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解读”滑向“过度解读”的原因与对策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al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的多元解读是指读者通过阅读对文本进行主观审视,创造性地对文本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独特观点和见解。多元解读,需要从文本的内涵、作者意图等层面对文本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情感体验。以郭初阳的《愚公移山》课堂实录为例,笔者发现他对文本的解读与众不同,跳出一元解读的框架,大胆突破传统,从文化符号角度,对“愚公”提出质疑,并将“愚公移山”的故事放置到农业时代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之下,带领学生进行一场破译寓言密码的“文化之旅”。然而,笔者认为,这样的多元化解读似乎有些用力过猛,已经滑向另一个极端“过度解读”。“过度解读”是读者脱离文本的内涵,对文本进行非合理的思考和分析。这样的解读方式,只会造成解读的天马行空、自由放任。笔者认为郭老师出现这种极端的多元化解读的误区,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抛开了文本和学生,从而离文本解读的宗旨越来越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抛开文本拘于观念
  《愚公移山》在初中阶段被归类于“寓言”体裁。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作者把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有益的教训,通过虚构的简短故事加以譬喻,让人们从故事中领会这些道理,获得教训。寓言是“理智的诗”,“是穿着外衣的真理”。所以《愚公移山》本身就是虚构的故事,怎么可以把对虚构故事的解读放在现实背景下进行解构呢?让毫不明白中国寓言本质的外国人来解读《愚公移山》,简直是可笑至极。所以郭老师只是从自己的观念出发,抛开文本体裁,这种脱离本源的多元解读方式,必将偏离正轨。
  二、刻意追求片面深度
  郭老师等人倡导“深度语文”,这种追求本身没有错,但有些走火入魔,便是“过度解读”。语文教学的深度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思维的纵向运动的幅度。这种纵向运动主要通过归纳、概括和具体化、形象化等语文思维的运动幅度以及根据学生情况由教师架设思维阶梯的运动梯度来判断的。郭老师显然对此缺乏深刻理解。他追求的是以跳跃式的思维来解读文本深度,使“愚公”成为“阴险”“狡猾”“毒辣”的“阴谋家”,是“愚蠢的老头”。但是这是横向解读,替换到文本背景下的解读,这种引导是违背教学大纲要求的。
  三、堆砌资料忽视主体
  郭老师为了达到通过课堂兜售既定观念的目的,引进大量外部资料。其实,这些资料堆积严重挤占了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的时间。郭老师将课文作为盛装自己某种既定观念的容器,只是将文本作为“引子”,一旦引出自己的观念,就将文本抛开。离开了本源也就离开了“真相”,那么解读的内容只可能是虚假的、极端的。
  在中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多元解读又不走偏锋呢?有什么有效策略呢?笔者结合新课本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关注自我,加强理论修养,做到引导有“度”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文本解读中的引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作为引路人,提高自身修养非常重要。在研究教材的同时要多阅读理论方面的著作,避免在概念不清的情况下将学生带向迷途。在进行多元解读时避免“过度”,一定要“适度”,要保持一颗冷静的头脑去评价学生的思考,只有教师正确的“导”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
  2.關注学生,尊重主体特点,避免预设性干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多元解读文本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课堂预设对学生思维的干扰,允许学生差异性解读,鼓励个性发展。将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相结合,使课堂达到最佳的状态,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关注文本,基于客观规律,做到“多元有界”
  (1)关注文本的“整体性”和“规律性”
  读者包括教师没有权力凌驾于文本之上,没有权力将自己虚设的观念强塞给文本。刻意地求“异”、求“新”、求“怪”,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元解读。《愚公移山》首先是一篇寓言,是古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与理解。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去解读文本的寓意,而不应该再从实用类和科学性的多元角度去解读,这样就忽视了文本的整体性和本质性特点。正如刘祥老师所说,我们学习《农夫与蛇》,难道真的要去推究农夫的神经是否正常?学习《精卫填海》,难道非要去研究大海能不能被填平?
