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就业力研究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X227669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现阶段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此,学校应引导学生制订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使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大学生的生活。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就业力的现状,提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并进行探讨。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力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主要在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相对薄弱,有的学生没有接受过有效的就业训练,致使大学生的就业力不强。因此,大学生需要制订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有的放矢地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其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发挥其价值,成为栋梁之材。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力,进而有助于高校为社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职业生涯规划对提高大学生就业力的重要作用
  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起着导向作用,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促使大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使其在进入社会时不会不知所措。职业生涯规划是根据大学生自身的就业条件制订的,能够使大学生拥有科学的就业观念。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并依据现实的就业环境,合理安排时间,把时间放在对职业发展有益的事情上,而不至于花费大量时间用在无意义的事情上。基于此,大学生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后,应制订有效的策略,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利用自身的条件,满足大学生对职业的愿望,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以及社会的进步。
  二、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的就业力受到其自身条件的制约。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来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高校也应该对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大学生充分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从而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
  1. 建立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应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大学生的能力制订合理的人才规划,使大学生在就业前做好面对挑战的心理准备,以乐观的态度求职,形成良好的心态,充分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方法,使大学生根据自身的优势与弱势,制订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应指导大学生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与求职能力,并对其进行培训,通过模拟当今社会的就业情境,减少大学生面试的紧张感,从而更好地适应就业环境。同时,对学生的培养要注重细节,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充分建立人才培养体系,使大学生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找到自身的价值,并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之中。
  2. 建立辅导体系
  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确保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指导教师可以建立相关的辅导体系,对大学生进行性格、心理以及能力等各方面的测评,并根据测评结果,有效辅导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使大学生对自身情况有一定了解和准确的认识,使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了解自身的不足与优势,从而制订更客观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应在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基础上,设计更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计划,建立相关辅导体系与服务机构,有效利用职业生涯规划的优势,促进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
  指导教师也应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就业问题进行合理的讲解与分析,并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这样使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困难时,能积极调整心态,以积极乐观的精神面对即将到来的挑战,进而顺利就业。
  3. 准确定位,提升就业力
  大学生应对自身职业目标有准确定位,并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依据,不断完善自身能力,充分发掘自身潜力,改善不足,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对此,大学生可以转变就业理念,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树立积极向上的就业理念,并不断对心态进行调整。大学生应客观地面对就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与自我批评,从而发现自身的不足并改正。大学生应具有乐观的心态,始终对自己充满自信。另外,要注意培养自身的抗压能力,学会站在他人的视角思考问题,并拥有感恩、自律等良好心态,使大学生充分投身于社会建设中,有效提升就业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有引导作用,能够使大学生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不盲从,并充分利用职业生涯规划,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从而促使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指导教师应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采取积极的策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为大学生今后的职业道路打好基础,為社会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成长群.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0.
  [2]顼迎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3]宋楚华.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对策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7.
其他文献
摘 要:高校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动力源于在学校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此,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个人职业道德修养。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育教学实践  一、对于教师职业的认识  作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  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既需要渊博的知识,又需要高尚的思想品德;既要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又要付出体力的消耗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成为社会主流。为此,高校要不断加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推进学生的自主创业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自主创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于是许多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高校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1.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首先,需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激发大学生创新创
期刊
摘 要:新形势下,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而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一、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創新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推动创新型国家的需要。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和造就基础宽厚、富有创新精神、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是高校
期刊
摘 要:在医学教育资源紧张、医患矛盾突出的今天,自学能力和沟通能力是医学研究生急需提高的重要技能。以演讲为核心的PBL教学模式能够使医学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有效沟通、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等方式提高自学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培养出学习能力强、沟通能力好的医学人才。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PBL;演讲;自学能力;沟通能力  自学能力是指通过自己独立学习并获取知识的能力。沟通能力是一个人与其他人
期刊
摘 要:面对发展迅猛的社会,当代高职院校学生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家庭压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正确的心理引导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探索新的发展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了解其心理诉求,帮助其调节心理状态,塑造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
期刊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在素质教育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培养人才的方式,它能够推动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本文主要对创新创业教育展开研究。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  创业就是创业者发现商机,然后识别商机,之后可以自己或者是与合伙人一起创立公司,完备公司的资源,最后就是创造价值的过程。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创新创业:第一层面就是表面上理解的单纯的公司创立与发展;第二层面
期刊
摘 要:随着就业市场的发展和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问题随之而来,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来说就业更是难上加难。如何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所以,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工作至关重要。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创新。我国推崇创新创业的精神,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人民收入
期刊
摘 要:当前,国家大力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鉴于医学专业高、精、尖的特殊性,本文通过全面了解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对构建新的教育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医学院校;创新创业;现状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思想的认知误区  创新创业教育中,对其指导思想的认知存在两大误区:第一,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只是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狭隘思想;第二,通过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各种奖项的功利思想。
期刊
摘 要: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对文化的积累和沉淀,传承着民族的文化精髓,对于整个国家、民族、社会的持续发展起着引领的作用。没有良好大学精神支撑的高职院校的发展前景是不明朗的,学校发展的水平和质量是难以保证的。所以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研究是必要的。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对当今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借鉴儒家思想,能够进一步丰富大学精神的内涵,完善大学精神的内容。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互联网时代,随着全球金融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金融类专业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科竞赛是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紧密结合在一起,是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的途径。学生通过学科竞赛“选拔—培养—参赛”的锻炼后,能使其实践创新能力有效明显提高,个人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关键词:大学生;学科竞赛;金融创新;教学方式  人才是金融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我国实施金融强国战略的关键,而高校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