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庄10年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wei5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年前,《新西部》创刊号(2000年8月出版)发表了一篇名为《走进马庄》的报道,曾经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一场大张旗鼓的小城镇实验运动,一度使偏居成阳市区边缘地带的马庄镇成了远近闻名的“红灯区”,来自四面八方的坐台小姐,涌进这里大大小小100多家歌舞厅。有人曾戏谑地说,这里没招来“凤凰”,却招来了“鸡”。
  10年时间一晃而过,当记者再次走进这个被称为威阳“后花园”的地方,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2010年7月29曰,农历六月十八,是成阳市秦都区马庄镇逢集的日子。
  尽管关中地区已持续数日高温天气,但马庄镇仍然是一派繁忙热闹的景象。西街五颜六色的凉棚下,小吃摊点像长龙一样一字儿排开,炸油糕、凉粽子、臊子面、搅团、鱼鱼、凉粉、凉皮等,应有尽有。十字路口,西瓜、甜瓜、桃子、葡萄等各种新鲜水果琳琅满目。南北街道,一条乡间公路穿街而过,烈日下,几个出租车司机正在大声吆喝:“咸阳,两块,差一位了。”
  其实,记者是怀着好奇的心态走进马庄的。10年前,《新西部》第一次关注马庄时,这里曾经是在民间被传得神乎其神的“红灯区”。10年后的今天,马庄又会是幅怎样的景象?
  
  寻找“红灯区”
  
  “没有了,早没有了。一家都没有了。”
  赵文革是马庄村14组村民,今年44岁,很健谈。说起10年前的马庄,赵文革一下子起了兴头:“这你问我就行了,太熟悉了,我是亲身经历过的。”
  据赵文革回忆,马庄街道改造之前,路很窄,很难走,“尽管这样,但那时很热闹,外地人来的很多,就这么大点地方,最多时歌舞厅就开了160多家。你看前边那家诊所过去就是一家歌厅。西街最多,往内走几乎一家挨着一家。东街和南街都有,靠路边的房子差不多都开成歌厅了,现在供销社那里是东街歌舞厅最集中的地方。”赵文革指着街道上空的电线给记者说:“看到上面的灯头了吗7过去那上面挂的都是红色灯泡,一到晚上灯全亮了,整个街道成了名副其实的‘红灯区’。”
  “你们这房子开过歌厅吗?”记者问。
  “十字路口的房子基本上都没有开过歌舞厅,那时候这里正在拆迁改造,房子建得晚,没跟上。”赵文革说,“等房子盖起来以后,国家就不让搞了,生意马上就不行了,街上人也少了。”
  赵文革的母亲杨大妈已经86岁,是马庄街道上最年长的商户代表。2000年拆迁改造时,她家的宅子成了临街的门面房,因为道路拓宽,宅基的位置和面积都发生了变化,为此他们家还打了几年官司。
  其实,赵文革提供的信息并不准确,与他住对门的王望社告诉记者,马庄镇还有一家歌舞厅,“听说介村的高高在北十字那里新开了一家,每天晚上都有人来跳舞。不过这是大众舞厅,和以前不同。”
  北十字是马庄新建的一个商业中心,距镇中心的十字路口有五、六百米远,地方很宽敞,但人并不多。记者很容易就找到了王望社所说的歌舞厅。
  眼前的歌舞厅与记者的想象实在有太大的差距。从远处看,歌舞厅更像是个车库,或者工棚。走近了才会发现,两扇蓝色卷闸门中间有个用彩灯组成的一个大大的”舞”字。
  这家舞厅的老板是个58岁的农民,叫郑志高,“高高”是他的小名。
  郑志高是距马庄街道两公里的西介村人,来镇上已经四、五年了。在马庄,他也算是一大能人,前些年主要在外面做牛羊肉生意,后来在当地搞果品批发、开饭店。他告诉记者,北十字街口路东那家三层楼的饭馆就是他买下的,过去一直是自己在经营,去年被村上选为村委会主任后,事情多了,顾不上,就租给别人了。
  说起开歌舞厅,郑志高的理由很简单,“别人找我,说这里有块地闲着,问我用不用。我也不知道干啥好,儿子说还不如开个舞厅,也投资不了多少钱,总比闲着好。”
  郑志高打开卷闸门旁边的一扇大铁门,带记者走进了他的歌舞厅。他介绍说,原来铁门里边是个大院子,舞厅就在这个院子里,他一家也住在这里。舞厅很宽敞,足有300平方米,虽然设施很简单,但灯光、音响、吧台、沙发,还是一应俱全。
  郑志高说,舞厅开了一年多,生意还算不错,“这地方人不少,别看白天人不多,到了晚上可热闹了。因为这个地方很开阔,方便停车,因此饭店生意也不错,晚上门口还有卖烧烤的。”
