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反复喘息患儿的转归及吸入激素的临床效果。方法:统计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00例反复喘息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首次发病年龄~12 个月组、~3 岁组、~7 岁组患儿的反复喘息临床控制率71.4%(15/21)、70.8%(17/24)、78.9%(30/38)均明显比~12 岁组患儿40.0%(4/10)高(P<0.05),其余各年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吸入治疗组患儿的反复喘息临床控制率81.1%(69/85)明显比未吸入治疗组66.7%(10/15)高(P<0.05)。结论:大部分反复喘息患儿的病情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吸入激素能够将反复喘息向成人哮喘发作的风险降低,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反复喘息;转归;吸入激素;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3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9-0034-01
本研究对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00例反复喘息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探讨了反复喘息患儿的转归及吸入激素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00例反复喘息患儿,所有患儿均符合儿童支气管哮喘与防治指南中的儿童喘息的相关诊断标准[1],就诊原因均为反复喘息,就诊时喘息发作已经至少3次,均知情同意;将因喉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气管炎等引发的喘息患儿排除在外[2]。其中男性患儿56例,女性患儿44例,年龄在1个月-1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2.3)岁。在合并症方面,20例患儿合并了湿疹,48例患儿合并了过敏性鼻炎,32例患儿父母有过敏性疾病史。依据首次喘息发作年龄将这些患儿分为5组,即≤6 个月组,~12 个月组,~3 岁组,~7 岁组,~12月组;同时依据吸入至少1年糖皮质激素与否将这些患儿分为2组,吸入治疗组和未吸入治疗组。各组患儿各基线资料比较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治疗与随访
将因喘息就诊的患儿的档案建立起来,内容包括患儿的基本情况、喘息首次发作年龄、治疗情况等,并督促患儿家属定期带患儿来源就诊。主要给予患儿雾化吸入治疗,如果患儿急性发作,则让其雾化吸入1mg布地奈德雾化液+2ml复方异丙托溴铵雾化液,每天2次,依据患儿的实际病情及其依从性对其治疗7-15d;如果患儿吸入时哭闹不安,无法接受雾化吸入,则让其口服4mg孟鲁司特钠颗粒,每天1次,或口服1 mg/(kg.d)泼尼松,分2-3次服用;如果患儿超过半年未来就诊,则对其进行电话随访,对其吸入药物治疗情况、近2年反复喘息发作情况及发作次数进行详细的了解。
1.2.2 长期激素吸入
如果患儿年龄在1岁以上,喘息发作频率至少为3-4次/年,则督促患儿家属让患儿在家继续长期雾化吸入激素;如果患儿年龄在6岁以下,则让其运用贮雾罐吸入氟替卡松气雾剂+沙丁胺醇气雾剂;如果患儿年龄在6岁以上,则让其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雾剂或沙美特罗替卡松粉雾剂。
1.3 喘息停止发作定义
喘息临床控制:至少连续2年没有喘息发作;喘息持续:2年内有喘息发作。
1.4 统计学处理
对本研究中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的过程中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组间比较,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首次发病年龄和反复喘息临床控制情况
首次发病年龄~12 个月组、~3 岁组、~7 岁组患儿的反复喘息临床控制率71.4%(15/21)、70.8%(17/24)、78.9%(30/38)均明显比~12 岁组患儿40.0%(4/10)高(P<0.05),其余各年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具体见表1。
2.2 吸入至少1年糖皮质激素与否和反复喘息临床控制情况
吸入治疗组患儿的反复喘息临床控制率81.1%(69/85)明显比未吸入治疗组66.7%(10/15)高(P<0.05)。具体见表2。
3 讨论
在反复哮喘及哮喘急性发作的控制过程中,首选治疗方法就是让患儿吸入激素,激素也是现阶段最有效的长期预防药物,能够促进反复喘息发作次数的显著减少及发作时严重程度的极大降低。但是,目前临床还没有统一是否需要坚持数年长期吸入治疗。相关医学报道表明,喘息预后不受到是否长期吸入治疗的直接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吸入治疗组患儿的反复喘息临床控制率明显比未吸入治疗组高(P<0.05),和上述研究报道结果不一致,说明喘息发作能够在规范吸入治疗的作用下得到极大的减少,患儿的临床转归也能够在规范吸入治疗的作用下得到显著的好转。本研究结果还表明,首次发病年龄~12 个月组、~3 岁组、~7岁组患儿的反复喘息临床控制率均明显比~12 岁组患儿高(P<0.05),其余各年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12 岁患儿在5-7d短期吸入激素一定程度上缓解临床症状后就不再继续吸入,从而使反复喘息无法得到持续控制。
总之,大部分反复喘息患儿的病情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吸入激素能够将反复喘息向成人哮喘发作的风险降低,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育智. 儿童哮喘早期诊断及规范治疗[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10,1-3.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儿童支气管哮喘与防治指南[J]. 中华儿科杂志,2008,46(10):745-753.
