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背离人本的作文教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ckhorse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目前考分至上的教育现实中,中学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着强化技术因素而缺乏人本意识的弊病,致使多数学生怕写作文,多数作文难如人意。种种背离人本的作文教学现象,不能不引起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与深刻忧思。
  
  一.重分轻人:“为文造情”蔚然成风
  
  当前,不少教师惯于向学生传授各种应试作文“套路”,对学生的情感世界、生命自由关注较少。因此,以迎合阅卷人喜好为宗旨的不良文风在课堂与考场大肆蔓延,大量形式雷同、感情空泛的“新八股文”被批量生产——开头妙语连珠,用比喻句、排比段等完成花拳绣腿式的虚张声势;中间把屈原、陶潜等文化名人拿出来“游街示众”,完成移花接木式的“文化造假”;结尾点点题目,唱唱高调,完成生拉硬扯式的“画龙点睛”。在这种高度模式化的应试写作中,很难看到学生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所见只是学生心灵的荒芜与人格的虚弱。
  故而,有专家指出:“为文而造情”的作文,造成高中生作文不如初中生写得真诚,初中生没有小学生能说实话的反常现象。作文沦为学生通过虚假表达获取成绩的工具,而不是心灵成长的途径。试想:如果我们从小就让学生为获取分数而不惜思想造假,说一些言不由衷的假话、大话、空话,并不遗余力地强化这种可怕的逻辑——说假话可以得高分,唱高调可以达目的,那么,学生离开校园后为了更加重要的目的就更没有操守可言。钱理群教授曾指出:“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真,是为文的基础亦是做人的根本,教师在作文评价中要注意价值导向——真实的错误远胜于完美的伪圣。因为,作为成人,我们能容忍学生的声音是错误的,但不能容忍学生的声音是虚假的。因为,错误常是特定年龄的认识偏差,属于价值分歧;而虚伪则是戕害人性的终生毒瘤,属于人格缺陷。语文是一门给学生精神打底的人文学科,每一个负责任的语文老师在关注作文本身的同时,也要多想想学生走上社会时的样子。
  文章是生命折射出的光辉,是作者真情的自然流淌。古人倡导“不平则鸣”、“发愤而作”,其中都隐含着一种生命的自觉与写作情绪的原始冲动。远离内心,不动真情,生“做”文章,只能写出无病呻吟、不痛不痒之文,见风使舵、人云亦云之文,甚至是追名逐利、自我标榜之文,终究是触及不到生活的脉搏的。因此,写作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与人格养育,鼓励学生细腻地表现人情冷暖,真诚地抒写人生情怀,大胆地展现人性美丑,使作文成为学生生命意识的自然流动及对生活情感的智性反思。
  
  二.闭门造车:生活、感悟严重缺席
  
  近年来,出版市场日益繁荣,作文指导书百花齐放。加之学业紧张,考试频繁,这些鱼龙混杂的“武林秘籍”,成了众多学子的救命拐杖——无须劳神费力地积累生活,更无须苦心孤诣地感悟生活,只消将各种素材集、佳作选精读勤背,巧妙拼装,便可稳居中游,笑傲考场。但这种漠视生活、以文为本的作文习得方式,投机了现在,失去了未来,最终使许多学生毕业后握笔难以成文。
  1.忽视生活,致使素材枯竭平庸。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试看汪曾祺的小说,叙述一个行当时,精细的描写,比一个内行还要认真,这就是作家生活的底子。可见,作文教学理应面向生活: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近自然;让学生走上社会,增广见闻。有人立刻反驳:今天的中学生,过的多是三点一线的枯燥生活,哪能写出好的文章?此话乍听有理,其实不然。即使真被封闭于校园,其间的酸甜苦辣不也是生活?更何况,大到校园小到班级,趣闻异事也并不缺乏。对于真正关注生活的学生来说,可写之人,可叙之事,可抒之情,可发之论,不在少处!写不出、写不好的关键不是缺少生活,而是忽视生活。只有热爱生活、深入生活,笔端才会流淌出灵性十足、活力四射的欢歌。
  2.怠于感悟,导致文字粗疏浅薄。要写好文章,除了增加生活积累,还应学会深思多悟。倘若仅仅是有生活,而不对生活进行深入思考,用思维的触角触摸到事物的某些本质,从而形成对生活的某一方面的独特认识,那么,写出的文字当然流于粗疏浅薄。生活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它敞开大门面向每一个人,但只有思索者才能从共历其中的生活中攫到宝藏。老舍说:“思索的时间长,笔尖上便能滴出血和泪来。”那血泪正是真情的流淌与思想的结晶。试看《史记》《红楼梦》《忏悔录》等诸多名家名作,无一不是思想的河流与心灵的史诗。
  作文应当原汁原味地展示当代学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充分展现一个本本色色、可亲可爱的“自我”;一旦远离生活、远离思考,而一味地挪用历史、复制他人,必然落入闭门造车、拷贝拼装的狭小境地,枯燥乏味得很!
  
