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丽塔”不科幻 脑机接口已在现实中萌芽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eyvi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半个世纪前,科学家就有了将大脑与机器连接起来的想法。只不过,相关技术一直不太成熟。直到2000年左右,脑电波检测等技术出现重大进展,为脑机接口技术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街头卖艺的残疾人可以用机械臂自如地弹吉他;女主角阿丽塔只有大脑保存完好,但在依德医生为她安装了机械肢体后,阿丽塔奇迹般地复活了。这是最近上线的科幻电影《阿丽塔:战斗天使》中的情节。该片呈现了一个人机融合极为普遍的未来世界。其中形形色色的半机械人,都离不开脑机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简称BCI)的支撑——毕竟,离开大脑的指挥,功能再强大的机械肢体也难以动弹。
  敲键盘是我们与计算机交互的主要方式,近几年兴起的语音交互是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新的交互可能。而脑机接口技术将再次带来全新的人机交互方式。“脑机接口是让大脑和机器直接沟通的一种系统,它可以让人脑与机器互联,人机之间的信息传递或通信控制会变得更加方便。”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王毅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简单来说,就是可以靠直接提取大脑神经信号来控制外部设备。
  “从技术上来说,脑机接口技术可分为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两大类。”王毅军说。
  在大脑中植入电极或芯片属于侵入式的脑机接口。人的大脑中有上千亿个神经元,通过植入电极,可以精准地监测到单个神经元的放电活动。这种方式的缺点是会对大脑造成一定损伤。
  而头戴式的脑电帽则属于非侵入式的脑机接口,它主要是使用脑电帽上的电极从头皮上采集腦电信号。这种方式可以在头皮上监测到群体神经元的放电活动,缺点是不够精准。
  其实早在半个世纪前,科学家就有了将大脑与机器连接起来的想法。只不过,相关技术一直不太成熟,脑机接口技术进展缓慢。直到2000年左右,脑电波检测等技术的重大进展,为脑机接口技术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如今,脑机接口技术已成为科技大佬们关注的前沿技术。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掌门人埃隆·马斯克就投资了一家名为“Neuralink”的脑机接口初创公司。脸书公司也于2017年透露,它拥有一支工程师团队研发脑机接口技术。该团队计划用光学成像设备每秒扫描大脑100次,从而实现让用户直接用意识打字。
  医疗领域是脑机接口的主要用武之地。美国研究人员曾展示,利用脑机接口技术,使残障患者通过控制机械臂进行活动,比如拿起水杯喝水。
  但脑机接口不一定非要用来控制机械臂。这种技术目前还可以用来进行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康复。比如,癫痫病人的大脑会出现某个区域的神经元异常放电,通过脑机接口技术检测到神经元异常放电后,可以对大脑进行相应的电刺激,从而减少癫痫发作。
  王毅军表示,中风患者在失去肢体控制能力后,也可以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对患者的大脑运动皮层进行训练,帮助病人进行康复。
  除医疗领域外,脑机接口技术目前还被用于航空航天、教育、娱乐等多个领域。例如,在航空航天领域,该技术可帮航天员用大脑更好地操控机械外壳,在特殊环境下执行任务;在教育领域,它能训练学生的注意力等。
  最具吸引力的还是脑机接口技术的未来前景。未来脑机接口的应用场景有哪些?可以想想我们平时用大脑做了哪些事情。最根本的改变是,一旦大脑与计算机实现更好、更快的交互,人与人之间、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效率将实现质的飞跃。
  比如现在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方式,在说话前,大脑已编辑、形成相关信息,再通过控制肌肉运动将这些信息以语音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通过语音对话进行交流的方式,效率很低。
  “未来可以通过脑机接口实现生物智能与机器智能的融合,即脑机混合智能,使大脑与大脑之间、大脑与计算机之间直接进行信息沟通,信息沟通的效率将被大大提高,从而真正实现‘心想事成’和‘意念控制’。”王毅军说。
  尽管前景十分美好,现阶段脑机接口技术还存在很多尴尬的问题。“以目前侵入式的脑机接口技术应用为例,在大脑中植入电极后,周围的胶质细胞会逐渐将电极包裹起来,电极监测到的神经元活动会越来越少。” 王毅军说,几年甚至几个月后,电极就完全监测不到神经元活动,如果需要再次使用,就得重新植入电极。而电极的植入不但会损伤大脑神经元,也会有感染的风险。
  头戴式的脑电帽虽然不会损伤大脑,但每次使用时都需要洗干净头发,往脑电帽的电极中注入导电胶,操作起来十分麻烦。
  抛开上述问题,脑机接口的应用效果也不是很理想。比如通过脑机接口操控的机械臂还很难像真人的肢体一样灵活。总体来说,脑机接口系统还缺乏安全、高效、成本又低的解决方案。
  脑机接口的发展受制于相关技术的成熟程度。首先脑电信号的采集涉及到材料学,因为植入大脑的装置,十分容易造成人体感染,那么就需要改进材料技术去解决这一问题。
  同时还需要精密电子电路技术,因为脑机接口需要采集神经元发出的信号,这些信号极其微弱。假如电路中的噪音稍大,就会影响脑电信号的采集。
  人工智能也是脑机接口需要利用的一项基础技术。因为在采集大量脑电信号之后,需要训练人工智能系统,使其学会分析处理这些复杂的信号。医疗技术更是不可或缺。正如影片《阿丽塔:战斗天使》中展示的,在到处都是半机械人的废铁城中,医生扮演着重要角色。现实中,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离不开相关医疗技术的精密配合。