  “除了跳舞还有别的活动吗?”记者随意问了一句。
  “我这里除了跳舞,再没有别的。没有赌博、耍钱和乌七八糟的事。”老郑挺严肃地说,“来的都是熟人,有镇子上的,有附近村子里的,大家都认识,每天晚上吃完饭,到这里来跳跳舞,活动活动,慢慢就成了习惯,许多人天天都来。”
  老郑说,他也不指望靠这营生,主要是给老婆找个事儿干,”总比整天打麻将要好”。
  
  小城镇实验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马庄其实是成阳有名的古镇。
  据马庄镇人大主任张秦介绍,马庄是清末大儒刘古愚的故里。刘古愚曾因支持戊成变法,而与康有为并称为“南康北刘”。他的三个学生于右任、张季鸾、李仪祉名扬天下,再传弟子中也出了习仲勋、吴宓、杨钟键等政界和学界名人。在距马庄村两公里的天阁村,有刘古愚的故居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古愚中学。
  马庄还是历史上较早形成的农村集镇。1998年,在马庄街道扩建中,曾发现一块清朝乾隆年间的石碑,碑文中有“招商之地,聚货之所”几个字。据碑文记载,在明朝马庄就已形成较大规模的农村集市,后兴盛于清,一直延续至今,应该说有400多年历史了。现在,马庄仍依旧习,农历逢一、五、八为集,邻近的渭城区、礼泉、兴平等地的人都经常到这里赶集。
  10多年前,马庄因在陕西率先设立“小城镇实验区”而再次闻名遐迩。为了吸引省内外的客商和投资,有关方面专门制定出了“马庄小城镇试验区七项优惠政策”,秦都区委、区政府授权马庄镇代理审批办理商户入驻的一切手续。
  马庄小城镇实验提出的口号是“一年建成成阳后花园,两年创建西北明星镇”。与此同时,马庄镇在没要一分钱财政补贴的情况下,大张旗鼓地开始实施小城镇拆迁改建工程。短短两三年工夫,马庄的小城镇试验区初见成效,经济高速发展,省内外的客商蜂涌而至。
  马庄实验很快引起众多媒体的关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陕西日报》等都对此进行过报道。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还专门组织课题小组,深入马庄调查研究。
  但是,在媒体上出名的马庄,在民间的名头也越来越大。不过,这样的名头却是用100多家歌舞厅换来的。
  据说,许多来到马庄的投资者都选择了在当时“投资少,见效快,争议大”的歌舞厅项目,加之当地政府“鼓励试,允许看,不争论”的政策导向,使得远离都市的马庄镇一下子冒出了100多家歌舞厅,来自各地的坐台小姐,成为马庄镇一道特殊的风景线。赵文革回忆说,只有3 万常住人口的马庄镇,流动人口最多时每日高达两万余人,马庄的群众私下里都将“小城镇实验区”称之为“红灯区”。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不少马庄人都对这场多年前的小城镇试验运动持否定态度。”我们的隔壁,东边西边当时都是歌厅,对面的镇政府把自己的办公楼也租出去开成了歌厅,当初的定位就有问题,什么要建成阳的后花园。”在马庄镇开烟酒店的林先生告诉记者,“马庄只是个镇点,能有多少客流量?这里要什么没什么,只能搞些乌七八糟的事情,这本身就不是啥正经营生,也不符合国家的政策。”
  林先生的爱人说:“当时要是搞成洗脚屋就好了,现在成阳的足浴已经很有名气了。或者像别的地方那样搞农家乐,这样到周末城里人才愿意来。像以前那样外地的女子一窝蜂似地都跑来了,肯定不行。”
  一位姓张的出租车司机的话,或许能代表很多马庄人的观点,他说:“也许当初的领导仅仅是想吸引更多的客商和投资者,带动马庄经济的发展,没想到最后成了‘红灯区’,断送了马庄的大好形势。我们马庄是成也‘红灯区’,败也‘红灯区’,再也没有那么好的机会了。”
  不过,对马庄的一些年轻人来说,十几年前那场改革或者试验只是一个传说而已。在北街一家手机维修店里,记者指着10年前《新西部》刊登的一幅照片问23岁的店主小李:“认得这是什么地方吗?”那幅照片是当时马庄一家歌厅的外景。小李摇了摇头,说:“没印象。那时候我们都太小了,才十一、二岁。”
  
  张立勇的印记
  
  对于这次小城镇实验,现任马庄镇党委书记董小社却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当初的试验区建设,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功不可没的。
