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角窗前的沙发上,一个吕姓小伙子正在看一本《窗边的小豆豆》。几个月前,他在地铁上看到了关于二楼南书房的介绍,觉得有意思,过来看看后,当天就办了会员卡。小吕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他一个月会来这里三四次,来了就会坐上一下午,“我喜欢看畅销书,这里环境布置得很雅致,有民国范儿。”
这的确是一座民国时期的老民宅,一个小院,两层小楼,昔日房主是谁已很难知晓,但如今这里已成为一家在南京知晓度颇高的“24小时不打烊”的书屋——二楼南书房,书房的马路对面就是台湾著名“乡愁诗人”余光中的母校——秣陵路小学。
2014年江苏省居民阅读状况调查显示,江苏省居民综合阅读率为86.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8.3个百分点,其中南京市居民综合阅读率超过90%,居全省第一。
而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六朝古都,南京近几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公共阅读空间和大众文化活动,一座城市的文化氛围正在慢慢被营造。
一家书店的城市“扩版”
星期一晚上8点半过后,先锋书店五台山店的营业员开始广播:“今天的营业时间即将结束”。坐在椅子、沙发和书桌前的读者们陆续合上手中的书,站起身,或将书放回原处,或带着书到收银台前结账。
这是一家在南京甚至更大范围都很有名气的民营书店——先锋书店。2014年,这家店被英国广播公司(BBC)评为“全球最美十大书店”。它由民防工程改造而成,3680平方米,共有书籍7万余种,主要涉及人文、社科、艺术三大领域。
1996年,先锋书店缘起于一个17平方米的小店,十多年间经历过屡次搬迁、无人光顾、被迫关门的境遇,直到2004年,先锋书店五台山旗舰店开业,它才开始被越来越多人所关注。
书店如今的日均客流量在两千人左右,以南京本地人尤其是周边高校的师生为主;节假日里人更多,70%都是外地慕名而来的年轻人,他们在书店里买书、看书、参加读书会等。
南京先锋图书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黄建明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2014年全年营业额约1500万元,卖书仍然占比超过一半,剩下的就是文创产品及咖啡饮料等,这部分的比重正在逐渐增加。”黄建明说。
2012年9月,全国首家民国主题书店——南京先锋总统府民国书院正式开门营业,这也是先锋书店首家进驻南京历史景区的门店。2013年、2014年,先锋书店又先后在总统府和中山陵景区开设不同主题的书店。
将书屋开进社区
2015年9月中旬,“江东书房”即将正式开门营业,这是南京首个众筹书房,发起人是二楼南书房的创始人陈烨。
江东书房是二楼南书房与江东街道睿城社区居委会共同打造的一个服务社区居民的公共阅读空间。陈烨对《瞭望东方周刊》说,现在社区阅读空间并不缺乏,图书阅览室、图书角之类的都有,但利用率并不高。比如,社区居民的阅读时间段应该是下班后,也就是晚上6点到10点,可这个时段往往社区内的图书阅览室已经关门了。
在他看来,江东书房首先要延长服务时间,如果居民有需要,甚至可以延迟到晚上10点以后。此外,开展各种活动,吸引社区居民参与阅读,也是江东书房的“重要任务”。
实际上,在江东书房出现之前,雨花台区的善桥街道梅山村村委会就已经建设了南京社区首家“金陵书屋”。这家书屋藏书近2000册,其中包括雨花台区本土作家的部分作品。
西善桥街道办事处主任朱向东曾向媒体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一些喜欢研究南京和雨花历史的小众文学群体或者专业作家非常需要一些特色馆藏资料。“金陵书屋的创办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是在为大众提供文化服务的基础上,突出特色文化服务。”
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以及农民,社区文化服务也同样平等地向他们开放。2003年在秦淮区大光路街道尚书巷社区创办的“新市民读书室”,一直积极服务于流动人口。“新市民读书室就是要让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和城里的孩子享受一样的蓝天,同样有学习和享受精神食粮的机会。”尚书巷社区党委书记于白玉如是说。
据本刊记者了解,截至2012年年底,南京市共建成530个农家书屋及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行政村农家书屋建设全覆盖;建成市级以上职工书屋示范点126个。
立足区域文化的微型博物馆
2105年4月,一座展示“大桥下文化”的微型博物馆,在鼓楼区滨江花园社区居委会四楼开展。这是滨江花园社区联合1964~1965桥工联谊会共同筹办的社区微型博物馆,不仅展示了当年长江大桥的设计图纸、造桥工具等,还记录了市民和大桥的故事。
在秦淮区朝天宫街道也有几家介绍本地区历史文化的微型博物馆:冶山印迹微型博物馆是一个以朝天宫地区古诗词为主的特色馆;民族之家馆,则是以七家湾地区老照片展、七家湾地区地名展、七家湾来历揭秘等为主的七家湾的“寻根展”。
“朝天宫街道依托区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每个社区都建设了主题鲜明的微型博物馆,使得周边居民更加了解自己所在区域的历史,也更好地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朝天宫街道社区教育办公室工作人员夏宁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最近我们正在编制一本‘乡土教材’,专门发放给居民的通俗读物,图文并茂地介绍区域历史文化。”
