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让教学走进生活,使生活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教学发展的必然。本文从教师要树立生活化教学观念、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教学内容处理生活化和科学实验力求生活化等方面阐述了科学课程教学生活化的问题。
关键词: 科学课程 生活化 途径方法
科学学习应发生在真实的世界和背景中,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科学的本质,让学生在课堂上看到活生生的科学问题,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领悟到科学的价值。
一、教师要树立生活化教学观念
教育创新首先是教育观念的创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先导和动力,没有先进的教育观念,就没有先进的教学方法,也就不会有创新性的课堂生活化教育。要改变观念,必须树立起新课程理念。新课程要求教师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为了学生美好的明天,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位学生参与教学,在教学中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教师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因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才有助于生活化教学的实施。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
“学习的动力在于兴趣”。这句名言如今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只有将兴趣点燃,才能使学生成为积极的进取者和知识的真正主人。从生活实践入手,让学生从各自的生活体验出发去看待科学,虽然学生的体验不一定都是完全正确的,但拉近了学生生活与科学探究之间的距离,使科学不再那样神秘莫测。如在教学《物质的溶解性》一课时,我提出:“你家来了一个客人,你怎样快一点给他泡一杯糖水啊?”在生活中学生泡糖水的事情经历得多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方法。“用热一点的水来泡啊。”“用筷子不停地搅拌。”“边搅拌边把大一点的糖块敲碎。”……各种各样的生活经验不断地出现在课堂之上。再如在教学《探索宇宙》一课中,课前我让学生回家准备所能找到的有关宇宙的一切资料。在课堂上我分小组让学生互相交流,交流时有一个条件:运用最擅长的方式把所知道的宇宙知识介绍给大家。这堂课上有的学生运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宇宙,有的学生运用视频的形式介绍嫦娥一号,还有的学生把找到的资料摘抄下来介绍给大家。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个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同时,在比一比的环节中,让学生形成竞争的意识,有利于他们以健康的心理适应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
三、教学内容处理生活化
在科学学习中有些概念和规律比较抽象,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往往成为其后续学习的障碍,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类比等方法,将概念和规律的内容与某些熟悉的生活现象、经验之间建立起联系,整理归纳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或相通性,围绕这些特性,用形象生动的生活现象、经验诠释抽象的概念和规律。在“电流的形成”教学中,对初中学生来说,电流、自由电荷、电压都是极其抽象的概念。我们引导学生将电流的现象与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水流现象进行类比。首先我提出问题:“水管中的水流形成有哪些条件?”学生回答后我再归纳总结:一是要有水,二是要有高度差来提供水压。接着我引导学生分析:“导体内部有什么?导体内部和水管内部有何有何相似之处?”最后引出:“导体中电流的形成有哪些条件?”学生很自然地将导体中的自由电荷比作水管中的水,将使自由电荷移动的“压力”——电压比作水管中的水压。通过与水流现象的类比,学生对电流的形成建立了一个比较形象化的模型,加深了理解。
四、科学实验力求生活化
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科学素材,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把生活题材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知识,科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时应尽可能把实验教学与生活已获得的经验、体验结合,在生活空间展开教学活动,进行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尝试。其实学生头脑中已有许多的生活经验,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经验组建实验。例如,探究影响铁生锈的因素,当教师直截了当地要求学生猜测有哪些因素会影响铁生锈时,学生很难去猜测,但如果教师从生活经验去引导的话就容易许多。
师:同学们,根据大家的生活经验,家里的菜刀、铁锅什么情况下最容易生锈?
生:未洗的时候;未擦干的时候;天气潮湿的情况下……
师:猜测一下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生:水。
师:还有其他因素吗?
生答不上来。
师:从生成物、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生:氧气。
师:对,还有什么因素?
生(讨论):还与材料有关,家里不锈钢器具不易生锈。
师:很好,归纳一下影响铁生锈的因素可能有哪些?
生:空气、水、材料(即内部结构)。
师:你们猜测的对吗?接下来用实验证明你们的猜想。
取四支试管,分别标上A、B、C、D。在A试管中灌满烧开的水放入铁钉并用塞子塞上;在B干燥试管中放入生石灰、铁钉;在C试管中注入少量的水,使放入的铁钉部分露出水面;在D试管中也注入少量的水,但放入不锈钢钉,也使其部分露出水面。然后将四支试管固定在教室里放几天,并请学生观察现象。
生活中铁生锈的现象非常普遍,几乎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从生活的例子猜测出影响铁生锈的因素,培养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提炼知识的思维方法,学会科学地猜测,贴近生活,从而提高了学生探究实验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可用科学的知识来分析原因,找出解决的方法。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加强生活积累,从生活的角度去理解科学模型,并逐步养成用科学模型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习惯,从而在生活中感受科学、理解科学、体验科学。知识在于积累,科学知识也不例外。让科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科学课程教学生活化使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主体。它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习惯,激发了他们“求知、求新”的欲望及科学创造能力。它为提高科学课的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给我们的科学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杨青云.初中科学——新课标 新实验[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乔凤军.利用日常生活用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内蒙古教育,2005,(10).
