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散文形象的感受力培养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yu0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代散文形象的感受,最根本的离不开“读”,那种带着思考,携着想象的“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有意识与行动,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学形象感受力。
  关键词:语文 古代散文 形象 感觉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之部》第一单元共选了《过小孤山大孤山》《庖丁解牛》《项羽之死》《阿房宫赋》《方山子传》《大铁椎传》六篇散文。这六篇散文都涉及到“形象”的感受。
  六篇散文的形象,其表现各有不同。大致可四类来说,一类是《过小孤山大孤山》,属游记散文,其形象表现为山水风物;二类是《庖丁解牛》,属哲理散文,其形象表现为故事场景;三类是《项羽之死》《方山子传》《大铁椎传》,属人物传记,其形象表现为人物形象;四类是《阿房宫赋》,属史论散文,其形象表现为建筑群和宫内生活描绘。
  如何引领学生感受这些散文中的各色形象,是有必要研究的。据笔者看来,可从如下方面培养:
  一、品读复现。
  所谓“品读复现”,就是潜入到语言中去,充分调动想象力,还原、感受各类形象,让其显现在眼前。下面以游记散文为例。
  对于游记散文中的山水风物,我们要透过语言,在脑海中如同 “过电影”样地感受景物的形声色态味,还要注意连点成面,由面组画,让山水风物立体地呈现在眼前。
  如《过小孤山大孤山》中的如下风景描绘:
  过“烽火矶”,舟中望山:山峰高耸(“突兀而已”)、裂缝的岩石和各式岩洞,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和别的石头不相同(“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孤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罗络在它上面,就像宝石镶嵌的屏风(“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由远而近,逐步推近,由“中景”滑向“特写”,我们自能感受其风景的千姿百态。
  至“小孤山”:“自数十里之外望之”:碧绿的山峰独自高高耸立着,向上直插云霄(“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越近看直秀丽(“愈近愈秀”),冬天、夏天,雨天、睛天,姿态变化万千,实在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冬夏睛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先是“远观取其势”的形体透视,把小孤山“拔江而起”的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再采取的移步换形的空间透视,写出了对小孤山产生“愈近愈秀”的感受。还由远观近望之景迁想到他日之姿,生发出小孤山在““冬夏晴雨”中“姿态万变”的景外之趣、景外之情。
  由“烽火矶”到“小孤山”,移步换景,通过品读、想象,我们欣赏到一部山水风光电影,感受到小孤山峭拔秀丽的美。
  二、比较感受。
  这里的“比较感受”,是将具体真切的形象与简单明了的概括作比较,以体会散文中形象的丰富性和具体性。
  如学习《庖丁解牛》,我们可以采取由成语到故事场景,进行比较感受:
  1、“目无全牛”是什么意思?文中是怎样形象描写的?
  目无全牛——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游刃有余”是什么意思?文中是怎样形象描写的?
  游刃有余——“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3、“踌躇满志”是什么意思?文中是怎样形象描写的?
  踌躇满志——“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通过比较,学生们可获得如下感受:
  “目无全牛”,意思是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熟练的地步。怎样的一种“熟练”呢?课文进行了形象的回答,表明庖丁已经越过技术的层面,已经达到“道”的境界。
  “游刃有余”,意思是比喻做事熟练,轻而易举。怎样的“轻而易举”,课文进行了具体的回答,生动的描绘了庖丁的刀宽绰而有余地地在牛骨节的空隙之间自由行进的情景。
  “踌躇满志”,意思是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课文通过动作与神貌把庖丁成功解掉难解之处之后的悠悠自得、心滿意足的样子表现出来了。让人如见其人。
  三、表演欣赏
  “表演欣赏”主要用于传记散文,通过表演欣赏人物刻画的丰满动人。
  如《项羽之死》有如下三处场景与人物描写:
  1、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2、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3、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常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可根据如上内容编排课本剧,在班上表演。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人物形象的多侧面:
  1、有情有义、仁义多情
  男儿有泪不轻弹,项羽身经百战,未曾流过半滴眼泪,而垓被围,四面楚歌,穷途末路,竟呜咽悲歌,发出“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感叹。
  2、勇猛无畏、自负无比
  你看项羽说“溃围,斩将,刈旗”,说到做到,何等豪爽刚直,同时也无比自负。
  “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则表现出项羽的匹夫之勇。
  3、知耻重义,心地仁善
  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项羽的视死如归,仁善重义。
  一“泣”、一“叱”、一“笑”,借形以传神写心,把项羽的复杂情怀刻画得有血有肉:对美人宝马留恋难舍,对敌将怒不可遏,对亭长送给微笑。
  通过表演欣赏,学生们能感受项羽的“精神气血”:有绝诀别美人名雎的血性柔肠,有感天怨时的自负自叹,有拼死决战的勇猛刚强,有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有赠马赠头的豪侠意气。
  古代散文形象的感受,不限于如上所说。说到底,古代散文形象的感受,最根本的离不开“读”,那种带着思考,携着想象的“读”。
  形象感受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坚持,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读书积累的增长、文学修养的提升、文化视野的拓展,学生的感受力将不断提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有意识与行动,为学生的文学形象感受力的提高作出应有的贡献。
其他文献
为了研究桦褐孔菌多糖的抗弓形虫效果,本研究选取蒿甲醚作为对照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作用效果进行比较,为下一步深入研究抗弓形虫新药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均分成4个组,分别为
语文能力最简单的就是表现在交往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就是《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完全统一的”。无论是口头说,还是平时写作文、演讲,无非是把自己大脑中储存的语文信息调出来写在纸上。同时,在聆听别人讲话时,能否听得懂或在朗读课文時抓得住文章的要点等,与我们平时储存在大脑中的语言基础有很大的关系。语言能力基础较好的学生,不用费吹灰之
猪瘟和伪狂犬病是危害集约化养猪业的两大重要传染病,尽早使仔猪获得针对病的主支免疫力是防制两病的关键.该试验旨在从零时免疫的角度出发,探索以该两种疾病的现有疫苗作零
洛肯(Lφkken)铜-辞-黄铁矿山的岩石力学研究始于1958年,并且在60年代后期,开发新的深部(700~1000m)阿斯特鲁普(Astrup)采区的过程中,岩石力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基于岩石应力
本人就体育活动场地狭小的问题,从课程编排、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体育资源的合理运用等四个方面,谈了一些自己的做法和肤浅认识。以便能在小场地上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牛结核属于慢性消耗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上缺乏快速高效的控制手段。由于多种野生动物可以充当牛结核传播过程中的维持宿主,在世界范围内,牛群中牛结核病的感染率均比较高。目
新课程标准,是每位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依据.语文教师又该如何将新课标理念贯彻并实施在语文教育教学之中呢?在此,我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并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做法,就语文教育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苦苦追求的目标.教学的有效性是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
该研究利用Griess反应分别监测了雏鸡感染E.tenella和E.acervulina后血浆NO水平的变化情况,并研究了球虫卵囊感染剂量与血浆NO水平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以及感染时间与血浆NO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倡导对话、合作与探究,力图超越传统的记忆型教学文化,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所需求的思维型教学文化。这种思维文化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问题;也不是要求教师机械地讲授书本知识,而是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随着新一轮课程的不断深入,某些所谓的“新课堂”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是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那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