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立面材质角度出发,以长春市南广场历史街区为例,通过走访调研分析,论述建筑立面材质的重要价值,指出在当前的历史街区保护进程中忽视材质保护的现象,提出相应的保护建议。
关键词:历史街区;建筑保护;立面材质
与一些历史悠久的古城不同,长春市是一座仅有200多年历史的年轻城市。在过去殖民与侵略的历史背景下,它的近代城市风貌和建筑样式在国内近代城市中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图1)作为长春历史上第一块运用现代规划理念和手法进行规划和建设的现代城区,是长春历史上商贸、居住的繁盛之地,也是“满铁附属地”长春段保存最完整的区域。在该历史街区中有大量丰富的历史建筑,是展现长春城市历史风貌的代表地段。
2010年,长春市确立了包括南广场历史街区在内的六条历史文化街区。同时,结合重要历史建筑的保护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条例,以加大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的维护和保护力度。但是,笔者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当下历史街区的保护中存在着保护表象化,忽视立面材质保护的问题。因此,笔者以南广场历史街区为例,指出色彩乱用、廉价涂料或人造材料覆盖原建筑立面等使得不少具有年代特征的优质近代历史建筑的原真性与历史场所感遭到严重破坏的现象,分析在当前的历史街区保护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建议,希望可以完善今后的历史街区保护。
1 历史街区中建筑立面材质的保护价值
因为地理与自然环境的不同,每个地区会形成与环境相适应的独特社会风俗、生产生活方式,这些生产生活方式长期积累就成就了特有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与历史的大背景相结合便形成了每个城市都自己独特的发展过程,而过程中留下的记忆都会通过城市的建造生动的反映出来。建筑的平面指向空间,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只有身在其中的使用者能够感受,但立面是外向的,它是大部分人感受建筑的第一步,也是大多数人对建筑最直观的印象,更是其所在空间环境的重要视觉表现。
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立面材质是一本记忆的日记,体现着历史特定的历史时期建筑建造中材料使用、色彩、样式选择和搭配等特性,随着时间的流逝,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形态和美的沉淀。对于历史街区来讲,保护的误区和漏洞,也往往最先从建筑立面材质上反应。因此,在历史街区中作为最基础和质朴的历史文化载体建筑立面材质具有历史价值、地域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美学价值等重要保护价值。
2 长春近代历史建筑立面材质的主要特征
2.1 用料特征
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涵盖了“满铁附属地”与商埠地建设时期及伪满洲国建设时期的建筑,是长春城市近代化高速发展时期的产物。在规划与建筑设计理念的多元,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的发展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建筑的形式、色彩和材质极为多样。建筑材质方面,青砖、红砖、石材、木材、铁质、钢混等相互结合,构成了形态丰富的建筑。按照其外立面处理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它们大致分成四类:直接露出建筑材料,即红砖或青砖类建筑、贴面砖类建筑、抹灰类建筑、涂料类建筑。
2.2 肌理特征
长春近代历史建筑所使用的建造砖和饰面砖尺寸通常较小,质感粗糙。饰面砖常见为窄条形,表面在烧制过程中自然或人为加工产生粗糙质感或特殊纹理,有非常好的肌理感。肌理大致可分为光滑纹理面、竖向凹痕纹理面、不规则纹理几种形式。在施工中,面砖贴在墙上后会再用水冲洗,使砖缝中的水泥凹入,形成丰富的阴影变化,小面砖因工艺水平产生的尺差过大问题也同时得到了解决。此外,转角处的砖直接加工成转角形式也使得转角处肌理更为细腻(图2)。最终建筑整体形成丰富有层次的外立面肌理。因此,长春近代建筑历史建筑无论近距离感受材质自身质感,还是远距离欣赏建筑整体肌理都可以让观者感觉到亲切与原始的美,渗透出较为浓郁的历史底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3 色彩特征
就自身固有色彩来讲,无论清水砖墙、自然石墙、砂浆抹面或饰面砖墙,材质整体感觉一般都较为朴素,色彩都淡雅真实,体现了原真、自然、淳朴的特征。并且,因为制造工艺不高,建筑外饰面材料在烧制过程中会产生一定范围的色差。当这种色差体现在建筑上,会使立面颜色丰富而有变化,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此外,近代建筑立面质感总体较为粗糙,基于材料肌理对色彩的影响,这种富有层次的质感可以增强人们对建筑色彩的感知。
3 当前保护存在的问题
随着保护工作的进行,不少重要历史建筑得到了整体保护性的修葺与更新。但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一进程中因为各方面原因存在一定急功近利,求速度不求质量等现象,导致作为建筑所需保护面积最大的立面材质似乎处于弱势的位置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3.1 建筑自然老化修护不及时
