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分工下的社会团结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xing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社会中个人人格与社会团结的关系问题是涂尔干社会学研究的起点,在《社会分工论》中,涂尔干从劳动分工条件下的社会团结转型过程着眼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他认为,劳动分工产生了社会团结,这种社会团结的社会整合功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因为分工不仅是社会团结的主要源泉,也是道德秩序的基础。他将社会团结划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集体意识和社会分工分别是两种社会存在状态下个人与社会得以维系的纽带。与马克思不同,涂尔干指出现代社会的道德失范是社会危机的根源,提出要建立道德科学。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现代社会的劳动分工、个人道德与共同道德进行了反思,并为当今社会的道德重建提供建议。
  关键词:劳动分工;社会团结;道德秩序
  中图分类号:C9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8)14-0236-02
  作者简介:亚然(1995-),女,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学及社区研究;刘云(1971-),女,衡水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及外语教学研究。
  《社会分工论》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的第一部重要著作。该书创作于1893年,当时的西方国家正处于政权动荡、欲望膨胀、道德失序的全面危机时期。作为现代社会重建的初步方案,《社会分工论》主要对两种社会团结的类型及法律的变迁进行研究,指出经济社会中存在着法律和道德的失范状态,在此基础上提出要通过法人团体的组织方式拯救伦理道德,通过道德的统一性来化解社会危机。
  一、涂尔干时代的道德失范
  在《社会分工论》第一版序言中,涂尔干明确指出要建立一门道德科学,并将这本书作为用实证科学来考察道德生活事实的尝试。“涂尔干学派”的主要人物布格勒指出,从《社会分工论》(1983)到《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涂尔干“所关心的主要事情一直是解道德的本质和道德的社会作用,以及在表达这些社会理想(志向)时,道德的形成与发展方式”。那么为什么涂尔干一直密切关注社会的道德问题,并提出要将社会学建立成一门道德科学是需要我们加以思考的问题,也是梳理涂尔干思想的重要脉络。
  涂尔干处于城市全面复兴和工业革命爆发的时代,以教会、家庭、庄园和同业公会为核心的基础社会组织系统崩溃,一种以契约为基础的新型社会组织系统正在形成,市场和城市成为社会秩序产生的重要土壤,个人意识觉醒增加了社会流动的可能性,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道德空缺,强力中央政府的出现削弱了教会和行会的作用,政党、政府和群众运动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主要力量。处于转型期的社会,集体意识逐渐衰退,社会对人的制约作用也不断弱化。涂尔干(2010:14)再三强调了现代经济生活存在着法律和道德的失范状态,指出:“允许和禁止、公正和不公之间已经不再有任何界限……道德也是那样的含糊不清,反复无常,根本形成不了任何纪律。因此,集体生活的整个领域绝大部分都超出了任何规范的调节作用之外。”
  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社会学的兴起正是集体意识对社会秩序衰微的一种回应。涂尔干(2006:305)指出:“正因社会状况处在反常状态,不稳定的集体组织不再能够凭借其自然的权威行使功能,我们才感觉到必须对社会事务进行反思。”因而在如上所述的“社会事实”下,恢复社会的道德力量,进行社会重建就成为涂尔干社会学研究的主题。《社会分工论》对道德失范和社会危机进行了探讨,提出构建以“社会个人主义”为基础的社会团结的思路,并论述了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在深度分工的现代社会各自应占有的比例,提出建立以职业伦理、公民道德和人性宗教为主体的道德体系,以化解整个西欧社会的总体危机。
  二、劳动分工产生社会团结
  与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不同,涂尔干认为分工并不是经济领域特有的现象,其经济效应只是社会效应的副作用而已。在《社会分工论》中,他首先对分工和劳动分工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他指出:“分工已经不再仅仅是根植于人类理智和意志的社会制度,而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普遍现象,是我们在有机体本质要素中必需有所把握的条件。所谓社会劳动分工只不过是普遍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涂尔干,2010:4)。他明确指出人们已经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观念,即“劳动分工将会成为一种绝对的行为规范,同时还会被当做是一种责任”(涂尔干,2010:4)。在此基础上,他对劳动分工的作用进行了论述,“劳动分工的最大作用,并不在于功能以这种分化方式提高了生产率,而在于这些功能彼此紧密的结合……分工的作用不仅限于改变和完善现有的社会,而是使社会成为可能,也就是说,没有这些功能,社会就不可能存在”(涂尔干,2010:24)。
  涂尔干认为劳动分工的首要功能是产生社会团结,对此他做出了这样的总结性论断“劳动分工即使不是社会团结的惟一根源,也至少是主要根源”(涂爾干,2010:26)。在此基础上,他延续了孔德、斯宾塞的社会分割论和社会有机体学说,将社会团结划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前者是建立在集体意识的基础上的具有同质性的、未分化的或分化程度不高的、以压制性制裁为规范的社会存在状态即传统社会,后者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具有异质性的、分化的、以恢复性制裁为规范的社会存在状态即现代社会。
