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特写”教学内容开发的路径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kito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突出文体特征是“新闻特写”教学内容开发的总路径,辨体、定性、选点和突围是其分途径。具体而言,“新闻特写”教学内容的开发可从四个方面入手:于文体的辨识中明晰相关文体知识,于个性的锁定中生发文体个性特征,于内容的抉择中明确新闻教学方向,于言语的咂摸中教出新闻味道。
  关键词:新闻教学;新闻特写;教学内容开发
  对于新闻文体的教学,若仅梳理出“新闻要素”,是无视其特性的表现。众所周知,阅读是对特定体式的具体文本的阅读,强调文体思维。新闻特写是新闻文本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有着不同于其他任何新闻体裁的显著特征和个性魅力。因此,对于新闻特写的教学应摒弃字面滑行的做法,力争上出“新闻”的真味,在语料积累的同时发展语用,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言语经验。
  下面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以下简称《“飞天”凌空》)为例,从辨识文体、锁定个性、特选内容、突围常规四个维度说明新闻特写教学内容开发的路径。

一、辨体


  从词源上讲,新闻是东西南北、四面八方的信息汇集。从广义上讲,新闻是在报纸、电台、互联网等媒体平台上用于记录和传播的新鲜内容;从狭义上讲,新闻是以高度概括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迅速及时的实效价值别于其他体裁的消息。综上,笔者归纳出如表1所示的新闻文体特征。



  以《“飞天”凌空》为代表的新闻特写是新闻体裁中的一种。与《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为代表的新闻消息相比,《“飞天”凌空》描写细腻,语言优美,聚焦于新闻事件的某一具体画面,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与《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为代表的新闻通讯相比,《“飞天”凌空》篇幅较短,结构精巧,仅对其中的具体场景进行细致呈现,时而惜墨如金,时而泼墨如水。因此,笔者归纳出如表2所示的新闻体裁特征。


二、定性


  《“飞天”凌空》是一篇典范的新闻特写,有着真实性、新鲜性、及时性、公开性这四种属性。
  内容的真实性。“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1]在印度新德里亚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吕伟以绝对优势获得女子十米跳台跳水比赛的冠军,这一激动人心的伟大时刻早已被史家镌刻在中国运动史的扉页,是不争的事实。
  视觉的新鲜性。“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而新闻特写力争以新鲜十足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准备”“起跳”“腾空”“入水”这四个美丽分镜头历历在目,美不胜收,让人惊叹不已。
  速度的及时性。有言曰“有新闻事件发生的地方就是有记者的地方”,新闻承担着及时向人们传达信息的使命。在改革初,积极进取的中华儿女耳畔传来这一催人奋进的佳音,如沐春风般恰到好处。记者深谙此道,使吕伟跳水成了全民族的集体记忆。
  对象的公开性。在《“飞天”凌空》中,作者用“镜头语言”放大新闻瞬间的至美,将惊鸿的绝美公布于世。它刊发后产生强烈反响,各媒体争相转载。很多人认为:它既是新闻事实,又是历史资料;它既有中国立场,又有国际视野;它既精彩纷呈,又永葆昂扬。

三、选点


  “何人”“何事”“何地”“何时”“为何”“如何”是新闻的构成要素。其中,“何人”就是新闻事件的发生者,“何事”就是发生了什么新闻事件,“何地”就是新闻事件的发生地,“何时”就是新闻事件的发生时间,“为何”就是新闻事件的发生原因,“如何”就是新闻事件的发生过程。这六要素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互相掣肘,缺一不可。
  从六要素去审视《“飞天”凌空》,我们不难得出:本文报道了中国运动员吕伟在第九届亚运会上,以高分获得女子10米高台跳水冠军,并赢得国际一致好评的事迹。教学时引导学生体察六要素,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好处,但不能仅止步于此。孙绍振说:“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教記叙文,不能止于叙事要素的提炼,更要学习一波三折的记叙艺术;教小说,不能止于小说三要素的整合,更要学习环环相扣的叙事表征和引人入胜的审美情趣;教散文,不能止于“形散神不散”的定性分析,更要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和感悟人生经验。质言之,贴着语言行走是把握任何文本的不二法门。
  新闻的六要素仅是新闻教学的局部。因为“何人”“何事”“何地”“何时”“为何”“如何”是经由“何言”表达出来的,“何言”不仅是六要素的载体,更是六要素的核心。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六要素属于新闻的“原生价值”,梳理六要素的目的是获取主要信息,提炼新闻大意,即“新闻报道了谁在何时何地为何发了怎么样的事”。而六要素背后的“何言”属于新闻的“教学价值”,它既保留了呈现信息的价值,同时又增添了新的价值,即“记者如何去报道了谁在何时何地为何发了怎么样的事”。“记者如何去报道了谁在何时何地为何发了怎么样的事”是新闻中的“言语智慧”,是区别其他任何文本的个性特征,是新闻文体永恒的生命力,是教学新闻的关键之所在。

