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天,炊事员对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讲。你爸爸是个有学问的人。他儿子听了觉得好笑,心想,这事还用你说?炊事员不慌不忙,接着讲,你爸爸每次下楼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像出席正式场合,从来不穿拖鞋、背心。明白不,这是他看得起咱,尊重咱。钱学森的儿子听罢一愣。从此就向父亲学习,每逢去餐厅吃饭,必穿戴得整整齐齐。
还有一次,是在中科院一位朋友的办公室。我去时,朋友在欣赏一卷《钱学森手稿》。我说是欣赏,他眼中流露的正是这样的目光。这一套手稿,分两卷,五百多页,是从钱学森早期的手稿中遴选出来的。笔者拿过来翻了翻,与其说是手稿,莫如说是艺术品。无论中文、英文,大字、小字,计算、图表,都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连一个小小的等号,也长短有度。中规中矩。钱学森的手稿令我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而想到他唯美的人格。如是我闻:在美国期间,钱学森仅仅为了解决一道薄壳变形的难题,研究的手稿就累积了厚厚一大摞,在工作进展到五百多页时,他的自我感觉是:“不满意!”直到八百多页时,才长舒一口气。他把手稿装进牛皮纸信封,在外面标明“最后定稿”,继而觉得不妥,又在旁边添上一句:“在科学上没有最后!”
回顾学生时代,钱学森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我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算是好学生,但每次考试也就八十多分;我考取上海交大,并不是第一名,而是第三名;在美国的博士口试成绩也不是第一等,而是第二等。”八十多分,第三名,第二等,这哪里像公众心目中的天才?然而,事实就是事实,钱学森没有避讳,倒是轮到世人惊讶,因为他们已习惯了把大师的从前和卓越、优异画等号。钱学森的这份自供,同时也纠正一个误区:一个人的成才与否,跟考试成绩并不绝对成正比。
天才绝对来自于勤奋。钱学森在加州理工的一位犹太籍的校友回忆:“有天一大早——是个假日。感恩节或圣诞节——我在学校赶功课,以为全幢建筑物里只有我一个人,所以把留声机开得特别响,还记得我听的是有个特别响亮的高潮的《时辰之舞》。乐曲高潮到一半时,有人猛力敲我的墙壁。原来我打扰到钱学森了。我这才知道中国学生比犹太学生更用功。”钱学森在麻省理工的一位学生麦克则回忆:钱学森教学很认真,全心全意放在课程上,他希望学生也付出相同的热忱学习,如果他们表现不如预期,他就会大发雷霆。有一次,他要求麦克做一些有关扇叶涡轮引擎的计算,麦克说:“我算了好一阵子,但到了午餐时间,我就吃饭去了。回来的时候,他就在发脾气。他说:‘你这是什么样的科学家,算到一半竟敢跑去吃中饭!”’
(卞毓方/文,选自《读者》2010年第2期,有删改)
1 请从三个方面概括选文主要内容,并分别概括每个方面表现了钱学森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
2 文章为什么要写钱学森的读书成绩?
_____________
3 作者在表现钱学森时,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一种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
4 钱学森曾经被选为感动中国人物,请你联系下面的颁奖词,说说他的哪一种精神品质最值得我们学习。
_____________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学森的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东台市台南中学周春林/设题)
《温馨》阅读
温馨是纯粹的汉语词。近年常读到它,常听到它;自己也常写到它,常说到它。于是静默独处之时常想:温馨,它究竞意味着什么呢?
从我小学二三年级起,母亲便为全家的生活去离家很远的工地上班。每天早上天未亮便悄悄地起床走了,往往在将近晚上8点才回到家。若冬季,那时天已完全黑了。比我年龄更小的弟弟妹妹都因天黑而害怕,我便冒着寒冷到小胡同口去迎母亲。从那儿可以望到马路。一眼望出去很远很远,不见车辆,不见行人。(A)终于有一个人影出现,矮小,然而“肥胖”,那是身穿了工地上发的过膝的很厚的棉坎肩所致,像矮小却穿了笨重铠甲的古代兵卒。我断定那便是母亲。在路灯幽蓝清冽的光下,母亲那么快地走着。她知道小儿女们还饿着,等着她回家胡乱做口吃的呢!
