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高兴专家肯定的“铜山实践”

来源 :群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11月,中央党校和徐州市委、市政府在徐州市铜山县联合组织了一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层论坛,与会专家经过调研,把铜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概括为“铜山实践”,对他们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铜山实践”到底拥有什么样的“真经”?在苏北大地上,这种建设模式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特别是老百姓是怎么看的?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慕名来到铜山县,走访了当地新农村建设搞得有声有色的胜阳和潘楼两个村,经过实地调查采访,记者发现,“铜山实践”并非只是领导和专家“一厢情愿”总结出的一个名词,而是已给老百姓带来实惠的实实在在的新建设、新生活,已经得到广大老百姓的拥护和认可,这是“铜山实践”最大的价值之所在。
  
  “特色产业是农村发展的催化剂”
  
  胜阳村和潘楼村都是铜山县经济实力比较强的村。胜阳村总人口3455人,2005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7625元,与之同在一镇的潘楼村全村总人口2100人,2005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也达到6200元。在经济发展上,胜阳、潘楼两村的共同点是大力发展有地方特色的非农产业,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努力营造规模优势、特色优势,在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开展多元化经营,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力争扩大财源,为新农村建设打牢物质基础。木材加工业是胜阳村的主导产业,胜阳集团作为全国“四大”木材加工企业之一,产品畅销全国各地,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年产值11亿元,自营出口约9000万美元。近年来还走出国门,在非洲、俄罗斯建立了工厂,就地取材,就地加工。胜阳村木材加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服务业、热电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形成了以一个支柱产业带动多个周边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打造了一批专业大户,吸纳了本村以及周边地区近万名农村劳动力来此就业。潘楼村630多户农户中拥有车辆的达到400多户,汽车运输业是该村的主导产业。村里拥有以隆源纸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10余家相关企业,依托强大的运输队伍,形成了完善的产、运、销体系,全村劳动力85%以上都在村民营企业就业或从事经营运输。特色性非农产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也盘活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比如,由于务农的农民少了,土地资源的流转有了便利条件,两个村抓住这个契机,在土地资源的使用上动脑筋、想办法,努力开辟农村经济新的收入渠道。潘楼村把林木、河塘等资源使用权由村集体统一调配,以定期租赁的方式给种养殖能人经营,到期回收,滚动经营,以此来充实村集体的财力;胜阳村则根据村里务工农民日益增多,部分土地闲置的现实情况,在原土地承包户一致同意的基础上,把这些土地集中承包给种粮大户,有收成以后,上交部分粮食给村集体,由村集体统一分配给村里因务工而让出土地、放弃种粮的农户,既促进了农业的规模、高效经营,又解决了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非农产业是农村发展的催化剂,没有特色性非农产业的支撑和盘活作用,农村经济发展不起来,老百姓口袋还是瘪的,搞其他建设都是一句空话。”胜阳村党委书记夏友忠如此深有感触地说。
  
  “有蓝图就有目标有干劲”
  
  当问到新农村建设如何起步的时候,两个村的党委书记均表示,虽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法是近两年才明确的,但是建设“新农村”的实践在铜山实际上早就开始了,这非常明显地体现在县和村两级分别制定的农村发展规划中。早在90年代中期,铜山县已经在总体上就农村新型村庄建设的标准和步骤制定了明确的规划,并在“通达网化”工程、发展“新型农民住宅”、农村沼气“一池三改”工程等方面开始具体实施。村一级也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了相应的规划并逐步落实。尽早制定规划,先期加以落实,使农村发展有章可循,为新农村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夯实了群众基础。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发出以后,铜山又根据中央和省的有关精神,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打造苏北新农村建设先导区的总目标,并明确了“统筹规划,典型示范,梯次推进”的工作原则,制定了新农村建设五年实施规划和2006、2007年度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细化和分解了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步骤和目标任务,规定2006年重点抓好21个示范村建设,2007年扩大到100个示范村。除了县一级的总体规划,铜山也非常重视加强对村一级规划的分类指导,力求充分体现各村的特色。如潘楼村围绕改善农村生活环境,重点做好“水美”、“家美”文章,实施道路硬化、河塘整治、桥涵改造、公厕改造、村庄绿化五大工程,努力打造“苏北人居环境第一村”。胜阳村则致力于进一步加快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做好“富足”文章,努力提高农民收入,进一步完善农村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争当苏北综合实力第一村。胜阳村党委书记夏友忠指着村口树立的巨大的规划牌说:“蓝图在这里,看到它老百姓就有目标、有干劲,对未来充满信心。”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建设新农村,资金投入是保障。从走访的情况看,胜阳村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累计已经投入1亿元,其中村集体投入超过3000万元,潘楼村村集体最近三年在新农村建设上也已经投入了600多万元。这样庞大的资金投入单纯依靠政府、企业、农民任何一方都是很沉重的负担。从另一个角度讲,建设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情,不是哪一级政府、哪一个部门的事情,只有坚持多元化投入的原则,才能使社会各群体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主动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为此,铜山县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用足一切可利用的政策,整合一切可整合的资源,努力拓宽筹资渠道,千方百计增加投入。同时,考虑到铜山经济正处于起飞阶段的县情,为了不损害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铜山各级政府承担了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投入职责,从县、乡镇到村都尽最大努力安排新农村建设的专项资金,加强对资金的监管力度,努力发挥专项资金的最大效益。鼓励和支持企业捐资办社会事业,在村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下,很多村办企业主动拿出资金,投入家乡新农村建设。如胜阳村党委书记夏友忠,不仅从自办企业中拿出200余万元,还积极动员驻村企业捐款近百万元投入新农村建设;潘楼村党委书记张衍刚则干脆把村集体运转的一些必要开支都放到了自办企业的账上,平时村里一些小规模的建设投资也都由自己的企业或发动村里其他企业共同解决了,大大节省了村集体的开支。“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张衍刚如是说。
  “
  人改变环境,环境也能塑造人”
  
