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设计素养培养,改变传统‘模仿秀’式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去设计与探究。”基于此,笔者对劳技课的课堂教学流程也做了一定的梳理。一般可以按以下的环节进行教学:创设氛围、激趣导入—自主探究、感受体验—合作交流、实践体验—展示评价、拓展延伸。从教学流程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自主探究、感受体验、合作交流、实践体验”这些环节的开展都离不开学生的操作,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操作,可以说是培养学生设计素养最重要的环节,是整个课堂的灵魂。学生的劳动技术是否掌握,劳动的设计、探究能力能否获得体现,综合素养是否提升,都取决于一堂课的操作环节的设计。本文笔者以三年级《大象穿纸》一课为例,来谈谈劳技课“操作环节”的关键要素与实践思考。
一、关键要素
提高劳技课“操作环节”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抓住操作的关键要素,才能使操作环节更高效,更有生命力。那么,“操作环节”包含哪些关键要素呢?笔者从实施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呈现、学生动手操作以及操作评价方式这三个方面来谈谈怎样把握这些关键要素。
(一)关键要素一:重点难点呈现
以往劳技课中重点与难点部分,教师总会通过自己的语言讲解、亲自示范、视频呈现、课件显示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操作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但是“OM”课型——OM即Odysseyof the Mind头脑奥林匹克竞赛的缩写,其宗旨是开发青少年的创造力,培养青少年的创造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OM课型是一种新型的创造力教学活动——教学不同于一般主题的劳技课,它需要学生带着积极的思维参与到整堂课中来。以《大象穿纸》课堂实录为例,教师演示操作环节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能让大象从这张纸片中间穿过去吗?
生自由交流
师:我倒是有个办法可以让大象轻松地穿过去,大家想不想看?
教师打开投影开始演示:
第一步是对折,折齐就可以了。第二步,拿起剪刀由中折线往外剪,留一点边,这叫正剪。反过来,往外剪,留一点边,这叫反剪。正剪一刀,反剪一刀……
师:接下来我只要轻轻打开纸片,大象就可以从纸片中穿过去了!
教师打开纸片,故作惊奇:咦?大象怎么穿不进去呢?我知道这个方法肯定是可以的,是不是漏了一个步骤啊?你们有谁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呢?(教师向全班学生展示打开的纸圈)
生:自由交流办法(剪一刀)
教师指名回答。
教师协助,让学生上台演示操作。师带学生在投影下示范:把纸片重新还原成对折状,并与学生互动:剪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吗?学生回答,需留出最外围的两边,整个示范过程让学生看清楚。
连着剪一刀是《大象穿纸》一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这个环节的操作中,教师采用了师生互动演示的方法,一来以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二来通过学生的讲解、教师的示范,每个学生在投影下清楚地看清步骤,帮每个学生掌握了将纸片剪成纸圈的办法。如果是教师直接演示,对学生来说缺乏思维的投入。如果是让三年级的学生来剪,则有可能存在操作失败的风险,所以师生互动这样的演示方式很好地呈现了重点、难点,对学生而言印象深刻。同时后一环节“画线”中,教师也有意识地请学生上台在投影上演示画线的方法,清楚明了,让班级中的劳动技能比较弱的孩子也能掌握这一要领,效果不错。
(二)关键要素二:学生动手操作
一堂劳技课上,操作是必不可少的。操作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劳动技能的一个重要标志。而课堂上的操作一般由易到难,从简到繁,从最初的“小试牛刀”初步尝试,到中间环节的巩固操作,再到最后的创造性操作,都应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规律。所以在实施操作的过程中,教师一来要把握好这三个不同层次要求的目标定位,二来要控制好时间,把更多的操作留到第二环节的巩固操作和第三环节的创造性操作,如《大象穿纸》一课中,教师在第一环节让学生尝试操作时,要求学生在纸片上完成剪一个纸圈的任务,其目标定位是:一个成功的纸圈就行,无论大小。在此基础上,第二环节让学生巩固操作时,要求学生成功剪一个大纸圈,先小组推荐再全班演示,纸圈要让大象妈妈穿过去,其目标定位是:成功的大纸圈,秘诀是剪边要细。第三个环节是创造性操作环节,发挥小组团队智慧,再想想其他剪纸圈的方法,其目标定位是:小组尝试其他剪纸圈的办法,鼓励学生的创造。在此基础上,呈现小组合作的纸圈成果,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将生活中布条、塑料纸、蛇皮袋类似以面成线的生活技能告诉孩子:生活中有许多奇迹等着我们去创造。这样的三个操作层面,既体现了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又体现了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到创造力开发两个目标的衔接。