如今回想起来,那远远望见的母亲的古怪身影,当时对我即是温馨。回想之际,觉得更是了。
小学四年级暑假的一天,跟同学们到近郊去玩。采回了一大捆狗尾草。采那么多狗尾草干什么呢?采时是并不想的。反正同学们采,自己也跟着采,还暗暗竞赛似的一定要比别的同学采得多,认为总归是收获。母亲正巧闲着,于是用那一大捆狗尾草为弟弟妹妹们编小动物。转眼编成一只狗,转眼编成一只虎。转眼编成一头牛……她的儿女们属什么,她就先编什么。母亲每编成一种,我们便赞叹一阵。于是母亲一向忧愁的脸上,难得地浮现出了微笑……
如今回想起来,母亲当时的微笑,对我即是温馨。对年龄更小的弟弟妹妹们也是。
上了中学的我,于一个穷困的家庭而言,几乎已是全才了。抹墙,修火炕,砌炉子,样样活都拿得起,干得很在行。几乎每一年春节前,都要将这个破家里里外外粉刷一遍。今年墙上滚这一种图案,明年一定换一种图案,年年不重样。冬天粉刷房子别提有多麻烦,再怎么注意,也还是会滴得到处都是粉浆点子。母亲和弟弟妹妹们困得撑不住,东倒西歪全睡了。只有我一个人还在细细地擦、擦、擦……连地板都擦出清晰的木纹了。第二天一早,弟弟妹妹们醒来,看看这儿,瞅瞅那儿,一切干干净净有条不紊,看得他们目瞪口呆……
如今想来,温馨在母亲和弟弟妹妹眼里,在我心里,他们眼里有种感动,我心里有种快乐。(B)仿佛,感动是火苗,快乐是劈柴,于是家里温馨重重。尽管那时还没生火,屋子挺冷……
下乡了,每次探家,总是在深夜敲门。灯下,母亲的白发是一年比一年多了。从怀里掏出积攒了三十几个月的钱无言地塞在母亲瘦小而粗糙的手里,或二百,或三百。三百的时候,当然是向知青战友们借了些的。那年月,二三百元,多大一笔钱啊!母亲将头一扭。眼泪就下来了……
如今想来,当时对于我,温馨在母亲的泪花里。
后来父亲患了癌症,而我又不得不为厂里修改一部剧本。我将一张小小的桌子从阳台搬到了父亲床边,目光稍一转移,就能看到父亲仰躺着的苍白的脸。而父亲微微一睁眼,就能看到我和他对面养了十几条美丽金鱼的大鱼缸。这是父亲不能起床后我为他买的。10月的阳光照耀着我,照耀着父亲。他已知自己不久于世。然而只要我在身旁。他脸上必呈现着淡对生死的镇定和对儿子的信赖。一天下午一点多,我突觉心慌极了,放下笔说:“爸,我得陪您躺一会儿。”尽管旁边备有我躺的钢丝床,我却紧挨着父亲躺了下去。并且,本能地握住了父亲的一只手。五六分钟后。我几乎睡着了,而父亲悄然而逝…… 如今想来,当年那五六分钟,乃是我一生体会到的最大的温馨。感谢上苍,它启示我那么亲密地与老父亲躺在一起,并且握着父紊的手。我一再地回忆,不记得此前也曾和父亲那么亲密地躺在一起过:更不记得此前曾在五六分钟内轻轻握着父亲的手不放过。真的感谢上苍啊,它使我们父子的诀别成了我内心里刻骨铭心的温馨……
(梁晓声/文,选自《美文》2009年第12期,有改动)
1 文章一共写了几件往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有两个画横线的句子,请任选一句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
3 本文在选材上有何特点?请写出任意一点。
_________________
4 本文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
5
文章标题是“温馨”,说说在本文中“温馨”主要包含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
(浙江慈溪市育才初中 胡祥友/设题)
参考答案
《回望钱学森》阅读 1 ①他穿戴整齐地去餐厅吃饭,表现出对别人的尊重;②他的手稿像艺术品,表现出他严谨的科学态度;③他在中国的学习成绩和他在美国的学习工作情况。表现出他的勤奋和认真。 2 写他的读书成绩,是为了与他后来的成就作比较,说明他是靠自己的勤奋刻苦而成功的。 3 示例一:运用小中见大的手法。选文中写的都是有关钱学森的小事,但从小的方面,表现出了人物的崇高境界。 示例二: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选文既有对钱学森的直接描写,还有多处间接描写,如别人的话、别人的看法和回忆等,表现他的学习和工作情况,这样更真实,更有说服力。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丰富了叙述的内容,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 4 示例: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最值得我们学习。他放弃了在美国的优厚的工作、生活条件,坚持回国,为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说他的科学严谨精神、勤奋精神、不计个人得失精神等都可。)
