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类学》书评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人类学》这本书源于作者艾伦’帕’梅里亚姆十五年的思考以及同文化人类学和民族音乐学领域同事和学者们的探讨。他认为,“对于民族音乐学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研究:人类学的方向及音乐学的方向。”然而终极目标则是将两种方法融合。但是当作者转向民族音乐学文献的时候,发现这个理想还远没有实现,因为大量的研究之关注音乐,把它当做一件独立的事件,而不提及它赖以产生的文化母体。民族音乐学家们觉得他们的分析工具如何的具有试验性,但是音乐学的技巧已被广泛的用于研究各种音乐,同时,非民族音乐学家的人类学家们常被他们知识领域之外的大量技术性文献所迷惑。于是作者尝试着去填补民族音乐学中的这道缝隙,为研究作为人类行为的音乐提供一个框架。如果没有人類的思考、表演和创造,音乐就无法存在,我们对声音的理解已经大大高于我们对它产生的整个过程的理解了。书中作者大量的利用广泛世界地区的音乐行为举例,如蒙大拿州西部的佛拉赛德印第安人及刚果卡赛省的巴松叶人等,这些例子意在说明,就音乐行为而言,相似的情形下会出现相似的反应。
  这本书分为三个大的部分:民族音乐学、观念与行为、课题与成果。
  民族音乐学分别从民族音乐学的研究、理论、方法与技巧方面向读者介绍了这门学科的概要,并提出一套被之后的民族音乐学学者认为很经典的理论——三维模式。观念与行为分别从人的观念(联觉、交感)、身体行为、言语行为、社会行为、学习和作曲过程等,观念的阐释还运用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这篇能看见大量的例子去印证作者所提出的理论、观念、模式,从而更加能说服读者去理解、相信作者,这些例子不得不说十分有趣,能够引人入胜。课题与成果,作者从对歌词的研究说明了语言在音乐中所产生的重要性和独特性,还介绍了作为象征性为的音乐、美学与各艺术间相互关系、音乐与文化史、音乐与文化动态。从小标题就不难看出作者在对于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过程中,运用了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手段,美学、语言学、历史学、文化学……从中可领略到作者广泛的学识和有趣的各种故事。
  民族音乐学的历史通常被追溯到19世纪的80—90年代,当时此学科的主要活动领域在德国与美国出现,从而民族音乐学的两个侧面也立马显现出来。一方面一些学者主要致力于研究音乐的声音,他们倾向于将声音当做孤立物,这样的理念来源于当时古典社会进化论的概念,同时以德国学者为主,多以传教士、军官等这种被称为“扶手椅上的研究者”组成。另一些学者受到了持有批判性的进化论学派和传播学派的美国人类学研究影响,开始研究民族语境中的音乐。从内特尔、胡德、孔思特、西格等学者的观点中看出民族音乐学早期概念、范围、方法及目标的界定是相当具有争议的,最终作者从“对文化中音乐的研究”这一民族音乐学的定义中读出了他暗含的学科目标,即理解音乐的声音。
  文中观念显示民族音乐学是一个具有双重性的学科,但他主要的问题不是在于人类学方面还是音乐学方面谁应该占据主导地位,而是想探求一种将二者融合的方法。作者通过一些列的推导提出了观念、行为、声音的三维循环模式,即有了关于音乐的观念,才会有相应行为的出现,有了行为就会制作出乐音,但是乐音的这产物有是受到听众价值观影响的,若观众觉该作品成功,那关于音乐的观念就会被强化,若评价是否定的,那观念改变随之行为转变以至产生出新的调整过的作品。这些部分相辅相成,如果我们不能清楚的认识各个部分,就必然会失去对整体的把握。
  每种音乐体系都由一系列观念预示,它们使音乐融入全体社会活动,并将其阐释和定位为种种生命现象中的一种。这些观念决定着音乐的实践与表演以及乐音的产生。这些观念共同构成一个框架,音乐在社会中的位置,以及人们对于音乐是什么、音乐应该是什么的看法都建立在这个框架上,在这里关注点不在是如何区分大小三度之类的问题,而是音乐的本质是什么,它作为现有生命现象的一部分是如何进入社会,以及使用、组织音乐的人在观念上如何对待音乐。在对于观念这个问题,作者例举了阿朗人与巴松叶人两种观念的对比,阿朗人強调人们生来具有同等的天分,而巴松叶人认为个人所继承的音乐能力肯定是不同的,他们有这样的观念源于他们的社会环境,进而这样的观念对后人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音乐在许多无文字的社会中被认为是以无形商品的形式存在的财产,它在社会中是具有经济上的重要性的。音乐观念是民族音乐学家了解音乐体系的基础,因为音乐观念是所有人群的音乐行为根本所在,不理解当地人的观念,就无法了解当地的音乐。
  梅利亚姆通过自己多年对非洲音乐的田野研究,构建出观念—声音—行为这一在民族音乐学科经典模式,这一模式被之后的民族音乐学者大量采用,通过此模式对音乐进行研究能更好的对当地文化进行阐释从而研究更加透彻,可以说《音乐人类学》是民族音乐学科的一块基石,对于民族音乐学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Abstract】: A Tale of Two cities is one of the masterpieces of Charles Dickens, taking the French Revolution as its background.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love and vengeance reflects Dickens’s humanism.