(三)关键要素三:操作评价方式
上课时间有限,课堂上教师关注的面也非常有限,不可能落到每个学生身上去进行一一指导。同时,学生的操作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操作成果也是不一样的,其操作的提升率也是不一样的。那么课堂上,教师怎样有效地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评价呢?光靠教师的评价行吗?学生之间、小组之间能否进行相互评价呢?其相互评价的标准怎么来呢?就《大象穿纸》一课而言,可如下展开:
教学环节 学生行为 评价方式
第一环节:剪一个成功的纸圈,无论大小。只要圈不断、完整,就算成功 学生自己操作。剪纸圈成功后可以将纸圈套在手腕上、脑袋上 自我评价(剪成功的就将纸圈在手腕、脑袋上“展示”出来)
第二环节:剪一个大纸圈,让象妈妈能从中穿过去。秘诀是剪边要细,留边要短 学生自己操作。纸圈剪好后先在小组里进行比较,然后小组推荐最大的纸圈,代表本组进行全班穿象表演 小组评价(同一组内六个同学将自己的纸圈拿出来进行比较,小组推荐最大的纸圈进行演示)
第三环节:小组尝试其他剪纸圈的方法,鼓励学生发挥小组成员的智慧 学生小组讨论,一边思考一边尝试,看看能否有其他剪纸圈的办法。然后全班集中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教师评价(每个小组讲自己剪纸圈的方法,教师鼓励学生创造的同时,适时提出新的剪纸圈的思路) 从此表可以看出,课堂上教师所用的评价方式已经从单一的教师评价渐渐发生转变,更多的是让学生依靠自己的判断来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学生有了自己的评价标准,其操作要领也会相应提升,更加明确。
二、实践策略
在了解了操作环节的关键要素后,笔者曾对《大象穿纸》一课进行过多次教学,并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四点策略。
(一)实施分层教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有所进步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都是不一样的,存在着差异性。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分层教学,尤其是动手操作环节,做好梯度教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有所进步,展示不同层次的操作成果,这是值得大家去思考的。同时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兼顾到少部分学生的创意或奇思妙想,考虑到少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弱的特点,让这两个层次的学生尽可能在课堂上获得最大的收获。如在《大象穿纸》一课的教学,教师课前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平时将纸对折后剪纸的方法,发现学生对于对折后剪图形的水平还是参差不齐的,所以在课堂上直接教“正剪反剪”对他们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教师增加了对折之后“画线”这一环节的教学,这样既保证了中下水平的学生依靠“画线”掌握“正剪反剪”的技能,又帮助中上水平的学生巩固了剪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合理分配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空间
在以往的劳技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示范操作还是学生的自主操作,时间都显得非常紧张。作为教师总是担心自己示范操作不够,从而使得学生操作中产生种种困难,所以示范的时候面面俱到,生怕遗漏。细细分析其中的原因不难发现,其核心问题是操作是否抓住了教学的重点、难点。也就是说,教师的操作应该是精炼的、醒目的,将最重要的部分呈现出来,时间尽量简短。而学生的操作是课堂的主旋律,紧紧围绕重点、难点进行,尽量减少其他无关操作的事情。如操作前的分组、操作的物品的拿取、整理、摆放等,这些都可以在课前做好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将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劳动技能,提高劳动能力。如在《大象穿纸》一课中,笔者先后安排了学生三次动手操作,分别是学生尝试剪纸圈(3分钟)—小组合作剪纸圈(6分钟)—尝试其他方法剪纸圈(8~10分钟),在这样一个教学内容层层递进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操作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在三次动手操作中,既掌握了剪纸圈这一技能,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小组分工合作,彰显团队的智慧与力量