建筑如同有机生命体一般,具有不同的阶段,会经历出生、发育、发展、衰落的自然老化过程。经过漫长时间的洗礼,近代历史建筑都进入了衰落的过程。在调研中可以看到许多建筑外饰砖产生脱落(图3),而没有得到及时的修复。历史的痕迹是不可模仿与复制,历史街区中斑驳朴素的建筑立面具有浓郁的历史特征,有很明显的历史价值。在建筑老化之前或是老化初期进行合理的预防维护和保护,会自然延缓建筑老化的速度与破坏程度。
3.2 材质色彩的随意更改
涂料类装修是最常见的墙面维护方式,主要是在历史建筑表面上抹灰后再喷、刷涂料层。当下大部分建筑涂料的选择明显是没有考虑之前建筑的色彩情况而随意进行的,更有些极为媚俗鲜艳,与历史建筑柔和淡雅的色彩形成强烈对比,使建筑原有的整体风貌严重失真,甚至有些卡通化了。并且,当前使用的涂料多廉价性能低,一般两三年就出现老化现象,还因尘土堆积而显得脏旧不堪,进一步影响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
3.3 单纯的色彩模仿
不同的材料和工艺使建筑表皮具有不同的肌理效果。与当代建筑所大量充斥着鲜艳涂料的墙面和表面光滑如新的饰面砖、板材墙面或玻璃幕墙相比,长春近代建筑立面材质的质感较为粗糙,色彩具有细腻丰富多层次的特点,体现了原真自然淳朴的效果,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绝非现在饰面砖贴面和涂料勾画的仿清水砖做法所能比拟的(图4)。当下这种浮于形式上的保护使整个街区的空间质感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3.4 整体性保护的意识不强
随着对历史建筑与历史街区保护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升,各地政府都积极出台保护方案并采取行动开展保护活动。但似乎保护工作往往只着力用在重要的历史建筑上而非区域环境整体。建筑自身保护的同时还要注意与周围新建筑的关系,尽量使旧建筑保持其空间环境的完整性才能达到保护的效果。否则修复一新的重要历史建筑在陈旧、杂乱的环境之中展现不出应有的感染力,保护工作达不到预期效果。
4 保护措施建议
4.1 全面系6统的普查、建立专门档案
对于长春近代历史建筑立面材质现状特征的研究,目前仅停留在对某些有特色单体建筑的简单记录和描述上,并不系统全面。保护实施前期的重要工作,应首先对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建筑进行科学、详细的调研,梳理其现况,并结合史料建立专门的名录档案,使保护工作做到有理有据可依。
4.2 采用科学的修复体系
不同的建筑立面材质的各方面属性是不同的,所以对不同历史材质的外墙的保护,以及对已被破坏表皮建筑的恢复往往不应使用单一方法,而应根据具体需求采用综合的手段科学、系统的进行保护与修复。
4.3 树立整体保护理念
单独的历史建筑是只能代表自己的“点”,只有当建筑聚集在一起,“点”连成“片”才能谈“风貌”一词。历史街区中的非重点历史保护建筑也是历史建筑,也拥有历史风貌的感召力。因此,历史街区的保护应该是整体的保护而不是只关注单独突出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工作。
4.4 对施工人员进行意识与技术培养
施工人员的意识与技术水平不高也是导致现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出现工程质量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历史建筑立面材质的修复是一份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应该由接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团队来进行,才能达到好的预期效果。
4.5 制度上不断给予保护和约束
将对建筑立面材质的保护纳入各种保护的规章和条款中,给予保护工作的开展以坚强后盾,是有效而直接的可操作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规章制度不可以一成不变,应该在研究论证和长期实践过程中不断吸取经验对规章制度进行完善,才能对建筑立面材质保护做出具体和有效的引导。
4.6 在新材料中寻求材质延续方案
旧的原始建筑材料是建筑原真性最直观的载体,但其可能已经不再生产、性能也已不适合当下的建造与保护条件。此时,就应该与时俱进与新材料以及先进的生产工艺相结合,以建筑独特的历史特色为依据,寻求物理属性更好且外在色彩与肌理特征合理的材料延续方案。
5 结语
今日城市从历史中生长、发展而来,未来的城市特色又要由今天来延伸。历史建筑立面材质作为传达历史信息的重要组成,是产生地域性场所感的源头之一。我们应该正视其重要的保护的意义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结合地域自然条件和当地建筑文化总结得出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的建筑材质保护修复的理论和方法,使其不断完善,实施更合理的保护以便更好地传承城市文脉。
参考文献:
[1] 于维联,李之吉.长春近代建筑[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
[2] 金春燕,赵要伟,翟剑辉.历史文化街区之“街道美学”初探——以长春市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 文集[C] . 2011: 7966-7976.