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曹劲松认为,社区是一定地域内居民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建设书香城市一定离不开社区文化阵地的建设。“南京通过建立微博物馆、打造微文化墙等方式,将家门口的历史文化,融入城市空间间、生活空间和服务空间,用历史文化的滴灌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和自豪。”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截至2014年,南京全市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1800平方米。而截至2015年7月,南京市社区文化活动室789个,村文化活动室425个。
传统文化企业服务现代阅读
成立于1927年的金陵图书馆是南京重要的文化场所,2010年投资1.5亿元的新馆建成,传统图书馆摇身变成了“数字化”的新型现代公共图书馆。
金陵图书馆馆长严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该馆有两个“拳头产品”,一个是“金图讲坛”,30余年来累计举行了2200多场讲座,听众74万人次;另一个是《阅微》杂志,这本金陵图书馆主办的图书导读与阅读评论刊物,倡导大众阅读,现已成为众多读者的珍藏。
本刊记者获悉,南京16个图书馆中,目前已有11个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开通了市级图书馆“通借通还一卡通服务”,全市15家区县图书馆和100余个遍布城乡的街(镇)、社区(村)分馆与市立图书馆实现“网络联盟”,市民凭任何一张成员馆的借书卡,就可以借还成员馆所藏500多万册图书,这个系统也成为国内副省级城市中覆盖面最广、服务人口最多、文献资源最丰富的图书馆共享系统之一。
2015年“4·23世界读书日”期间,金陵图书馆推出了一款“I·金图”移动阅读系统。5万册正版电子图书、400多种报纸、2500个视频、1941个音频都“藏”进了手机APP。金陵图书馆系统部工作人员张恺介绍说:“这些资源都是免费的,借助互联网平台让市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
同样是文化企业,南京出版传媒集团除了依托出版主业之外,也在探索创造符合现代阅读习惯的服务产品。
2014年10月,因为开在了南京武定门的城墙里,“金陵书苑·垣里书香”引发公众很大兴趣。“垣里书香”是在南京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由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和旗下金陵书苑投资有限公司主体投资,与南京市文广新局和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联手打造的城墙保护和使用的配套文化工程。
这已是出版传媒集团一年内开设的第二家公益书苑,目前已成为南京“全民阅读工作站”的示范点。书苑现有万余册图书供市民免费阅读,此外书苑还为举办各类讲座、沙龙、新书发布、书画艺术品展等文化活动提供交流平台。
2015年,金陵书苑将读者的阅读笔记——《阅读札记》,集结成书出版。一位来自安徽的女孩在其中这样写道:“我喜欢一座城市,不仅是喜欢它的自然风光,更喜欢它的人文历史。金陵书苑的书籍让一个异乡人了解到这个城市深邃的历史。”
南京金陵书苑投资有限公司研究发展部的工作人员方婧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南京云锦、高淳陶瓷等极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创意产品也在店里陈列销售,我们正在努力尝试通过创造一个高品质的平台来提高市民的消费品位,拉动文化消费。”
读书节大讲堂一个都不能少
2015年8月30日下午2点,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姜鹏应邀在南京“市民学堂”开讲——《重读〈资治通鉴〉》。
“市民学堂”是由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市社科联、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南京广电集团协办的面向公众的免费公益讲座,2005年1月首次开讲,每两周一次,从未间断,如今已经成为南京的公共文化教育品牌。
从2012年10月起,“市民学堂”不再局限讲座现场,开始通过多媒体渠道向更多公众播出,如电台、报纸、网络视频、微博互动等。而在2015年4月南京读书节上,由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南京广播电视集团、市博物馆总馆、凤凰江苏承办的“书香南京大讲堂”也正式开讲。
“书香南京大讲堂”作为“南京传世名著”评选等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次采用脱口秀 真人秀的新方式在电视讲坛上开讲南京传世名著。每一季由十讲组成,由一位名家主讲一本书。首季为“红楼季”,即《青春红楼》,接下来还会有“李后主季”、“世说新语季”等持续推出。