  董小社说,正是那次大张旗鼓的拆迁改造工程,为马庄的小城镇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比如道路修通了,街道拓宽了,街道两旁的房屋盖起来了,现在的主要街道就是在那个时候修建的。
  “更重要的是,那次大胆实验让马庄人在观念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董小社将其总结为“三敢精神”,即敢于面向市场、敢于从事贸易、敢于创新。”那时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地投资者,应接不暇的马庄人较早地了解和接触到了外面的世界,转变了传统的农耕观念,意识到农村也可以从事商业、从事经营和贸易活动。他们很快就学会了和全国各地的客商打交道,现在每年都有外地的果商到马庄做生意。”
  说到马庄镇的发展,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曾经担任成阳市市长和市委书记的张立勇。
  董小社说,张立勇在成阳至少干了三件很有影响的事情,一个是发展和推广咸阳的足浴足疗产业,一个是修建成阳湖,美化和改善了咸阳市民的生活环境,第三个就是搞“马庄小城镇试验区”。“现在人们一般都不提这件事了,其实,马庄的小城镇试验区正是出自张立勇的手笔,这是他在咸阳干的第一件有影响的事情。当时他任秦都区的书记,没有他的支持,马庄是搞不起来的。”董小社说,“方案是1996年提出来的,1998年初见成效,那时候西部大开发还没有开始实施,现在看来胆子的确比较大,思维比较超前。”
  对于马庄的小城镇试验区从红红火火到悄无声息,最后无疾而终的原因,董小社说,自己并非亲历者,不好说,但他认为至少有两个教训是值得总结的:“一个是缺乏规划,或者说有规划但没按照规划执行。马庄镇当初的试点开发只能是低层次和粗放式的,对市场的布局、文化娱乐项目的引入等,都缺乏必要的规划。马庄镇底子薄,基础差,许多基本设施都跟不上,水电交通、接待能力等都成问题,这是制约马庄发展的一个硬件因素。”
  董小社总结的另一个教训是“举债开发”。他说,当时受急功近利、贪多求大决策的影响,许多项目在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仓促上马,政府的一些承诺也难以兑现,只能先欠着,这里面有欠开发商的,有欠当地群众的。“现在的镇政府还背着1000多万元的旧账,我们这届班子在去年光还账就还了100多万,在我们上任之初,遗留债务最多达1700多万元。”
  “小城镇建设的方向是对的,大势所趋,但再也不能走举债开发的老路,有些项目凭借镇上的力量是不够的。”董小社说。
  2007年,张立勇调任河南,现任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兼党组书记。尽管“马庄小城镇试验区”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搞下去,但张立勇在成阳市民中的口碑甚好,认为他是个敢想、敢干、有个性、有魄力的领导。
  当年直接领导“马庄小城镇试验区”建设的马庄镇党委书记、试验区管委会主任武生亭,现任成阳市秦都区工会主席。当记者提出采访要求时,这位曾被誉为“西北硬汉子”的改革者以身体不适为由,三缄其口,不愿多说。当时担任马庄镇镇长、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的冯建臣,现为秦都区教育局局长,对于涉及马庄的话题,他同样拒绝发表任何意见。
  
  红薯成了名片
  
  董小社是土生土长的秦都区人,言谈举止间透出一股秦人的干练与朴实。他告诉记者,马庄新一轮的小城镇建设已经拉开序幕。
  在秦都区的9街(街道办事处)3镇中,马庄镇属于自然条件比较差、地理位置比较偏远、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马庄镇位于秦都区最北端,而且在塬上,除了农业,再没有别的主导产业,几乎没有工业,可以利用的资源很有限。”但是,董小社同时指出,现在的马庄已经显现出自身的优势。“福(州)银(川)高速公路和即将建成的成(阳)旬(邑)高速公路的咸阳出口都在马庄镇,而且马庄距咸阳国际机场也仅5.2公里。”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马庄镇东街向东一路延伸,已与一公里外的福(州)银(川)高速公路威阳西出口相接,马庄镇政府及工商、税务、派出所、供销社、地段医院、马庄中学等机关事业单位,大部分都在这条街道上。