[3] 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莫畏(1967—),女,吉林吉林人,吉林建筑大学教授,研究方向:近代建筑史及城市规划史,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建筑美学,城市建筑与景观。
李慧妮,吉林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历史街区;建筑保护;立面材质
与一些历史悠久的古城不同,长春市是一座仅有200多年历史的年轻城市。在过去殖民与侵略的历史背景下,它的近代城市风貌和建筑样式在国内近代城市中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图1)作为长春历史上第一块运用现代规划理念和手法进行规划和建设的现代城区,是长春历史上商贸、居住的繁盛之地,也是“满铁附属地”长春段保存最完整的区域。在该历史街区中有大量丰富的历史建筑,是展现长春城市历史风貌的代表地段。
2010年,长春市确立了包括南广场历史街区在内的六条历史文化街区。同时,结合重要历史建筑的保护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条例,以加大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的维护和保护力度。但是,笔者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当下历史街区的保护中存在着保护表象化,忽视立面材质保护的问题。因此,笔者以南广场历史街区为例,指出色彩乱用、廉价涂料或人造材料覆盖原建筑立面等使得不少具有年代特征的优质近代历史建筑的原真性与历史场所感遭到严重破坏的现象,分析在当前的历史街区保护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建议,希望可以完善今后的历史街区保护。
1 历史街区中建筑立面材质的保护价值
因为地理与自然环境的不同,每个地区会形成与环境相适应的独特社会风俗、生产生活方式,这些生产生活方式长期积累就成就了特有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与历史的大背景相结合便形成了每个城市都自己独特的发展过程,而过程中留下的记忆都会通过城市的建造生动的反映出来。建筑的平面指向空间,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只有身在其中的使用者能够感受,但立面是外向的,它是大部分人感受建筑的第一步,也是大多数人对建筑最直观的印象,更是其所在空间环境的重要视觉表现。
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立面材质是一本记忆的日记,体现着历史特定的历史时期建筑建造中材料使用、色彩、样式选择和搭配等特性,随着时间的流逝,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形态和美的沉淀。对于历史街区来讲,保护的误区和漏洞,也往往最先从建筑立面材质上反应。因此,在历史街区中作为最基础和质朴的历史文化载体建筑立面材质具有历史价值、地域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美学价值等重要保护价值。
2 长春近代历史建筑立面材质的主要特征
2.1 用料特征
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涵盖了“满铁附属地”与商埠地建设时期及伪满洲国建设时期的建筑,是长春城市近代化高速发展时期的产物。在规划与建筑设计理念的多元,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的发展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建筑的形式、色彩和材质极为多样。建筑材质方面,青砖、红砖、石材、木材、铁质、钢混等相互结合,构成了形态丰富的建筑。按照其外立面处理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它们大致分成四类:直接露出建筑材料,即红砖或青砖类建筑、贴面砖类建筑、抹灰类建筑、涂料类建筑。
2.2 肌理特征
