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ish_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酷日炎炎,火云如烧,慵懒的落日将一层红晕扑落在树林中。交织着夏的序曲,年轻人背着军绿色的双肩包,戴着一顶遮阳帽,手里攥着半瓶水,缓步从山上慢慢地走下。他眼神向四周张望,似乎在寻找着什么。明明暗暗的阳光给前路增添了几分神秘。“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找到?”年轻人不知道,也无从得知。
  听闻山中有一位智者,能够为人解忧除难。年轻人正是为此而来。春风吹过,带来落日的余晖,年轻人拖着疲惫的身子,慢慢向前走去。突然,旁边的小道走出一位年近花甲的老者。他上身穿着一件灰白色的衬衣,下面搭一条土黄色的裤子,在山林的小路上健步走着。夕阳洒在他的满头银发上,显得神采奕奕。那微微下陷的眼窝里,一双深褐色的眼眸,悄悄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老者冲年轻人微微一笑,问道:“小伙子,你一个人来这荒山野岭的地方做什么,是否也是为了寻找那智者?”年轻人眉头微皱,没有回答,像是将所有的快乐都锁住了一般。事实上,年轻人并不是第一次遇见老者。只是,之前并没说过话。老者见年轻人满脸愁容,便主动与之交谈。原来,年轻人在一年前曾与好友创办过一个娱乐节目,名叫《一路书行》。《一路书行》不同于传统的娱乐节目。每一期,节目组都会精心选一本具有高文化价值的书,再通过各种新颖的形式为读者解说。观众们可以通过节目中的歌唱、说书、演绎等方式来了解那本书,在观看的路程当中娱乐,在娱乐的过程当中学习。很快,节目便获得关注,不仅有了很高的文化价值,而且对于拉动经济也有显著作用。许多商家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也创办出同类的节目,他们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甚至还挑选了一些毫无营养价值却很受欢迎的书。高价值的书需要时间去揣摩,而现在的人都太过于浮躁,难以沉下心来,静静地品味好书。在激烈的市場竞争下,许多人更喜欢表达直接的杂书。那么他到底应不应该随波逐流,摄入一些杂书呢?年轻人陷入苦恼中。
  老者听了年轻人的困扰,脸上的笑容不变,接着说道:不如我为你讲一个故事……
  在上古时期,有两种血脉相近的凡鸟,一只叫凤溪,一只叫花誉。他们常常比试谁飞得更高。花誉脾气暴躁,做事不加思考,反之,凤溪总是从容淡定。有一天,他们决定接受神的试炼。传说只要通过神的试炼便可变为天下人所敬仰的神鸟,反之,他们将舍弃翅膀,永远不能高飞。在神的带领下,他们来到了北山。神要求他们从北山飞去南海,中途不能停留,且他们会遇到各种难关,只有通过这些难关,他们才能成功。凤溪、花誉一同出发,这期间他们经过了高山,飞过了丛林越过了沼泽……后来,一场海啸,使他们分不清南北方向,再加上海水上的雾气犹如面纱笼罩在南海的上空,众多竞争者失去了方向。它们开始上下扑腾,过往的经验已经被它们忘得一干二净。忽然,一只鸟向北飞去。其余各只立即随着它的方向迅速追了过去。花誉虽然察觉不太对,但时间已不容它多想,它展开翅膀快速追了过去。而凤溪则决定找到来时的方向,再通过那个方向判断出东山的位置。
  说到这儿,老者停下了。结果已经十分明显,凤溪成功了。《山海经》中记载:“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见则天下安宁。”“北号之山上有鸟,其状如鸡而白首,亦食人,名曰鬿誉。”凤溪就是此后的凤凰,花誉就是魉誉。凤凰为万人敬仰而魉誉则受世人唾弃。
  老者又问年轻人:“你怎么看待凤溪和花誉?”年轻人想了一会儿,说道:“花誉虽可以飞到南海,但它却受环境的影响,随波逐流,实在是没有远见。至于凤溪,它能在逆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而不是一味盲目地追随大众,颇有远见。”老者微笑着点了点头,又问道:“若是连凤溪也一同走向北,结果又将如何?”年轻人沉默了一会儿,难以回答。许久许久,年轻人才说:“若是连凤溪都一起……那便不会存在凤凰,也不会存在诸多传奇了吧!”
