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应该这样做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qi007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样的语言可以称得上是“学术性语言”,似乎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判断标准。但至少有以下一些共同点:讲究逻辑、条理清晰、不以辞害意、以“理”服人而非以“情”动人。通常我们接触到的学术专著或者说论文,基本上都是这样一种“文风”,虽然严谨,但总觉得稍嫌晦涩。但黄武雄先生的著作《学校在窗外》,带给我们的却是不一样的感觉。
  黄武雄先生,台湾新竹人,曾任台湾大学数学系教授,同时也是台湾社区大学的创办人和教育改革的先驱者。《学校在窗外》是他的教育代表作之一。
  
  一、散文诗般的语言
  
  我们或许习惯于使用“阶层”“复制”“文化再生产”等术语,再引用大段大段布迪厄的论述来解释不同阶层之间的文化差异,然而在《学校在窗外》中,黄武雄先生却是这样描述的:“就咏叹调的内容来说,底层歌谣与校园民歌无一丝关联,传唱的族群也几无交集,这正好反映了学校与真实世界的疏离。……校园民歌浮离于真实生活上,陷入徒具抽象形式的伤感与憧憬;底层歌谣虽有血有泪,但也受限于直接印证生活的重担,流离的苦闷。……作为文化的一面橱窗,歌谣还是透露了知识精英阶级与庶民阶级泾渭分明的文化差异。”
  要讨论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或许会先将“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做一番对比,然后指出“抽象能力”是一种“形式”上的东西,进而分析其重要与否,但黄武雄先生却采用了不同的思路与笔调:“在打开学生经验世界的同时,发展学生抽象能力,让抽象的概念配合想象力的释放,一层层往上发展,像沿着抽象流程草图一步步爬上云梯的顶端,才能鸟瞰世界,才能将遍地花草的瑰丽当做五颜六色的颜料,爬到天际去图绘彩虹。”
  看惯了《论生活经验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之类的学术论文题目,我们不会过多地思考论文的标题是否具有文学色彩,而黄武雄先生偏偏给自己的这本专著起了一个童话般的名字——《学校在窗外》,他这样解释本书书名的含义:“在那幅《塔吉尔的窗户》中,是那样的一扇大窗,窗台上放两座花瓶,窗外有摩洛哥的蓝色风景,马蒂斯用很鲜丽的色彩捕捉北非艳阳下的光影。对我来说,那强烈对比的光影每每会出现在熟悉的童年记忆中,昼长人静的那种安定的感觉,安定中有着对未来不定的憧憬。那种童年悠远静谧的画面,在现世里已非常遥远,却在马蒂斯的窗外出现。”
  六祖慧能说,文字正如指着月亮的手,手不是月亮,只是引导你去看月,月亮才是禅的本义。黄武雄先生亦深谙此理,散文诗般的语言随着的思想自由流淌,所到之处,却有当头棒喝、顿然悟“道”的感觉——这正是要引导我们更好地去追寻教育真正的意义。
  
