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华上任浙大风波记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you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开浙江大学官方网站,便可发现此前空缺已久的校长一栏写上了原重庆大学校长林建华的名字。这也表示4个多月没有校长,经历了学生毕业证无校长盖章、浙大校友会声明等事件后,浙江大学关于新校长的任免风波就此告一段落。而在6月29日,林建华也以校长的身份出席了浙大今年的毕业典礼,在此前的24日,林建华同样以校长身份出席了重庆大学的毕业典礼。仅仅两天后的26日,中组部便下发了林建华的任命状。这一事件也造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浙大和重大的毕业典礼由同一个校长主持、毕业证由同一位校长签发。大学应该是严谨的,而这样的事件却颇有点滑稽,也由此引发了关于高校校长遴选制度的思考。
  校友会发表公开声明
  今年2月,浙江大学原校长杨卫调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后,这一职位一直空缺。因为这牵涉到浙大学生毕业问题,这次调动现在看来还有待商榷。3000多名硕士、博士和8000多名本科生的毕业证都需要校长签名。经过长达4个多月的校长空缺,临近6月底,新的校长不得不产生。在谁将成为浙大新校长的猜测声中,6月23日,一份发表在网上的浙大校友会《反对林建华先生担任浙江大学校长》的声明打破了平静,掀起了风波。
  浙大校友会拥有60万会员,对浙江大学有很深的影响力。这份声明开头如下:“近日获悉浙江大学校长岗位经过长达数月空缺,即将水落石出,将由重庆大学校长林建华调任浙江大学校长。经过了解,广大校友认为林建华先生非常不适合担任浙江大学校长。”
  在声明的开头,浙大校友会明确表达了反对立场。为何反对林建华?校友会在声明里也给出了解释。浙大校友会认为,浙大校长应是专业学科领域的学士精英,应拥有国家院士的头衔,或是公认学术团体的领头人和创始人;浙大校长应对本校有着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或者有丰富的任职经历,学校管理能力得到社会广泛认可;浙大校长人选应年富力强,最好能连续担任两届,保证政策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浙大要建设国际一流大学,新的校长应有海外留学、教学的经历,有国际化视野,最好有在国外高校担任教授或者管理者的经历。鉴于以上考虑,浙江大学校友会认为林建华不适合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声明还指出,经过多种渠道了解到,期间有不少候选人选,更适合校友会的期许。
  新校长能力成疑
  不仅如此,浙大校友会还将林建华与三任校长路甬祥、潘云鹤以及杨卫作了比较。校友会表示,路甬祥和潘云鹤是浙江大学培养的优秀校友,对浙大大学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杨卫虽然属于“空降”,但在担任校长前,已经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院士,曾担任清华学术委员会主任,有教育部工作经历,并且其父亲和儿子均是浙大校友,全家对浙大有着深厚的感情,也是调任浙江大学后能迅速获得校友认同的重要原因之一。三位校长任校长之职时都正值壮年,这保障了他们能有较长任期,让校长的政策有稳定性和延续性。林建华已经58岁,以其履历,今后几无评为院士的可能,在校长岗位上也不可能担任太长时间,只能成为一过渡性任务。而浙江大学正在快速上升期,亟需强有力的校长承担建设世界一流名校的重任,过渡的校长,必然引起学校教职工动荡,不利于学校今后发展,更有可能让浙大今年建立起来的优势消失殆尽。
  不只是学术能力,对于林建华的管理能力,浙大校友会也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林建华虽然长期出任北京大学行政领导职务,并且担任北大常务副校长。但在调任重庆大学校长后,掌舵两年余即引发重庆大学教职工的强烈抗议。有重大教师在网络上发布《重大之殇》一文,对林建华在重大主政期间提出种种质疑,且有79岁资深教授因重大不为而跳楼身亡。校友会在声明中说:“经过了解后,我们不认为可以据此评判林建华先生的全部能力,也不认为重大的问题应全部由林先生担责,但作为调任重大的北大常务副校长,林先生开始理应具备非常好的舆论环境,然而从结果来看,短期内竟能收获如此恶评,我们认为这院不是重大和北大差异所致,而是林先生没有深入研习并制定适合重大发展的战略使然。这是能力问题!北大与浙大差异性更大,浙大数十万海内外校友,绝不希望再有何人政治短视、图谋或者喜好左右浙大的前途。”
  声明中所提到的《重大之殇》乃是重庆大学校教师今年3月份在网络上所发。该文总结林建华在重大所作所为,为他列出了“六宗罪”:不顾重大传统,致使学校培养起来的长江学者出走,引进的人才却骄横跋扈地质问校医院,“我是千人,看病还得拿钱吗”;以国外大学没有为名取消伴随师生30余年的锅炉和教员休息室的热水瓶,取而代之的是一台自动售货机,却不顾国外大学随处可见直饮水的事实;引发信任危机,学校对教师的不信任,教师自然也对学校不信任,如教室安装摄像头,随便可以抓老师的问题;校长上任之初,便给自己装修办公室,装修完成的办公室富丽堂皇,门口设置保安两人,凡进出者皆要说明来意并登记;校长的车子在重大前门的红绿灯处强行并道的,正人先正己,自己都不守规则,却一味地要求教师、学生;后勤混乱,关了好几家食堂,新开的食堂没开几天就关门了,给师生生活造成了不便。