《 温馨》阅读 1 一共写了五件事。①“我”在胡同口迎母亲回家,看到她的古怪身影时感受到的温馨;②“我”从母亲为儿女们编小动物时的微笑中感受到温馨;③“我”连夜为家人劳动,从家人眼里感受到温馨;④“我”给母亲钱,从她的泪花中感受到温馨;⑤“我”躺在临终的父亲的身边,握紧父亲的手,在父子谈话中,感受到温馨。2 A句赏析示例: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严寒中母亲的形象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突出母亲的艰辛,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B句赏析示例: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感动”比做“火苗”,把“快乐”比做“劈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给家人带来的快乐,和自己所感受到的家的温馨。3 ①按照时间顺序。写“从小学二三年级起”到“如今”所感受到的温馨;②内容上有别人给“我”带来的温馨,也有自己给别人付出,从别人眼里感受到的温馨。 4 围绕“温馨”并列写出令自己感动的五件事,在每写完一件事后,用几乎相同的句式对事情进行总结深化。 5 在本文中,“温馨”主要包含了家庭的温暖、真挚的亲情,在困境中一家人相守相依相互安慰的美好感情。
还有一次,是在中科院一位朋友的办公室。我去时,朋友在欣赏一卷《钱学森手稿》。我说是欣赏,他眼中流露的正是这样的目光。这一套手稿,分两卷,五百多页,是从钱学森早期的手稿中遴选出来的。笔者拿过来翻了翻,与其说是手稿,莫如说是艺术品。无论中文、英文,大字、小字,计算、图表,都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连一个小小的等号,也长短有度。中规中矩。钱学森的手稿令我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而想到他唯美的人格。如是我闻:在美国期间,钱学森仅仅为了解决一道薄壳变形的难题,研究的手稿就累积了厚厚一大摞,在工作进展到五百多页时,他的自我感觉是:“不满意!”直到八百多页时,才长舒一口气。他把手稿装进牛皮纸信封,在外面标明“最后定稿”,继而觉得不妥,又在旁边添上一句:“在科学上没有最后!”
回顾学生时代,钱学森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我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算是好学生,但每次考试也就八十多分;我考取上海交大,并不是第一名,而是第三名;在美国的博士口试成绩也不是第一等,而是第二等。”八十多分,第三名,第二等,这哪里像公众心目中的天才?然而,事实就是事实,钱学森没有避讳,倒是轮到世人惊讶,因为他们已习惯了把大师的从前和卓越、优异画等号。钱学森的这份自供,同时也纠正一个误区:一个人的成才与否,跟考试成绩并不绝对成正比。
天才绝对来自于勤奋。钱学森在加州理工的一位犹太籍的校友回忆:“有天一大早——是个假日。感恩节或圣诞节——我在学校赶功课,以为全幢建筑物里只有我一个人,所以把留声机开得特别响,还记得我听的是有个特别响亮的高潮的《时辰之舞》。乐曲高潮到一半时,有人猛力敲我的墙壁。原来我打扰到钱学森了。我这才知道中国学生比犹太学生更用功。”钱学森在麻省理工的一位学生麦克则回忆:钱学森教学很认真,全心全意放在课程上,他希望学生也付出相同的热忱学习,如果他们表现不如预期,他就会大发雷霆。有一次,他要求麦克做一些有关扇叶涡轮引擎的计算,麦克说:“我算了好一阵子,但到了午餐时间,我就吃饭去了。回来的时候,他就在发脾气。他说:‘你这是什么样的科学家,算到一半竟敢跑去吃中饭!”’
