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读后感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tian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先生的重要美学著作。它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和美学作了一个鸟瞰式的宏观把握。作者并没有在书中对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特征作详细具体的解释阐述,而是总结概括性地对各时代所体现的美学思想精神做出精练的归纳,并从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为读者理清中国古代“美”的发展脉络。本文主要讨论了书中关于美学的几大问题,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做了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美的历程;李泽厚;读后感
  阅读本书之前我也接触过一些介绍和研究中国古代美学的著作。而《美的历程》给我的印象最深的,也是我认为本书与其他美学著作区别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在介绍 “美的历程”时的连贯性。虽然本书也像其他著作一样分了章节,按历史发展的顺序,介绍从远古图腾时代的艺术萌芽到明清文艺思潮的兴起的各时代艺术特征及美学思想。但作者却没有把各朝代的界限分明地划分出来,反而让人感觉本书有故意化解朝代之间的隔膜的迹象。作者的这种做法使得每个时代不同的艺术特征之间的衔接十分自然,而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到两个相邻或间隔的时代之间的历史联系。正如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所说,“延绵不断”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放之于中国美学史的发展里自然是合理的。李泽厚先生正是自觉地注意到了这一特点,才使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能够感觉到中国古代“美的历程”并不像西方艺术发展一样断断续续,而是浑然一体的。同时,从另一个角度看,在编写美学史时能够不破坏艺术发展的连贯性,不轻易划分时代或为其强加一个所谓的“艺术时代特征”,却能使整部著作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从此可看出李泽厚先生对中国美学了解之深以及他处理如此长的历史材料时的高明之处。
  好的美学著作不仅能够告知读者自己的美学观点,而且还会留下空间让读者去思考。而《美的历程》便让我在阅读中留下了很多思考的痕迹。
  一、美的起源
  作者在第一章“龙飞凤舞”中多次提出,远古图腾时期的器物(包括用小砾石等制作的装饰品)“并非为审美而制作”。这种观点是被普遍接受的。在旧石器时代,劳动人民离“为审美而制作”器物还有数十万年的距离。那么我们用审美的角度去看待这些器物是否有意义呢?我们是否只能够用“巫术说”、“宗教说”、“劳动说”、“游戏说”这些艺术起源的理论去分析它们呢?
  我并不这么认为。虽然我也认为用“巫术说”和“宗教说”解释美的起源最具合理性,但人对美的意识和觉悟是可以从中独立出来的。正如作者在书中提及:“原始人群之所以染红穿带、撒抹红粉,已不是对鲜明夺目的红色的动物性的生理反应,而开始有其社会性的巫术礼仪的符号意义在。”在山顶洞人的眼中,红色有其特殊的社会意义,这种意义也许还不能被看作是审美意义,因为它完全服务于宗教礼仪。但是人们选择红色而并非其他颜色作为特殊意义的象征又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我们知道“红色”之于人有其特定的、普适的官能刺激。这种刺激也许是动物性的,但它所所引起的情感就不能笼统地归纳为“动物性的生理反应”了。所以我认为,山顶洞人选择红色作为某种特殊的社会意义象征的过程应该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虽然这种审美与动物本能的反应之间的界限仍然比较模糊,但前者绝对不可以被后者所包含。这样的观点同样适用于稍晚的原始歌舞之中。我们之所以可以用审美的角度去看待远古时期的器物和巫术礼仪,就是因为我们和当时的劳动人民一样具有这种相似的审美意识。
  二、美的传递
  从青铜三代开始,一直到鸦片战争前的清朝,中国工艺艺术一直没有中断过发展的步伐。工艺作品,从饕餮青铜到明清家具都是出自工匠的巧手。但优秀的工艺作品往往归社会的上层所有,工匠与社会上层的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李泽厚先生在书中不止一次提出社会发展对一时期的艺术特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按照这个观点,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层所代表的艺术趣味应该是有区别的。但是从工艺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精神却淡化了阶级之间的审美差别。以饕餮青铜为例,“青铜的铸造者是体力劳动者甚至奴隶”,一些大型青铜器的制作更要由数百位奴隶共同完成。如果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威严、力量和意志的饕餮纹是由这些奴隶设计完成的,是不是就可以说明奴隶能够理解统治阶级的审美精神呢?
