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质量的高低与学校的管理、教师业务素质、敬业精神、学生学习风气有很密切的关系。教师之间精诚团结,互教互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充分挖掘教师的教学潜力,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一个年级的同科教师,经常进行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集体备课 共性 个性
一、集体备课既要强调“共性”,也要体现“个性”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们集中在一起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教师们应根据教务处的学期计划,听从学校的安排,结合老师们多年的教学实践,全组成员共同研讨,提前做好每个学期的教学计划,每册课本、每个单元的时间安排,以至每周的内容设计,安排每一专题的中心发言人和习题组织者,力求让集体备课体现“共性”的特点。但是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情。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应该鼓励教师写个性化教案。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选择,体现个性特色。在组内集体交流后,提倡进行整合与分块状设计。整合的教案中要留下一定空间,便于执教老师作个性化的修改。
二、集体备课既要重视“集中”,也要注意平时的“交流”
有的学校很重视集体备课的规范。制定了一些规定,如: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人员、固定备课内容等。每次集体备课先拟定讨论课题,安排好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让每个教师都心中有数。这样,确实使每次集体备课都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组内集体交流过程实质就是集体备课中落实教法的过程,但是,在集体交流中设立了主讲人,无形中就设定了最好的、权威的,也就产生了大部分人是听众,而不是平等的参与者、争辩者。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集体备课要侧重于组内的交流与讨论,在争辩中“思维碰撞思维”、“智慧点燃智慧”、“情感沟通情感”,最终择取较好的观点。
备课形式的固定,只是其中之一。让教师把集体备课作为一种习惯,应该放开备课形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获取教科研信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把这些带到备课组。集体备课需要的是“集中”,但是更需要平时的交流,这样的形式才是集体备课的理想状态。
三、集体备课要重视“课前”,也要重视“反思”
很多学校非常重视预先教学重、难点,摸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当然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集体备课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情况,确立教学重难点,合理划分课时,使课堂教学密度均衡。只有事先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才能为集体备课打好基础。
其实,课后教师认真反思,吸取教训,捕捉课堂教学中的感悟点,这些其实也是在备课。教师们将教学感受记录下来,这是最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既可以及时纠正错误,传播经验,也可以为以后的备课或研究提供素材,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备课与研究能力。反思的内容可以写这节课成功与否,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过程,学生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解决的依据办法,验证的效果,反馈矫正的措施等,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经验日趋丰富,触发灵感,轻松走入教研领域。
四、集体备课也应重视全备突发事件
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无疑是预设的结果;但是教学又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师生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互动“对话”的结果,具有动态生成性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突如其来的、偶然性的意外事件,比如说学生的提问、学生的错误、学生的好奇心等等。在一个不断追求真善美的课堂里,这样的动态性生成的突发事件可能随时随地充盈其中。过去,我们强调教学设计的严谨和细密,一切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展开,采用一种结构化、封闭式的控制方式,课堂上没有新思维、新知识的产品,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师生的共同发展。我们在集体备课时要打破这种格局,不能对这些“意外”视而不见,而是一定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及时加以调整合利用,使这些意外与预设统一起来,为发展学生素养的发展和提高服务。
五、集体备课应深入了解学生实际
走进课堂,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上课一开始,学生似乎都会了,都懂了,但教师出于事先已辛辛苦苦地备了很详尽的教案,只好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来,让学生“假装不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集体备课时忽视了学生原有的学习现状的正确分析,所设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学习起点不相吻合。有老师曾设计了一些有语文阅读的选择题,让七年级学生去做,许多学生的理解力出乎老师的意料,不单讲出正确答案,有的学生还能把阅读题的内涵清楚表达出来,这说明教材中规定的教学起点不一定是学生的真实的学习起点。其实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验积累。所以,我们应重新认识我们的学生,充分了解学生,在集体备课时认真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广西玉林市玉州区七中;537000)
【关键词】集体备课 共性 个性
一、集体备课既要强调“共性”,也要体现“个性”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们集中在一起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教师们应根据教务处的学期计划,听从学校的安排,结合老师们多年的教学实践,全组成员共同研讨,提前做好每个学期的教学计划,每册课本、每个单元的时间安排,以至每周的内容设计,安排每一专题的中心发言人和习题组织者,力求让集体备课体现“共性”的特点。但是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情。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应该鼓励教师写个性化教案。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选择,体现个性特色。在组内集体交流后,提倡进行整合与分块状设计。整合的教案中要留下一定空间,便于执教老师作个性化的修改。
二、集体备课既要重视“集中”,也要注意平时的“交流”
有的学校很重视集体备课的规范。制定了一些规定,如: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人员、固定备课内容等。每次集体备课先拟定讨论课题,安排好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让每个教师都心中有数。这样,确实使每次集体备课都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组内集体交流过程实质就是集体备课中落实教法的过程,但是,在集体交流中设立了主讲人,无形中就设定了最好的、权威的,也就产生了大部分人是听众,而不是平等的参与者、争辩者。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集体备课要侧重于组内的交流与讨论,在争辩中“思维碰撞思维”、“智慧点燃智慧”、“情感沟通情感”,最终择取较好的观点。
备课形式的固定,只是其中之一。让教师把集体备课作为一种习惯,应该放开备课形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获取教科研信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把这些带到备课组。集体备课需要的是“集中”,但是更需要平时的交流,这样的形式才是集体备课的理想状态。
三、集体备课要重视“课前”,也要重视“反思”
很多学校非常重视预先教学重、难点,摸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当然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集体备课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情况,确立教学重难点,合理划分课时,使课堂教学密度均衡。只有事先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才能为集体备课打好基础。
其实,课后教师认真反思,吸取教训,捕捉课堂教学中的感悟点,这些其实也是在备课。教师们将教学感受记录下来,这是最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既可以及时纠正错误,传播经验,也可以为以后的备课或研究提供素材,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备课与研究能力。反思的内容可以写这节课成功与否,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过程,学生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解决的依据办法,验证的效果,反馈矫正的措施等,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经验日趋丰富,触发灵感,轻松走入教研领域。
四、集体备课也应重视全备突发事件
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无疑是预设的结果;但是教学又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师生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互动“对话”的结果,具有动态生成性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突如其来的、偶然性的意外事件,比如说学生的提问、学生的错误、学生的好奇心等等。在一个不断追求真善美的课堂里,这样的动态性生成的突发事件可能随时随地充盈其中。过去,我们强调教学设计的严谨和细密,一切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展开,采用一种结构化、封闭式的控制方式,课堂上没有新思维、新知识的产品,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师生的共同发展。我们在集体备课时要打破这种格局,不能对这些“意外”视而不见,而是一定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及时加以调整合利用,使这些意外与预设统一起来,为发展学生素养的发展和提高服务。
五、集体备课应深入了解学生实际
走进课堂,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上课一开始,学生似乎都会了,都懂了,但教师出于事先已辛辛苦苦地备了很详尽的教案,只好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来,让学生“假装不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集体备课时忽视了学生原有的学习现状的正确分析,所设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学习起点不相吻合。有老师曾设计了一些有语文阅读的选择题,让七年级学生去做,许多学生的理解力出乎老师的意料,不单讲出正确答案,有的学生还能把阅读题的内涵清楚表达出来,这说明教材中规定的教学起点不一定是学生的真实的学习起点。其实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验积累。所以,我们应重新认识我们的学生,充分了解学生,在集体备课时认真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广西玉林市玉州区七中;53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