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才叙人生 笔底泛波澜

来源 :影响力人物·新时代精英读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er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赋有灵性的奇才画家,一个怀有伟大胸襟的艺术名家,一个施大爱于人们的慈善家。
  著名画家吴东魁,奇才有奇事,经历重重磨难的他,成就了如今辉煌的事业。而他又将这辉煌灿烂的事业所取得的硕果奉献给了社会和人们,用他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慈善爱心照亮了希望之路。
  
  一突如其来的灾难
  


  
  大自然给予了人们壮美的山河。大自然同时又对人类施以无情残酷的灾难。当那一刻来临时,她平时的温和静美,瞬时间变得凶猛残暴。正如吴东魁先生亲临的那场灾难一样,就是命运咆哮的血的见证。
   吴东魁先生曾在而立之年亲临了一场重大的车祸事故。那一年,正值风光尚好,牡丹旖旎,他与几位领导人同赴山东荷泽,参加一个牡丹节。一路上,他与同行好友在车内谈笑风生。突然,一声急刹车穿入耳中,成为了这场谈话的结语。当医生确诊他们无救时,一位颇有经验的医生发出了命令声,将吴东魁先生送入了手术室,这场成功的手术将此次车祸中唯一幸存者的生命挽救了回来。吴东魁先生幸运地活了下来。在治疗阶段,他一边为痛失好友而悲恸,一边用他超出常人的顽强意志与病魔抗争。也许是天妒奇才,上帝又一次考验了先生的意志力,当他在输血治疗时,不幸被输入含有肝炎病菌的血液。这个健壮的山东汉子体重速降至70多斤,羸弱的身躯并没有被苦难压倒。他用坚强忍耐的精神面对着身体的痛苦和心灵的创伤。他的身体在一天天痊愈,可是唯有他的一条腿还没有完全愈合。他没有想过静养数月,而是一听到好友有一件亟待解决的事情,恳请他去办理时,毫不犹豫地提起行囊奔赴广东。就是这次远途之行带给了他一条腿部骨折的惨痛结果。
  “当灾难来临时,我没有忘记艺术事业,是这种力量一直支撑着我克服病痛与疾苦,让我坚持了下去。”他说道。
  他的的确确是一位为人生而艺术的高尚画家!
  
  二养身静心方得益
  
  古人常云:“吉人天相,绝处逢生。”吴东魁先生身经几番波折,倍感生命之无常、生命之可贵。他珍视生命,由内养外,调理自治,拥有了养气静心的保健密径。如此定心静气,自然同绘画融入一体,浑然天成了。
  儒家思想所谓的养气说、立身说,皆对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吴东魁先生每日早晨五点起床,迎着清晨的缕缕阳光,能看到自然界更多的奇象仙景。他每日午时小憩一会儿,以备下午有充足的精神创作和活动。他常常说:“运动是我最好的休息方式。”他每天坚持两小时的体育锻炼。举重、打乒乓球等运动都是先生所喜爱的。
  艺术灵感需要氧气和阳光,那些蒙在暗室里,烟雾缭绕,对酒当歌并非是一个艺术者的生活方式,我相信那样的情形是无法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来的。
  吴东魁先生用积极的健康生活,孜孜不倦地做着伟大的艺术事业。当他面对宣纸时,便全神贯注,以内气入笔,凝神静思,一气呵成。作画后常常是汗流浃背,令他酣畅淋漓。
  
  三奇才与奇闻
  
  奇才的艺术作者能创作出超凡脱俗的艺术作品.有文人曾说:“艺术的品,可称其为品格或人格。”可见,艺术与性格是密不可分的,也可以说艺术品是作者性格的最好体现。
  吴东魁先生有着直率开朗的性格,这或许就是他喜爱画劲竹的原因吧。文湖州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可以理解为吴东魁先生率直潇洒的性情能创作出最好的劲竹来。吴东魁先生在弱冠之年就举办了一场个人画展, 参展的国画大师黄胄先生对吴东魁所画的竹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所画之物,正如古人所云:”写梅取骨,写兰取姿 ,写竹直以气胜.” 他不但创作出了自成一隅的“吴家样花鸟画”,而且还成为了鲁西南画派的创始者。
  一言以蔽之.他拥有着顽强不屈的刚毅美,直率爽朗的亲切美,豁达豪放的英雄美,纵使遇到了危难,也更能会创作出举世佳作来。
  
  四艺术之泉涌思潮
  
  大地因其广袤而容万物,大海因其广博而纳百川。吴东魁先生视艺术为生命,他用艺术的潺潺清泉滋养着每一个拥有梦想的干涸心灵。他全情的投入于创作,力求达到完美、新意的创作效果。他那朴实的双手付之笔端,展现出了生动的画作,亦展现了他对艺术事业的执着和忘我精神。
  他在创作闲暇之余,甚喜爱读书。历史、哲学、文学方面的书籍都拿来细细品读。在平时的观察、构思、写生之余,来读书拓思,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一位富有学识的画家,才得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古人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看来,文学与绘画有着如此玄妙又密切的关系呀。
  