“南京人非常重视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这是一个城市对历史的责任,是一个城市对文化的态度。虽然我不敢说我的作品能传世,但是身为一个作家,面对这样重视人文、看重阅读的城市,我感觉到温暖,觉得写作是很值得的。”著名南京籍作家毕飞宇在推荐传世名著之前,首先给南京点了赞。
这的确是一座民国时期的老民宅,一个小院,两层小楼,昔日房主是谁已很难知晓,但如今这里已成为一家在南京知晓度颇高的“24小时不打烊”的书屋——二楼南书房,书房的马路对面就是台湾著名“乡愁诗人”余光中的母校——秣陵路小学。
2014年江苏省居民阅读状况调查显示,江苏省居民综合阅读率为86.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8.3个百分点,其中南京市居民综合阅读率超过90%,居全省第一。
而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六朝古都,南京近几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公共阅读空间和大众文化活动,一座城市的文化氛围正在慢慢被营造。
一家书店的城市“扩版”
星期一晚上8点半过后,先锋书店五台山店的营业员开始广播:“今天的营业时间即将结束”。坐在椅子、沙发和书桌前的读者们陆续合上手中的书,站起身,或将书放回原处,或带着书到收银台前结账。
这是一家在南京甚至更大范围都很有名气的民营书店——先锋书店。2014年,这家店被英国广播公司(BBC)评为“全球最美十大书店”。它由民防工程改造而成,3680平方米,共有书籍7万余种,主要涉及人文、社科、艺术三大领域。
1996年,先锋书店缘起于一个17平方米的小店,十多年间经历过屡次搬迁、无人光顾、被迫关门的境遇,直到2004年,先锋书店五台山旗舰店开业,它才开始被越来越多人所关注。
书店如今的日均客流量在两千人左右,以南京本地人尤其是周边高校的师生为主;节假日里人更多,70%都是外地慕名而来的年轻人,他们在书店里买书、看书、参加读书会等。
南京先锋图书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黄建明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2014年全年营业额约1500万元,卖书仍然占比超过一半,剩下的就是文创产品及咖啡饮料等,这部分的比重正在逐渐增加。”黄建明说。
2012年9月,全国首家民国主题书店——南京先锋总统府民国书院正式开门营业,这也是先锋书店首家进驻南京历史景区的门店。2013年、2014年,先锋书店又先后在总统府和中山陵景区开设不同主题的书店。
将书屋开进社区
2015年9月中旬,“江东书房”即将正式开门营业,这是南京首个众筹书房,发起人是二楼南书房的创始人陈烨。
江东书房是二楼南书房与江东街道睿城社区居委会共同打造的一个服务社区居民的公共阅读空间。陈烨对《瞭望东方周刊》说,现在社区阅读空间并不缺乏,图书阅览室、图书角之类的都有,但利用率并不高。比如,社区居民的阅读时间段应该是下班后,也就是晚上6点到10点,可这个时段往往社区内的图书阅览室已经关门了。
在他看来,江东书房首先要延长服务时间,如果居民有需要,甚至可以延迟到晚上10点以后。此外,开展各种活动,吸引社区居民参与阅读,也是江东书房的“重要任务”。
实际上,在江东书房出现之前,雨花台区的善桥街道梅山村村委会就已经建设了南京社区首家“金陵书屋”。这家书屋藏书近2000册,其中包括雨花台区本土作家的部分作品。
西善桥街道办事处主任朱向东曾向媒体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一些喜欢研究南京和雨花历史的小众文学群体或者专业作家非常需要一些特色馆藏资料。“金陵书屋的创办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是在为大众提供文化服务的基础上,突出特色文化服务。”
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以及农民,社区文化服务也同样平等地向他们开放。2003年在秦淮区大光路街道尚书巷社区创办的“新市民读书室”,一直积极服务于流动人口。“新市民读书室就是要让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和城里的孩子享受一样的蓝天,同样有学习和享受精神食粮的机会。”尚书巷社区党委书记于白玉如是说。
据本刊记者了解,截至2012年年底,南京市共建成530个农家书屋及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行政村农家书屋建设全覆盖;建成市级以上职工书屋示范点126个。
立足区域文化的微型博物馆
2105年4月,一座展示“大桥下文化”的微型博物馆,在鼓楼区滨江花园社区居委会四楼开展。这是滨江花园社区联合1964~1965桥工联谊会共同筹办的社区微型博物馆,不仅展示了当年长江大桥的设计图纸、造桥工具等,还记录了市民和大桥的故事。
在秦淮区朝天宫街道也有几家介绍本地区历史文化的微型博物馆:冶山印迹微型博物馆是一个以朝天宫地区古诗词为主的特色馆;民族之家馆,则是以七家湾地区老照片展、七家湾地区地名展、七家湾来历揭秘等为主的七家湾的“寻根展”。
“朝天宫街道依托区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每个社区都建设了主题鲜明的微型博物馆,使得周边居民更加了解自己所在区域的历史,也更好地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朝天宫街道社区教育办公室工作人员夏宁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最近我们正在编制一本‘乡土教材’,专门发放给居民的通俗读物,图文并茂地介绍区域历史文化。”