  若要排除以上所说的假设,就等于认为青铜时代的工匠只是掌握了铸造青铜的技术。然而技术是死的,它不可能和技术所要表达的内容(饕餮纹以及饕餮的寓意)完全分离开来。如果说社会上层掌握的仅是工艺品的“内容和寓意”,而工匠们掌握的仅是“技术”,那么工艺艺术便是一个内容和技术脱节的艺术,根本不可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由此我认为,以实用为其重要特点的艺术部类,如建筑、工艺等,是社会上层和下层之间的审美交流的重要媒介。虽然这种交流也许并不是他们有意识的主动行为,但它不自觉地、客观地融合了一个时期整个社会的审美情趣。
  三、美的表现
  人们往往用“美的再现”和“美的表现”来区别古代东西方艺术。这种区别在同时期的西方古典油画和中国古典山水画中体现得十分明显。虽然李泽厚先生没有在《美的历程》中提及,但“再现”和“表现”的差别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初露端倪了。 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二万多年的马德林文化,为我们留下了阿尔塔米拉壁画(位于西班牙北部的阿尔塔米拉洞窟)。以壁画中的野牛为例,作者运用了赭红、黑、褐等颜色,不仅勾勒了牛的线条,还填充了它的质感。除了严格地按比例刻画出牛身、牛蹄、牛角、牛牦等细节,还用阴影表达了牛的厚重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旧石器时代西方艺术已经有力求真实、准确地再现自然的倾向了。
  与其时代相近的中国远古壁画往往只有一种颜色,而且都是简练地刻画出动物或人物的线条,同时刻意地夸张动物某个特征部位(如牛的角往往比其他部位要大和明显),使人很容易辨别出各种动物的种类(这种夸张和有重点的表现与今后中国书法和绘画艺术无疑有着重要的联系)。中国远古壁画发展下去,就更能体现东方 “自然的表现”的特点——从圣牛身上的饕餮纹到狞厉的青铜面具,都已经离真实的自然事物很远了。
  古代东西方艺术特征的區别还影响到了它们各自的发展方向。西方古典艺术的理性、写实以及其严格的透视理论一直是画家们必须遵循的法则(直到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以马奈为代表的印象派才开始掀起摒弃欧几里得透视法的架上绘画革命。)这些法则成就了欧洲古典繪画的辉煌,同时也局限了欧洲艺术多样性的发展——我们从作画对象范围的狭隘性便可看出。直到十九世纪中期,以纯粹的风景作为架上绘画内容的作品才刚刚出现(主要的画家是代表英国风景画派的透那)。但在中国,山水风景画于中唐(8世纪)就已出现,而在南宋(12世纪)达到鼎盛。更重要的是,“寓情于景”的表达方式在画家们的灵活运用下,使中国古典山水风景画拥有更深厚的寓意。这种情况当然是无法离开以“自然的表现”为中国古典艺术的基础对其发展的影响。这无疑使中国古典绘画能在被继承的前提下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结语
  李泽厚先生在本书的结语中提到:“由于与物质生产相连接,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年代,某些艺术部类如建筑、工艺??等等,就要昌盛发达一些,正如科学在这种时候一般也更有发展一样。” 我相信当今中国处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年代”,但建筑、工艺的“昌盛发达”却表现得并不明显,更别说“文学、绘画”这些“较少依赖物质条件”的艺术部类了。那么,李泽厚先生在本书中所说的艺术表现时代的理论是否不适用于现代社会,还需要更多学者的讨论来研究。
  作者简介:陈霞(1996—),女,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本科,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细节的真实性,形象的典型性,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三个方面对阮攸的《金云翘传》进行现实主义分析,体会阮攸对腐朽封建制度对人民残害的控诉,对争取自由和爱情的行为歌颂,寄托了人民的美好理想。  【关键词】: 阮攸;《金云翘传》;现实主义;分析  阮攸的《金云翘传》是越南古典文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是阮攸在1813年出使中国,看到青心才人所编的《金云翘传》之后大有感触,回国后用越南的六八
期刊
【摘要】:人类不是孤立存在的,人类的思想行为都受到各种环境的影响。微观上讲,古代传统女性没有职业,生活在家庭内,她们的文学创作都受家庭中的地位、所受的教育和婚姻状况的影响而呈现出独特的面貌。而古代妓女是一个特殊群体,她们生活的环境是独立于家庭和封建伦理,与传统女性不同,她们能自由和各类名士交往,她们的文学创作也自然受其影响。  【關键词】:古代女性;生活环境;家庭;教育;名妓  俗话说“近朱者赤,
期刊
【Abstract】: A Tale of Two cities is one of the masterpieces of Charles Dickens, taking the French Revolution as its background.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love and vengeance reflects Dickens’s humanism.
