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能够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升课堂教学的生命价值。在此基础上,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去考虑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以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为依据,围绕教学内容,并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理解、掌握和发展确定教学目标,同时还要考虑具有检测教学目标达成的可操作性。以《测量》中的例1为例,我制定这样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2.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在这一目标指引下,教学中就会通过让学生用尺去测量各种物体来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为帮助学生建立掌握1毫米的长度观念,教学时就会引入更多的生活用品。
二、提高教材处理的有效性
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是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关键。
(一)用好教材中的主题图
教材安排什么样的主题图,怎样合理地呈现主题情境都是教材编写专家们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的。教师首先应该尊重教材,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教材的编排意图。
例如,在教学“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这一内容时,教材呈现的主题图是一个搬牛奶的现实情境,这一主题情境取材于实际生活,问题的呈现方式是生活化的,通过让学生思考“够不够”,体会要先算出10箱有多少瓶。这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作用的。更重要的是,主题图的设计提示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自主探索计算12×10的方法。
(二)重新组合教材内容
教材是落实教学目标,实现教学计划的载体,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但教材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不能“以本为本”来处理教材,在知识更新的年代,任何教材都存在不能及时适应时代和学生需要的情况,所以我们不能把教材当圣经,而应该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教学内容,重组教材,从而提高教材处理的有效性。
比如,教材中“9加几、8加几和7加几”这些计算内容安排两节新课教学和一节练习课。根据学生的学前情况以及按教材课时教学的实际效果,发现学生在三节课中对这些题的计算方法只是一知半解,练习时出现计算速度慢、错误率高的情况,这说明学生掌握这些计算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不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后面的减法计算。这时我们可以把“9加几、8加几、7加几”的计算内容分为算法研究和活动应用两大板块来进行教学。在第一、二两堂课中集中研究加法计算的各种算法,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并从中总结出一些方法、规律。活动应适当增加一些练习课,让学生在活动、游戏中进行计算训练。
三、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比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当学生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后,我提出“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百分数与以前学习过的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你能谈谈自己的认识吗?”这样的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经过思考交流后踊跃发言:有的说百分数是一个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有的说百分数的读法与分数相同,但写法不同,百分数的分母用“%”来表示,先写分子,然后在分子后面写“%”;有一位学生还非常准确地描述了两者的本质区别: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不带计量单位,但又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能带计量单位;百分数只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不能带计量单位。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知识结构,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引导迁移,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由此可见,好的教学活动应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能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
(二)能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交流。
(三)能抓住学生的错误理解,引导学生开展自我反省,促进学生正确理解所学知识。
(四)在师生相互交流、学生相互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共同提高,共同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强调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合作学习是提供给学生参与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环境。同时,也是学习相长,共同提高的一个有效措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要体现以下五个方面:
(一)促进学生个体思维的发展。合作学习不是教学的目的,其真正的目的是通过合作学习这种形式,让学生之间能够进行思维的碰撞,促进学生个体思维的发展。
(二)增进学生间合作交流的氛围形成,达到一种学习相长、共同提高的学习效果。
(三)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这种学习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听取他人的意见,并有所反思。
(四)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的小组合作学习应有明确的目的,所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五)教师能针对性地深入小组参与讨论,并对困难小组适时点拨、启发,调动该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五、提高处理生成问题的有效性
例如,我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当按照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时,发现学生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于是,我果断地将原先设计的小步子的提问调整为开放性的问题:“关于人民币你们知道些什么?说给大家听听。”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启发,不仅大致涵盖了教科书中的知识点,而且还生成了许多新的课程内容。像有的学生说,5角、1元人民币上还画有桂林山水、三峡风光等我们国家风景很美的地方;有的说,拿一张人民币对着光可看到藏在里面的万里长城,那是防止坏人伪造人民币使用的标志等等。这样教学,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引发群体的思想碰撞,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学生学到的知识是活的,富有生命灵性,真正形成一个动态的、生成的、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责编黄桂坚)
