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包容”的企业家

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baol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包容经济的本质是提倡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然而,由于制度设计者仍然延续了用行政意志干预经济、实施价格调控的强势,因此,丧失利益的企业只好“被包容”。
  
  眼下,“中国式价格平抑”又粉墨登场了。今天查粮油,明天查蔬菜。一时间,似乎有效控制了价格上涨,保障了民众利益,但因此产生的连锁反应却“误中副车”,典型表现是殃及了企业——面对冗长的供应链,相关部门无法逐一核定每个环节的价格,终端控制成为了管制焦点,可一旦上游原材料的价格上涨,企业的成本必然与终端价格倒挂。
  据相关报道,工业企业由于原料价格上涨而终端价格受调控,已经开始出现明显减产的迹象。企业家心急如焚,却又无可奈何。而紧接着,又有人祭起“包容经济”的大旗,此举将企业私产的损益捆绑上民生和国民经济的兴衰,也令不少企业家有苦难言。
  
  “包容”的本质究竟为何
  
  包容经济的本质是提倡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强调对市场中所有(而非单一)群体的关注,其基本主张是“希望”和“参与”。在包容经济的语境下,一旦市场主体拥有了“共同成长”的美好希望,就会更倾向于承受当前的损失。
  这里有两项基本主张:一方面,“包容经济”敦促制度设计者要关注各类市场主体,以消除分配的不平等;另一方面,“包容经济”倡导市场主体在面对利益丧失时保留对于美好未来的希望,以更大的容忍挺过今天的困难。
  上述主张对于当前中国社会的价值不言而喻,但由于该理念针对不同主体提出,往往遭到误读。利益丧失者要求制度设计者更大程度上的平等分配,而制度设计者要求利益丧失者更大程度的容忍。于是,矛盾仍未解决,对立依然存在。从目前控制通胀的举措来看,制度设计者仍然延续了一贯的强势,继续用行政意志干预经济,实施价格调控。因此,丧失利益的企业只好“被包容”。
  传统经济学中,个人行为由其行为导致的货币损益决定,当其预期某项行为的收益大于成本时,该行为将发生,反之,则该行为不被采纳。这里的损益既包括当期损益,也包括远期损益。包容经济提倡对于未来的希望,就是要让利益丧失者忍受眼前的损失,获得更多远期收益,从而在自己的损益函数中计量这一部分的“净现值”,得出益大于损的结果,从“不容忍”变为“容忍”。这是包容经济的第一个意义。
  另一方面,行为经济学突破了关于货币损益的计量,认为在个人的行为函数中还应加上情感损益的部分。换句话说,某些行为单从货币损益的角度看是不划算的,但加上了情感损益,就有可能变得划算。包容经济提倡“共同成长”,也提倡在共同成长中为集体利益的“容忍”,倡导一种“平等”与“惠及他人”的利他价值观,使市场由冰冷走向温情。这是包容经济的第二个意义。
  
  “被包容”与“被利他”
  
