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体积》教学的思考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leen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是极为锻炼思维的,所以数学在所有学科中都占据了主要的位置,而且数学课程中对于几何的学习是最难的,其中包括长方体体积。对于长方形體积的教学,老师们应该从长方体体积的本质入手,通过同学们已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开展对于长方体的了解。对于该类数学问题的研究,老师一定要正确引导学生们思考,有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学生们逐渐领悟长方体体积公式的原理,这样才能达到教学效果,使同学们真正的知其所以然。本文将从对于长方体体积教学分析,并且一些教学的方式。
  关键词 长方体;体积;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TH123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7-0182-01
  我们在学习求长方体体积的时候,一定要先认识一些几何图形,从小学到初中包括高中都有一定的空间几何体学习,因此我们在学习几何图形的时候,一定要大量的去熟悉图形,提高对于形状的认知程度。在老师日常教学当中,老师把课堂上的内容讲解完,把本节课的体积公式列出来之后,就开始让同学们做题,同学们虽然熟悉了公式,但是无法学会变式。因此如果题目有发生变化,那么学生在求解过程当中就无法下手。因此老师在对于长方体体积的教学当中,一定要从体积的本质入手,把长方体体积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紧密联系在一起。要唤醒学生的想象能力,敢于对于问题的深层思考,帮助学生们逐渐领悟长方体体积公式的原理,让他们真正学好数学学懂数学。
  一、类比推理,循循渐进
  数学的知识是有一定联系的,它不是只有一个单体,它是由许多的知识点组成的一个体系。我们在学习新的知识的时候,我们可以借鉴旧的知识来参考。
  例如,我们在学习长方体体积概念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回顾一下什么是长方形,假如说长方形是一张纸,那么长方体就是由无数张长方形的纸重叠在一起的整体。我们就可以类比推理,了解到长方体的行成,这可以为我们在学习长方体体积的概念的时候做好铺垫。再比如说,我们在学习长方体体积的时候,可以先参考正方体体积的求法,正方体体积等于边乘以边乘以边,也就是其中一边的三次方,就因为长方形和正方形都属于矩形,正方形的长与宽相等,长方形的长与宽不相等,因此我们类比推理,我们就可以得到,长方体体积等于长乘高乘以宽。一步一步的循循渐进,得出答案。
  二、把课堂留给学生,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
  老师在讲完本节课知识内容后,要把时间多留给学生,让学生有个吸收的过程,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理解本节课的知识。例如,在人教版数学课当中,老师在讲解长方体体积的概念的时候,学生们对于这个长方体体积的概念认识不是很明确,老师在讲完概念之后,留出一部分时间给学生,让学生们好好吸收一下,然后再经过老师一点一点引导,学生们就渐渐的在脑海里形成了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对于新知识的学习,老师们一定不能太仓促,急于求成。慢工出细活,学生们的理解过程往往是一个漫长又复杂的过程。因此,老师们在讲完本节课知识内容的时候,一定要留出不肯时间给学生,保证学生充分地理解知识,这样不仅能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还能让课堂变得融洽。
  三、一问一答,加强知识巩固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加强知识巩固,老师可以将教学方式转变为一问一答的教学方式。利用一问一答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学们争先恐后的积极发言,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强化知识的巩固。目前,许多学校都采用这种方式教学。在人教版数学课堂当中,老师课前先准备好,把本节课要讲的几个长方体经典图像画在黑板上,然后在下面写上几个问题,在课堂正式开始的时候,老师先让学生们预习,然后再结合老师们自己所讲的知识,这再让大家结合黑板上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过程当中,老师参与他们的讨论,给予他们一些知识的补充,经过十分钟讨论过后,老师们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叫同学们发言,同学们积极主动的起来回答问题,把原来严肃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就这样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随之强化,从而加深了知识的巩固,对于今后的学习也带来许多的帮助。
  四、要立足于生活应用,发现知识的价值
  知识来源于理论,理论而源自于生活。对于数学的学习一定要立足于生活,要善于发现知识的价值。现在的数学不单纯只是文字游戏,它还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难题。只有我们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再讲一些长方体体积的题目时候,老师可以联系生活出一个实际的应用题,让学生反复去钻研这个问题,总结出自己的感想体会,从而发现知识的价值。
  五、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数学的学习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数学的学习不是死记硬背的过程,它是一个需要我们大脑灵活思考的过程。所以老师们在日常教学当中,一定要从学生出发,用一些类比推理的方法让学生渐渐明白数学的体系,在课堂上要多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们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充分的吸收,同时要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强化知识巩固,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用心去发现数学的美。
  参考文献:
  [1]沈正会.让培养“空间观念”落地生根——由一道数学试题引发的思考[J].小学数学教师,2018(01):59-62.
其他文献
摘 要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必须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应当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 小学数学;培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
摘 要 声乐是一门感性的艺术,是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结合教学理论,从首字发声的重要性出发,对首字发声的心理准备、气息的准备、情绪的准备、吐字咬字的方法、首字发声的关键点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以便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 首字发音;准备工作;关键点  中图分类号:A,TD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7-0174-01 
摘 要 本文主要针对《陃室铭》一文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微课讲解视频,感受文章的韵律美和画面美,领悟作者高尚的志向和情操。  关键词 《陃室铭》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7-0173-01  【教学目标】  1.朗读、赏读乃至成诵。  2.感受铭文的韵律美和画面美。  3.领悟作者高尚的志向和情操。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学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可以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新课改下倡导的教学方式.然而,有些教师片面地
摘 要 数学家R.柯和H.罗宾在《什么是数学?》中指出:数学教育正在出现严重危机。不幸的是,数学教育工作者需要对此负责。数学教学逐渐流于无意义的单纯演算习题的训练。虽然这可以发展形式演算能力,但却无助于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关键词 数学语言;数学语言的使用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7-0177-01  在新的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呼声下,我们关注
摘 要 关注时政热点,把握时代脉搏,是思想品德课程永恒的主题和生命力所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只有关注中考时政热点命题的特点,把握其命题方向,才能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 时政热点;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7-0180-01  经常教毕业班的老师都会发现,结合时政热点的试题在思想品德中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充分体现了学科的命题特点及课
摘 要 俗话说得好,“细节往往决定成败!”细节的处理,考验着教师的专业知识的积累与智慧,也是教师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其中蕴含着教师丰富的内涵,也客观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 细节;生活化;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7-0178-01  教学过程由许多个教学细节构成的。所谓“教学细节”,是指在前期备课中对教学设计的思考,灵活的预
摘 要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和“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新课标提到“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我们先来分析其范围,小学数学教学,固然小学生是
摘 要 古诗的习得可以提高中小学生的各种能力及素质,它能深刻了解历史,陶冶情操,培养优良的个性品德,并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精于写作。教师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训导学生:(1)了解时代背景;(2)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及思想;(3)精读作品的本身;(4)批判地继承吸收。  关键词 古诗;诵读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7-0181-01  经典诗文是中华民
期刊
摘 要 注重过程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创造自主建构的机会,引导学生经历课前、课堂、课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习成为学生自主体验、自主建构的快乐之旅,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生长。  关键词 小学数学;过程;数学生长  中图分类号:B0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7-0183-01  《数学课程标准》将“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作为教学的一个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