一、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以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为依据,围绕教学内容,并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理解、掌握和发展确定教学目标,同时还要考虑具有检测教学目标达成的可操作性。以《测量》中的例1为例,我制定这样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2.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在这一目标指引下,教学中就会通过让学生用尺去测量各种物体来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为帮助学生建立掌握1毫米的长度观念,教学时就会引入更多的生活用品。
二、提高教材处理的有效性
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是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关键。
(一)用好教材中的主题图
教材安排什么样的主题图,怎样合理地呈现主题情境都是教材编写专家们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的。教师首先应该尊重教材,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教材的编排意图。
例如,在教学“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这一内容时,教材呈现的主题图是一个搬牛奶的现实情境,这一主题情境取材于实际生活,问题的呈现方式是生活化的,通过让学生思考“够不够”,体会要先算出10箱有多少瓶。这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作用的。更重要的是,主题图的设计提示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自主探索计算12×10的方法。
(二)重新组合教材内容
教材是落实教学目标,实现教学计划的载体,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但教材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不能“以本为本”来处理教材,在知识更新的年代,任何教材都存在不能及时适应时代和学生需要的情况,所以我们不能把教材当圣经,而应该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教学内容,重组教材,从而提高教材处理的有效性。
比如,教材中“9加几、8加几和7加几”这些计算内容安排两节新课教学和一节练习课。根据学生的学前情况以及按教材课时教学的实际效果,发现学生在三节课中对这些题的计算方法只是一知半解,练习时出现计算速度慢、错误率高的情况,这说明学生掌握这些计算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不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后面的减法计算。这时我们可以把“9加几、8加几、7加几”的计算内容分为算法研究和活动应用两大板块来进行教学。在第一、二两堂课中集中研究加法计算的各种算法,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并从中总结出一些方法、规律。活动应适当增加一些练习课,让学生在活动、游戏中进行计算训练。
三、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比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当学生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后,我提出“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百分数与以前学习过的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你能谈谈自己的认识吗?”这样的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经过思考交流后踊跃发言:有的说百分数是一个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有的说百分数的读法与分数相同,但写法不同,百分数的分母用“%”来表示,先写分子,然后在分子后面写“%”;有一位学生还非常准确地描述了两者的本质区别: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不带计量单位,但又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能带计量单位;百分数只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不能带计量单位。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知识结构,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引导迁移,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由此可见,好的教学活动应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能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
(二)能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交流。
(三)能抓住学生的错误理解,引导学生开展自我反省,促进学生正确理解所学知识。
(四)在师生相互交流、学生相互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共同提高,共同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强调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合作学习是提供给学生参与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环境。同时,也是学习相长,共同提高的一个有效措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要体现以下五个方面:
(一)促进学生个体思维的发展。合作学习不是教学的目的,其真正的目的是通过合作学习这种形式,让学生之间能够进行思维的碰撞,促进学生个体思维的发展。
(二)增进学生间合作交流的氛围形成,达到一种学习相长、共同提高的学习效果。
(三)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这种学习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听取他人的意见,并有所反思。
(四)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的小组合作学习应有明确的目的,所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五)教师能针对性地深入小组参与讨论,并对困难小组适时点拨、启发,调动该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五、提高处理生成问题的有效性
例如,我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当按照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时,发现学生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于是,我果断地将原先设计的小步子的提问调整为开放性的问题:“关于人民币你们知道些什么?说给大家听听。”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启发,不仅大致涵盖了教科书中的知识点,而且还生成了许多新的课程内容。像有的学生说,5角、1元人民币上还画有桂林山水、三峡风光等我们国家风景很美的地方;有的说,拿一张人民币对着光可看到藏在里面的万里长城,那是防止坏人伪造人民币使用的标志等等。这样教学,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引发群体的思想碰撞,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学生学到的知识是活的,富有生命灵性,真正形成一个动态的、生成的、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责编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