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曹劲松认为,社区是一定地域内居民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建设书香城市一定离不开社区文化阵地的建设。“南京通过建立微博物馆、打造微文化墙等方式,将家门口的历史文化,融入城市空间间、生活空间和服务空间,用历史文化的滴灌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和自豪。”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截至2014年,南京全市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1800平方米。而截至2015年7月,南京市社区文化活动室789个,村文化活动室425个。
传统文化企业服务现代阅读
成立于1927年的金陵图书馆是南京重要的文化场所,2010年投资1.5亿元的新馆建成,传统图书馆摇身变成了“数字化”的新型现代公共图书馆。
金陵图书馆馆长严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该馆有两个“拳头产品”,一个是“金图讲坛”,30余年来累计举行了2200多场讲座,听众74万人次;另一个是《阅微》杂志,这本金陵图书馆主办的图书导读与阅读评论刊物,倡导大众阅读,现已成为众多读者的珍藏。
本刊记者获悉,南京16个图书馆中,目前已有11个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开通了市级图书馆“通借通还一卡通服务”,全市15家区县图书馆和100余个遍布城乡的街(镇)、社区(村)分馆与市立图书馆实现“网络联盟”,市民凭任何一张成员馆的借书卡,就可以借还成员馆所藏500多万册图书,这个系统也成为国内副省级城市中覆盖面最广、服务人口最多、文献资源最丰富的图书馆共享系统之一。
2015年“4·23世界读书日”期间,金陵图书馆推出了一款“I·金图”移动阅读系统。5万册正版电子图书、400多种报纸、2500个视频、1941个音频都“藏”进了手机APP。金陵图书馆系统部工作人员张恺介绍说:“这些资源都是免费的,借助互联网平台让市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
同样是文化企业,南京出版传媒集团除了依托出版主业之外,也在探索创造符合现代阅读习惯的服务产品。
2014年10月,因为开在了南京武定门的城墙里,“金陵书苑·垣里书香”引发公众很大兴趣。“垣里书香”是在南京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由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和旗下金陵书苑投资有限公司主体投资,与南京市文广新局和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联手打造的城墙保护和使用的配套文化工程。
这已是出版传媒集团一年内开设的第二家公益书苑,目前已成为南京“全民阅读工作站”的示范点。书苑现有万余册图书供市民免费阅读,此外书苑还为举办各类讲座、沙龙、新书发布、书画艺术品展等文化活动提供交流平台。
2015年,金陵书苑将读者的阅读笔记——《阅读札记》,集结成书出版。一位来自安徽的女孩在其中这样写道:“我喜欢一座城市,不仅是喜欢它的自然风光,更喜欢它的人文历史。金陵书苑的书籍让一个异乡人了解到这个城市深邃的历史。”
南京金陵书苑投资有限公司研究发展部的工作人员方婧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南京云锦、高淳陶瓷等极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创意产品也在店里陈列销售,我们正在努力尝试通过创造一个高品质的平台来提高市民的消费品位,拉动文化消费。”
读书节大讲堂一个都不能少
2015年8月30日下午2点,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姜鹏应邀在南京“市民学堂”开讲——《重读〈资治通鉴〉》。
“市民学堂”是由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市社科联、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南京广电集团协办的面向公众的免费公益讲座,2005年1月首次开讲,每两周一次,从未间断,如今已经成为南京的公共文化教育品牌。
从2012年10月起,“市民学堂”不再局限讲座现场,开始通过多媒体渠道向更多公众播出,如电台、报纸、网络视频、微博互动等。而在2015年4月南京读书节上,由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南京广播电视集团、市博物馆总馆、凤凰江苏承办的“书香南京大讲堂”也正式开讲。
“书香南京大讲堂”作为“南京传世名著”评选等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次采用脱口秀 真人秀的新方式在电视讲坛上开讲南京传世名著。每一季由十讲组成,由一位名家主讲一本书。首季为“红楼季”,即《青春红楼》,接下来还会有“李后主季”、“世说新语季”等持续推出。
“南京人非常重视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这是一个城市对历史的责任,是一个城市对文化的态度。虽然我不敢说我的作品能传世,但是身为一个作家,面对这样重视人文、看重阅读的城市,我感觉到温暖,觉得写作是很值得的。”著名南京籍作家毕飞宇在推荐传世名著之前,首先给南京点了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