四、突围


  众所周知,新闻特写不像消息那样报道某一事件的整体情况,而是聚焦最典型、极富表现力的瞬间或片段,将其拉长、放大、定格,从而形成一个焦点,将整个事件折射出来,让人读来感到细致入微且画面感十足。[2]
  《“飞天”凌空》有四个刻画细腻的特写:“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写她起跳前的沉着冷静和胸有成竹;“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中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将她起跳的瞬间停滞,姿态优美的“飞天形象”跃然纸上;“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用一个小特写描写她的“从容不迫”,展现身体优美线条的1.7秒;“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入碧波之中”,写“入水”瞬间,其动作可视可感。文章按照以上顺序逐一呈现,层层叠叠,在写法上采用分镜头、慢镜头和特写镜头,让读者产生了比看电视还要深刻的印象。可见,《“飞天”凌空》是将时间拉长与放慢的艺术。
  《“飞天”凌空》也是将画面放大与变形的艺术。腾空阶段原本是跳水比赛中最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时刻,作者别出心裁地将其放大与变形,再现美的过程。“旋风般”极力表现吕伟的翻转之霹雳,“从容不迫”着力展现她身姿的优美,画面一动一静,动作一放一收,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入水过程极为迅速,描写得文采斐然,“笔直地像轻盈的箭”巧用比喻,“哧”为拟声词,“四面水花悄然不惊”妙用拟人,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她”优美、利落的身躯,宛若天仙凌虚蹈空,字里行间流露出由衷的褒扬。值得注意的是,新闻语言虽崇尚简练质朴,但做到绝对的“零度介入”是不可能的,它或多或少地蕴含着作者隐性的情感倾向。《“飞天”凌空》书写的是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主题,作者在告知国人的同时激动的心情自然难以自抑。
  《“飞天”凌空》还是将时间定格与凝固的艺术。作者试图抓住一瞬的美好,将时间凝固,将万物定格,让读者痴醉其中,流连忘返。为了突出吕伟的喜人成绩,作者借他人之口进行侧面烘托,将胜利的美好画面定格在历史洪流之中,无处不在地洋溢着自豪感和爱国情。如结尾处印度观众惊叹不已的观后反应,实则是将整个特写推向高潮:一来有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的作用;二来增强了文章的表现性、形象性、生动性,充分拓展读者的想象空间。再如开篇“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从侧面衬托出跳水表演的精妙绝伦:一来借观众反应形成新闻特写的现场感和即视感;二来为下文“这位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做足铺垫。
  基于此,对于《“飞天”凌空》这一篇新闻特写的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作者描绘的画面,感受运动之美,从而掌握一定的新闻特写的写法。由文末切入,向上回溯,倒是可以切切实实地勾连起这篇新闻特写的教学内容:
  【导语】
  这篇新闻特写最后写道:“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下面,让我们来探索外国人如此喟叹不已的原因!
  【教学内容】
  1.了不起的跳水。出示有关新闻六要素的材料作为阅读支架,梳理文章結构。问题:这是一个怎样了不起的故事?
  2.了不起的镜头。问题:吕伟了不起的一跳只用了1.7秒,作者是如何实现让读者体会到比电视画面更有视觉冲击的效果的?
  3.了不起的语言。问题:文章读来荡气回肠,酣畅淋漓,字斟句酌后你觉得这样的新闻语言了不起在哪里?