(卞毓方/文,选自《读者》2010年第2期,有删改)
1 请从三个方面概括选文主要内容,并分别概括每个方面表现了钱学森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
2 文章为什么要写钱学森的读书成绩?
_____________
3 作者在表现钱学森时,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一种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
4 钱学森曾经被选为感动中国人物,请你联系下面的颁奖词,说说他的哪一种精神品质最值得我们学习。
_____________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学森的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东台市台南中学周春林/设题)
《温馨》阅读
温馨是纯粹的汉语词。近年常读到它,常听到它;自己也常写到它,常说到它。于是静默独处之时常想:温馨,它究竞意味着什么呢?
从我小学二三年级起,母亲便为全家的生活去离家很远的工地上班。每天早上天未亮便悄悄地起床走了,往往在将近晚上8点才回到家。若冬季,那时天已完全黑了。比我年龄更小的弟弟妹妹都因天黑而害怕,我便冒着寒冷到小胡同口去迎母亲。从那儿可以望到马路。一眼望出去很远很远,不见车辆,不见行人。(A)终于有一个人影出现,矮小,然而“肥胖”,那是身穿了工地上发的过膝的很厚的棉坎肩所致,像矮小却穿了笨重铠甲的古代兵卒。我断定那便是母亲。在路灯幽蓝清冽的光下,母亲那么快地走着。她知道小儿女们还饿着,等着她回家胡乱做口吃的呢!
如今回想起来,那远远望见的母亲的古怪身影,当时对我即是温馨。回想之际,觉得更是了。
小学四年级暑假的一天,跟同学们到近郊去玩。采回了一大捆狗尾草。采那么多狗尾草干什么呢?采时是并不想的。反正同学们采,自己也跟着采,还暗暗竞赛似的一定要比别的同学采得多,认为总归是收获。母亲正巧闲着,于是用那一大捆狗尾草为弟弟妹妹们编小动物。转眼编成一只狗,转眼编成一只虎。转眼编成一头牛……她的儿女们属什么,她就先编什么。母亲每编成一种,我们便赞叹一阵。于是母亲一向忧愁的脸上,难得地浮现出了微笑……
如今回想起来,母亲当时的微笑,对我即是温馨。对年龄更小的弟弟妹妹们也是。
上了中学的我,于一个穷困的家庭而言,几乎已是全才了。抹墙,修火炕,砌炉子,样样活都拿得起,干得很在行。几乎每一年春节前,都要将这个破家里里外外粉刷一遍。今年墙上滚这一种图案,明年一定换一种图案,年年不重样。冬天粉刷房子别提有多麻烦,再怎么注意,也还是会滴得到处都是粉浆点子。母亲和弟弟妹妹们困得撑不住,东倒西歪全睡了。只有我一个人还在细细地擦、擦、擦……连地板都擦出清晰的木纹了。第二天一早,弟弟妹妹们醒来,看看这儿,瞅瞅那儿,一切干干净净有条不紊,看得他们目瞪口呆……
如今想来,温馨在母亲和弟弟妹妹眼里,在我心里,他们眼里有种感动,我心里有种快乐。(B)仿佛,感动是火苗,快乐是劈柴,于是家里温馨重重。尽管那时还没生火,屋子挺冷……
下乡了,每次探家,总是在深夜敲门。灯下,母亲的白发是一年比一年多了。从怀里掏出积攒了三十几个月的钱无言地塞在母亲瘦小而粗糙的手里,或二百,或三百。三百的时候,当然是向知青战友们借了些的。那年月,二三百元,多大一笔钱啊!母亲将头一扭。眼泪就下来了……
如今想来,当时对于我,温馨在母亲的泪花里。
后来父亲患了癌症,而我又不得不为厂里修改一部剧本。我将一张小小的桌子从阳台搬到了父亲床边,目光稍一转移,就能看到父亲仰躺着的苍白的脸。而父亲微微一睁眼,就能看到我和他对面养了十几条美丽金鱼的大鱼缸。这是父亲不能起床后我为他买的。10月的阳光照耀着我,照耀着父亲。他已知自己不久于世。然而只要我在身旁。他脸上必呈现着淡对生死的镇定和对儿子的信赖。一天下午一点多,我突觉心慌极了,放下笔说:“爸,我得陪您躺一会儿。”尽管旁边备有我躺的钢丝床,我却紧挨着父亲躺了下去。并且,本能地握住了父亲的一只手。五六分钟后。我几乎睡着了,而父亲悄然而逝…… 如今想来,当年那五六分钟,乃是我一生体会到的最大的温馨。感谢上苍,它启示我那么亲密地与老父亲躺在一起,并且握着父紊的手。我一再地回忆,不记得此前也曾和父亲那么亲密地躺在一起过:更不记得此前曾在五六分钟内轻轻握着父亲的手不放过。真的感谢上苍啊,它使我们父子的诀别成了我内心里刻骨铭心的温馨……