  二、深邃的思想,严密的体系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特点,也是《学校在窗外》一书的特色。作者的思想在书中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当前学校教育中出了什么问题,学校教育应该做什么,知识和知识分子、教育改革应该何去何从。
  在书的一开始,黄武雄先生提出了一个很多人都曾经思考过的问题:人存在的原始旨趣是什么?黄武雄先生的回答是:维生、互动和创造。然而,现实的学校教育中,一方面,理性仅仅被用来为维生服务,理性思考被当做维生的工具,致使理性变质,沦为“工具理性”。学生只是把知识当做事物的规律去学习,不是为了解决或思考问题,而是为了要维生,借“看守”这些事物的规律,谋求好的职业。在这种情况下,创造被理性扼杀了;另一方面,抽象的知识和规律把学生从社会中剥离出来,他们只是“学校的学生”,而非“社会的人”,失去了与社会的“互动”。黄武雄先生说,没有与社会的互动,他便不会再研究数学,因为他的创造会因此失去了动力。从人存在的原始旨趣出发,黄武雄先生批判台湾的教育现状:“学校教育不应像今日学校的现状一样,纯为加强孩子的竞争力,为他们未来的出路服务,以至扭曲了孩子的价值观,背叛了学校教育的宗旨。”他也批判“德智体群美”五育价值观,认为这种观点“看起来是中立的,但本质上还是外加的标准”,是“从外界寻找一套好的标准,复制在孩子身上”。
  那么,学校教育应该做什么呢?黄武雄先生给出的答案是:打开人的经验,发展抽象能力。黄武雄先生认为,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的经验拿出来,不断与他人的经验相互印证,视野才能广阔,判断才能周延,思路才会清晰,人的内在世界才能充分发展;而抽象能力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他说,如果学校教育做而且只做这两件事,那么无数经过学校教育陶冶的人,将会比今天的人具有更丰沛的创造力。然而台湾教育的现实情况是:只提供“套装知识”的训练,只教给他们一套抽象语言,并未让他们亲身参与抽象的过程。所谓“套装知识”,黄武雄先生的解释是:人类千万年积累下来的缤纷庞杂的经验,经过编辑整理,而后被抽象化、普遍化、分类化、标准化的所谓精华。这其中看不到个人特殊经验的痕迹,看不到众多的例子和故事,使学习者不易拿自己的生活经验与之进行印证,因而失去了去了解这些抽象内容与具体现象之间紧密无间的联系的机会。
  紧接着黄武雄先生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黄武雄先生指出:所谓知识分子,指的是经过长年套装知识的训练,拥有特定专业能力的人,他们掌握着高度抽象的专业语言,这种语言被黄先生戏称为专业领域内的“黑话”。但黄武雄先生也警觉地指出:知识分子之所以异于别人,唯一的分叉点是他擅长掌握抽象形式的文字符号,擅长运用套装知识中的“黑话”,而非他比别人更真实地认识世界。否则,为什么知识分子不肯打破“黑话”,将人类文明的重要知识成就与思潮,改用一般语言重新叙述,或直接切入问题,深入经营,使原来的“黑话”与人的经验之间的断层缝合在一起?因此进一步说,虽然套装知识的“黑话”尤具存在价值,但知识分子能不能走出“黑话”丛林,是追求知识解放甚至自我解放的重要课题。知识分子自己应该也清楚地知道,我们自身所属的精英阶级,只不过是在借助难解的“黑话”在巩固自己的权威,占据社会的优势资源而已。
  既然当前台湾的教育只能培养一批失去创造力、只靠“黑话”来维护自己经营地位的所谓“知识分子”,那么教育改革应该何去何从?黄武雄先生将改革划分为底层部分和上层部分。底层部分指教育大环境,上层部分指教育观念、教材、教育态度与技巧等。他认为,教育改革应着重于底层部分,然后向上层部分渗透。底层改革指的是教育大环境的改革,即发展公共论述,寻求社会对教改政策的支持。黄武雄先生认为,只有当一项教改政策能够解除学生身上升学的压力,解除学生因受重重管束而抑制其自由心智的压力,才能得到社会的支持。而在向上渗透的过程中,课程和教学改革尤其要小心翼翼,谨慎从事,经由小型试验,逐步积累经验,切不可贸然全面实施。这些观点,对我们反思当前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或许有所启发。
  这样,从人的原始旨趣入手,到学校教育应该做什么,实际当中出了什么问题,最后落实到教育改革何去何从,黄武雄先生完成了本书的宏观理论体系的建构。深邃的思想和严密的逻辑以生动优美的文笔叙述出来,让读者在身心愉悦中品味其真知灼见,而不只是进行枯燥的寻章摘句,苦思冥想。
  