  五有他,就有阳光
  
  吴东魁先生不啻将自己的艺术事业开拓创新,还将此番辉煌的事业所创造的宝贵价值贡献于社会。他常常说:“名誉是空,干些实事才是真啊!”
  近些年来,他先后捐助了13所希望小学, 为基金会、红十字会进行捐赠,数额达千余万元。多次拍卖高价的创作佳品所得款项又全部捐给了灾区。在这次惨重的灾难——5.12汶川大地震面前,他多次泪流满颊,应邀参加了多个慈善募捐晚会,倾情捐出作品四幅,现金15万余元。他表示计划在汶川建两所希望小学,为灾区多做慈善义举。让他们走入新的家园。
  为能更好的将艺术事业发扬光大,他兴建了一所6000多平米的公益性艺术会馆——吴东魁艺术馆,这座民族风格浓郁的艺术馆坐落在崇文区花市大街上。艺术馆共三层有多个展厅,汇集了艺术精品,展现了人文色彩。会馆免费对外开放,为各界人士提供了一个艺术交流平台。这让人们感受到艺术是那样的深入民心。
  吴东魁先生用他的妙笔点亮了希望之光。他在你我的眼眸中、耳畔边,心田里。有他陪伴,艺术的边界就会无限宽广;有他陪伴,灾难中的人们也露出了笑容;有他陪伴,漆黑的夜晚也不孤寂。
  因为人们知道,有他,就有阳光!
其他文献
1949—2009,60年祖国面貌沧桑巨变,60年人们着装日新月异,60年时尚大潮无穷变幻。从服装、首饰到化妆品,从购物到情感,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美丽经历见证着中国60年方方面面的变化。购物不再凭票,衣着不再蓝灰绿,说爱不再口难开……不管你是不是潮人,相信这些生活的印记也会唤醒你曾经的记忆。当然,任何一种风潮都是在当时的文化背景和思潮中催生出来的,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现状,更代表了一部分思想活跃新潮的
期刊
“建这个艺术馆就是为了咱们中国几千年文化历史书画发展的一个弘扬和再现。我要让在北京和全国的书画家以及艺术爱好者来到我的艺术馆,无偿地给他们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和场所。艺术家们在这里举办艺术展、笔会、相互交流或进行慈善拍卖,群众来到这里赏画参观,学生们来这学习、听讲座,这便是吴东魁艺术馆的价值体现。”   ——吴东魁        吴东魁艺术馆简介    吴东魁艺术馆坐落于北京崇文区花市大街,总面积6
期刊
2008年6月19日,翰墨深情寄汶川百名画家赈灾大义卖活动在吴东魁艺术馆举办。心系汶川、情牵灾区,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画家聚集在吴东魁艺术馆,纷纷用他们的画笔描绘对灾区的情,传递心中的爱。活动当天义卖所得的全部款项都捐献给了汶川灾区。      2008年7月5日,吴东魁国画大展暨吴东魁国画艺术研讨会在吴东魁艺术馆开幕。  2008年7月23日,旨在展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巨大变化的新北京书画摄
期刊
专家观点:现在中国的植入式广告发展还没有那么成熟,包括片方也一直在探索怎样劝服企业来投放植入性广告,而最大的瓶颈就是评估这一环节。植入性广告未必多就是好,最理想的状态是在可供观众接受的范围内。    孔清溪简介:中国传媒大学BBI商务品牌战略研究所所长助理,时论作家。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硕士,研究领域为广告传播、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和 品牌传播。曾有多篇文章收入广告学相关著作或在相关期刊上发表。  
期刊
养生,就是修身养性,以期保健延年、健康长寿的方法。正所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是一种非常高的精神境界,平时我们常常说到养生,其实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地做下去。当我们纵观古今人物时,不难发现,凡成就事业的仁人志士,无不讲究养生之道、寻求人生真谛的。著名的国画家吴东魁先生就是在经历了大起大落,生死之关后,练就了自己独特的养生奇方。    一 九死一生奇迹复活      在1995年,吴东魁先生赴家乡山
期刊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北京的许多公共汽车站的灯箱广告都换成了一幅幅以山水、花鸟为主题的国画作品,引得路人啧啧称赞。其实,这些画作都是出自吴东魁的手笔。与一些名人买广告牌宣传自己及作品不同,车站灯箱上展示的作品,都是吴东魁以赞助的形式捐献给中国书画艺术发展基金,用以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    从那些艺术作品中,人们不仅感受到了美,更感受到了艺术家的性格。罗丹说过:只有性格的力量,才能造就艺术
期刊
                             
期刊
                                     
期刊
2002—2006年,分别捐建辽宁省合安县希望小学、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道里区新发镇三场小学 、北京门头沟希望小学,并向吉林省红十字会捐款。  2006年05月 捐建山东省临朐县杨善镇赵家楼希望小学        2007年06月 捐建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黄堽镇吴东魁小学   2007年09月 捐建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吴东魁小学  2007年10月 捐建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大洼镇吴东魁小学  200
期刊
2004年4月,《星库》杂志创刊,于今五年矣。  星库五年不寻常。五年间,我们把“星库”这个汉语中并不存在的词,变成了中国影视从业者耳熟能详的一个名词——大家都知道“星库”是一本影视同业杂志,并以各种不同的的方式对它表示尊重。在此,罗列各种赞美或感激之词都显得多余,所有《星库》的同仁都觉得,我们五年做了这么一件事,值!至于这其中的酸甜苦辣、艰困曲折,很多很多,但也大可以不提不计不言了。  孩子长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