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时,普遍的物价上涨问题日益显现。日前我国已经出现了全面的通货膨胀,其成因主要是货币的流动性过剩、投资膨胀、外汇储备增加。鉴于此。我们应采取稳中从紧的货币政策、稳健紧缩的财政政策和控制投资规模的宏观行政政策。
关键词: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投资膨胀;外汇储备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学中指“货币总量“相对“物品总量“不断增大而导致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即CPI指标长期的、持续的超过3%的警戒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2007年我国的CPI上涨4.8%,这样的数据我们是否可以认为目前中国已全面进入通货膨胀呢?目前学术界占主流派别的观点认为:这种结构性的物价上涨,是经济效率急剧提升的后工业化时代的必然产物;在中国目前投资与消费同步增长、消费增幅大于投资增幅的背景下,食品价格上涨有利于缩小日益扩大的城乡利益格局;目前较高的CPI指数对于中国目前经济形势是有利的。但是笔者不认同这种观点,而是认为目前通货膨胀率已经很高、全面通货膨胀苗头已经显现,而不是有人所说的中国物价的结构性上涨。
1.从已发布的CPI指数的变化趋势来看,这种持续的普遍的物价上涨已经形成。从2007年9月以来我国CPI指数已经连续几个月达6%以上。无论是从国内的情况来说,还是从全球市场的情况来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6%以上都是很高的。而且,2007年全年的CPI指数也达到近五年来的最高水平。这都说明以物价的持续普遍上涨为特征的通货膨胀已经出现。
2.这一轮中国式的价格上涨是从房价开始的,也就是说从政府完全垄断的产品开始的。但是我国住房投资不计入CPI体系,所以在开始阶段这种价格上涨并未反映在CPI上。当这类上游产品价格的上涨最后传到食品类消费品时,这种市场最为弱势的产品的价格上涨就意味着我国的全面通货膨胀已经开始了。因为消费价格上涨刚性较强,在价格高位运行的情况下,各行业要求加价的氛围将越来越浓,这将推动各类商品价格陆续上涨,将会形成全面通货膨胀。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数据,2007年1月至12月我国的CPI增幅分别为2.2%、2.7%、3.3%、3.0%、3.4%、4.4%、5.6%、6.5%、6.2%、6.5%、6.9%和6.5%。见图1,2007年全年CPI同比上涨4.8%。进入2008年,随着农产品价格可能继续上涨,猪肉价格将高位运行,且劳动力成本显著提高,2008年我国通货膨胀保持高位,CPI?涨幅可能达到5%-5.5%。
二、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一)流动性过剩带来的影响。经济的快速增长、国际收支失衡产生的大量外资流入、我国央行采取的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有市场投资驱动的加剧,这一切都造成了我国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的实质在于货币供应量过多。货币供应过多,就会出现过多的货币追逐既定的商品和服务,从而推升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货币购买力的相应下降。这样通货膨胀就可能应运而生。流动性过剩也反映在资产价格上,引起资产价格泡沫,并推动长期通货膨胀的上升。由于人们有流动性偏好,所以愿意将手中持有的过剩的货币投资于流动性较强的可交易资产,因此交易性较强的股票、房地产等资产的需求就会上升,从特定的时点来看,相关资产的供给相对固定,存在供给刚性,因而会导致资产价格的上升。相应整个社会的财富也会随着资产价格的上升而不断膨胀。然而,当相关资产未转化为其他稳定的购买力时,这种财富增长只是某一时点的“数字符号”,飚升的资产价格导致人们财富的虚拟增长。图2是我国07年各月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情况。
(二)投资膨胀带来的影响。随着经济的高速运行,投资膨胀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是经济过热的必然和直接的反映。首先,在现有生产条件没有很大改善的情况下,经济的过热发展,使人们很自热地把经济增长与资金的投入联系起来,认为没有大投入就无法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已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式。其次,在经济过热增长的条件下,通过挖掘现有生产条件的潜力,通过科技进步、科学管理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等来最大限度地节约投入,增加产出和效益的动力不足,而只需争到资金、争到项目就可得到好处和实惠。最后,我国的投资增长存在政治周期,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每五年达到一个高峰,而且增长率高峰的年份“恰好”是政府换届的年份。
因此,如果投资规模的膨胀超过了生产能力界限或经济结构、产品结构严重畸形出现瓶颈制约,而且这种制约在短期内又因种种因素难以扩张时,投资品价格就会出现持续的上涨。
物价上涨使更差生产条件下的生产企业变得有利可图,从而那些在原有的价格水准上不能盈利的资源被投入使用。在“软约束”中,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往往是不可满足的,随着投资规模的继续扩张,资源开发程度的边际界限进一步向更劣等的企业和资源转移,成本必然加大,投入产出率必然降低,由此导致供给的增长大大低于物价的增长,甚至趋于停滞;投资品的价格必然居高不下,并且向下游产品转移,引发物价的全面上涨。