  三、学问原来可以这样做
  
  这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也是一本精美的文学作品。
  读罢此书,忽然发现,原来学术性著作也可以写得生动活泼,写得文笔优美,写得清晰流畅,写得引人入胜。
  其实学问一直可以这样做,只不过我们早已迷失在严密的逻辑体系和教条的论文结构当中,自己给自己建造了一间名为“学术语言”的屋子,将自己关在里面。我们追求统计数字的精确,却不考虑有多少读者能够看懂;我们追求论文逻辑的严密和体系的完整,却过分地牺牲了语言文字的生动与形象。最后,我们制造出一篇篇风格雷同、毫无生气的论文。
  黄先生的《学校在窗外》一书,唤醒了我沉睡已久的对文学的热情——我们不只需要掌握教育学的“黑话”,也需要将这种“黑话”用优美、通俗的文字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想读、愿读、爱读,这样的研究才有价值。教育理论研究者要做的就应该是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让一线教育工作者能够明白并深入理解;而如果理论工作者不能把一个复杂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或者甚至喜欢把简单的事情说得复杂,这样的研究难免遭遇“曲高和寡”之弊。
  文学的色彩与学术的严谨,在《学校在窗外》一书中结合得很好。其实二者原本就并不矛盾,我们不过是经常将前者忽略了而已;而当我们发现的时候,却已经失去了驾驭文学的能力。这是很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黄武雄先生说,学校在窗外。我想学术论文的撰写,也需要走出“学术语言”的屋子,走到窗外。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
   (责任编辑:张晓清)
其他文献
“老师”是现实生活中流传最广泛、使用频率最高的对于教师的称呼。  据说早在唐尧时期,“老师”一词就出现了:“襄陵人姓席氏,其名未闻,即古之席公。以播种耕稼为事,每击壤而歌于路曰:‘耕而食,凿而饮,出而作,入而息,帝力于我何有焉?’尧闻而嘉之,尊为老师云。”(《万姓统谱》卷一百二十二)山西襄陵县的老师村、老师祠,即用以纪念此人。这首《击壤歌》,很多文献中都有记载,但都是后人的追记,不大可信,至于尧尊
编者按:2008年7月12日,北京市丰台区教育委员会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校发展研究所合作,启动了为期一年的小学规范化建设专家指导团项目。丰台区教委选择了10所学校作为项目学校。在一年的合作中,专家指导团创建了核心工作站、小组工作日等制度,开发了学校发展状态评估等工具。项目以学校需求和发展为导向,采取一校先行、九校跟进的策略。前半年以小组工作日形式对每所学校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建议,后半年以课例分
编者按:  于漪老师,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候补执行委员,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等职。于漪老师在基础教育领域60年辛苦耕耘,不断求索,走过了弘扬高尚师德的光辉历程,留下了坚持教育改革的真实
小学教师要成为专门的职业实践者,就必须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作依据,有专门的技能作保证。要培养出这样的小学教师,新时期的小学教师教育就必然要坚持高学历化、专业化、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教师教育终身化的原则。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成为强劲的世界性潮流,极大地推动了教师教育新理念和新制度的建立。构建以高水平大学为龙头、师范院校为主体、区域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为纽带、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相沟通、职前
编者按:  2011年9月25日至26日,由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与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承办的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在北京师范大学顺利召开。此次大会以“教育与生活”为主题,分设八个论坛,涉及论题与探讨内容丰富。  《中国教师》也关注了这次会议,并围绕大会专题分论坛“教育中的生活世界研究”组稿,即这个专题主要呈现给大家的内容。选文主要体现两个方向的教育实践
2007年,国家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试点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这是党和政府在新时期为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发展而采取的一项创新举措,目的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从教,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目前,首届免费师范生即将踏上工作岗位履行他们的使命和责任。如何进一步明确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坚定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理想,加强履行国家义务、担当教育重任、完成崇
2002年,“班主任专业化”这一命题在天津举办的全国第十一届班集体建设研讨会上被明确提出。此后,一系列关于班主任专业实践与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各种专业教育活动,就成为我国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探索。班主任专业发展,不是远离学校、远离班级、远离学生和远离自我的抽象发展,恰恰相反,它是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在与学生的活动交往中、在鲜活的教育生活中不断实践和探索的教育体验过程。由是,班主任专业发展必然
汉字既有一般文字的功能和特点,又有间接的图画功能和特点,这与汉字传承脉络清晰、始终蕴含“立象见意”的元素有关,也与中国书道极为丰富的综合表现能力有关。在中国历代的书道实践和书学探索中,对字法的关注是首要的和基础性的。不管是楷书、隶书、篆书,还是多有变化的行书、草书,字法的规范都是学书和欣赏入门必须谨遵的规则。  以隶书、楷书为例,汉晋之时就有崔子玉、钟繇、王羲之等注意研究个体字书写和观赏的最基本规
一、朱自清的人格教育观    1924年10月16日,朱自清先生在《春晖》上发表杂感《教育的信仰》,文中明确指出:“教育的价值是在培养健全的人格。”所谓“健全的人格”,在朱自清看来,就是“‘为学’与‘做人’,应当并重,如人的两足应当一样长一般”。但是当时一些教育者“却因为求功利的缘故,太重视学业这一面了,便忽略了那一面;于是便成了跛的教育了”,“跛的教育是不能行远的,正如跛的人不能行远一样”。他提
《中国教师》:关于中小学校长任期,一般情况下,每届是3到6年。有的地方规定校长连任不能超过两届,到期必须流动到其他学校,而有些地方则没有这一硬性规定。对此您是怎么看待的?  杨世文:从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来看,是不应该实行校长任期制。但是允许校长长期执政在有利于提高效率的同时却无法消除负面影响。在当代中国“官本位”观念还比较严重,如果不实行严格的任期制,就很难克服中小学校长身上的官气。什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