  “但最重要的方面是脑科学研究。因为只有知道大脑是怎么回事,了解大脑是如何运作的,才能更好地解读大脑生成的信息。”专家说,目前对于诸如听觉和视觉等只涉及大脑局部区域的脑电信号,学界已了解得比较深入。但对于大脑高级功能产生的脑电信号,比如回忆、复杂情感等,学界目前对其了解程度还很有限。
其他文献
1889年生于湖北省黄冈县,1904年留学日本。  他是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  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  熙熙攘攘的上海街头,人群中有一位步伐独特的老人,他走路不紧不慢,步子却距离大小相等,每迈一步都精确到0.85米。  他,就是李四光。这位一生热爱地质工作的老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一丝不苟。他经常对学生说,搞地质要到野外考
期刊
1929年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铁道机械工程专业;  毕业时,他获得“庚子赔款奖学金”,开始自己的留学生涯;  1949年钱学森跟随冯·卡门回到加州理工学院,受聘为该校的终身教授;1955年回国。  大学毕业后,钱学森怀着強烈的报国信念,报考留美公费生,出国留学。在美国学习和工作期间,他的心中始终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要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学到手,学成归来,报效祖国。他硕士毕业后认识到“一名技术科学家
期刊
改革开放至今,  走过了41个年头,  在几代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之下,  我国已经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  上有“天宫”家族、“墨子卫星”,  下有“中国天眼”、“蛟龙号”……  中華已经再次崛起。
期刊
1978年,马伟明被海军工程学院录取,毕业3年后又重返母校攻读研究生。从此,痴迷于电机领域前沿研究且初露锋芒的他,在科技兴军的征程上奋起直追、弯道超越,完成了从跟跑者、并行者到领跑者的转变,为我国锻造出一件件制胜深蓝的国之重器。  20世纪90年代初,在恩师张盖凡教授的指导下,马伟明带领课题组,用仅有的3.5万元,造了两台小型十二相发电机,在洗漱间改造的简陋实验室里开展研究。整整6个春秋反复试验,
期刊
5G将颠覆人类的生活,  带来令人难以想象的改变。  人、物相连,物、物相连,人类将进入万物互联。  因为5G显而易见的红利,才有了5G标准的纷争,  5G布局的抢滩。  各國都在积极布局5G,群雄逐鹿之下,优劣互显,  也就难免有了个别国家的急功近利,  开始设置壁垒……  无论如何,5G商用的步伐越来越近。
期刊
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的精神,不啻给还在摸索前进中的科技期刊,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给科技期刊工作者们吹响了集结号。但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非一朝一夕之事,如何让我国的科技期刊攀登上世界学术之巅的殿堂,需要的是各方通力配合。  优秀论文“出国” 95%的高被引论文在海外  一流和二流稿件投国外,三流和四流稿件投国内,这是中国学术界的一种现象,也反映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尴尬境地。 
期刊
三星、华为两大智能手机厂商先后推出折叠屏产品。  合上是手机,打开就是PAD,折叠屏手机给用户带来了颠覆式体验。  伴随着多款5G版折叠屏手机亮相,手机正迎来跨时代变革。  在全球智能手機出货量持续下滑的大背景下,折叠屏幕等新技术有望成为智能手机行业的下一个风口。
期刊
【人物简介】  1935年11月20日,孙伟院士出生于山东胶州,1954年考入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1958年本科毕业并留校任教,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建筑材料科技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水泥制品工业协会理事等职务,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5部,编写国家和省部级规程6部。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明奖等10余项,其中牵头获得国家科技进
期刊
娇弱的花朵也能够历经数亿年以化石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不得不说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发现。  日前,英国综合性学术期刊eLife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鑫、副研究员傅强领导的中国、西班牙、澳大利亚三国学者组成团队的新发现——距今1.74亿年前绽放于侏罗纪早期的“南京花”。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花朵化石,将被子植物可信的化石记录向前推进了约5000万年。  花,让世界变得多彩。开
期刊
踏上月球背面,是中国几代科学家共同的梦想。探月工程启动以来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对我国月球及深空探测乃至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登陆月球背面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