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明显加快。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加快0.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7414亿元,增长25.8%,加快1.5个百分点(12月份16809亿元,增长19.6%);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9825亿元,增长19.2%。在城镇投资中,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466亿元,比上年增长31.1%;第二产业51020亿元,增长29.0%;第三产业64928亿元,增长23.2%。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比上年增长21.0%,中部地区增长34.0%,西部地区增长28.2%。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5280亿元,比上年增长30.2%,加快8.4个百分点。图3是我国2003年至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的统计数据。
(三)外汇储备增加带来的影响。目前我国利用外资的方式主要有国外贷款和直接投资。外资无论是以资金,或者直接以技术设备形式注入,都会对我国价格水平产生相当大的冲击。2002年至今,国际投机性资本较大规模流入我国,2002年至2005年许多一线城市房产价格飙升,2006年至2007年初中国股市的繁荣,都证明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人民币升值预期对境外投机资金的巨大吸引力。我国需要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控制以应对输入型通胀压力。试图通过加快资本流出自由化来减少金融账户的顺差,恐怕难以收效,因为只要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消失。资本流人的动力将会远远超过资本流出。2006年7月以来的人民币汇率改革取得了成功。为了减缓当前国际收支顺差不断扩大的态势,适当减少中央银 行的干预,允许人民币继续小幅升值将会具有一定的意义。
外资流入,在固定汇率的情况下。外汇储备增加,直接扩大了国内的货币供应量,从而对国内通货膨胀构成直接压力。在固定汇率制下,一国外汇储备增加能否对国内通货膨胀产生压力,关键在于中央银行实行的国内信贷政策。外汇储备的增加之所以成为引发通货膨胀重要因素之一,主要是因为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乏力,没有有效利用外汇政策和国内信贷政策。一方面,在传统汇率制下,央行对外汇储备无实际控制权,企业只要有外汇,央行必须无条件结汇。1994年的汇制改革,旨在加强中央银行调控外汇储备能力,但由于银行结售汇制本身的缺陷,造成央行对外汇储备调控能力的削弱。另一方面,由于体制的原因,近几年央行利用法定准备率,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给的力度有限,贷款限额仍是央行调控货币供给的主要手段,而国内信贷具有较大刚性,难以在不影响国内经济活动的前提下,通过扩张或紧缩国内信贷来相应增加或缓解外汇储备对国内基础货币存量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外汇储备增加,相应的人民币外汇占款随之增加。因为,一方面,企业的经常性外汇收入须按当日牌价提供相应本币资金;另一方面,尽管直接投资多以进口机器设备形式出现,但还是有相当大比例的外资兑换成本币,用以购买国内原材料和消费品。因此,央行必须保持相应比例人民币外汇占款,这两方面构成的外汇储备,就使央行以人民币外汇占款形式投放基础货币,造成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图4是我国2003年至2007年末外汇储备的统计数据。
三、对策
(一)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考虑到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压力较大,货币信贷投放仍然偏多,流动性过剩矛盾尚未缓解,价格上涨的压力明显,需要加强金融调控,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过快的增长。紧缩性货币政策在我国习惯称之为抽紧银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通货紧缩或紧缩货币。所谓抽紧银根,是指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的办法以提高货币购买力、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在经济出现总需求过度,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时,为了抑制这种通货膨胀,货币当局可能采取的紧缩手段有:(1)出售政府债券。(2)提高贴现率和再贴率,控制信贷的膨胀。(3)提高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以减少商业银行放款,从而减少货币供应。(4)直接提高利率、紧缩信贷。利率的提高会增加使用信贷资金的成本,借贷就将减少;同时利率提高,还可以吸收储蓄存款,减轻通货膨胀压力。除此之外,还要加快改变我国的外贸结构,适当增加进口,减少出口,提高人民币汇率,减少流动性过剩。
(二)采取稳健紧缩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应加强对结构调整和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医疗、教育的补贴力度;同时减少各级财政对基本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切实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要努力加大中低价位住房的供给,保证有足够数量的新建住房投向市场,切实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足够经济实用房和廉租房,遏制房价过快上涨。要大力加强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完善市场结构和运行机制,防止资产价格泡沫的膨胀。
(三)努力控制投资增长,并实行总量控制
要把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投资增长速度降下来。2008年,必须下决心把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重点是防止投资反弹,继续把控制信贷规模和控制土地供给作为宏观调控的两个闸门,同时把节能减排作为宏观调控的第三道闸门,以实现降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的目的。为了把过高的投资增长速度降下来,要特别加强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实现投资增长与发展的有效性。