  (2)处理好“一元”和“多元”的关系
  在传统解读中我们意识到“一元”的缺陷,在探索中形成“多元”的解读。可是又出现绝对化的多元,片面追求多元,忽视文本的客观性,跨越多元界限陷入误区。要知道二者都不是绝对的,在时代和读者意愿下,它们不仅可以相互转换,还存在互补的可能性。
  (3)坚持多元有“正据”防止误读
  “正据”是指客观的依据,并非毫无联系的所谓的“依据”。在郭老师的课堂中,他也拿出依据,如两个外国人对“愚公移山”的看法。这两位外国人是在毫不了解文本特点的情况下的解读,怎么可以成为依据,也就更不可能成为多元解读的“正据”了。所以,多元解读的来源不能脱离文本的整体性和本质性。
  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中学生认知世界发展的关键。教师在文本解读中除了避免标准化、单一化,发挥多元解读的指导作用,在打开学生发散想象的思维空间的同时,也应当做到收放有“度”,避免滑向“过度解读”的误区。总之,文本解读是一种高级解读,这个活动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对人生意义的不断追求。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平潮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强大的精神影响力和感染力,对培育人文精神和核心素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突出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如何在语文教育中浸润传统文化,真
期刊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长期以来,一线教师的习作教学常会忽视写作的真正源头——生活,让写作成为了无“源”的纯文字活动,导致学生在进行写作时常会翻书抄袭,或是胡编乱造,或是照他人仿写……这样的写作教学往往难以实现高效。长此以往学生会觉得无材料可写,教师也会觉得习作难教。叶圣陶曾指出写作的源头就是我们充实的生活。学生的写作活动与文学创作活动一样,他们作文的源泉也是社会生活。
期刊
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核心是大量阅读,千方百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形成终身受益的良好阅读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强调通过课内阅读、课内学习、大量积累来学好语文,简单说就是让学生用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学完教材,其余三分之二的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自由地阅读。  
期刊
开学初,我偶然发现,班级的孩子们在兴致勃勃地阅读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我就与他们聊读书的感受——书中的那些动物与我们平时百科书上介绍的一样吗?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情节?一番询问后,我发现孩子们沉醉于精彩的情节,只知大概,感悟肤浅。这样的阅读,能给学生留下多少“养分”呢?于是,我指导学生共读《狼王梦》,并设计了以下阅读流程,使阅读向更深处漫溯。  一、激发兴趣,引导阅读  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具有强大的内
期刊
《大江东去与晓风残月》是《我的母语课》六年级的一个主题阅读单元。由《忆江南》《调笑令》《乌夜啼》《西江月》《念奴娇》五首词组成。笔者进行了如下主题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本单元五篇词,读出“婉约派”词与“豪放派”词的区别。  2.了解每篇词的大意及写作背景。  3.抓住词中的景物仔细体会,知道“有什么样的景就有什么样的情”。  4.知道不仅同一词牌所填的词有“豪放”与“婉约”之分
期刊
这学期我听过两节课,教材是一模一样的,可是却上出了天差地别的效果。听过这两节课,我才发现导致课堂上学生发言不精彩,没有自己想法的问题所在——教师对文本浅尝辄止,教学过程平淡无味。  这两位老师上课的内容同样是高年级教材中的一篇《黄果树瀑布》,教学目标也同样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体会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响、气势大。第一位老师的教学过程比较常规,先让孩子通过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读完后,老师就提问:“感
期刊
经典,就是具有永恒意义、能够流传于后世的著作。它是历史证明出来具有高价值、比较重要的书籍。它具有典范性与权威性,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人类思想文化与智慧的结晶。在泱泱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唐诗宋词、四书五经、历代散文都堪称经典。  熟读成诵,从古至今,这是人们一直沿用的非常实用的学习方法。古人读经,用的也是“恭熟忘合灵”的五字心诀,其中的“熟”指的就是熟读成诵。从“泛读”走向“精读”,需要一系列
期刊
语文是小学课程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写作则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近几年来,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其中对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要求是激发学生的语文写作兴趣,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写作教学,要求小学生写作要讲真话、实话,不说假话、空话等。一、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现状  1.小学生语文写作兴趣有待提高。当前,小
期刊
成功上好一堂课,跟许多因素有关。其中,妙用导语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导语就像一座桥梁,架在学生通向理解课文内容、获取知识的必经之路上,这座桥梁架宽了,架牢了,能便于学生精神振奋、步伐沉稳地走下去。那么,怎样设计好一堂语文课的导入呢?  一、创设情境,自然导入  创设情境,是指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个场合的情形和景象描绘出来,使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获得生动鲜明的感受。教师讲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朗诵一首优美抒情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评价既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出现在课堂上,也可以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尾随每一次学生表现之后,它的主要功能是诊断学习状况、激励学生学习和师生各自调节教学状态等。优质的评价是具有多元、适度和智慧特点的,它会在教师口中、手中、行动中巧妙变身,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以恰到好处的言行,以聪明的表达贴合教学,对付意外,激活课堂。  一、多元,选择方向丰富性  所谓教学评价的“多元”,是指随着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