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路在何方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yoliu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乡村学校校本教研促进了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和困境。报告以L地区为例进行调查研究,聚焦了乡村学校校本教研中教师研修现状,分析了农村校本教研的管理成因,提出了旨在促进教师合作的乡村学校校本教研的策略,并触发关于落实乡村校本教研的责任主体的思考。
  【关键词】乡村学校;校本教研;困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6-0026-03
  【作者简介】邹响太,江苏省连云港市板桥中学(江苏连云港,222056)校长,高级教师。
  2010年《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提出,各地要大力推进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促进教师的学习、研究和交流。近年来,乡村学校的校本教研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教学方式的转变,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有些乡村学校教研组形同虚设,教研走形式,实际上根本没有真正的教研活动;有些学校的教研活动赶时髦现象严重,研究的问题与实际相脱节,造成了“两张皮”。校本教研的功利化的趋向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了农村课改进程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笔者通过问卷形式调查了解L地区乡村学校校本教研现状,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现象:乡村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呈现的滞后状态
  1.乡村教师在校本教研中丧失主体性。
  从调查来看,乡村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处于从属、次要的位置。多个学校关于校本教研的工作方案制定缺乏普通教师参与讨论和建议。校本教研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也不能反映出教师的个人需要。许多校本教研在普通教师看来只是完成了学校交给自己的任务,而与自己发展没有太大关系。这种主体性丧失,必然导致乡村教师对于校本教研的抵触情绪,影响校本教研的活动效果。
  2.乡村教师在校本教研中丢失主动性。
  首先,推进策略影响乡村教师主动性发挥。许多乡村学校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中未能系统阐述其教育价值,不能从理念角度加以引领,仅仅靠行政推动,采取强硬的措施推动校本教研的开展,使得教师往往是被动应付,缺乏主动性,影响了创造性。其次,评价方式影响乡村教师主动性发挥。校本教研的考核评价方法简单,缺乏激励性和发展性,不能体现教师对校本教研专业追求,教师参与的热情因此就会被不断降温。另外,考核奖励方案不公平,使得教研成果被不公正分配和奖励,导致了一些教师积极性受挫,从而丧失了校本教研的主动性。
  3.乡村教师在校本教研中迷失方向感。
  校本教研的价值取向应该是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可具体化为“唤醒和维持教师的职业情感、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有些乡村教师由于对校本教研的教育价值缺乏充分认知,未能理解校本教研对于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自己专业化发展的意义,缺乏教科研的兴趣,从而丧失了方向感,参加活动被动应付。
  4.乡村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缺失成就感。
  主观上,有的乡村教师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急功近利,不能持之以恒,参与了许多研究,往往是无功而返。有的乡村教师在校本教研中不能聚焦于教学实践的真实问题,好大喜功,不能脚踏实地开展研究,很难收获研究的果实。客观上,农村教师由于地处偏僻、信息闭塞,所研究的问题常常观点陈旧没有新意,很难获得同行的认同。加之针对乡村教师研究成果的专项评估和奖励比较少,乡村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很难体验成功的喜悦,长此以往,广大农村教师就丧失了成就感。
  二、原因:乡村学校在校本教研中的管理缺位
  1.对校本教研的认知缺失,行动不积极。
  从调查来看,部分乡村学校的管理层不能充分认识校本教研对于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意义和价值,更不能充分了解校本教研的丰富内涵、核心内容和活动形式。
  有的乡村学校存在功能主义观点,认为“教学水平的高低不是研究出来的”,导致重教学绩效轻教研成果,出现“教而不研”现象。有的乡村学校存在形式主义,导致校本教研流于形式,出现“研无实效”现象。这种对校本教研价值的认知缺失导致了实施校本教研的行动不够积极。有的乡村学校校本教研是只停留在纸上,显示在计划总结上;有的是应景式实施,上级部门检查就开展做做样子;有的乡村学校校本教研定时定地点一起拉家常;有的鄉村学校校本教研的活动常常被临时工作替代。
  2.校本教研的方案宽泛,落实不到位。
  有些乡村学校的校本教研方案笼统宽泛,没有体现校本研究的本质特征。不同的学科制定的校本教研的活动原则、活动时间和活动形式应该区别对待。即使同一个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学任务、学生特点也是应该有所侧重有所不同。而调查中,有的乡村学校制定校本教研方案没有基于校情、学情、生情和学科特点而有区别的开展,整齐划一搞一刀切。
  另外,不同的校本教研模式在方案制定中也没有得到区别对待,没有进行必要策略说明。这种宽泛的规划或方案,很难落到实处,必然导致活动的形式化、表面化,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3.校本教研的形式单一,效果不明显。
  调查发现,相当多的乡村学校的校本教研形式非常单一,认为校本教研就是分年级的备课组活动和按学科的教研组活动。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校本教研的提法,直接按照学校教研工作进行计划安排。其活动的内容也仅局限于集体备课活动,局限于校内公开课听课和评课,局限于开学初交流教学计划、学期末上交教学总结等。