  制度设计者的期许是美好的,但市场主体却不会“莫名”包容,尤其是在价格调控中受伤的企业家。对于远期利益的获取,必须有明确的信号或可信的“承诺”,否则,一切美好必然犹如镜花水月,企业家自然不会将其纳入计量。
  当前的市场机制运行往往逃不脱行政力量的干预。以发改委的价格调控为例,并非通过市场机制进行作用,不仅以牺牲企业的利益为代价,更破坏了原本精准的价格信号。这种做法使企业无法通过价格信号有效配置资源,又如何有效预期它们的远期收益?眼见权力的威力强大,也深知权力行使的无常,不少企业家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与其将自己的牺牲支付于一个虚无庞大的公共利益,为公共利益容忍,不如转向权力的所有者,为特定对象“容忍”。于是权力寻租大行其道。此类现象,恰恰验证了企业家们对于“通过包容获取远期收益”这一愿望的虚无缥缈。
  另一方面,对于“利他”而获得的情感愉悦(效用),必然要求市场主体共同奉行一种以“平等”和“惠及他人”为内容的高尚价值观。请记住,一定是“共同奉行”!因为一旦有相当部分的市场主体坚守狭隘的利己主义,反其道而行之,在市场的博弈中,善良的一方就必然遭受损失,形成囚徒困境:双方明知道合作的结果优于对抗,却因为缺乏统一的信号,不得不选择对抗。
  这个统一的信号来自哪里?当然是政策及制度设计者——通过建立经济运行的制度,赋予市场主体平等的地位;并对遵守制度、容忍的市场主体给予奖励,对违反制度、短视的市场主体给予惩罚,市场机制才能得以有效运行,高尚的利他主义文化才能得以形成。
  换句话说,有关政策制定部门在经济运行中的主要任务,不在于宣传一种高尚文化,而在于维护一种合理的制度,这是形成高尚市场文化的基础。精明的市场主体信奉的价值观并不来自政府的文化引导,而在于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今天,当企业家的资产可能变成明天的负债时,其最关心的显然不是如何惠及他人,而是如何自我保全。如此格局,企业家何以高尚,何以包容?当“平等”与“惠及他人”的价值观都得不到普遍认同时,企业家们也显然不会计量“利他”获得的情感愉悦,无暇“容忍”,更无暇“利他”。倘若真的要容忍,也只能是“被容忍”;而倘若利他,也只能是“被利他”。
其他文献
英国诗人约翰·堂恩(John Donne)曾写过一首诗《没有人是孤岛》,这形象地描述了人类的本质。我们都渴求跟他人建立联系,得到认同和接纳。为什么人类如此害怕孤独和被孤立呢?这是进化选择而来的本能。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奔跑速度不够,又没有毒牙利爪等武器,在毒蛇猛兽包围中能够生存下来,全因为群居协作。此外,马、牛等动物一生下来就能行走,而人类的幼儿要一岁才蹒跚学步。在人类生命的前三年,没有他人照顾根
期刊
在人们期待和回忆的背后,大脑神经系统进行着种种细致微妙的工作。了解大脑运作的一些基本常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人和自己,也对营销不无启示。    海马体:场景记忆    海马体(hippocampus)是记忆进入大脑的第一站,外界信息经过海马体进行整合处理被储存。我们所接触的信息,大多数都会在事后忘掉,其中有用的部分经过处理,就会在头脑中一直记住,这就形成了长期记忆。失去海马体,人脑就无法进行储
期刊
一个高级市场经理,纵有再大的本事,若没有一个好的制度和体系帮助他开展工作,也断然不能成功。同为快销品公司,金源遇到的问题相宜本草都曾遇到过,我们通过不断的制度优化和组织调整克服了困难。  跨部门合作形成项目组傅经理的失败,是因为促销变成了市场部一个人的战斗,而这本该是群策群力的一场战役。所有大的市场促销活动,应由市场部牵头,把销售部、财务部、物流部等部门所有相关人员召集起来形成项目小组、共同制定方
期刊
市场部和销售部同为公司的重要营销部门,却常常互不买账,甚至“打架”。这是很多快消品公司碰到的头疼事。怎么解决呢?  首先,在绩效考核体系上重新调整。以某一洋酒公司为例,该公司的销售团队KPI分为四个部分:销售业绩(权重50%)、市场推广活动的监督和实施(权重30%)、品牌在各类终端的覆盖率(权重10%)及其他(权重10%)。市场推广活动的监督和实施一向是由市场部朱打分的,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销售部有
期刊
刚刚高升的傅经理,在年终这个关键时间点做了一个年度促销方案。本想这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能够烧出自己的专业水平,不辜负领导的期待,证明不虚此位的实力,但事与愿违,在执行时基本全线崩溃。  该案例说明:任何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在推进实际工作时都不能只考虑业务而不考虑人;不能只考虑所谓专业逻辑而不考虑现实状况。尤其对一个新上任的“让同龄、同学历的同事嫉妒得牙痒痒”的年轻人来说,首先应该考虑的,不是如何闭门造
期刊
尽管受访企业在2010年业绩不俗,但他们对未来几年的经营前景并不乐观,2011年的信心指数只有6.71。劳动力成本和公共服务品质等问题明显制约着中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010中国企业高管调查”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团队的一个研究项目。调查问卷在2010年10月28日至11月30日期间在线发放,对象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校友和在读的EMBA学员。调查收到有效答卷共计698份。  根据统计,受
期刊
为客户制造悬念,让他们在期待中得到惊喜,这就是苹果、《迷失》、路易·威登的经验。不要给出难以实现的承诺,否则惊喜永远不会出现,这就是《星球大战2》的教训。    用悬念制造期待来营销,我想讲几个故事来阐述其中的机巧。    期待是把双刃剑    在我的生命中,还没有什么比《星球大战前传2:克隆人的进攻》更让我失望的了。在等待该片上映的3年中,我成天想象着续集的故事将如何展开。公映的前几个月,我读了
期刊
要看看我到死的时候,到底能是个什么样,我就较着这个劲,不停努力,看最终到底能创造出什么东西来。    刚刚创业的时候我就说过,我宁可暴死在未知的路上,也不愿意在已知的、清清楚楚的路上安逸度过。2010年3月我创办优米网,过去的这一年里交了很昂贵的学费。这一年学的东西相当于我十年学到的,犯过所有创业者该犯的错误——可能还没犯完,可能还要继续犯,甚至犯更大的错。  现在优米网处在以中速“走”着的状态中
期刊
企业在进行微博营销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样的一个步骤?  首先,在入驻微博之前先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的营销目标是什么?对于目标的制定除了出于对自身品牌及产品市场环境的考虑之外,还要结合微博平台及企业内部的配合性进行考虑。这里所说的配合性,一方面是指微博能否提供一些内容合作、广告位合作等支持工作;一方面是指企业自身的市场、产品、研发等部门的内部支持工作。  以中海互动管理的“黑天鹅蛋糕”为例。在选择将
期刊
通胀来了,企业的机会就来了。    2011年,除非美国经济急剧恶化或者中国出现重大政策性失误,中国企业的前景会比较乐观。  目前,国内通胀压力起来了,国内舆论很紧张,我认为这是不必要的。中国的通胀风险相对其他各国,其实很小。像美国、欧洲、日本,这些国家最大的问题不是通胀而是通缩。美国印那么多钞票,还是通货膨胀不起来,说明美国企业对市场前景没有信心,根本不敢投资,所以失业率非常严重。相反,在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