  在原始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被集体意识所淹没,个人意识和自主性无从发挥,集体通过严苛的刑罚来维持社会的秩序,而在现代社会中,个体主义意识觉醒,社会中不同领域的职能相互依赖,分工明确,个人才能得以发挥,以专业性规范和恢复性制裁维持社会的稳定。涂尔干(2010:91)指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前一种团结(机械团结)是建立在个人相似性的基础上的,而后一种团结(有机团结)是以个人的相互差别为基础。前一种团结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集体人格完全吸纳了个人人格;后一种团结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行动范围,都能够自臻其境,都有自己的人格。”同时涂尔干也提出了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联系。他认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所代表的两种社会形态实际上是一个社会,是同一实体的两个方面。集体意识和个体意识作为社会发展的两种力量也不是同消同涨的,而是相反相成的,当我们的个体意识完全被集体意识覆盖之时,就会产生机械团结,而我们的个性将会消失殆尽,反之当我们的个性彰显,自由发展的空间较广之时,就会产生有机团结。   三、分工的道德属性
  涂尔干承认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之间的差异,但是他同时也注重二者之间的道德连续性。对此,涂尔干有过这样的论述,“有人总喜欢把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社会和以合作为基础的社会对立起来看,认为前者具有一种道德特征,而后者只是一种经济群体,这是大错特错的。实际上,任何合作都有其固有的道德”(涂尔干,2010:185)。涂尔干认为社会团结是一种整体上的道德现象,分工具有一种道德属性,“一般而言,正因为分工需要一种秩序、和谐以及社会团结,所以它是道德的”(涂尔干,2010:27)。他进一步对分工的道德价值进行了阐述:“分工便产生了道德价值,个人再次意识到了自身对社会的依赖关系,社会也产生了牵制和压制个人无法脱离自身限度的力量。简而言之,分工不仅变成了社会团结的主要源泉,同时也变成了道德秩序的基础”(涂尔干,2010:359)。的确,在劳动分工出现之前的社会秩序中,压制性制裁是社会的主要规范,人们往往被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个体意识被集体意识所覆盖,个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都得不到发挥,但是这种以共同意识和共同信仰为纽带的社会秩序却为社会的稳定提供了一种具有统一性的道德。
  在此基础上,吉登斯(2007:248)进一步对涂尔干学术研究的理论原则进行了深刻的总结:“虽然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在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之间,仍然存在着明确的道德连续性。”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涂尔干所论述的现代社会的危机是道德性的,这一点与马克思提出的经济性危机的论断有所不同。涂尔干进一步指出化解危机的途径就在于通过社会分工基础上的道德统一性来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要唤醒社会人的道德意识,让其充分发挥自主性,认识到自己在社会有机体中的重要作用,自觉自愿地参与到社会分工中。
  四、对现代社会劳动分工及道德的思考
  对于19世纪末的欧洲社会来说,社会的根本问题是社会团结的现代形式问题,这也是现代社会中最紧迫的问题。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论述了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在深度分工下的比例,指出现代社会应当以有机团结为主,以国家、学校、家庭等机械团结为辅的社会团结形式。(潘建雷,李海荣,2013)在《社会分工论》第一版序言中,涂尔干就指出其研究的起点是个人人格与社会团结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在社会总体危机的状况下,社会要想自我保存,就必须重新建立一种使得个人与社会得以维系的方式,这种方式就是基于深层社会分工和个体意识的有机团结,使得个人得以在个体自由和公共道德约束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以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化解当前社会的危机。
  在《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一书中,涂尔干(2006:13)指出“个体无法像关注自身利益那样,不断意识到社会利益的存在……这种纪律(道德纪律)却能够约束他,为他标出界线,告诉他应该与同伴结成什么样的关系,不正当的侵害行为从哪里缘起,個体为维护共同体必须负有什么样的当下职责。”所以任何职业活动都必须有自己的伦理,劳动者的行为都应受到道德纪律的约束,在获得职业成功的同时,也要顾及可能给他人造成的危害,不得损害集体利益。
  在当今社会,以上道德准则同样适用。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共同道德已经遭到了破坏,科层制下的人们有着不同的职能分工和职权范围,他们只需要按照既定工作的流程完成自己被分配的工作,因而极易导致功利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倾向,道德的遵从只能依靠个人的素养去自觉进行。因此,道德重建已经迫在眉睫,正如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的结论中所说:“总而言之,目前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为我们自己确立一种道德”(涂尔干,2000:367)。国家和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力量,应通过公民教育和道德实践等方式倡导传统道德文化的作用,建立与契约履行相关的法律制度以保证社会竞争环境的公平合理,降低公民因信任缺乏导致的经济损失和公平精神缺位等问题,为化解社会的精神危机做出努力。
  [ 参 考 文 献 ]
  [1]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
  [2]埃米尔·涂尔干.孟德斯鸠与卢梭[M].李鲁宁,赵立玮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狄玉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埃米尔·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渠东,付德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安东尼·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M].郭忠华,潘华凌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6]潘建雷,李海荣.深度分工时代的社会团结如何实现——论涂尔干<社会分工论>的主旨[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3(3).
