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的手杖

来源 :今日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v_lo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杖,我看得见它的华贵。嵌着金,镶着钻,如此闪亮,如同他头上发光的头油,映着他无所依附的虚荣。
  手杖,我看得见它的气魄。因为那上面刻着:我能粉碎一切障碍!他的雄心勃勃来自于他在创作小说时的忘我状态,那时候的他的确无人能敌,如同战场上的拿破仑。
  那是巴尔扎克的手杖!
  他活着的时候,国家的一些专业学会不要他,因为他是一个负债的作家;正人君子不理他,因为他是一个潦倒的作家。这个不懂人情世故和阴谋诡计的幻想家,总在想找门道发财,却总发不了财。在他成名之前,经历了太多的贫穷。他本是学法律的,可偏偏想当作家。全然不听父亲让他当律师的忠告,把父子关系弄得十分紧张。不久,父亲便不再向他提供任何费用,他写的那些玩意儿又不断地被退了回来,他陷入了困境,负债累累。最困难的时候,他甚至只能吃点干粮喝点白开水。但他依然乐观,每当就餐,便在桌子上画上一只只盘子,上面写上“香肠”“火腿”“奶酪”“牛排”等字样,然后在想象的欢乐中狼吞虎咽。
  有一天夜里,一个小偷爬进了他的房间,在他的书桌里乱摸。他被响声惊醒了,悄悄爬起来,点亮了灯,十分平静地笑着说:“亲爱的,别找了,我白天在书桌里都不能找到钱,现在天黑了,你更别想找到了。”
  在西方世界,手杖很早以前就成为贵族绅士的饰品爱物,他们对手杖的偏爱和讲究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有些上流沙龙聚会,与其说是社交往来,不如说是炫耀攀比手杖。于是,在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我们看到了出于虚荣攀比心态而倾家荡产甚至借高利贷买镶金嵌玉手杖的末路贵族,在阿瑟·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中我们读到了为争夺一根昂贵的手杖铤而走险谋杀无辜的惨剧。这时的手杖已不是支撑人们行走的工具,而异化成了欲望和邪恶的魔杖。
  其实生活中,巴尔扎克比任何人更喜欢华贵的手杖,因为那个手杖可以证明他已经是一个“贵族”。
  在他出名之后,报纸杂志争相向他索稿,他为出版家所谄媚,被读者的赞美词所压倒。突然的成功对于一个艺术家永远是危险的,巴尔扎克陶醉了,眩晕了。他覺得自己在晦暗、贫穷中度过了太多时光,他急于要用自己现在的名誉,品尝一下贵族的生活。
  他给自己弄了一个虚假的贵族头衔,从《驴皮记》开始,他的作品都是用奥诺雷·德·巴尔扎克这个名字来发表。一般说来,法国人姓氏中的“德”,往往是出身贵族的标记,它后面的姓大多来自古代国王或皇帝的封赏,而奥诺雷·德·巴尔扎克,却是一个假贵族,他的这个“德”纯属子虚乌有。
  他给自己买了马车,配了跟班,买了别墅和高档家具,穿着华美光鲜的衣服,在头发上涂上厚厚的油……可是,他毕竟是个假贵族,他的衣裤搭配得总是很花哨、很夸张,手指甲里总是满满的污垢,天热的时候,脂垢便从他涂油的头发上滴到花领子上,看上去是个十足的暴发户。
  当然,每日在上流社会里穿行,更少不了那根华贵手杖的陪伴。
  巴尔扎克一生有许多幻想,娶一位有钱的贵夫人是其中之一。
  从收到韩斯迦夫人的第一封信起,一直到死,他对韩斯迦夫人始终怀着极度的热情,为了能与韩斯迦夫人结婚,耗尽心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年,韩斯迦夫人在丈夫去世、女儿出嫁之后,终于怀着怜悯之心同意与巴尔扎克结婚。巴尔扎克曾兴奋地说:“您知道我既不曾有过幸福的青年时期,也不曾有过繁花盛开的春天,但是我将会有最灿烂的夏季、最温暖的秋天。”
  如果从他虚荣的角度来看,韩斯迦夫人亦是他多年来一直梦想得到的一根手杖。
  很多人习惯于伟大人物不染一尘的正面形象,殊不知,很多人都有着不为人知的或卑微或琐碎的另一面,就如同巴尔扎克的虚荣,然而这些,在他伟大的作品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我们看到的是一轮太阳,而那些隐藏其后的污点,不过是太阳里面的黑子罢了。人们在享受阳光的普照时,谁会留意那些黑子呢?