【结语】


  马克·吐温说:“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那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老师想说,吕伟的跳水是了不起的,作者的文笔是了不起的,我们同学的阅读思维也是了不起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汇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188.
  [2]温儒敏,王本华.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33.
其他文献
【设计说明】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五单元属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学术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在社区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社会结构的著作,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觀念、权力结构
期刊
摘 要:相较于传统课堂,网络课堂需要更明确的教学任务与更真实的教学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网络优势为学生搭建任务支架,同时通过真实问题及多种呈现方式建构情境支架,引导学生主动地学,并在真实的任务与情境中完成学习目标。   关键词:网络教学;实用文教学;人物通讯;群文阅读  线上教学虽已存在多时,却由于其不能形成一个沉浸式的课堂,师生也不能很好地交流情感与思想,一直只是作为线下课堂的补充。
期刊
四、处理好学习任务与课堂教学效果的关系  任务群学习当然需要有任务,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却是一个问题。从听到的课来看,笔者觉得有些课在这方面处理得很不错,如2019年浙江省优质课评比活动中的宁波姜堰中学郁雪琳老师和温州中学黄惋怜老师的课,但从整体来看,也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虽然这些问题是在新课程教学实施之初的教学过程中势必会出现的问题,但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目前课堂教学中
期刊
摘 要:高中文言文教学应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文化序列链”的建立培养文言文学习的正向线性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辩证思维,从而提高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文化序列链;思维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抓住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优势,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革命
期刊
摘 要:中考试卷具有良好的教学导向功能。分析中考卷蕴含的教育教学理念,阐释试题背后的命题意图和能力考查点的变化,可以凸显测评引领教学的功能。2020年中考语文杭州卷对语文教学的导向体现在强化育人、突显综合、注重应用等三个方面。   关键词:中考语文卷;教学导向;命题研究  2020年中考是自2016年全面实施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以来的第二届中考,也是取消中考考纲后的第一届中考。试卷会如何反映统编教材
期刊
摘 要:2020年的浙江高考作文题,顾及了疫情下对考生的人文关怀,但试题材料的呈现也存在概念繁多以及彼此之间关系复杂等问题。比较理想的命题,在材料的选择上应直接关联学生生活,在材料的表达上应简洁明了、指向明确,在概念的使用上应保证多个概念的内涵明确、指向统一。   关键词:高考作文;试题材料;作文命题  因为疫情原因,今年的高考比往年晚了一个月。在备考过程中,高三教师和考生对语文命题的方向、试题
期刊
摘 要:为引导真阅读,切实“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浙江省各中考卷中的名著阅读题,着力于“运用”,以证言、解说、辨伪以及解决具体任务等方式来检测学生阅读名著所得。这符合语言学习的本质规律,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名著阅读;名著阅读测评;2020年浙江省中考语文试题  名著阅读考题的设置,是为了用考试的“指挥棒”来指挥起一曲全民阅读的宏大交响。然而,部分学生难以认真阅读整本名著,而多采
期刊
摘 要:2019年浙江省各地的中考试卷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都予以了充分的重视和关注。试题摒弃碎片化、机械性考查,以真实情境为依托,以能力发展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人文精神。这具体表现为:注重言语形式的多样考查,回归文字文化的学习规律,关注传统文化的有机整合,引导学生的言语实践,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迁移运用能力。  关键词:中考试题;传统文化知识;情境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
期刊
摘 要:2019年浙江省各地市的中考语文试卷集中体现了整合策略在命题技术上的运用。命题者关注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以及学科内、学科间甚至跨学科的联系与整合,通过统整、重组、开发、优化、浸润、融通适合学生的课程资源,以主题统领的命题方式实现学科内外相关知识、能力的有机融合,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以实现更高层次的意义创生的过程,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提升评价学生语文素养的效度。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中考试
期刊
摘 要:基于大概念的语文项目化学习的实施路径是:先根据单元核心知识及学情确定学习大概念,再根据学生学习的真实性设计核心任务,并根据核心任务制订学习目标,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项目实施方案,最后根据大概念的迁移运用制订评价标准。   关键词:语文项目化学习;大概念;托物言志  基于大概念的项目化学习,可以通过合理而有效的单元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主要概念,并开展持久地学习。围绕大概念开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