  “这不正有一只凤凰,想走吗?”说完老者便头也不回地走了。年轻人站在原地,想了很久很久。“利用现代传媒将好书传承下去,使更多的人放弃无营养的杂书,读好书、了解好书,是《一路书行》的初衷,也是我的初衷。作为这一行业的凤凰,我的确不应该退缩。”年轻人最终决定将节目继续进行下去。
  眼看天色要黑了,月亮从天边升了起来,在云层中透出几分柔和的光,直照到年轻人的心中。“难道老人就是传说中的智者?”年轻人想。
  (指导老师:李岩)
  评委在线
  虚构一个故事
  在众多谈读书的作品中,本文让人眼前一亮,原因就在于作者独辟蹊径,不像大多数考生写成论述文字或散文,而是编织了一个故事,将对读书的困惑套在一个得体而又趣味的故事中,让人物的行为、语言、动作等,自然附着争辩性,最后自然得出观点。
  整篇故事的亮点还在于智者讲述的故事中,对两只凡鸟的追求和行为的刻画上,既有古意——取材于《山海经》,又有浓墨重彩的现实映射。文末的问句,点到为止,既是对老人智慧的肯定,也是对老人读书态度的赞赏,含蓄地表明了自身观点,又不拖泥带水。特别说明的是,作者的巧思、匠心是故事动人的保证,本文作者正是如此。
  (肖尧)
其他文献
墙上的挂钟日夜不息地行走着,长长的钟摆摇曳着悠悠的岁月。  家里的挂钟已经有些年头了,奶奶说还是爷爷转业那年买的。它的外壳是木制的,上面没有浮华的雕龙画凤,甚至连外面那层油漆的光泽也被岁月剥蚀,裸露出淡淡的木纹。不过这种沧桑的外表跟钟这种物件倒是很般配——能让你一眼看出时间的残酷,让你意识到只要稍不留意,岁月便会让你韶华流逝凋尽朱颜,而且不可逆转。  不过,这样的恐怖对一个童年的孩子来说是不存在的
期刊
最近法院裁定,允许李家姑娘离婚,闹了半年之久的“筷子风波”终于以两个年轻人的分手而收场,令人惋惜。  其实,事情很简单。李家姑娘结婚当天,哥哥送亲,宴席上有人伸筷子,享用了蛋盘里的蛋。当地有个风俗,送亲桌上的蛋是不能动筷子的,一动筷子就意味着让送亲的滚蛋。哥哥深谙此俗,当即起身,离席而去。此后两家唇枪舌剑,大打口水仗,继而李家带回姑娘,到法院起诉,直到法院调解无效,裁定允许离婚方才了结。  在蛋盘
期刊
一个十三岁的少年,对家国天下多少会有点模糊的意识。在明清鼎革、山河易主之际,时代湍流所扬起的浪花,一定会打在他的身上、心上。更何况,离他家乡吴江松陵镇不远的地方,还发生过“嘉定三屠”,淋漓鲜血染就的痛史,远比墨水写就的更触动心灵。不过,他毕竟才十三岁,明亡之后,自然不会如遗民那般,感念旧朝的恩泽。  少年名叫吴兆骞,“颖异不凡,九岁即能作《胆赋》,十岁写《京都赋》”,被大诗人吴梅村誉为“江左三凤凰
期刊
在我们这个社会中,任何一个在母亲葬礼上不哭泣的人,都有被判处道德死刑的危险。  “妈妈今天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作为本书的第一句话,就为全文奠定了一个荒诞的基调。  默尔索杀了一个阿拉伯人固然有罪,但这并非重点。“说到底,究竟是在控告他埋了母亲,还是在控告他杀了一个人?…‘母亲的葬礼上他一次也没有哭过,下葬之后又马上离去,也没有在墓前默哀。”所以,庭长便用“法律”判了默尔索的死刑。  在乔
期刊
2000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从此“减负”正式进入大众视野:近20年后,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又相继出台“减负”政策,但是,政府殚精竭虑想减轻学生负担,却不断遭到一些家长反对。中国学生是世界上教育负担最重的,这个总体结论应该没有错,既然负担重,为什么还反对减负?当初深受应试教育困扰的学生,如今成为焦虑而冒进的家长,似乎又站到了应试教育的战壕,荒诞的背后是对下一代成长和发展
期刊
年意一如春意或秋意,时深时浅时有时无。然而,春意是随同和风、绿色、花气和嗡嗡飞虫而来,秋意是乘载黄叶、凉雨、瑟瑟天气和凋残的风景而至,那么年意呢?  年意不像节气那样——宇宙的规律,大自然的变化,都是外加给人的……它很奇妙!比如伏天挥汗时,你去看那张传统而著名的木版年画《大过新年》,画面上风趣地描绘着大年夜阖家欢聚的种种情景,你呢?最多只为这民俗的意蕴和稚拙的版味所吸引,并不被打动。但在腊月里,你
期刊
御制的祝寿钟  在你的几案上嘀嗒  除此之外再没有一丝嘈杂  有一些时间是安静的  安静了你一生的时光  红墙宫阙  承载华夏厚重的记忆  斗室几案  是你唤醒历史的舞台  时间就这样静静地过  裂纹是活着的记忆  缺口是沉重的叹息  褪色是无言的诉说  听春花闻杜鹃  看霜月冷长河  时间就这样静静地过  一眸慧眼洞穿迷蒙的烟尘  —双巧手缝合碎裂的美丽  一心虔诚呵护瑰丽的山河  几度春秋徜徉
期刊
揆至当下,文化自信不应该只是一个口号、一句空谈、一段妄想,而是该融入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在这个激荡交织的时代里,面向世界、深省自身、不骄不躁、不卑不亢,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精神之路。前段时间大热的电影《流浪地球》就成功地將中国价值观融入世界格局中,既没有像西方那样强调个人英雄主义,也没有自视甚高的骄傲,而是达到了一个美好的中庸。“过犹不及”是孔丘千年前对中庸的感慨,也是我们面对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的选
期刊
“自古女人都是害人的。”这是那曾为中国人精神世界担忧而泣血的鲁迅所说的。那一类的文章也是以他的最为闻名,因为一谈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许多人都会“恂然弃而走”。  上面关于女人害人的话我不信服,但回过头来细品一番,或许是想表達对中国当时濒临溃决的精神世界的愤恨,那全然正确。精神有多难,不止某主义某理论,而是能将抽象灌溉成具象的;重建有多重要,蛇腹蓁蓁,孤独至死是常有的,但国家少了精神世界,就结不出丰硕
期刊
现实给人经验,读书给人知识。人生中没有书籍,就好像生活里没有阳光;人的思想缺少书籍的指引,就犹如鸟儿折断了翅膀;人的生活里没有书籍相伴,就仿佛植物缺乏养料。  人类发展到今天,书的數量和种类可谓浩如烟海。但其中有历经千百年而长盛不衰的经典名作,也有混迹江湖的粗制劣作。经典之作对人们的影响自然是积极的、正面的,而粗糙之作却有意无意地危害人们的精神世界。  培根《谈读书》一文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