关键词:反复喘息;转归;吸入激素;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3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9-0034-01
本研究对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00例反复喘息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探讨了反复喘息患儿的转归及吸入激素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00例反复喘息患儿,所有患儿均符合儿童支气管哮喘与防治指南中的儿童喘息的相关诊断标准[1],就诊原因均为反复喘息,就诊时喘息发作已经至少3次,均知情同意;将因喉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气管炎等引发的喘息患儿排除在外[2]。其中男性患儿56例,女性患儿44例,年龄在1个月-1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2.3)岁。在合并症方面,20例患儿合并了湿疹,48例患儿合并了过敏性鼻炎,32例患儿父母有过敏性疾病史。依据首次喘息发作年龄将这些患儿分为5组,即≤6 个月组,~12 个月组,~3 岁组,~7 岁组,~12月组;同时依据吸入至少1年糖皮质激素与否将这些患儿分为2组,吸入治疗组和未吸入治疗组。各组患儿各基线资料比较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治疗与随访
将因喘息就诊的患儿的档案建立起来,内容包括患儿的基本情况、喘息首次发作年龄、治疗情况等,并督促患儿家属定期带患儿来源就诊。主要给予患儿雾化吸入治疗,如果患儿急性发作,则让其雾化吸入1mg布地奈德雾化液+2ml复方异丙托溴铵雾化液,每天2次,依据患儿的实际病情及其依从性对其治疗7-15d;如果患儿吸入时哭闹不安,无法接受雾化吸入,则让其口服4mg孟鲁司特钠颗粒,每天1次,或口服1 mg/(kg.d)泼尼松,分2-3次服用;如果患儿超过半年未来就诊,则对其进行电话随访,对其吸入药物治疗情况、近2年反复喘息发作情况及发作次数进行详细的了解。
1.2.2 长期激素吸入
如果患儿年龄在1岁以上,喘息发作频率至少为3-4次/年,则督促患儿家属让患儿在家继续长期雾化吸入激素;如果患儿年龄在6岁以下,则让其运用贮雾罐吸入氟替卡松气雾剂+沙丁胺醇气雾剂;如果患儿年龄在6岁以上,则让其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雾剂或沙美特罗替卡松粉雾剂。
1.3 喘息停止发作定义
喘息临床控制:至少连续2年没有喘息发作;喘息持续:2年内有喘息发作。
1.4 统计学处理
对本研究中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的过程中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组间比较,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首次发病年龄和反复喘息临床控制情况
首次发病年龄~12 个月组、~3 岁组、~7 岁组患儿的反复喘息临床控制率71.4%(15/21)、70.8%(17/24)、78.9%(30/38)均明显比~12 岁组患儿40.0%(4/10)高(P<0.05),其余各年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具体见表1。
2.2 吸入至少1年糖皮质激素与否和反复喘息临床控制情况
吸入治疗组患儿的反复喘息临床控制率81.1%(69/85)明显比未吸入治疗组66.7%(10/15)高(P<0.05)。具体见表2。
3 讨论
在反复哮喘及哮喘急性发作的控制过程中,首选治疗方法就是让患儿吸入激素,激素也是现阶段最有效的长期预防药物,能够促进反复喘息发作次数的显著减少及发作时严重程度的极大降低。但是,目前临床还没有统一是否需要坚持数年长期吸入治疗。相关医学报道表明,喘息预后不受到是否长期吸入治疗的直接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吸入治疗组患儿的反复喘息临床控制率明显比未吸入治疗组高(P<0.05),和上述研究报道结果不一致,说明喘息发作能够在规范吸入治疗的作用下得到极大的减少,患儿的临床转归也能够在规范吸入治疗的作用下得到显著的好转。本研究结果还表明,首次发病年龄~12 个月组、~3 岁组、~7岁组患儿的反复喘息临床控制率均明显比~12 岁组患儿高(P<0.05),其余各年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12 岁患儿在5-7d短期吸入激素一定程度上缓解临床症状后就不再继续吸入,从而使反复喘息无法得到持续控制。
总之,大部分反复喘息患儿的病情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吸入激素能够将反复喘息向成人哮喘发作的风险降低,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育智. 儿童哮喘早期诊断及规范治疗[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10,1-3.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儿童支气管哮喘与防治指南[J]. 中华儿科杂志,2008,46(10):745-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