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教育的现状要求我们实施心灵教育。心灵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关注学生丰富人格的培养和内心世界的丰富以及促进学生富有同情心、责任感和移情能力,关注学生周围的世界。而心灵教育的实施途径具有依附性,可渗透到各个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中。
关键词:渗透;心灵教育;课程;养成途径
一、关于心灵教育的提出
1、当前国际教育的改革渗透着心灵教育的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系列的学会思想的推移,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再到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隐喻着教育的价值取向:提倡一种人道和责任感。心灵教育即是需要关注人的本质和人的责任意识。要求教育者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人性,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美国斯坦福大学荣誉主席内尔诺丁斯女博士于1992年出版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认为传统人文教育中,学校里几乎所有的课程都围绕着学科知识来安排,严重忽视了人的全面素质和能力,认为学校应培养出这样的人:能够与他人和平共处;能够善待自然;待人接物都追求一种理智与和谐。
2、我国教育现实需要实施心灵教育
目前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和教育形式依然存在。学校教育中智育目标狭隘化,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与知识的熟练程度,把学习局限在课本的记忆,与社会实践和学生的个体情况相分离。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对教材的深入挖掘不够,导致学生的发展片面化,学生的内心、人格、精神世界被忽视。另外,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不能充分体现。新时期社会问题决定我们必须注重心灵教育。例如留守儿童占我校在校生人数的百分之三十,祖孙之间的代沟比较突出;离婚率不断的攀升,离异家庭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必须要重视;在九年义务教育免试入学体制下,很大一部分学生迷失了学习的具体目标,不知道为什么学。“马加爵、药家鑫事件”反映了当前学校教育中心灵教育的不完善性。网络数据中的一亿多精神病人虽然没得到证实,也反映了国人心灵缺失的大问题。家庭教育和环境千差万别,学生的心灵教育赋予广大教育者神圣而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应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心灵的不断完善。我国的素质教育,要求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建立全面的教育评价机制,扩大教育视野。教育应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养成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和谐教育渗透心灵教育的理念
通过调控教育中要素的关系,使教育节奏符合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共振效应,促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以取得最大效益的教育活动,即是和谐教育。爱因斯坦明确指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他认为教育应使受教育者成为和谐发展的人。由此可见,和谐教育要求的是全面的发展,不是单一的发展,是作为一个有机体的协调发展。和谐教育是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各方面的提高,不仅仅包括身体素质、智力水平、道德品质、劳动观念,心灵的不断完善与和谐发展也是重要的方面。
二、关于心灵教育的养成途径
实施新课程改革,体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素质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倡导全面的教育,努力把一种开放、民主、科学的课程交给新世纪的儿童。课程内容体现人文关怀与自然的熏陶,表现社会的思考。心灵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潜在的熏陶,不需要要进行专门的课程训练。
1、引入生命教育
教育者在課堂上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善待生命。小学生命教育课包括许多内容,举个低年级的例子,包括:初步认识自然界的自然现象;喜欢自己,乐于与同学交往;亲近大自然,爱护自然环境;初步掌握交通安全、防溺水的基本技能;了解家庭用电安全、饮食安全等自我保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可通过小学自然、体育与健康等学科课程进行生命教育。当学生有了生命的意识,心灵就有了向往美好和呵护美好的责任感。
2、强化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有利于心灵教育的不断提升,并积极承担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独立人格的任务。积极的独立人格是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人格,它与责任感紧密相连。关注学生自我内心世界,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对他人、社会、生活等充满关注、关怀的热情,完善学生的心灵世界。
3、渗透人文教育
在语文课上,利用丰富的课文资源,深挖里面的人文精神:利用描述自然的优美篇章——山青水秀、风和日丽、万紫千红、春华秋实等引导小学生关注生活、体会自然界的丰富多彩,感悟人生的美好。音乐课上,通过人的听觉来直感音乐,表现风啸、海啸、鸟鸣,表现高山流水、诗情画意等,音乐通过旋律美来描述美丽的自然,美满的生活,美好的情感……都可激发学生的人文关怀。
4、实施行为习惯养成的心灵教育
“心灵指导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学校只有为学生建立长效的具体的评价体系,定期的通过具体的评价标准,利用师生、生生、家校互动关系,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学生行为评价反馈活动,小学生才不会有心灵缺失,也是目标教学法的一个体现。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指向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活泼的发展。缺少了心灵教育的实施和渗透,教育的发展是不完善的、畸形的。心灵教育的提出和重视必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育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0