  从镇中心的十字路口到镇政府这一段街道,正在铺设下水管道,大半条街上堆满了黄土。据董小社介绍,今年镇上小城镇建设不仅要解决街区主要路段的灯光照明、水电畅通,道路拓宽改造,还要对街容街貌进行绿化美化,移植景观花木,让大树进镇,临街立面墙壁统一粉刷,街面的户外广告统一设计制作。“咸阳市的主管市长、秦都区的城建局局长对马庄镇的基础设施建设都非常重视。今年10月份,我们将接受市上的检查。”董小社说。
  马庄镇党政办公楼建设也是马庄小城镇建设的组成部分。记者注意到,镇政府的院子内是一大片空地,只有临街的一幢两层砖混结构的办公楼还有人办公,镇上的党政办公机构多数临时在外面租房办公,书记、镇长办公室也是临时租用当地的民房。在董小社的办公室里,有一幅新建党政办公楼的效果图,这座主体结构为五层的办公大楼建成后,将成为马庄镇的最高建筑。
  随着基础设施条件的逐渐改善,如今的马庄正在重新赢得投资者的目光。董小社向记者透露,一个占地5000余亩的食品、医药工业园区将落户马庄,投资者看中的正是马庄镇靠近机场、又有高速公路连接的优势。“这个工业园区建成后,将改变马庄镇传统的产业结构,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董小社承认,新农村建设过去一直是马庄的薄弱环节。“马庄是个传统的农业地区,农村人口占绝对多数。因此,我们立足实际,从重点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入手,大力培育和推广优质高效农产品,效果显著。”
  “莽原红”是马庄近年来推出的一个优质红薯产品,经过试验和推广,非常受市场欢迎,已经成为马庄的一张新名片。董小社说,“莽原红”销路很好,远销到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今年全镇5万多亩耕地已经推广种植了1万多亩‘莽原红’。目前镇上正在着手申请‘莽原红’原产地商标注册。”
  10多年间,马庄一直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寻找着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虽然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甚至走过一段弯路,但是,马庄人似乎从来没有想到过放弃。“城镇化是未来农村发展的方向。是大势所趋,也一直是马庄的重点工作。未来的马庄镇将是一个交通便捷、充满商机的现代农村小城镇。”董小社充满自信地对记者说。
其他文献
提起历史上的鲁班,大家都知道他不仅是能工巧匠,亦有很多发明创造,世代工匠才敬之为神。  如今,在陕西延长油田瓦窑堡采油厂也有一位善于发明创新的“活鲁班”,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任成林。  已年过五旬的任成林是土生土长的陕北人。1976年,他高中毕业后,以知青身份在县城向东20公里的一个村子与黄土地打了四年交道。1980年12月,他被招工安排到陕西最大的企业——延长油矿勘探队,从此便在这片荒凉贫瘠的黄土
期刊
与《新西部》结缘非常偶然。  当时,我还在榆林的一家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任办公室主任,单位总得订一些党报党刊和专业类的杂志,也许是因为单位员工多数是专业技术人员,各个办公室放着的报纸杂志全成了摆设。  我是个极喜欢读各类文字的人,那时已经从看《小说月报》、《收获》这类的纯文学读品转移到看《南方周末》这类报纸上来。不得不承认,榆林的确还是闭塞了些,这张先锋批判性的报纸极少有人知道,难以买到的。  一日去
期刊
《新西部》创刊10周年特别策划之一    因为新的西部,便有了《新西部》。  与西部大开发一样,《新西部》也已走过整整10年的历程。虽然牙牙学语时步履蹒跚过,虽然青涩年少时彷徨迷茫过,但是,经过了lO年的磨练,《新西部》还是长大了许多。  10年的时间,120本《新西部》,记录了整个西部变新变美变强的辉煌历史,也记录了西部人战胜贫穷、走向富裕的壮美篇章。这是《新西部》的责任,更是《新匪部》的荣耀。
期刊