关键词: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投资膨胀;外汇储备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学中指“货币总量“相对“物品总量“不断增大而导致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即CPI指标长期的、持续的超过3%的警戒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2007年我国的CPI上涨4.8%,这样的数据我们是否可以认为目前中国已全面进入通货膨胀呢?目前学术界占主流派别的观点认为:这种结构性的物价上涨,是经济效率急剧提升的后工业化时代的必然产物;在中国目前投资与消费同步增长、消费增幅大于投资增幅的背景下,食品价格上涨有利于缩小日益扩大的城乡利益格局;目前较高的CPI指数对于中国目前经济形势是有利的。但是笔者不认同这种观点,而是认为目前通货膨胀率已经很高、全面通货膨胀苗头已经显现,而不是有人所说的中国物价的结构性上涨。
1.从已发布的CPI指数的变化趋势来看,这种持续的普遍的物价上涨已经形成。从2007年9月以来我国CPI指数已经连续几个月达6%以上。无论是从国内的情况来说,还是从全球市场的情况来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6%以上都是很高的。而且,2007年全年的CPI指数也达到近五年来的最高水平。这都说明以物价的持续普遍上涨为特征的通货膨胀已经出现。
2.这一轮中国式的价格上涨是从房价开始的,也就是说从政府完全垄断的产品开始的。但是我国住房投资不计入CPI体系,所以在开始阶段这种价格上涨并未反映在CPI上。当这类上游产品价格的上涨最后传到食品类消费品时,这种市场最为弱势的产品的价格上涨就意味着我国的全面通货膨胀已经开始了。因为消费价格上涨刚性较强,在价格高位运行的情况下,各行业要求加价的氛围将越来越浓,这将推动各类商品价格陆续上涨,将会形成全面通货膨胀。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数据,2007年1月至12月我国的CPI增幅分别为2.2%、2.7%、3.3%、3.0%、3.4%、4.4%、5.6%、6.5%、6.2%、6.5%、6.9%和6.5%。见图1,2007年全年CPI同比上涨4.8%。进入2008年,随着农产品价格可能继续上涨,猪肉价格将高位运行,且劳动力成本显著提高,2008年我国通货膨胀保持高位,CPI?涨幅可能达到5%-5.5%。
二、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一)流动性过剩带来的影响。经济的快速增长、国际收支失衡产生的大量外资流入、我国央行采取的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有市场投资驱动的加剧,这一切都造成了我国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的实质在于货币供应量过多。货币供应过多,就会出现过多的货币追逐既定的商品和服务,从而推升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货币购买力的相应下降。这样通货膨胀就可能应运而生。流动性过剩也反映在资产价格上,引起资产价格泡沫,并推动长期通货膨胀的上升。由于人们有流动性偏好,所以愿意将手中持有的过剩的货币投资于流动性较强的可交易资产,因此交易性较强的股票、房地产等资产的需求就会上升,从特定的时点来看,相关资产的供给相对固定,存在供给刚性,因而会导致资产价格的上升。相应整个社会的财富也会随着资产价格的上升而不断膨胀。然而,当相关资产未转化为其他稳定的购买力时,这种财富增长只是某一时点的“数字符号”,飚升的资产价格导致人们财富的虚拟增长。图2是我国07年各月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情况。
(二)投资膨胀带来的影响。随着经济的高速运行,投资膨胀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是经济过热的必然和直接的反映。首先,在现有生产条件没有很大改善的情况下,经济的过热发展,使人们很自热地把经济增长与资金的投入联系起来,认为没有大投入就无法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已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式。其次,在经济过热增长的条件下,通过挖掘现有生产条件的潜力,通过科技进步、科学管理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等来最大限度地节约投入,增加产出和效益的动力不足,而只需争到资金、争到项目就可得到好处和实惠。最后,我国的投资增长存在政治周期,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每五年达到一个高峰,而且增长率高峰的年份“恰好”是政府换届的年份。
因此,如果投资规模的膨胀超过了生产能力界限或经济结构、产品结构严重畸形出现瓶颈制约,而且这种制约在短期内又因种种因素难以扩张时,投资品价格就会出现持续的上涨。
物价上涨使更差生产条件下的生产企业变得有利可图,从而那些在原有的价格水准上不能盈利的资源被投入使用。在“软约束”中,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往往是不可满足的,随着投资规模的继续扩张,资源开发程度的边际界限进一步向更劣等的企业和资源转移,成本必然加大,投入产出率必然降低,由此导致供给的增长大大低于物价的增长,甚至趋于停滞;投资品的价格必然居高不下,并且向下游产品转移,引发物价的全面上涨。
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明显加快。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加快0.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7414亿元,增长25.8%,加快1.5个百分点(12月份16809亿元,增长19.6%);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9825亿元,增长19.2%。在城镇投资中,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466亿元,比上年增长31.1%;第二产业51020亿元,增长29.0%;第三产业64928亿元,增长23.2%。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比上年增长21.0%,中部地区增长34.0%,西部地区增长28.2%。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5280亿元,比上年增长30.2%,加快8.4个百分点。图3是我国2003年至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的统计数据。