  三、行动:促进乡村教师主动参与校本教研
  1.以人为本,确立教师校本教研的主体地位。
  乡村教师应当成为校本教研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和评价者,教师怀着发展个人职业素养和共同需求积极参与各种校本教研活动,这种参与不是源于学校管理者的行政干预,而是源于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自主需求,源于教师充分表达自我的意识以及教师开展相互对话以达成理解、形成共识的自我愿望。   因此,学校在组织管理校本教研中牢固树立教师的主体地位。一要转变观念,重新审视校本教研的功能,其主要功能是变革教师的职业意识、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唤醒和维持教师的职业情感,通过合作、指导、学习和研究实现共同成长。二要转变职能,学校对于校本教研的管理主要是服务保障、价值引领和促进合作,促进校本教研的各种活动成为教师追求职业发展的平台,促进校本教研的核心功能从“组织管理”向“教师发展”回归。
  2.创新机制,促进教师校本教研的主动作为。
  一是建立考核机制,为缺乏专业发展动力的教师压担子,明确量化校本教研目标任务;二是建立培训机制,为缺乏专业发展目标的教师指路子,指导他们制定活动计划、树立发展目标;三是建立激励机制,为缺乏专业发展引导的教师做样子,用身边人身边事树立专业发展的榜样;四是建立保障机制,为缺乏专业发展机会的教师搭台子,开展各种校本教研的专业评比,让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有展示机会、获得成就感。
  因此,乡村学校校本教研的形式要由单一形式向多元化转变,在教研组常规活动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校本教研的过程要由闭门造车向开放兼容转化,校本教研的活动推向校际合作和建立区域教研共同体;校本教研的主体要由单打独斗向共同提高转化,开展教师同伴之间的合作学习、合作教学和合作研究,促进共同发展;校本教研的实施要由行政推动向价值引领转化,由被动式接受向主动式探究转变。
  3.分类指导,引领教师校本教研的发展方向。
  乡村学校要加强教师的学习培训,让广大乡村教师认识到校本教研的本质特征是主体性、互动性和生成性,让广大乡村教师明确校本教研的任务,促进教师学科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提升,让广大乡村教师理解校本教研的目标是相互学习、协同研究、共同发展。为此,乡村学校要加强校本教研的分类指导。
  一是加强以学科教研为类别的指导。乡村学校应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校本教研分别加以指导,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盲点,指导教师甄别问题、收集资料、展开研究、形成反思。
  二是加强以教研内容为类别的指导。针对不同的研究内容,提供不同的策略和技术支持,促进乡村教师提升自身学科素养和教育能力。
  三是加强以教研载体为类别的指导。乡村学校要对不同的活动载体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保证顺利开展活动,并不断提高研究效果。
  4.以“合作”为本,促进教师教研水平的共同提高。
  校本教研的成效并不在于出现多少个学术骨干与带头人,而关键在于多数教师的状态,在于整体水平和教研氛围,形成“多元、合作、交流、分享”的教研文化,成就大多数,才能充分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一是开展合作性教学。合作备课,有助于教师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充分发挥资源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鞭策青年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上趋向专业化成长。
  二是合作磨课。一起提前研读教材,查阅资料、设计思路、撰写教案,最终能达到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相互启发,长善救失,取长补短。
  三是合作授课。教师与资深教师之间师徒合作,基于“同课异构”进行研讨磨课、示范教学、课堂观察、教学反思,以此促进彼此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改进与提高。
  四是合作研究。多位教师开展备课、磨课、评课、学术沙龙、同课异构等专题研修,共同开展课题研修,这样的共同研究内容具体、过程可控、结果可用。
  四、思考:落实乡村学校校本教研的责任主体
  1.乡村学校校长是乡村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
  首先,乡村学校的校长主导校本研修的决策。校长必须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围绕学校的校本研修作出恰当、清晰的决策。其次,乡村学校的校长主导校本研修的行动。校长要和乡村教师一起修订研修计划、确定研修形式、认定研修内容,形成研修机制,建立研修网络,考核研修目标。
  另外,校长要创设一个有助于乡村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内外环境,通过协调关系,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模式创新,拓展研修空间,促进协作帮扶,为校本教研构筑一个系统的、动态的、人文的教育生态环境。
  2.县区学科教研员是乡村校本研修的指导者。
  教研员要根据不同性质的学校、不同的发展层次,设计出不同的教研培训的主题、内容和形式,科学评价农村学校的公开课、汇报课、研究课、竞赛课开展效果,提出指导意见和改进策略,促进农村教师对教与研的理性思考。
  3.区域学科骨干教师是乡村校本教研的重要他人。
  骨干教师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他们有责任和义务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成功经验反哺教育,对乡村同行进行示范引领。
  一是开设专题讲座,帮助参训教师拓宽视野、更新充实知识、转变观念、启发思考。二是组织教育教学论坛,探讨本校的教育教學、管理、改革实践中产生的急需解决的“疑、难、热、急”实际问题。三是开展案例教学引领教师课前构思、课中寻思和课后反思。四是开展带教活动,通过传、帮、带,引导培养对象将教育教学理论、学科知识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