关键词: 科学课程 生活化 途径方法
科学学习应发生在真实的世界和背景中,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科学的本质,让学生在课堂上看到活生生的科学问题,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领悟到科学的价值。
一、教师要树立生活化教学观念
教育创新首先是教育观念的创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先导和动力,没有先进的教育观念,就没有先进的教学方法,也就不会有创新性的课堂生活化教育。要改变观念,必须树立起新课程理念。新课程要求教师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为了学生美好的明天,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位学生参与教学,在教学中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教师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因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才有助于生活化教学的实施。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
“学习的动力在于兴趣”。这句名言如今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只有将兴趣点燃,才能使学生成为积极的进取者和知识的真正主人。从生活实践入手,让学生从各自的生活体验出发去看待科学,虽然学生的体验不一定都是完全正确的,但拉近了学生生活与科学探究之间的距离,使科学不再那样神秘莫测。如在教学《物质的溶解性》一课时,我提出:“你家来了一个客人,你怎样快一点给他泡一杯糖水啊?”在生活中学生泡糖水的事情经历得多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方法。“用热一点的水来泡啊。”“用筷子不停地搅拌。”“边搅拌边把大一点的糖块敲碎。”……各种各样的生活经验不断地出现在课堂之上。再如在教学《探索宇宙》一课中,课前我让学生回家准备所能找到的有关宇宙的一切资料。在课堂上我分小组让学生互相交流,交流时有一个条件:运用最擅长的方式把所知道的宇宙知识介绍给大家。这堂课上有的学生运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宇宙,有的学生运用视频的形式介绍嫦娥一号,还有的学生把找到的资料摘抄下来介绍给大家。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个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同时,在比一比的环节中,让学生形成竞争的意识,有利于他们以健康的心理适应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
三、教学内容处理生活化
在科学学习中有些概念和规律比较抽象,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往往成为其后续学习的障碍,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类比等方法,将概念和规律的内容与某些熟悉的生活现象、经验之间建立起联系,整理归纳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或相通性,围绕这些特性,用形象生动的生活现象、经验诠释抽象的概念和规律。在“电流的形成”教学中,对初中学生来说,电流、自由电荷、电压都是极其抽象的概念。我们引导学生将电流的现象与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水流现象进行类比。首先我提出问题:“水管中的水流形成有哪些条件?”学生回答后我再归纳总结:一是要有水,二是要有高度差来提供水压。接着我引导学生分析:“导体内部有什么?导体内部和水管内部有何有何相似之处?”最后引出:“导体中电流的形成有哪些条件?”学生很自然地将导体中的自由电荷比作水管中的水,将使自由电荷移动的“压力”——电压比作水管中的水压。通过与水流现象的类比,学生对电流的形成建立了一个比较形象化的模型,加深了理解。
四、科学实验力求生活化
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科学素材,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把生活题材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知识,科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时应尽可能把实验教学与生活已获得的经验、体验结合,在生活空间展开教学活动,进行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尝试。其实学生头脑中已有许多的生活经验,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经验组建实验。例如,探究影响铁生锈的因素,当教师直截了当地要求学生猜测有哪些因素会影响铁生锈时,学生很难去猜测,但如果教师从生活经验去引导的话就容易许多。
师:同学们,根据大家的生活经验,家里的菜刀、铁锅什么情况下最容易生锈?
生:未洗的时候;未擦干的时候;天气潮湿的情况下……
师:猜测一下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生:水。
师:还有其他因素吗?
生答不上来。
师:从生成物、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生:氧气。
师:对,还有什么因素?
生(讨论):还与材料有关,家里不锈钢器具不易生锈。
师:很好,归纳一下影响铁生锈的因素可能有哪些?
生:空气、水、材料(即内部结构)。
师:你们猜测的对吗?接下来用实验证明你们的猜想。
取四支试管,分别标上A、B、C、D。在A试管中灌满烧开的水放入铁钉并用塞子塞上;在B干燥试管中放入生石灰、铁钉;在C试管中注入少量的水,使放入的铁钉部分露出水面;在D试管中也注入少量的水,但放入不锈钢钉,也使其部分露出水面。然后将四支试管固定在教室里放几天,并请学生观察现象。
生活中铁生锈的现象非常普遍,几乎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从生活的例子猜测出影响铁生锈的因素,培养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提炼知识的思维方法,学会科学地猜测,贴近生活,从而提高了学生探究实验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可用科学的知识来分析原因,找出解决的方法。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加强生活积累,从生活的角度去理解科学模型,并逐步养成用科学模型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习惯,从而在生活中感受科学、理解科学、体验科学。知识在于积累,科学知识也不例外。让科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科学课程教学生活化使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主体。它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习惯,激发了他们“求知、求新”的欲望及科学创造能力。它为提高科学课的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给我们的科学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杨青云.初中科学——新课标 新实验[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乔凤军.利用日常生活用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内蒙古教育,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