  熊丙奇:推进校长公选已刻不容缓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此次浙大事件,反映出学校的教授、校友们希望对校长任命有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的需求。在很多国家,选择校长需要组成校长遴选委员会,按照学校标准进行公开选拔。在选拔的过程中,教授和学生都有权表达自己的意见。现在,中国大部分的校长由行政单位来任命。这样选拔,具有行政标准,而不是学术标准。候选人要有行政级别,也要符合上级心意。因此校长是官员,而非教育家。另外,校长到岗后,主要对上负责,而不是对教师和学生负责。因为这样选拔出来的校长,追求的是行政办学的政绩,这也导致中国大学办学非常严重的行政化问题。虽然教育部门也意识到去行政化的迫切性,但在推进中还有问题。浙大的情况也反映出,推进校长公选制已经刻不容缓。有的人希望大学校长应该是院士或者是长江学者,这是不对的。反对校长和院士互为福利。大学校长关键是要懂教育、懂管理、有社会管理能力,是CEO,对学术不要强求。不能把学术作为遴选校长的标准。   不管浙江大学校友会的声明如何言之凿凿,林建华出任浙大新校长已不可逆转。在如此巨大的反对声中,林建华还能如期赴任,这也激发了外界对中国大学校长遴选的再次关注。
  链接:高校校长如何产生
  “内部升迁”思维占主流
  从2012年底开始,教育部分两批公选校长,开启了校长选拔方式的新渠道。但毕竟海选只是凤毛麟角,目前中国大学校长仍多由上级任命。教育部直属的75所高校中,几乎一半正局级高校校长由教育部直接任命。
  “学而优则仕”,这一传统源于上世纪80年代,几乎所有的干部选拔都要求符合“四化”建设标准。当时,大学校长采用任命制,其遴选依据选拔党政干部的标准。约定俗成的选拔方式便是校长至少是一个学术带头人。
  如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是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第一批人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学术成果众多,曾主持过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项目等多个重大科研项目。此前,董奇已任北师大副校长3年时间。
  今年3月,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恩哥升任该校校长。此前他已为中科院院士,并为多家全球知名高校的国际学术顾问。董奇、王恩哥不过是“冰山一角”。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教育部直属的75所高校中,从本校内部上升的就有38人,其中包括34人由副校长升任校长。
  官员“空降”数量减少
  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5位现任校长来自政府行政部门。其中,2位来自教育部,分别是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和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
  这两人有极为相似的经历。即在出任校长前,先后担任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和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杨玉良2009年出任复旦大学校长后,张尧学接替杨玉良以上两个职务。
  “教育部官员熟悉教育决策和宏观信息,他们出任校长后,往往更能领会和贯彻高层的教育理念。”教育部一位官员解释。这种“空降”往往被教育系统内部称为“交流”。现任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中,25位有教育部工作经历或兼职。
  高校跨地区“换血”
  现任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校长,34位为“外来户”,除5人为行政部门“空降”外,29人来自其他学校和科研机构。其中,12人此前为他校校长,属于平行调动;14人由其他学校的副校长升任;另有3人来自科研机构,分别是中科院和铁道科学研究院。
  今年走马上任的8位教育部直属高校“掌门人”中,5位是从其他高校调任的,只有3位从本校内部升迁。这种被业内人士称之为“换血”的现象在近年尤为明显,从理论上说,实现了南北、东西的人才流动。
  “‘换血’能突破此前学校内部的传统思维束缚,或者更直白一点说,能打破此前学校内部的条条框框。”教育系统一位内部人士称,对于近年来新招收的普通教师,很多高校也更愿意要外校的毕业生而不选择本校的。
  教育部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8月,直属高校校级领导干部交流任职达到144人。其中,直属高校之间交流51人。
  公开选拔仅限于专业型高校
  高校校长遴选制度也一直在改进,公开选拔是方向之一。从2002年起,教育部就开始在一些高校实行副校长职务公开选拔。2012年,教育行政部门开始在校长任用制度上寻求“破冰”,开展直属高校校长公开选拔改革试点,由“任命制”向“选拔制”转变,分两批在全国公开选拔东北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校长等5所高校校长。
  有教育部官员曾公开宣称,目前中国公开选拔校长仍不具备经验,还需要通过多次“试验”,并选择不同类型的学校尝试。此前两次试点的高校均为专业型高校,学科结构较为单一,校长的选拔也相对简单。而类似于浙江大学的综合类大学,则需要一定的经验后才能尝试。
其他文献