(梁晓声/文,选自《美文》2009年第12期,有改动)
1 文章一共写了几件往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有两个画横线的句子,请任选一句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
3 本文在选材上有何特点?请写出任意一点。
_________________
4 本文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
5
文章标题是“温馨”,说说在本文中“温馨”主要包含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
(浙江慈溪市育才初中 胡祥友/设题)
参考答案
《回望钱学森》阅读 1 ①他穿戴整齐地去餐厅吃饭,表现出对别人的尊重;②他的手稿像艺术品,表现出他严谨的科学态度;③他在中国的学习成绩和他在美国的学习工作情况。表现出他的勤奋和认真。 2 写他的读书成绩,是为了与他后来的成就作比较,说明他是靠自己的勤奋刻苦而成功的。 3 示例一:运用小中见大的手法。选文中写的都是有关钱学森的小事,但从小的方面,表现出了人物的崇高境界。 示例二: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选文既有对钱学森的直接描写,还有多处间接描写,如别人的话、别人的看法和回忆等,表现他的学习和工作情况,这样更真实,更有说服力。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丰富了叙述的内容,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 4 示例: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最值得我们学习。他放弃了在美国的优厚的工作、生活条件,坚持回国,为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说他的科学严谨精神、勤奋精神、不计个人得失精神等都可。)
《 温馨》阅读 1 一共写了五件事。①“我”在胡同口迎母亲回家,看到她的古怪身影时感受到的温馨;②“我”从母亲为儿女们编小动物时的微笑中感受到温馨;③“我”连夜为家人劳动,从家人眼里感受到温馨;④“我”给母亲钱,从她的泪花中感受到温馨;⑤“我”躺在临终的父亲的身边,握紧父亲的手,在父子谈话中,感受到温馨。2 A句赏析示例: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严寒中母亲的形象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突出母亲的艰辛,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B句赏析示例: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感动”比做“火苗”,把“快乐”比做“劈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给家人带来的快乐,和自己所感受到的家的温馨。3 ①按照时间顺序。写“从小学二三年级起”到“如今”所感受到的温馨;②内容上有别人给“我”带来的温馨,也有自己给别人付出,从别人眼里感受到的温馨。 4 围绕“温馨”并列写出令自己感动的五件事,在每写完一件事后,用几乎相同的句式对事情进行总结深化。 5 在本文中,“温馨”主要包含了家庭的温暖、真挚的亲情,在困境中一家人相守相依相互安慰的美好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