劳技课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在小组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让学生在组内分工合作,共同为实现目标而努力。这种团队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今后学习、工作将有重大的意义。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以六人小组为例,小组长应当兼顾组员的特点,做好小组内分工,将任务分散到各个组员身上,然后动员大家发挥各自的特长,主动积极,才能凝聚小组力量共同完成目标。以《大象穿纸》第三次动手操作为例,可以六人分为一组,一人组长(负责分工),一人为策划员(负责出点子想办法),一人管理员(管理操作成果)、一人清洁员(做好操作后的整理)、两人为操作员(将大家想到的办法、好点子尝试做出来)。教师分组考量的标准是这样的分组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组内成员操作的积极性。
(四)充分研读教材,在操作中升华设计理念
传统的劳技教学,教师教给学生劳动技能,学生在操作中不断掌握与巩固。而新课程理念下的劳技课则要加强设计素养培养,改变传统“模仿秀”式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去设计与探究。围绕“设计素养”的提出,每个教师都必须在课前考虑怎么教的问题,考虑怎样让学生的动手操作变得更有效,更能体现学生的设计水平和探究能力。记得笔者在《大象穿纸》一课备课时,自己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图示,剪了正剪反剪这一最基本的剪纸圈方法,但是剪其他两种方法的时候,发现这两种方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就连教师自己有时也会剪错。如此大的难度,要求学生自行去尝试其他的剪法,单靠学生个人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同时,“设计素养”的提出,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教师如果没有创新的意识,拿着教材照本宣科,那么他的学生也会失去创新的能力。一个教师如果没有学习的能力,墨守成规,那么他的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劳技是一门综合性的生活课程,更是一门动手操作、创造性的课程,教师只有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才会在操作中不断体验到生活带来的乐趣,体验到生活带来的创意与精彩。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国际实验学校 314000)
一、关键要素
提高劳技课“操作环节”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抓住操作的关键要素,才能使操作环节更高效,更有生命力。那么,“操作环节”包含哪些关键要素呢?笔者从实施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呈现、学生动手操作以及操作评价方式这三个方面来谈谈怎样把握这些关键要素。
(一)关键要素一:重点难点呈现
以往劳技课中重点与难点部分,教师总会通过自己的语言讲解、亲自示范、视频呈现、课件显示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操作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但是“OM”课型——OM即Odysseyof the Mind头脑奥林匹克竞赛的缩写,其宗旨是开发青少年的创造力,培养青少年的创造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OM课型是一种新型的创造力教学活动——教学不同于一般主题的劳技课,它需要学生带着积极的思维参与到整堂课中来。以《大象穿纸》课堂实录为例,教师演示操作环节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能让大象从这张纸片中间穿过去吗?
生自由交流
师:我倒是有个办法可以让大象轻松地穿过去,大家想不想看?
教师打开投影开始演示:
第一步是对折,折齐就可以了。第二步,拿起剪刀由中折线往外剪,留一点边,这叫正剪。反过来,往外剪,留一点边,这叫反剪。正剪一刀,反剪一刀……
师:接下来我只要轻轻打开纸片,大象就可以从纸片中穿过去了!