第五届国际柿学术研讨会日前在华中农业大学举行。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名柿研究专家围绕“历史,遗传多样性和产业”的主题,就世界范围柿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若干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据悉,本届研讨会包括为期3天的学术交流和两天的柿产业参观。国际柿学术研讨会由国际园艺协会柿工作组发起,每4年举办一届。本届柿学术研讨会由国际园艺学会主办,中国园艺学会和华中农业大学承办,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人民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向媒体通报招生及人才培养情况,该校认为生源质量好的一大原因在于实行单独招生,能吸引一批有志于从医的人才。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单独招生有什么益处?在实现路径方面存在哪些障碍?  单独招生有利选拔人才  “2012年我们在26个省份招生,就生源分数在国内高校中的排名而言,有19个省排在全国前10名,其中3个省排在前5名,可谓形势大好。”说起今年的招生情况,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黄
历经两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近日正式颁布实施。从2013年起,普通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招生工作将按新目录执行。与新目录和新规定相伴的是,今后高校可以根据专业目录自行设置本科专业,也可以申请设置尚未列入目录的新专业。放权于高校,意义重大。那么,高校怎么去使用这一权利?又如何保证高校用好这一权利?  两套表格报家底  就新目录和新规定,
在解剖图上,一颗眼球大略为圆形,它的外壳很坚硬,眼球在外壳的保护下不容易受伤,但是眼球很容易纵向或横向变“扁”,一旦变“扁”,人就会患近视和远视。相对于中医,西医从眼睛的解剖学出发,更详细地分析近视的成因。近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近视激光治疗中心主任陈跃国接受《教育》旬刊记者采访,就眼保健操能否防治近视及近视眼的成因等问题深入解析。  《教育》旬刊:眼保健操能防近视吗?  陈跃国:眼保健操通过按
一  店主已经很老了,但他还记得年轻的时候,夹杂着热意的风裹挟着落日的余晖,白衬衣在风扇的吹动下随翻飞的试卷和书页一起不安分地鼓动着,剩下支离破碎的热意被嘒嘒蝉鸣搅得没了脾气;记得高考结束那天下午,阳光被窗棂切割成规规矩矩的形状,微风徐徐吹着,羽毛般落在百叶窗上,发出喁喁细语;记得他在曾经矗立着学校图书馆的土地上修建了一家书店,在散发着咖啡味和花香的书店里跳了一曲探戈;记得他挥着扫帚赶跑一个个在书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文化的多元主义情境已然成为各高校不能忽视的教育背景。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整体思想状况与高校教育初衷有所偏离,政治态度及政治参与意识、责任意识、理想与信念、思想道德状况等方面均有不足。探索构建充分体现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影响力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势在必行。由于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化,使得全社会在发挥社会主导价
《对外经贸》2012年第1期刊登孙建萍的文章指出,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创业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又开始活跃起来。大学生作为一个充满创新精神的群体,也积极投入到创业行列当中。但是由于大学生在进行创业活动时缺乏理论指导,使得本来就充满风险的创业活动更加困难。目前,大学生创业存在着不知深浅、眼高手低、朝三暮四、投机取巧等诸多误区,创业存活率低是不争的事实,但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创业者应
身怀梦想而奋斗在大城市的边缘,因为具有高智、弱小、群居等特点,一些“80后”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被形象地称为“蚁族”。而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目前中国有“蚁族”上百万人,规模之大引发关注。  当前,“就业难”已不是新鲜话题,很多毕业生的“就业曲线”都是先养活自己再谋发展。“蚁族”多从事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和餐饮服务等低层次、临时性的工作,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有的甚至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
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此地人文荟萃,人才辈出。有人说,这与当地长期重视教育是分不开的,也正是洛阳的教育成就了古镇的辉煌。洛阳高级中学创建于1956年,学校坐落于洛阳镇东侧文教中心,1996年秋整体搬迁至现校区,是当时全县率先异地新建的高中学校之一。当时受设计理念、建筑要求和装潢标准等限制,学校有较为鲜明的传统特色。近年来,经过整体改造和全面提升,校园布局更趋向合理,新建了教学
教师的职责是圣神的,是所有行业里最为崇高的职业,职业的价值造就了教师的那颗赤忱的心。但是事实上,总是有许多的压力让教师们喘不过气来,时不时还要受到舆论的导向,说什么不会教学生,不会写教案,不会思考,要知道这样的话,教师们是多么伤心,多么冤枉,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最后却以不会教而总结。教师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我们提倡鼓励学生,以赏识的目光看待学生,怎么就不用赏识的目光看待我们的教师呢?  一线的教师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