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感悟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king_man_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反复诵读,读多了,诗文的意思自然就会明白了。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也不例外。但教学现实情况却是学生阅读感受课文的时间被老师讲解的时间完全挤占了,学生自主朗读体悟的过程被老师忽略了。我们缺少“等待”过程,而过分关注于自己“教学任务”的完成落实与否,这为失误之二。事实上,在朗读和背诵这两种与语言最亲密接触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最直接地体会到古代语言艺术的魅力,例如邹忌对妻、妾、客问了同一个问题:我和徐公比谁漂亮?三人的回答看起来一样,其实却有很大的差别。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用语自信果断,对夫君充满由衷的赞美,是“私”的不经意的流露。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语气已没有“妻”那么坚决自然,她揣度着邹忌的心理去回答,但仍不乏溢美之词,是因“妾”的身份而“怯”地回答。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句式变为一般地陈述,是曲意逢迎、奉承巴结的语气,因为客“有求”于徐公。在诵读时如果不进行研究揣摩,是不可能读出三人情感、语气的不同的。
  文言文教学既要讲“言”,又要讲“文”。“言”是文章的语言材料,“文”是文章的思想内容,是灵魂,统率着“言”,没有“文”,“言”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只有语言教学而没有文学文化等方面学习的文言文教学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文言文教学。而我们文言文教学的第三个失误就在于不深入发掘处理教学内容,忽视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只落实了文言知识,忽视了学生个体阅读感悟。课堂上我们很注意词语教学,为了理清词句,大多采取逐字逐句的串讲法,给学生的感觉似乎文章仅仅是文言词语的堆砌,即使有一些所谓的分析,也仅仅是附带着对文章内容粗略地梳理,这种有“言”无“文”,没有灵魂的教学方式有诸多弊端。而文言文的意境美、人格美、情感美、语言美、智趣美均要经过学生自己的感悟才能转化为他们自己的精神财富。教师滔滔不绝讲出的情感,只是教师个人情感体验的外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情感教育。教师激情满怀、陶醉忘我的自我表演,永远不能代替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
  文言文教学的失误之四表现在文言文教学不重视知识的迁移能力,只是浅显地讲解课文,照本宣科,使得课堂教学缺乏创新,死气沉沉。当教学纠缠于有限的文言知识的传授,隔绝于生动形象具体的文言语境时,文言文学习就会变得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把课本学到的文言文知识运用到课本之外,就必须对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进行梳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规律和方法,学会迁移,才能够较好地阅读其他文言文。
  以上所说,教师的“教学包办”不能全部替代学生的“意会认知”,有限的文言知识的“宣讲”也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文言文教学必须寻求新的突破。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教学中的体会,谈一谈具体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放手发动学生,培养学生注重诵读、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自学的习惯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所指引的今天,这一点显得犹为重要。我主要采取了:朗读——自读——质疑——讨论——答疑——总结——朗读的教学模式,(但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方式。)一篇课文的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范读不少于一遍,学生的齐读和自由朗读总共不少于两遍。强调朗读,特别是学生的朗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语感的形成,对于语言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熟读课文,有利于学生背诵。只有在理解基础上的熟读成诵才能记忆长久,并且产生极强的语感。
  2.利用教材有尺度地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教育,构建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文言文课堂,做到知识能力与情感价值并重,既要有“文”,又要有“言”,使文言文教学具有真实的语文味。我们通过合理适时的引导,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彼情彼景,与作者同喜同悲、共乐共怒、产生火花、产生向往,把作者寄予的情感,经过渗透沉淀,形成自己高雅的情趣、丰富的情感,进而获得情感和审美体验。
  3.注重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迁移能力是在基础知识夯实的情况下提出的,要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更为注重学生知识迁移、举一反三的能力的培养。文言文学习和考核主观性开始加强,理解、评价、鉴赏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就需要我们把从课本里学习到的经典篇目的语言知识迁移到未见过的古文篇段中来,把学会的语言现象、文学文化知识融汇贯通,在理解语言文字的情况下,训练学生的古文赏析理解能力。
  
  郭东生,教师,现居河北唐山市丰润区。
其他文献
现代社会要求现代人具有自由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现行考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考查力度加强、分值加大,说明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突出地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关键在于使他们具有敏锐的思维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深广的思维空间。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优化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文本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时机,唤醒、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同作者进行思维
创新是潮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其实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事业一直就在创新中前进着。现在人们把“创新”喊得响一点也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不能只是空喊创新,更不能一说创新就对原有的全盘否定,这样做是不妥帖的。以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为例,你不能一提创新就否定过去讲过的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谋篇等等。作文写作行文基本规则、基本要素等,就像是理科的公式、定义一样,是解题必不可少的凭借依据。老师布置作文时所要求的“
在创办人民满意的理想教育过程中,校园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对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校风,培育“四有”新人等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在此笔者就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谈点肤浅的认识,并简要介绍一下本校所进行的实践。    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具体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
我们一群人  陆陆续续聚集到江边  在一个矶头上祭奠先人  平静的江面  浪头突然就涌起来了  过后舅舅说  当时他正在祭告舅母  我来看你了  就出现了浪头翻滚的场景  舅舅托她照顾  他的父亲母亲也就是我的外公外婆  他没有说  让舅母也照顾一下我的父亲  我一想也对头  父亲一辈子好闯荡  现在没有一块墓地需要他困守  他是逆流而上回了重庆老家  还是在大海上到处游荡  我想他都不会再守在一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品味和文学涵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写作,作为一种高度综合的语文能力,它不仅能体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展示学生内在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个性特点,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特征,它是学生作为“人”之个体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文字外化显现。“文学即人学”、“文品即人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让作文教学闪耀出人文光彩。  
练笔以其轻便、灵活、机动的特点,有着大作文无法比拟的优势,堪称作文教学的轻骑兵。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让学生写练笔,高一、高二每天一篇,高三每周一篇,从不间断。我认为这样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特别是写作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    一.感受生活    学生初写练笔时,总想写最有意义的事,总以为自己三点一线的生活极为枯燥单调,很少有什么离奇的有意义的事发生。这样每天为练笔苦思冥想,痛苦不堪。  我告诉学生
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概算得上是一个令人恐怖的名词,它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也标示着一个完全不为人所把握的而又无法直面的存在。除了如《聊斋志异》等少许鬼怪小说中,鬼具有人情味外,中国文学史上鬼总归是让人感到可怕的。鬼存在吗?“子不语:怪、力、乱、神”,儒家学说大概是“敬鬼神而远之”的,佛家学说和道家文化倒是常常以“鬼”来对人实行劝谕和警告。鬼,在西方宗教文化中被称做灵魂,远没有中国文化中那么多的恐怖、
语文即生活,这是大家熟知的。语文是一门植根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审美教育的情感性。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笔者强烈地意识到,要掌握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得提高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形成,要求语文老师本身的语文素养必须处在较高的层面。一个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语文素养,才能将教
语文既是渗透文、理、情的基础学科,也是最能给人美的享受、情的感染、意的激发的学科。这些内在的情感美、意志美如果不用适当的方法去激发,去挖掘,就很难使学生能真切领悟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精神力量、意志品格、人格魅力和灵魂情操。如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保障。运用多媒体课件已经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具表现力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一、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原则    
众所周知,语文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从而陶冶人们的情感操守,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新课程改革实施后,编入教材的课文,大都是文道合一、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因此语文教师理应根据学科特点,凭借语文课堂教学阵地,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使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  一.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探究文章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  在课文中,有些词语句子看似平淡,可字里行间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