(三)外汇储备增加带来的影响。目前我国利用外资的方式主要有国外贷款和直接投资。外资无论是以资金,或者直接以技术设备形式注入,都会对我国价格水平产生相当大的冲击。2002年至今,国际投机性资本较大规模流入我国,2002年至2005年许多一线城市房产价格飙升,2006年至2007年初中国股市的繁荣,都证明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人民币升值预期对境外投机资金的巨大吸引力。我国需要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控制以应对输入型通胀压力。试图通过加快资本流出自由化来减少金融账户的顺差,恐怕难以收效,因为只要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消失。资本流人的动力将会远远超过资本流出。2006年7月以来的人民币汇率改革取得了成功。为了减缓当前国际收支顺差不断扩大的态势,适当减少中央银 行的干预,允许人民币继续小幅升值将会具有一定的意义。
外资流入,在固定汇率的情况下。外汇储备增加,直接扩大了国内的货币供应量,从而对国内通货膨胀构成直接压力。在固定汇率制下,一国外汇储备增加能否对国内通货膨胀产生压力,关键在于中央银行实行的国内信贷政策。外汇储备的增加之所以成为引发通货膨胀重要因素之一,主要是因为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乏力,没有有效利用外汇政策和国内信贷政策。一方面,在传统汇率制下,央行对外汇储备无实际控制权,企业只要有外汇,央行必须无条件结汇。1994年的汇制改革,旨在加强中央银行调控外汇储备能力,但由于银行结售汇制本身的缺陷,造成央行对外汇储备调控能力的削弱。另一方面,由于体制的原因,近几年央行利用法定准备率,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给的力度有限,贷款限额仍是央行调控货币供给的主要手段,而国内信贷具有较大刚性,难以在不影响国内经济活动的前提下,通过扩张或紧缩国内信贷来相应增加或缓解外汇储备对国内基础货币存量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外汇储备增加,相应的人民币外汇占款随之增加。因为,一方面,企业的经常性外汇收入须按当日牌价提供相应本币资金;另一方面,尽管直接投资多以进口机器设备形式出现,但还是有相当大比例的外资兑换成本币,用以购买国内原材料和消费品。因此,央行必须保持相应比例人民币外汇占款,这两方面构成的外汇储备,就使央行以人民币外汇占款形式投放基础货币,造成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图4是我国2003年至2007年末外汇储备的统计数据。
三、对策
(一)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考虑到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压力较大,货币信贷投放仍然偏多,流动性过剩矛盾尚未缓解,价格上涨的压力明显,需要加强金融调控,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过快的增长。紧缩性货币政策在我国习惯称之为抽紧银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通货紧缩或紧缩货币。所谓抽紧银根,是指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的办法以提高货币购买力、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在经济出现总需求过度,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时,为了抑制这种通货膨胀,货币当局可能采取的紧缩手段有:(1)出售政府债券。(2)提高贴现率和再贴率,控制信贷的膨胀。(3)提高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以减少商业银行放款,从而减少货币供应。(4)直接提高利率、紧缩信贷。利率的提高会增加使用信贷资金的成本,借贷就将减少;同时利率提高,还可以吸收储蓄存款,减轻通货膨胀压力。除此之外,还要加快改变我国的外贸结构,适当增加进口,减少出口,提高人民币汇率,减少流动性过剩。
(二)采取稳健紧缩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应加强对结构调整和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医疗、教育的补贴力度;同时减少各级财政对基本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切实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要努力加大中低价位住房的供给,保证有足够数量的新建住房投向市场,切实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足够经济实用房和廉租房,遏制房价过快上涨。要大力加强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完善市场结构和运行机制,防止资产价格泡沫的膨胀。
(三)努力控制投资增长,并实行总量控制
要把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投资增长速度降下来。2008年,必须下决心把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重点是防止投资反弹,继续把控制信贷规模和控制土地供给作为宏观调控的两个闸门,同时把节能减排作为宏观调控的第三道闸门,以实现降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的目的。为了把过高的投资增长速度降下来,要特别加强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实现投资增长与发展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