  “校本教研”是时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成为当前学校改革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乡村学校应正确分析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策略,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创新教研活动的形式,力求校本教研行动化、全员化、生活化、过程化、网络化,促进乡村学校的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兴仁中学以“初中数学课程建设”为契机,打造了“互联网 教学”和“电子书包”的新型教学模式。丰富了学校的校本课程,为教师创设了一个新的教科研平台,为学生创建了一种别样的课堂教学与讨论模式,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提升了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 教学;电子书包;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
毛泽东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笔者认为,不仅是轻工业,在谈及中国近代教育时也不能忘记张謇这个闪亮的名字。胡适称他为“伟大的失败的英雄”,因为他精心创办的大生集团以破产而告终,但从教育这个层面上说,他永远是个英雄,是中国教育史上大写的人!  从教育的视角来考察张謇,我们发现:首先,他是一个教育家;其次,他是一个出身科举的教育家;再次,他是一个具有状元头衔的教育家;最
【摘要】自《品德与生活》教材更名为《道德与法治》以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就成了教学研讨的热点。法治教育,应与学生生活相结合,与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应创设常态化生活情境,如此方能培养既有道德情操又有法治精神的现代公民。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生活化;常态化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7-0048-02  【
【摘要】在译林新版《英语》的教学中,注重story time 、cartoon time,轻视checkout time、grammar time的现象比比皆是,后者成了教学中的“边角料”。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checkout time能为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夯实基础,grammar time则能为语言的生成增添活力。教师应挖掘教材,通过多样化的语言活动,巧妙地处理教材中的“边角料”。  【关键词】
【关键词】有效预习;整体教学;Unit 5 Seasons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5-0065-02  作为学习的起始环节,预习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将有意注意聚焦在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上,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好地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然而,当前很多小学英语教师对预习环节不重视,在预习作业设计、预习效果检查等方面流于形
[校长档案]  印鑫,泰州实验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师德先进个人,原扬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泰州市劳动模范。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他坚持“心中有人”的管理思想,将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以“创造幸福”为校训,努力构建幸福和谐校园,推动了学校的快速和谐发展,取得了显著的办学实绩。  [管理哲学]    让师生感受教育幸福  印鑫    追求幸福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原动力,人类社会正是在不
【摘要】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已成为广大教师的一种共识,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成为教师普遍关注但又难以有效解决的问题。基于调查研究佐证的教学实践研究发现:借助“手指上的阅读”这一丰富多彩的阅读成果展示形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素养。  【关键字】多样化成果展示;阅读素养;手指技能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
【摘 要】何善亮博士新著《东庐中学教育变革研究》,以其严谨的学理、深细的描述向我们演绎了教育理解方法论:教育改革实践如何形成教育理论、教育理论如何诠释教育改革实践以及二者之间互动之关系。  【关键词】教育理论;改革实践;研究范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7-0076-02  【作者简介】黄伟,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21009
主持人语  长期以来,习作知识与儿童的习作兴趣在课程实践中被当成一对矛盾体,甚至達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一方面,语文课程标准对知识教学竭力淡化,直至回避。另一方面,有些专家和一线教师坚守这样的理念:习作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儿童习作兴趣,如果强调习作知识,势必对儿童的习作兴趣造成干扰;没有习作兴趣,教再多的习作知识都等于零。那么,习作教学到底要不要知识教学?习作知识和儿童的习作兴趣是否能实现和谐共
名师工作室已经成为教育行政部门推动教师成长的重要载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时恰恰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尤其需要从区域的视角进行审视,以形成对工作室发展的整体认知。从本专题这组文章中,我们看到在同一个区域内,工作室既可以有效促进教师发展,也存在着一些滞障因素;既有从外控走向内生的体制内工作室,也有民间的充满活力的体制外草根工作室。单一模式的过于行政化的外控式名师工作室很难培养出个性鲜明的教师。我们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