其他文献
摘要:《刑法修正案(八)》增设危险驾驶罪,在此之前,醉酒驾驶、飙车等一系列危险驾驶的情形频发,而基层检察机关肩负着办理以醉酒驾驶为主的危险驾驶犯罪案件的职能,尤其是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工作的展开在危险驾驶案件办理中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的事项。  关键词:危险驾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速裁程序  中图分类号:D9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32-0144-0
期刊
摘要:随着全球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电子商务和电子产品无须赘述,连传统的家居、汽车也都趋向于智能化,运用互联网和检察业务相结合,便成为顺应“互联网+”这一国家发展战略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电子大数据;智慧检务;数据库;检务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D9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32-0163-02  一、智慧检务的概念
期刊
摘要:当下校园特别是大学校园不仅针对学校师生开放,很多情况下也会针对第三人进行开放,若第三人权利在校園区域内受到损害,被侵权人往往会要求学校进行赔偿,那么学校在哪些情况下应该进行赔偿,进行赔偿又应该适用什么原则值得探讨。我们从(2017)川15民终770号民事判决书所判决的周某某诉四川某某幼儿园健康权纠纷一案进行探讨。认为此类事件与校园侵权有相似之处,但是第三人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师生与学校的关
期刊
摘要:新《反不当竞争法》弥补了原有法律规定中的缺陷,对互联网行业中存在的不正当竞争进行了说明,为了确保针对这一法律的修订能得到有效的实施,本文将对新《反不当竞争法》环境架构下的竞争规制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反不正当竞争法》;竞争规制;分析  中图分类号:D922.2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32-0254-01  作者简介:崔静(1980-),女,汉族,吉林
期刊
摘要:我国《刑法》第67条第2款对余罪自首的构成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其适用对象、适用条件都具特殊性,这对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认定“余罪自首”增加了难度。本文将从张某的案例入手,探讨“余罪自首”在司法中的适用。  关键词:余罪自首;辨认笔录;证据排除  中图分类号:D9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32-0184-01  作者简介:陈文军(1967-),男,汉族,本科
期刊
摘要:随着网络的迅速發展,公民可以自由的在网络上发表言论,大量的网络言论形成网络民意,影响舆论导向和社会生活。司法机关秉持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往往会受到网络民意的或多或少的影响。而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了司法的程序公正和结果公正,会选择尊重网络民意,守护司法正义。  关键词:网络民意;司法;冲突与契合  中图分类号:D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32-0272-01
期刊
摘要:虽然让与担保在实践中已较为普遍地存在,法学界对于让与担保制度的研究也颇多分歧。但基于我国为成文法国家及让与担保自有的缺陷,在立法未正式确立该项制度的情况下,司法实践中不应随意突破物权法定原则和流质契约无效的限制。最高法最新判例引用《民法总则》相关条文作为裁判依据,对各级法院认定让与担保效力提供了指引。  关键词:让与担保;理论研究;司法实践;裁判依据;指引  中图分类号:D923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思政工作创新的目的在于突破传统思政工作形态所带来的固有意识,以及在工作意识调整下来优化思政工作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基层医院;思政工作;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32-0295-01  作者简介:范晓(1975-),男,汉族,江苏靖江人,任职于江苏靖江市新桥城医院,本科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基层医院思政工作。  基层医院承担着
期刊
摘要:班团一体化建设是团组织改革的重要手段,是强化班委、团支部协同作用力的重要保障。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在班团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存在团员认同感欠缺、一体化建设缺乏持续跟进、班团干思维模式落后等现象。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推进班团一体化建设途径研究促进基层团组织改革。  关键词:班团一体化;途径;少数民族地区;建设  中图分类号:D29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
期刊
摘要:当前中国正处在转型时期,黑恶势力犯罪活动非常猖獗,在一定的行业或者是区域范围内,使用滋扰、威胁以及暴力的形式,恣意妄行,毫无顾忌进行着欺行霸市、寻衅滋事或者是敲诈勒索等多种犯罪活动,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破坏了我国政党形象。笔者重点分析了黑恶势力犯罪的特点,同时并提出相应的打击对策。  关键词:黑恶势力;犯罪特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D9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