  三.话语趋同:个性表达倍受排斥
  
  作文教學应以“展现个性和培养创造性”为核心,“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而实际上,学生作文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可展现个性和发挥创造性的余地极小。许多教师常间接地警告学生:不要流于滥情,因为它常是矫情的,或是低俗的;不要好发议论,因为它多是肤浅的,乃至偏激的;不要自恋自话,因为它毕竟稚嫩,况且粗糙;不要乱用想象,因为它总易脱离大地,以致虚无缥缈……太多的“不要”,使孩子们渐渐关闭了自己的大脑和心灵,代之以僵化的、功利的和求同的语言。如看到一处宏伟的历史建筑,立刻想到赞美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主题;写到一件群体的救助事件,马上唱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老调。公共话语充斥于字里行间,每想说“我”,不期然却成了“我们”。如此公话膨胀,私语萎缩,丧失了个性,远离了创造,作者何乐之有?读者何乐之有?要知道,“凡是成功的、令人喜爱的好文章,都自然地融汇了作者特有的人生经历、生活体验,表现着作者独特的思维方法和对事物的真知灼见,闪烁着作者独有的气质、才情与智慧之光,体现着作者自身的态度、愿望、目的、要求等”。
  如何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的良好习惯?笔者以为,“日思录”是条可取途径。它长短不限,体式不拘,贵在心如赤子,独放新声;贵在日有所思,思有所得。中学生正处在最有激情也最无所畏惧的年龄,那些还没有被世俗浸染扭曲的价值观念,那些还没有被社会玷污麻木的血性情感,应该在这块精神的私人庄园中纵横决荡。语文教师应借助“日思录”的互动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不盲从轻信,不人云亦云,让他们学会选择,学会判断,学会以文字的武器、自由的精神、独立的意志肩挑道义,脚踢魍魉。
  总之,学生日常写作,要努力摆脱公共话语的钳制与庸众思维的束缚,让他们敢于按照自己的个性和想法写出一些有创意的真实的东西来;让他们把思维的独特性,感受方式的独特性,表述方式的独特性表现出来;让他们在自由表达的过程中砥砺情感,增添智慧。语文教师(包括阅卷者)的审美视野与评价体系应当开放、包容,在无悖于法律与道德的框架内,积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走出一味求同、求稳的误区,打破作文教学话语趋同、情感趋同、思维趋同的沉闷语境。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是常规教学的主体内容之一。一般说来,为达成预设目标,教师往往以问题为切口,通过艺术化的导答,指点迷津。以期学生觉解并收获幸福。教程的预设多为静态的,我们所期待的是在师生互动的生成中酿出语文味。我们认为,最紧要的是。教师要有灵敏的“嗅觉”,善于捕捉互动中出现的话头,以此为“味料”,拈住不放,穷追尽索。巧妙酝酿,彰显语文味。现结合教学实践,就其手法,援例浅谈一二。  一、形象点染。在导答对话中
在瑰丽天河之滨,在福地天宝山之麓,有一群追梦人谱下了自己的辉煌。在那里他们曾因鸡立鹤群而苦闷彷徨;在那里,他们为冲出阴霾而奔跑不止;在那里,他们创造了三中语文人的传奇。  十年前,十堰市郧西县第三中学可谓“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到高考放榜时,其它学科捷报频传,唯独语文寂然无声,似乎“鸡立鹤群”, 黯然失色,其他学科老师不解,满怀期待的领导不快,我们语文组饮泣吞声……  怎么办?  痛定思痛后,我们语
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新课改中表达交流部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要上比较理想的分数,作文也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如何写好作文呢?笔者觉得从“三气”入手,或许对我们能有一些启发和帮助。  首先,好作文可以讲究小气。  这里的“小气”,一指注重细节。文章,尤其是记叙文,要打动人,在有真情实感之外,必须依靠细节取胜。  好的文章,都是靠细节打动人的。2009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站在老家的门口
