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与互补:童能灵与唐君毅对朱熹“生生之理”的论证

来源 :河北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jia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学者童能灵以朱熹《太极图解》所言“阴静者,太极之体所以立;阳动者,太极之用所以行”为依据,提出“理有体用”的观点,由此出发,通过程颐所谓“体用一源”,论证“理有动静”,并进一步解说朱熹的“生生之理”。现代学者唐君毅则通过对朱熹所言“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者,所乘之机”的分析,讲“太极乘动静”,并在此基础上,由“生生之气”而讲“生生之理”,讨论“生生之气”与“生生之理”的关系。他们的解说和论证虽有差异,但互为补充,对于今天理解朱熹的太极与理气动静乃至“生生之理”,思考牟宗三所谓“只存有而不活动”,应有所启发。
其他文献
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把人类社会带入了全新的信息网络时代。如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推进执政党建设,成为全党上下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研究好这样的重大课题,有利于中共更好应对信息网络时代特别是网络政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打造党建工作新优势,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提升党建工作影响力,对于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蓬勃朝气和旺盛活力.
◆全社会应当关注农村未成年人的精神生活单玉华教授撰文指出,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离不开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培养,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农村未成年人精神生活的关注和正确引导
宋元以来,陆续有学者怀疑《古文尚书》“十六字”的真伪.清人阎若璩通过细致的辨伪工作,更使“十六字”系伪造之说成为定谳.朱熹视舜之“十六字”为“孔门传授心法”,是为道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经过几代学人的精耕细作,在小说作者、版本考证、小说文体与类型的探讨、小说文本的解读、小说史的编纂、小说理论的阐释等方
独特话语体系的建构,国际话语权的获得,须基于对相关学理性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的原创性研究,特别是基于对中国传统和现实的原创性研究,基于对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理论总结,从这种原创性研究中抽绎出新的关键性概念和范畴,基于这些概念和范畴去建构新的理论体系,并由此派生出新的言语表达方式,等等。就哲学研究而言,为了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哲学话语体系,至少一部分中国哲学家必须进行研究范式的转换,把研究重点从人物研究和文本诠释转移到对哲学学理及当代社会现实的原创性研究上。
德福关系问题与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相关,德福统一是儒学的基本主张。儒家的德、福观念有其特定含义,与之相应的德福统一路径则涉及现实层面的人际关系、王道政治和超越层面的天道性命。儒家的德福统一论为中国传统社会提供了基本的价值信念系统。现代新儒家融合中、西文化对德福统一论作了新的阐发,但其渊源于传统儒学的基本信念系统仍有待于在变化的社会生活中重新奠基。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宋人所提出的“无一字无来处”说,反映了在杜甫诗歌被奉为经典后对其提出的注释学要求。它在强调杜诗词语来源丰富的同时,又指出其用字的谨严,代表了宋人对杜诗的认识,并且对宋及宋以后的杜诗注释产生很大影响。但这一说法是否完全符合杜诗的语言事实,且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呢?这一说法为何没有用在其他诗人身上,它是否确实反映了唐诗语言运用上的某种重要动向和转变?如果确有这种转变,并关联于杜甫,那么它与诗歌语言的创新又是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厘清。黄庭坚只是将它与“自作语”相区别,又以“灵丹一粒,点铁成金”的比喻将此
刘述先汲取了凯萨林的意义哲学、卡西勒的符号形式哲学和田立克的宗教神学,创造性地诠释了宋代理学的“理一分殊”概念,建构了以“理一分殊”、“两行之理”为儒学精髓的中道观。以此为基础,刘述先创立了其以儒学宗教性为基本特征的思想体系,并由此跻身于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列。追溯刘述先的致思轨迹,其思想源流表现出一种中西兼容、儒学为主、西学为辅的开放学统观。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