[2]高正华.和谐教育:教育的理想与追求[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7
[3]〔苏〕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5
关键词:渗透;心灵教育;课程;养成途径
一、关于心灵教育的提出
1、当前国际教育的改革渗透着心灵教育的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系列的学会思想的推移,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再到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隐喻着教育的价值取向:提倡一种人道和责任感。心灵教育即是需要关注人的本质和人的责任意识。要求教育者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人性,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美国斯坦福大学荣誉主席内尔诺丁斯女博士于1992年出版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认为传统人文教育中,学校里几乎所有的课程都围绕着学科知识来安排,严重忽视了人的全面素质和能力,认为学校应培养出这样的人:能够与他人和平共处;能够善待自然;待人接物都追求一种理智与和谐。
2、我国教育现实需要实施心灵教育
目前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和教育形式依然存在。学校教育中智育目标狭隘化,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与知识的熟练程度,把学习局限在课本的记忆,与社会实践和学生的个体情况相分离。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对教材的深入挖掘不够,导致学生的发展片面化,学生的内心、人格、精神世界被忽视。另外,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不能充分体现。新时期社会问题决定我们必须注重心灵教育。例如留守儿童占我校在校生人数的百分之三十,祖孙之间的代沟比较突出;离婚率不断的攀升,离异家庭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必须要重视;在九年义务教育免试入学体制下,很大一部分学生迷失了学习的具体目标,不知道为什么学。“马加爵、药家鑫事件”反映了当前学校教育中心灵教育的不完善性。网络数据中的一亿多精神病人虽然没得到证实,也反映了国人心灵缺失的大问题。家庭教育和环境千差万别,学生的心灵教育赋予广大教育者神圣而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应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心灵的不断完善。我国的素质教育,要求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建立全面的教育评价机制,扩大教育视野。教育应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养成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和谐教育渗透心灵教育的理念
通过调控教育中要素的关系,使教育节奏符合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共振效应,促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以取得最大效益的教育活动,即是和谐教育。爱因斯坦明确指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他认为教育应使受教育者成为和谐发展的人。由此可见,和谐教育要求的是全面的发展,不是单一的发展,是作为一个有机体的协调发展。和谐教育是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各方面的提高,不仅仅包括身体素质、智力水平、道德品质、劳动观念,心灵的不断完善与和谐发展也是重要的方面。
二、关于心灵教育的养成途径
实施新课程改革,体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素质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倡导全面的教育,努力把一种开放、民主、科学的课程交给新世纪的儿童。课程内容体现人文关怀与自然的熏陶,表现社会的思考。心灵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潜在的熏陶,不需要要进行专门的课程训练。
1、引入生命教育
教育者在課堂上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善待生命。小学生命教育课包括许多内容,举个低年级的例子,包括:初步认识自然界的自然现象;喜欢自己,乐于与同学交往;亲近大自然,爱护自然环境;初步掌握交通安全、防溺水的基本技能;了解家庭用电安全、饮食安全等自我保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可通过小学自然、体育与健康等学科课程进行生命教育。当学生有了生命的意识,心灵就有了向往美好和呵护美好的责任感。
2、强化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有利于心灵教育的不断提升,并积极承担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独立人格的任务。积极的独立人格是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人格,它与责任感紧密相连。关注学生自我内心世界,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对他人、社会、生活等充满关注、关怀的热情,完善学生的心灵世界。
3、渗透人文教育
在语文课上,利用丰富的课文资源,深挖里面的人文精神:利用描述自然的优美篇章——山青水秀、风和日丽、万紫千红、春华秋实等引导小学生关注生活、体会自然界的丰富多彩,感悟人生的美好。音乐课上,通过人的听觉来直感音乐,表现风啸、海啸、鸟鸣,表现高山流水、诗情画意等,音乐通过旋律美来描述美丽的自然,美满的生活,美好的情感……都可激发学生的人文关怀。
4、实施行为习惯养成的心灵教育
“心灵指导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学校只有为学生建立长效的具体的评价体系,定期的通过具体的评价标准,利用师生、生生、家校互动关系,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学生行为评价反馈活动,小学生才不会有心灵缺失,也是目标教学法的一个体现。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指向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活泼的发展。缺少了心灵教育的实施和渗透,教育的发展是不完善的、畸形的。心灵教育的提出和重视必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育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0
[2]高正华.和谐教育:教育的理想与追求[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7
[3]〔苏〕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