期刊
你的心有一道墙,我该如何去推开那扇心灵的窗?  ——题记  喜欢一个人在古老的青墙边徘徊,细数着墙上的斑驳。静静地听着萧瑟的风声,然后一个人抚摸着那道墙,从这头到那头。  这是一道古老而又庄严的青墙,岁月的沧桑不会因为历史的荣耀而停止它侵蚀的脚步,滚滚红尘安度寂寞的时光,几度春秋已悄然而过。昔日的繁华也早已褪尽,依稀可见的只是房梁上早已退去漆的花纹,伴着月色沉入梦乡罢了。  它无声,但我只会静静地
期刊
在梦中,一直有个地方,令我心驰神往,那儿鲜花朵朵,那儿游人成群,那儿笑声、惊叫声此起彼伏。那儿,叫迪士尼。今天,我终于来到这里—上海迪士尼乐园,开始一次心灵与躯体同行的旅程。  可刚到那儿,是以嘲笑与郁闷开始的。“嘿,我们去玩攀崖吧!”一个伙伴大声提出。“好啊,好啊!”大家附和着,“那就走吧!”我迟疑了一下,也快步跟了上去。到了,我抬头一望,心猛地咯嘣一下,那山高耸入云,木头做的栈道踩上去就发出“
期刊
《中国音乐文献学初阶》是王小盾先生第一次探究音乐文献学的著作,其内容丰富,贴近学术研究,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提供了帮助。王小盾先生从自己的成長经历出发,通过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学生的成长为例,以崭新的写作思路,使中国音乐文献学独特价值得以展现。不仅充分展示了他的严谨治学态度、开阔视野、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和敏锐的学术洞察力,而且深入浅出,用经验告诉我们如何进入学术工作,如何阅读并且利用好文献。音乐文献学是
期刊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笔,书中语言精彩绝伦,人物形象更是栩栩如生。其中女性角色是这部小说描写的中心,黛玉和宝钗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两个角色。因为她们与宝玉的关系,人们常常将二者做比较。许多学者从她们的语言、性格、背景及命运等角度做对比,极少的学者用语言学理论对二者进行比对分析。通过对小说的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在其他角色眼中宝钗比黛玉更为讨喜。因此,本文将基于人际意义建構这一理论,试阐释为什
期刊
【摘要】:碎米和米糠是越南众多神奇故事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篇,现在这篇家喻户晓的故事已改编成话剧。由此可见其影响力之深远。通过对其在文学作品类型方面的深入研究可以使读者更好的了解这篇神奇小说或是说對这一类行的神奇故事都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而通过对这篇神奇故事文学类型的分析再加深对故事人物、内容、背景和主题的理解。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读懂即可。  【关键词】:碎米和米糠;越南;民间文学;文学作品类型  一
期刊
三月四日 晴  4日,在刘新老师带领下我们走近山城重庆,去感受重庆的温度,去领略鲁迅先生的气息。  对于重庆,知道他是天府之国,雾都、山城。直到下飞机的那一刻,这种视觉上的冲击便铺天盖地的向我袭来。让我感受到重庆是一个如此有温度的城市。出租车的飞驰,让我领略到了重庆人特有的激情。出租车在急速的飞驰,犹如闪电划破长空。在一上一下间我的胃也在开始翻江倒海般。这一下算是对重庆山城的这个称呼有了实实在在的
期刊
想起麥子,就想起诗人海子  这个诗歌的孩子  一生孤独又一生幸福  人们觉得海子和这个冷酷的世界和解了  觉得海子是幸福的  但人们不了解海子的孤独  不然  为什么要从明天起才能做一个幸福的人?  为什么要从明天起才去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因为海子的幸福从来只在明天  只在遥远的远方  在大海中,在天空里,甚至飘扬在风中  一个纯粹的诗人  留恋尘世间的幸福  却永远无法与尘世和解  我愿意把海
期刊
【摘要】:《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先生的重要美学著作。它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和美学作了一个鸟瞰式的宏观把握。作者并没有在书中对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特征作详细具体的解释阐述,而是总结概括性地对各时代所体现的美学思想精神做出精练的归纳,并从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为读者理清中国古代“美”的发展脉络。本文主要讨论了书中关于美学的几大问题,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做了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美的历程;李泽厚;读后感  
期刊
鸟知反哺孝,羊知跪礼恩。  这本该可以是一次很简单的诠释;  这本该可以是一篇很完美的文章。  这本该可以是一个深爱的领域,  这本该可以是一个完整的领域。  ——题记  今年是我的高考十周年,时间就像是黑夜里绵延的街道,在昏黄的路灯的陪衬下,悄然无息的流向远方。记得十年前高三月考时,我很竭力地在考场上书写,脸颊上泛起红润,两鬓的汗水滚烫地流下,虽然此时教室中并不是很热。力透纸背,苍白的手上跳出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