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是摆在每一个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很好的进行研究。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呢?现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创新意识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从小学生刚入学就抓起。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较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计算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具,并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性格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感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指导他们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10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利用彩色的小棒,摆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学生很有兴趣地摆出了等有趣的图形,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思考:“10”这个数是由几和几合起来的?用小棒摆一摆,比一比看谁的摆法最多?这时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更高,都寻找合成10的几组数,紧接着让学生交流、讨论结果。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意识。
二、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
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对知识的呈现,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甚至直接把相关理论结果直接告诉学生,比如圆锥体积公式的得出,有的老师干脆直接把公式教给学生,让学生直接利用,从而使学生处于完全的别动学习状态,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地位。当前时代教育的呼唤下,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例如:教学圆柱侧面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第十册)时,可按下面步骤进行: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柱体学具,将它的侧面上的纸沿着一条高剪开,并把它展开到桌面上,让学生看到是一个长方形(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可以展开成一个长方形平面)教师运用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圆柱侧面的展开过程。
2、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①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②长方形的宽与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③长方形的面积与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④长方形的面积等于什么?那么圆柱的侧面积等于什么?
3、推导出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在感知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同时进行一些简单的判断和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自然得到培养。
三、在大胆猜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
想象是在过去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过程。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力是创造力的重要前提,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途径,而这种能力培养,应从小开始。例如,低年级的拼图游戏,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等材料,让他们利用这些材料拼配组合成新的图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随着年龄和知识增长,教师应逐步引导,鼓励学生学会在一定事实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或直觉,灵感或顿悟等思维方式,大胆提出猜测,逐步养成能够突破现有知识和常规范围,跃进到未知领域,敢于提出新思想的思维习惯。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可先拿出两个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引导学生拼成平行四边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提出猜测,最后推理验证,从而得出结论。通过这样想象训练,促进了思维发展,培养思维灵活性和深刻性,为学生创新打下了思维基础。
四、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心理学也研究表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数学离不开实践活动,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之间矛盾,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因此,在认知建构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心理,有意识地设置动手操作的情景,把课本中的知识转变为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探索的对象,让学生通过摆、拼、折、量、画等活动,激励学生在手指尖上创新。例如,在教學“圆锥的体积”时,我采取了分组实验,让学生操作、讨论来完成。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其中第一、二小组所用的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第三、四小组所用的是不等底或不等高),让学生用圆锥装水,分别倒入相应的圆柱内,看看几次才能装满,由于存在两种情况,很快就有了实验的结果:第一、二两个小组得出了相同的结论——3次可以装满,而另外两个小组却得不到这个结论,学生在疑惑中思考,小组讨论,通过再一次实验、比较、分析得出是“等底等高”条件所引起的变化。这样的操作活动,使学生从形的方面进行思考后,逐渐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过程,深刻理解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另辟蹊径,实现创新。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主阵地,教学中,要切实把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落实到每节数学课堂之中,把学生真正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创造潜力得以有效开发,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开拓性人才。
一、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创新意识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从小学生刚入学就抓起。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较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计算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具,并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性格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感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指导他们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10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利用彩色的小棒,摆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学生很有兴趣地摆出了等有趣的图形,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思考:“10”这个数是由几和几合起来的?用小棒摆一摆,比一比看谁的摆法最多?这时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更高,都寻找合成10的几组数,紧接着让学生交流、讨论结果。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意识。
二、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
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对知识的呈现,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甚至直接把相关理论结果直接告诉学生,比如圆锥体积公式的得出,有的老师干脆直接把公式教给学生,让学生直接利用,从而使学生处于完全的别动学习状态,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地位。当前时代教育的呼唤下,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例如:教学圆柱侧面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第十册)时,可按下面步骤进行: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柱体学具,将它的侧面上的纸沿着一条高剪开,并把它展开到桌面上,让学生看到是一个长方形(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可以展开成一个长方形平面)教师运用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圆柱侧面的展开过程。
2、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①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②长方形的宽与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③长方形的面积与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④长方形的面积等于什么?那么圆柱的侧面积等于什么?
3、推导出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在感知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同时进行一些简单的判断和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自然得到培养。
三、在大胆猜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
想象是在过去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过程。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力是创造力的重要前提,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途径,而这种能力培养,应从小开始。例如,低年级的拼图游戏,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等材料,让他们利用这些材料拼配组合成新的图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随着年龄和知识增长,教师应逐步引导,鼓励学生学会在一定事实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或直觉,灵感或顿悟等思维方式,大胆提出猜测,逐步养成能够突破现有知识和常规范围,跃进到未知领域,敢于提出新思想的思维习惯。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可先拿出两个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引导学生拼成平行四边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提出猜测,最后推理验证,从而得出结论。通过这样想象训练,促进了思维发展,培养思维灵活性和深刻性,为学生创新打下了思维基础。
四、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心理学也研究表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数学离不开实践活动,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之间矛盾,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因此,在认知建构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心理,有意识地设置动手操作的情景,把课本中的知识转变为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探索的对象,让学生通过摆、拼、折、量、画等活动,激励学生在手指尖上创新。例如,在教學“圆锥的体积”时,我采取了分组实验,让学生操作、讨论来完成。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其中第一、二小组所用的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第三、四小组所用的是不等底或不等高),让学生用圆锥装水,分别倒入相应的圆柱内,看看几次才能装满,由于存在两种情况,很快就有了实验的结果:第一、二两个小组得出了相同的结论——3次可以装满,而另外两个小组却得不到这个结论,学生在疑惑中思考,小组讨论,通过再一次实验、比较、分析得出是“等底等高”条件所引起的变化。这样的操作活动,使学生从形的方面进行思考后,逐渐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过程,深刻理解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另辟蹊径,实现创新。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主阵地,教学中,要切实把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落实到每节数学课堂之中,把学生真正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创造潜力得以有效开发,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开拓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