实际操作能力不强,难以适应技能操作岗位的需要。
2.2 选修课不能有效满足金融运作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课程体系中选修课的设置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选择空间,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强调对学生基础能力、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虽然也设置了选修课,但选修课的门数较少,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只有六组共十二门选修课,学分也仅有17学分,必要的人文、管理、艺术和社会科学知识方面的课程很少。反映出选修课的建设滞后,覆盖面不广,内容单一,没有充分考虑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和金融人才市场的要求。
2.3 课程体系建设与金融发展实践有所脱节
随着金融体系的日趋完善和金融活动的复杂化,金融对经济社会的辐射力、渗透力、影响力不断深化,金融业呈现出新的发展变化,这意味着金融学的课程体系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发展。目前来看,青海大学金融学教育仍拘泥于传统的课程体系框架中,虽然有一些改进,设置了一些新课程,但与金融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没有根据金融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调整课程体系。由于金融学的研究对象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这决定了金融学必定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如果我们没有根据客观变化及时更新课程设置,就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有用人才。
2.4 课程设置与相关学科的融合程度不够
经济发展对金融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决定了金融教育的多元化,这就需要通过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和学科的综合化来实现,如金融学与法学、数学、外语、网络信息技术的结合,以体现课程体系的综合化。但目前的课程体系并没有反映出金融学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金融法、数学化的金融课程、双语教学以及网络金融等课程尚未开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3 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对策
3.1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首先要符合培养目标,包括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等。其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能覆盖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内容。其中,通识教育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和文化素质课等,这类课程不强调只为专业服务,而是着重使学生获得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专业教育主要包括学科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课等,这类课程主要为金融人才培养奠定广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使学生掌握较为鲜明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形成良好的竞争能力;综合教育包括思想教育、学术与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课程。 3.2 兼顾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发展的要求
传统金融学教育偏重于宏观金融,对微观金融涉及不足,这不适应金融微观化发展的趋势。金融学课程体系的优化应体现“宏观微观兼顾,增加微观金融中实用性课程”的思路。一国宏观经济的调控离不开宏观金融,在课程体系中必须有一定比例关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国际金融等宏观金融的内容。同时,也应重视微观金融课程的开设,特别是增加微观金融中的实用性课程,如:增加资本市场、期货市场、房地产金融、网络金融等。
3.3 积极创造条件提高选修课的比重和质量
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学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特长,开出紧扣金融学前沿、富有特色的选修课。一是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开设选修课,如网络金融、行为金融学等课程;二是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开设选修课,增加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融资支持等方面的课程,具体可开出“民族地区融资支持研究专题”、 “柴达木地区循环经济融资方式专题”、“大学生个人理财专题”、“地方金融发展问题研究”等,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加深学生对青海省社会经济现状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3.4 强化金融实验教学活动的内容
根据金融学发展的趋势,借鉴国内外该校的成功经验,金融教学必须要加强两类实验课程:第一是验证性质的实验内容,为学生提供仿真金融市场环境,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就能接触银行业务、证券市场、外汇市场等,并通过模拟交易,可提高学生对金融市场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及对金融工具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第二是综合性的实验内容,这一类课程主要以数据的处理软件为例,向学生传授软件运用能力,增强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3.5 注重金融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在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过程中,要注重金融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尤其是金融学与法学、数学、外语、网络信息技术的结合,按照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金融化的发展特征整合和更新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因此,应注重金融运行自身的法律问题研究,开设金融法方面的课程;在一般数学课的基础上,增加运筹学、博弈论、金融随机过程等课程;加强金融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开设网络金融等方面的课程,以及将部分课程的教学放在实验室进行,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现代信息技术。
3.6 不断创新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业开放的不断深化,金融学教学中所涉及的内容愈来愈丰富,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要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例如,农村金融是推动“三农”建设的重要支持力量,探讨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也成为金融学教学的重要内(下转第119页)(上接第93页)容,因此有必要开设“农村金融学”这门课程;在信息科技和网络经济的大潮下,各家银行纷纷开展以网络、电话、手机等为主的电子银行业务。随着电子银行产品功能越来越齐全,网络用户及相关企业等开始通过网络进行交易或使用,银行的营销策略就显得非常重要,可考虑开设“金融营销学”这门课程,以凸显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此同时,当代金融活动的自由化趋势,加大了金融活动的不确定性,风险规避成为各经济主体特别是金融机构渴望解决的问题,因此,应开设“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使学生掌握风险防控知识和技术。
基金项目:青海大学2011年教改项目
参考文献
[1] 刘灿.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 林继肯.中国金融学教育与金融学科发展[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3] 史焕平,廖继胜.金融学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设置的若干思考[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3).
[4] 刘尚荣.金融学科建设问题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09(11).
[5] 钟燕.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问题探析[J].考试周刊,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