人类生存的地球,在这个原本寻常的年份,因为极端气候频频降临,变得极不寻常。  中国也不例外。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一边是高温炙烤,一边却是大雨滂沱,由此引发的干旱、洪涝、泥石流等灾害,一次又一次地将不同地方的无辜百姓裹挟其中,使成百上千个生命因此突然凋零。发生在8月7日晚上的甘肃舟曲泥石流,更是成为目前为止印证这一现象的近乎极端的事件。一位网友如此感叹,“我才活了20多年,怎么就遇到了这么多超百
期刊
全国有10万多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随时都有发生灾害的可能。这是国土资源部的预测。  估计很多人和我样,想弄清到底是哪10万多处,自己所在的城市有没有,但国土资源部的网站没有。查询的结果,倒发现这数据原来早就有了。2008年9月,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就已发布了类似的数据,而且数据更精确,10.4万处,涉及700个县(市)的208万平方公里。据说,这项工作自1999年开始试点进行,历时10年。  中国地质
期刊
在韩城市医疗卫生系统,提起孙民海这个名子,没有人不知道,20多年来,他就像一颗永不生锈的镙丝钉,放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他从医和进入领导岗位许多年,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过人的胆识,曾拯救了两个濒临倒闭的医院,使其起死回生,又把一个两年曾换过三任院长,欠债170多万元的市人民医院,变为韩塬大地上的一所现代化医院,为韩城市人民医院的生存,改革和发展书写了一部辉煌的历史。他用一股永不服输的执着精神,在
期刊
乳业再起风波。  近期颁布的新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中,蛋白质含量、菌落总数等细分指标均低于1986年的国标,有舆论惊呼“一夜退回25年前”。卫生部有关负责人对此的回应颇值得玩味——此国标“符合中国国情”。  尽管卫生部对此“国情”的解释是指我国的产业实际,但如此习惯性地就拿“国情”来做借口的思维,不免让人心忧。  因为,我想到了三聚氰胺。这次新国标中,明确规定禁止添加三聚氯胺。三鹿“毒奶粉”事发之时,
期刊
他从地质勘探一线生产岗位上走来。19年过去了,他从一名煤炭工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到生产一线钻井队的钻工、钻工班长、技术员、钻井队钻机机长;从一名普通工人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到公司党总支副书记、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从茫茫沙漠,到人烟稀少的戈壁滩;从绵延不断的丛山峻岭,到汹涌波涛的万里长江,到处都留下了他奋斗的足迹,他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和实际行动,实践着他踏踏实实工作,清清白白做人的人
期刊
曾经推出过“国人震撼、世界称奇”口号的西安曲江新区,前段时间被媒体、专家和网民质疑了好一阵子。所谓“斥资120亿元装修西安城墙”也作为由头引起争议,惹得西安城墙管委会在报纸上发表“严正声明”辟谣。  老家在曲江南畔的塬上,进城总要经过曲江。日积月累,道听途说,鸿沟岸边的寒窑、西曲与羊头镇之间的秦二世墓、北池头村南的红孩儿坟,每处都有说不完的传奇故事。在曲江池村的街道沉入南湖之前的几十年间,这里几乎
期刊
在重庆采访时,有人对记者建议说:你们应该采访一下王川平,他是一个传奇式人物。  1978年,当王川平拿到山东大学考古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时,他对旁边的一个人说了这样一句看似狂妄的话:“10年后,拿着我的成果到中南海去汇报。”  1982年,王川平走出大学校门,到重庆市博物馆工作。多年之后,他成了馆长。  三峡工程上马前,王川平受命负责领导三峡库区文物的抢救性发掘工作。那段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90多支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