  雨中的胜阳村和潘楼村展现出别样的风情,一排排整齐的别墅式住宅,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面,道路两边满栽绿色植物的花坛和造型前卫的路灯,偶尔有一群鸡鸭扑腾着翅膀穿越过街道,这画面既充满了现代感,又不失农村特有的淳朴和野趣。这样的村容村貌是两个村用了多年的时间,倾注了很多心血,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才换来的。当问到在农村环境建设上投入这样大的人力、物力是否值得时,两个村的党委书记都毫不犹豫地表示:值得。潘楼村的党委书记张衍刚反复强调“人改变环境,环境也能塑造人”,当初下定决心从改变村容村貌入手建设新农村,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首先,把原来分散在田间地头的农民住宅集中到一起,由统一规划的农民别墅替代原来风格、式样各异的农民自建房屋,节约了大量土地,方便了农村的集中管理,降低了农村犯罪率,同时也培养了农民的规则意识、集体意识。其次,集中进行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等工程,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卫生环境,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农民摆脱原来不讲卫生、不讲文明的生活习惯,逐渐接受现代社会文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再次,通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大力构建绿色通道网络,加快镇村绿化步伐,打造园林式农民居住区,引导农民和本地企业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珍视现有的环境资源,不为了眼前利益而破坏生态环境,贻害子孙后代。实践证明,胜阳村和潘楼村当初的决策是正确的,新的农村环境培育了新型的农民群体,观念逐渐更新的农民群体又反过来通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等平台进一步充实了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形成了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态势。
  胜阳村和潘楼村的新农村建设成就和做法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铜山和整个苏北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个村,他们的实践实际上回答了新农村建设的两个最基本的命题,即新农村“新”在哪里,怎样建设新农村。这对苏北乃至全国中等发展水平县份新农村建设都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新农村“新”在哪里?对于“新农村”内涵的阐述,中央明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大方向和总目标,而相对于发展程度不同、基础条件各异的地方来说,在把握中央精神的基础上,还应当有立足于地方特色的更为明确和清晰的思路。铜山对新农村之“新”给出的注解是:培养新农民、打造新产业、建设新村庄。这样的认识简洁明了地抓住了“新农村”的要义,指明了中等发展水平县份建设新农村的方向。首先,培养新农民。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农民,关键在农民,归宿也是要提高广大农民的文明素质和生活水平。建设新农村如果仅仅停留在翻新房屋、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而不关注农民思维方式的转变、文明素质的提高、科技文化水平的增长,农民的“脑袋”没有变,这样的“新农村”只是一个空架子,是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的。其次,打造新产业。新农村建设的基点仍然是发展经济,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证明,农村要发展经济,靠有限的土地资源,靠单纯的农业开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力发展非农产业,用特色性非农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再次,建设新村庄。建设新村庄并不仅仅是改变农村的外在环境,人在改变环境,环境也在塑造人,农村环境的改变不仅改善了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也对培育农民的现代文明风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怎样建设新农村?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所谓“铜山实践”的经验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以产业支撑富民、以环境提升文明、以管理促进和谐,这正是建立在他们对新农村之“新”的认识基础上的。首先,以产业支撑富民。发展产业的核心是发展有个性的特色产业,必须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优势,扶持大型龙头企业的发展,树立集聚、集约、集群的理念,完善周边配套产业链,增强特色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多元化经营,如发展规模高效农业,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农民土地入股的有效形式,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其次,以环境提升文明。推广功能配套完善的新型民居,鼓励农民集中居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改路、改水、改厕等工作步伐,优化农村卫生环境;编制系统规划,有计划地建设镇村绿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抓好农民培训工作,加强对农民的思想道德、法制法规、文化科技知识教育,积极开展文明村镇创建、争创“五好家庭”等活动,努力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营造优良的农村人文环境。第三,以管理促进和谐。坚持规划先行,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坚持民主决策,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和群众共建新农村的积极性;坚持政府投入为主的原则,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尽可能不增加农民负担,发动企业和社会为新农村建设多做贡献;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发挥村党员干部和致富能人的表率作用,引导他们在带头致富的同时,组织和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之路。
  责任编辑:刘忠