教师打开纸片,故作惊奇:咦?大象怎么穿不进去呢?我知道这个方法肯定是可以的,是不是漏了一个步骤啊?你们有谁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呢?(教师向全班学生展示打开的纸圈)
生:自由交流办法(剪一刀)
教师指名回答。
教师协助,让学生上台演示操作。师带学生在投影下示范:把纸片重新还原成对折状,并与学生互动:剪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吗?学生回答,需留出最外围的两边,整个示范过程让学生看清楚。
连着剪一刀是《大象穿纸》一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这个环节的操作中,教师采用了师生互动演示的方法,一来以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二来通过学生的讲解、教师的示范,每个学生在投影下清楚地看清步骤,帮每个学生掌握了将纸片剪成纸圈的办法。如果是教师直接演示,对学生来说缺乏思维的投入。如果是让三年级的学生来剪,则有可能存在操作失败的风险,所以师生互动这样的演示方式很好地呈现了重点、难点,对学生而言印象深刻。同时后一环节“画线”中,教师也有意识地请学生上台在投影上演示画线的方法,清楚明了,让班级中的劳动技能比较弱的孩子也能掌握这一要领,效果不错。
(二)关键要素二:学生动手操作
一堂劳技课上,操作是必不可少的。操作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劳动技能的一个重要标志。而课堂上的操作一般由易到难,从简到繁,从最初的“小试牛刀”初步尝试,到中间环节的巩固操作,再到最后的创造性操作,都应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规律。所以在实施操作的过程中,教师一来要把握好这三个不同层次要求的目标定位,二来要控制好时间,把更多的操作留到第二环节的巩固操作和第三环节的创造性操作,如《大象穿纸》一课中,教师在第一环节让学生尝试操作时,要求学生在纸片上完成剪一个纸圈的任务,其目标定位是:一个成功的纸圈就行,无论大小。在此基础上,第二环节让学生巩固操作时,要求学生成功剪一个大纸圈,先小组推荐再全班演示,纸圈要让大象妈妈穿过去,其目标定位是:成功的大纸圈,秘诀是剪边要细。第三个环节是创造性操作环节,发挥小组团队智慧,再想想其他剪纸圈的方法,其目标定位是:小组尝试其他剪纸圈的办法,鼓励学生的创造。在此基础上,呈现小组合作的纸圈成果,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将生活中布条、塑料纸、蛇皮袋类似以面成线的生活技能告诉孩子:生活中有许多奇迹等着我们去创造。这样的三个操作层面,既体现了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又体现了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到创造力开发两个目标的衔接。
(三)关键要素三:操作评价方式
上课时间有限,课堂上教师关注的面也非常有限,不可能落到每个学生身上去进行一一指导。同时,学生的操作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操作成果也是不一样的,其操作的提升率也是不一样的。那么课堂上,教师怎样有效地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评价呢?光靠教师的评价行吗?学生之间、小组之间能否进行相互评价呢?其相互评价的标准怎么来呢?就《大象穿纸》一课而言,可如下展开:
教学环节 学生行为 评价方式
第一环节:剪一个成功的纸圈,无论大小。只要圈不断、完整,就算成功 学生自己操作。剪纸圈成功后可以将纸圈套在手腕上、脑袋上 自我评价(剪成功的就将纸圈在手腕、脑袋上“展示”出来)
第二环节:剪一个大纸圈,让象妈妈能从中穿过去。秘诀是剪边要细,留边要短 学生自己操作。纸圈剪好后先在小组里进行比较,然后小组推荐最大的纸圈,代表本组进行全班穿象表演 小组评价(同一组内六个同学将自己的纸圈拿出来进行比较,小组推荐最大的纸圈进行演示)
第三环节:小组尝试其他剪纸圈的方法,鼓励学生发挥小组成员的智慧 学生小组讨论,一边思考一边尝试,看看能否有其他剪纸圈的办法。然后全班集中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教师评价(每个小组讲自己剪纸圈的方法,教师鼓励学生创造的同时,适时提出新的剪纸圈的思路) 从此表可以看出,课堂上教师所用的评价方式已经从单一的教师评价渐渐发生转变,更多的是让学生依靠自己的判断来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学生有了自己的评价标准,其操作要领也会相应提升,更加明确。
二、实践策略
在了解了操作环节的关键要素后,笔者曾对《大象穿纸》一课进行过多次教学,并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四点策略。