鲁迅先生的两大经典叙事文本《祝福》和《阿Q正传》写的是旧中国“奴隶”的悲剧,分别叙述了劳动妇女祥林嫂和农民阿Q的悲剧命运,祥林嫂与阿Q性别不同,但身份和遭遇却极为相似,两个人同属于社会的最弱势群体,几乎面临着人生一切的不幸和痛苦。  无姓的“玩偶”。姓氏是对一个人身份的确认,但我注意到小说里的祥林嫂与阿Q都似乎没有属于自己的确切的姓氏,祥林嫂“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大概也就姓卫”;而阿Q“有一回,他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智慧提问,能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和自主学习意识,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会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始终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一.课堂提问要深浅互转,正误相
晓苏:我们连续长途飞行,于当地时间15日11时抵达纽约的纽瓦克机场,女儿女婿开车半个多小时,就到纽瓦克家里。这里是一个小区,一律是两层楼,另有地下一层,一个小院子。看到周边许许多多房子,极少看到人。大多是上班族,多数是美国人,还有印度人,多半是早出晚归。门户敞开也还安全,快递就丢在门口,主人晚上下班取回屋里。到附近散步,大门也不一定锁。  到此种静阒地方,心也静下来,倒时差没有睡著的时候,万里之外
学习文言文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依然是畏途。因为学生发现文言文既跟现代汉语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而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却是最使他们困惑的地方。这就使学生对文言文只能是看得半懂不懂。文章看不懂,翻译就必然成为考生头痛的题目。教师要把精力放在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区别上,这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同理,文言文翻译设题的关键也是着眼于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区别,而不是相同。因此,要准确高效地做好
“天人合一”,这一著名的哲学观念,深深地影响着古往今来中国人的方方面面,教育当然也包括其中。在教育领地,“天人合一”就是和谐,历代教育者都主张教育应该是和谐的。因为,自然是有秩序的,呈现为整体的和谐;人的生命也是有秩序的,也就必须使生命各部分得到和谐发展。这样,诉诸于人身体、感官及思维的教育活动必须是和谐的。但是到了现在,在这物化严重的年代,教育中的和谐因素渐少,学生的天地受限于学校的围墙,学习的
古语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考场作文在文体构思方面,也可以借“他山之石”来“攻玉”,即借用某些特殊的文体来构思行文,以给阅卷老师新巧之感。例如运用日记式,便于倾吐深藏于心中的情感,可以给阅卷老师亲切自然的感觉;拟写讲稿式,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能以新取胜,以情感人;妙用寓言式,巧借它物表心曲,比直接诉说、斥责更有效果,会让读者感到含蓄而有趣味;巧用访谈式,通过电视采访的形式推动情节发展,给
鄂东明珠黄石,风光旖旎,江畔涵秀,一脉小山惬卧江边,宁静幽雅,正是校园栖息之所,湖北省黄石十五中就坐落在这大自然馈赠的宝地——海观山麓。历经三十多年的奋进与拼搏,黄石十五中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文化意蕴深厚、智慧与活力并存的校园。这样成绩的取得,当然也少不了一支队伍——业务精良、思维活跃、精诚团结、热情洋溢的语文组的努力。黄石十五中语文组是一个实力强大的集体,在职教师22名。其中高级教师10人,省级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