其他文献
2006年11月初,常州高新区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南北挂钩、合作共建苏北开发区”的指示精神以及常州市委、市政府部署,与大丰市挂钩,合作共建常州高新区大丰工业园。这是省委、省政府促进和谐发展、加快振兴苏北的重大举措。目前,园区已引进项目20个,总投资34.9亿元。    一、建一个苏北地区的品牌园区    在合作建区中.我们集两地优势,努力把目标定得更高一些。把工作做得更实一些。一是开发集约化。以
期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注意到,一些领导干部工作起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做起事来不辞辛劳、无怨无悔。但虽然如此。却还是遭到别人的埋怨、指责,甚至讽刺和谩骂。由此可见,对领导干部来说,必须具备任劳任怨的品格。在一定意义上,做事不辞辛劳固然可嘉,而不怕别人误解、埋怨,更是难能可贵。  “任怨”表现的是自信。领导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尽忠于人民,竭力于事业。有了这种信仰和信念.就能做到任劳任怨。工作有缺点,就不
期刊
1792年,荷兰籍船长乔治·温哥华率领一支英国船队,进入太平洋北部探险,发现了一片疑为仙境的陆地,英国女王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这个地方,这便是温哥华的由来。如今的温哥华已成为加拿大的第三大城市、西海岸最大的港口和旅游重镇。以一个现代大都市的眼光来看,温哥华远不如多伦多大气,也比不上纽约的繁荣,更没有拉斯维加斯那样的光怪陆离。但它却以一种独具魅力的和谐气质和神韵,连续多年被国际组织评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
期刊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价值体系的精辟概括。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科学的世界观、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人生观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倡导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在此基础上凝练提出的“八荣八耻”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完整统一,体现了民族传统和时代要求的有机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先进性和广泛性的辩证统一,
期刊
胡锦涛同志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发表后,我市迅速形成了学习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热潮。为掌握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新特点,2006年11月,我市在编写和组织中学生阅读《成长支点——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学生读本》一书的基础上,市文明办对全市中学生开展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市中学生的荣辱观在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积极养成文明行为,公德意识、国家意识较强,较好地继承与弘扬了中华民族的
期刊
新年伊始,温家宝总理亲临连云港视察调研,将连云港的发展摆上国家战略层面,要求连云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3月初,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连云港的建设与发展问题,提出举全省之力振兴连云港。4月21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沿海开发工作会议,全面启动和科学推进新一轮沿海开发,对包括连云港在内的江苏沿海地区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温总理的重要指示和省委的高度重视,极大地鼓舞和振奋了连云港干部群众,充分激发和调动
期刊
2006年6月,省委书记李源潮同志对我省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既予以了充分肯定,也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回顾这项工作,我们深深感到其中凝结了全省上下有关领导、主管部门、各有关方面特别是农村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辛勤劳动与巨大奉献。    政府投入,拓宽筹资渠道    全省河塘疏浚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巨额资金。省级财政为此专门拿出1.5亿元,市级财政同步补助5800万元,大大激发了群
期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金融支持和服务;同时,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将刺激农村金融需求向多元化发展,也为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拓展了空间。新农村建设需要金融支持,但尽管最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及农村金融改革的内容逐年增加,江苏各级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但总体来看,全省农村金融发展依
期刊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同志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发表了关于增强“三个意识”的重要讲话,他指出:“越是形势好了,越要保持清醒头脑;越是条件好了,越要发扬优良传统。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革命锐气;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期刊
近年来,我们苏州市围绕让老百姓放心消费的目标,大力推进诚信市场建设,全市消费环境的安全度、经营者的诚信度和消费者的满意度均得到有效提升。2006年“3·15”期间,中央文明办、国家工商总局、中消协调研组和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分别对我市诚信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在营造好让百姓放心的诚信市场环境上,我们的做法是:  加强领导,明确方向。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强诚信建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