(一)实施分层教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有所进步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都是不一样的,存在着差异性。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分层教学,尤其是动手操作环节,做好梯度教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有所进步,展示不同层次的操作成果,这是值得大家去思考的。同时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兼顾到少部分学生的创意或奇思妙想,考虑到少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弱的特点,让这两个层次的学生尽可能在课堂上获得最大的收获。如在《大象穿纸》一课的教学,教师课前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平时将纸对折后剪纸的方法,发现学生对于对折后剪图形的水平还是参差不齐的,所以在课堂上直接教“正剪反剪”对他们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教师增加了对折之后“画线”这一环节的教学,这样既保证了中下水平的学生依靠“画线”掌握“正剪反剪”的技能,又帮助中上水平的学生巩固了剪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合理分配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空间
在以往的劳技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示范操作还是学生的自主操作,时间都显得非常紧张。作为教师总是担心自己示范操作不够,从而使得学生操作中产生种种困难,所以示范的时候面面俱到,生怕遗漏。细细分析其中的原因不难发现,其核心问题是操作是否抓住了教学的重点、难点。也就是说,教师的操作应该是精炼的、醒目的,将最重要的部分呈现出来,时间尽量简短。而学生的操作是课堂的主旋律,紧紧围绕重点、难点进行,尽量减少其他无关操作的事情。如操作前的分组、操作的物品的拿取、整理、摆放等,这些都可以在课前做好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将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劳动技能,提高劳动能力。如在《大象穿纸》一课中,笔者先后安排了学生三次动手操作,分别是学生尝试剪纸圈(3分钟)—小组合作剪纸圈(6分钟)—尝试其他方法剪纸圈(8~10分钟),在这样一个教学内容层层递进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操作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在三次动手操作中,既掌握了剪纸圈这一技能,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小组分工合作,彰显团队的智慧与力量
劳技课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在小组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让学生在组内分工合作,共同为实现目标而努力。这种团队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今后学习、工作将有重大的意义。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以六人小组为例,小组长应当兼顾组员的特点,做好小组内分工,将任务分散到各个组员身上,然后动员大家发挥各自的特长,主动积极,才能凝聚小组力量共同完成目标。以《大象穿纸》第三次动手操作为例,可以六人分为一组,一人组长(负责分工),一人为策划员(负责出点子想办法),一人管理员(管理操作成果)、一人清洁员(做好操作后的整理)、两人为操作员(将大家想到的办法、好点子尝试做出来)。教师分组考量的标准是这样的分组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组内成员操作的积极性。
(四)充分研读教材,在操作中升华设计理念
传统的劳技教学,教师教给学生劳动技能,学生在操作中不断掌握与巩固。而新课程理念下的劳技课则要加强设计素养培养,改变传统“模仿秀”式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去设计与探究。围绕“设计素养”的提出,每个教师都必须在课前考虑怎么教的问题,考虑怎样让学生的动手操作变得更有效,更能体现学生的设计水平和探究能力。记得笔者在《大象穿纸》一课备课时,自己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图示,剪了正剪反剪这一最基本的剪纸圈方法,但是剪其他两种方法的时候,发现这两种方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就连教师自己有时也会剪错。如此大的难度,要求学生自行去尝试其他的剪法,单靠学生个人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同时,“设计素养”的提出,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教师如果没有创新的意识,拿着教材照本宣科,那么他的学生也会失去创新的能力。一个教师如果没有学习的能力,墨守成规,那么他的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劳技是一门综合性的生活课程,更是一门动手操作、创造性的课程,教师只有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才会在操作中不断体验到生活带来的乐趣,体验到生活带来的创意与精彩。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国际实验学校 3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