期刊
你的心有一道墙,我该如何去推开那扇心灵的窗?  ——题记  喜欢一个人在古老的青墙边徘徊,细数着墙上的斑驳。静静地听着萧瑟的风声,然后一个人抚摸着那道墙,从这头到那头。  这是一道古老而又庄严的青墙,岁月的沧桑不会因为历史的荣耀而停止它侵蚀的脚步,滚滚红尘安度寂寞的时光,几度春秋已悄然而过。昔日的繁华也早已褪尽,依稀可见的只是房梁上早已退去漆的花纹,伴着月色沉入梦乡罢了。  它无声,但我只会静静地
期刊
在梦中,一直有个地方,令我心驰神往,那儿鲜花朵朵,那儿游人成群,那儿笑声、惊叫声此起彼伏。那儿,叫迪士尼。今天,我终于来到这里—上海迪士尼乐园,开始一次心灵与躯体同行的旅程。  可刚到那儿,是以嘲笑与郁闷开始的。“嘿,我们去玩攀崖吧!”一个伙伴大声提出。“好啊,好啊!”大家附和着,“那就走吧!”我迟疑了一下,也快步跟了上去。到了,我抬头一望,心猛地咯嘣一下,那山高耸入云,木头做的栈道踩上去就发出“
期刊
《中国音乐文献学初阶》是王小盾先生第一次探究音乐文献学的著作,其内容丰富,贴近学术研究,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提供了帮助。王小盾先生从自己的成長经历出发,通过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学生的成长为例,以崭新的写作思路,使中国音乐文献学独特价值得以展现。不仅充分展示了他的严谨治学态度、开阔视野、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和敏锐的学术洞察力,而且深入浅出,用经验告诉我们如何进入学术工作,如何阅读并且利用好文献。音乐文献学是
期刊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笔,书中语言精彩绝伦,人物形象更是栩栩如生。其中女性角色是这部小说描写的中心,黛玉和宝钗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两个角色。因为她们与宝玉的关系,人们常常将二者做比较。许多学者从她们的语言、性格、背景及命运等角度做对比,极少的学者用语言学理论对二者进行比对分析。通过对小说的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在其他角色眼中宝钗比黛玉更为讨喜。因此,本文将基于人际意义建構这一理论,试阐释为什
期刊
【摘要】:碎米和米糠是越南众多神奇故事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篇,现在这篇家喻户晓的故事已改编成话剧。由此可见其影响力之深远。通过对其在文学作品类型方面的深入研究可以使读者更好的了解这篇神奇小说或是说對这一类行的神奇故事都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而通过对这篇神奇故事文学类型的分析再加深对故事人物、内容、背景和主题的理解。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读懂即可。  【关键词】:碎米和米糠;越南;民间文学;文学作品类型  一
期刊
三月四日 晴  4日,在刘新老师带领下我们走近山城重庆,去感受重庆的温度,去领略鲁迅先生的气息。  对于重庆,知道他是天府之国,雾都、山城。直到下飞机的那一刻,这种视觉上的冲击便铺天盖地的向我袭来。让我感受到重庆是一个如此有温度的城市。出租车的飞驰,让我领略到了重庆人特有的激情。出租车在急速的飞驰,犹如闪电划破长空。在一上一下间我的胃也在开始翻江倒海般。这一下算是对重庆山城的这个称呼有了实实在在的
期刊
想起麥子,就想起诗人海子  这个诗歌的孩子  一生孤独又一生幸福  人们觉得海子和这个冷酷的世界和解了  觉得海子是幸福的  但人们不了解海子的孤独  不然  为什么要从明天起才能做一个幸福的人?  为什么要从明天起才去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因为海子的幸福从来只在明天  只在遥远的远方  在大海中,在天空里,甚至飘扬在风中  一个纯粹的诗人  留恋尘世间的幸福  却永远无法与尘世和解  我愿意把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