  “我能粉碎一切障碍!”是的,巴尔扎克做到了,但他的手杖却无法替他击退疾病和死亡。在与韩斯迦夫人结婚后的五个月,他与世长辞,离开他所诅咒的世界和他心爱的韩斯迦夫人。
  不过,他的生命已足够厚了,厚到可以让我们品味无数个世纪。
  (姜辉荐自《中外文摘》)
  责编:天翼
其他文献
经济全球化曾经被人们视为阿里巴巴的山洞,现在又被不少人看作潘多拉的盒子。  在阐述“世界到底怎么了?”的问题时,习近平指出,有一种观点把世界乱象归咎于经济全球化。他指出,困扰世界的很多问题,并不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习近平说,当世界经济处于下行期的时候,全球经济“蛋糕”不容易做大,甚至变小了,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
期刊
地球人都吃印度咖喱:用印度咖喱酱、印度咖喱粉……然而,印度人下厨,并不使用咖喱粉。  我们如今所见的、标准化的咖喱,很大程度上,是印度香料的英国口味版粉末、印度香料的日本调味版粉末、印度调味料的马来西亚口味版粉末……  听起来很怪异?因为印度咖喱是个包罗万象的分类,其本身,并没有标准化的“印度咖喱味”。  中文里咖喱这两个字,对应英语curry这词。而这词最早是泰米尔语里来的,意思是“酱汁”。因此
期刊
最近出现在各大媒体的新闻中,恐怕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发生在吉隆坡机场的那件命案了。由于死者“金正男”与朝鲜之间的特殊关系,也许很多扑朔迷离的细节永远都不会大白于天下,但还是止不住令人浮想联翩,比如,为什么间谍刺杀选择了用毒,又是什么毒会如此高效?  在众多的谋杀手段中,用毒一直都是最具威慑力的一种方式,因为这种办法可以忽略体力上的差距,哪怕你是世界武打冠军,中了毒也一样逃脱不了武大的下场。同时,这种谋
期刊
日本的公款消费现象挺普遍的,公款吃喝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一些政府部门的公款消费名目叫机密费,而企业则一般叫交际费、接待费。机密费、接待费和交际费等已经成为专门的会计用语,交际费是企业开展业务联系的必不可少的费用。公款吃喝从交际费中开支。  对企业来说,请客吃饭的确是为了工作需要,巧立名目、纯粹为了吃而吃的情況是不多见的。日本企业是很讲究拉关系的,一家企业要想拿到另一家企业的业务,攻心的策略之一是请吃
期刊
庄子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教育的效点,怡在“无用”。  电子产品不全有害 有个摄影师老爸在捣腾自己相机里的照片时,孩子总在边上捣乱。这个爸爸干脆给孩子买了一款拍立得,小家伙再也不把住遙控器吵着看动画片了。父母可以在家里开辟一个专区展示孩子的作品。这种经历对于孩子而言是难忘的,宝宝会从中获得参与感和价值感,甚至从中找到创造力。  关于树叶的艺术 捡一些落叶回家跟宝宝一起做关于树叶的艺术品,准备
期刊
乡愁是移民的滋味,是留学生的眷顾,是异乡人的思绪,是酸甜苦辣咸。对于一个移民国家来说,这里的一切可能都有关乡愁。  从中国起飞,要十来个小时,才能跨越太平洋飞至悉尼或墨尔本,漫长的旅途让人不禁产生出一种特别的情愫,记忆中的人、事、物瞬间从内心深处迸了出来,这时,你却发现自己正在去往另一个家园。悉尼的唐人街不止一条街,它是一片方圆两公里的“社区”,来自各地的华人都想涌进来开店、做生意、消费、生活,他
期刊
尽管当前的积极肯定文化(也就是多恭维)非常流行,但人们可能对那些太过随意表达称赞的人持本能的怀疑态度。大量的恭维可能要么反映出不真诚,要么说明有不可告人的动机。人们对称赞所作的反应也很能说明问题。  那些受到恭维的人可能特别不善于进行应对。有些办法可以对恭维进行转移。但最令人厌恶的做法可能是:当被称赞“夹克好漂亮!”时立即回应“我喜欢你的裙子!”而对方可能紧接着作出如下更谦卑的回应:“你说这件旧衣
期刊
我住在台湾新北市深坑乡下小屋的最后两年,我们那巷里搬来了一户黑道老大,是两个六十岁上下的老头,戴墨镜,矮壮,穿着黑丝或夏威夷花衬衫的,一看就是道上混的。但可能是处于落魄时期吧,门口停着一辆很破旧的老款宝马。  我们那个沿着小山丘而建的旧小区,住户多是坐着轮椅的老人,配一个菲律宾或印度尼西亚女佣,算是一个老人小区;不然就是一些无能力住进台北市区或周边卫星市镇的工人。整个山庄里,都是当年施工质量不佳的
期刊
洪武十八年(1385年),正是五十七岁的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干劲最为饱满的年头。  这年大明朝的事,比较出名的,就是连番血雨腥风大案,自从四年前权臣胡惟庸落马,一干权臣勋贵拨出萝卜带出泥,连年有人落马倒霉,动辄千百人大案,举国噤若寒蝉。  但相对不出名的,却是大明朝一片大好的形势:养老恤残等公共福利正火热推行,国家钱粮收入突破两千万石。几年前还残破的城市,现在好些都达到几十万人的热闹规模。前线也捷报
期刊
聪明的人分很多种。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角色地位、不同的年龄性别,对聪明是什么,人们都有各自不同的评定与理解。例如有人说赵本山、孟非很聪明,但有人就说这俩人不聪明;有人说雷政富不聪明,但有人就说他聪明;有些广告节目愚蠢可笑,受众面模糊,你说这设计、编者不聪明,可有人就认为他很聪明。你很难说服他们取得一致性的意见。  笔者常常苦苦思索,为什么人们的是非观、对错观那么模糊不清呢?为什么连什么是聪明、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