长春近代历史建筑所使用的建造砖和饰面砖尺寸通常较小,质感粗糙。饰面砖常见为窄条形,表面在烧制过程中自然或人为加工产生粗糙质感或特殊纹理,有非常好的肌理感。肌理大致可分为光滑纹理面、竖向凹痕纹理面、不规则纹理几种形式。在施工中,面砖贴在墙上后会再用水冲洗,使砖缝中的水泥凹入,形成丰富的阴影变化,小面砖因工艺水平产生的尺差过大问题也同时得到了解决。此外,转角处的砖直接加工成转角形式也使得转角处肌理更为细腻(图2)。最终建筑整体形成丰富有层次的外立面肌理。因此,长春近代建筑历史建筑无论近距离感受材质自身质感,还是远距离欣赏建筑整体肌理都可以让观者感觉到亲切与原始的美,渗透出较为浓郁的历史底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3 色彩特征
就自身固有色彩来讲,无论清水砖墙、自然石墙、砂浆抹面或饰面砖墙,材质整体感觉一般都较为朴素,色彩都淡雅真实,体现了原真、自然、淳朴的特征。并且,因为制造工艺不高,建筑外饰面材料在烧制过程中会产生一定范围的色差。当这种色差体现在建筑上,会使立面颜色丰富而有变化,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此外,近代建筑立面质感总体较为粗糙,基于材料肌理对色彩的影响,这种富有层次的质感可以增强人们对建筑色彩的感知。
3 当前保护存在的问题
随着保护工作的进行,不少重要历史建筑得到了整体保护性的修葺与更新。但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一进程中因为各方面原因存在一定急功近利,求速度不求质量等现象,导致作为建筑所需保护面积最大的立面材质似乎处于弱势的位置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3.1 建筑自然老化修护不及时
建筑如同有机生命体一般,具有不同的阶段,会经历出生、发育、发展、衰落的自然老化过程。经过漫长时间的洗礼,近代历史建筑都进入了衰落的过程。在调研中可以看到许多建筑外饰砖产生脱落(图3),而没有得到及时的修复。历史的痕迹是不可模仿与复制,历史街区中斑驳朴素的建筑立面具有浓郁的历史特征,有很明显的历史价值。在建筑老化之前或是老化初期进行合理的预防维护和保护,会自然延缓建筑老化的速度与破坏程度。
3.2 材质色彩的随意更改
涂料类装修是最常见的墙面维护方式,主要是在历史建筑表面上抹灰后再喷、刷涂料层。当下大部分建筑涂料的选择明显是没有考虑之前建筑的色彩情况而随意进行的,更有些极为媚俗鲜艳,与历史建筑柔和淡雅的色彩形成强烈对比,使建筑原有的整体风貌严重失真,甚至有些卡通化了。并且,当前使用的涂料多廉价性能低,一般两三年就出现老化现象,还因尘土堆积而显得脏旧不堪,进一步影响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
3.3 单纯的色彩模仿
不同的材料和工艺使建筑表皮具有不同的肌理效果。与当代建筑所大量充斥着鲜艳涂料的墙面和表面光滑如新的饰面砖、板材墙面或玻璃幕墙相比,长春近代建筑立面材质的质感较为粗糙,色彩具有细腻丰富多层次的特点,体现了原真自然淳朴的效果,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绝非现在饰面砖贴面和涂料勾画的仿清水砖做法所能比拟的(图4)。当下这种浮于形式上的保护使整个街区的空间质感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3.4 整体性保护的意识不强
随着对历史建筑与历史街区保护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升,各地政府都积极出台保护方案并采取行动开展保护活动。但似乎保护工作往往只着力用在重要的历史建筑上而非区域环境整体。建筑自身保护的同时还要注意与周围新建筑的关系,尽量使旧建筑保持其空间环境的完整性才能达到保护的效果。否则修复一新的重要历史建筑在陈旧、杂乱的环境之中展现不出应有的感染力,保护工作达不到预期效果。
4 保护措施建议
4.1 全面系6统的普查、建立专门档案
对于长春近代历史建筑立面材质现状特征的研究,目前仅停留在对某些有特色单体建筑的简单记录和描述上,并不系统全面。保护实施前期的重要工作,应首先对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建筑进行科学、详细的调研,梳理其现况,并结合史料建立专门的名录档案,使保护工作做到有理有据可依。
4.2 采用科学的修复体系
不同的建筑立面材质的各方面属性是不同的,所以对不同历史材质的外墙的保护,以及对已被破坏表皮建筑的恢复往往不应使用单一方法,而应根据具体需求采用综合的手段科学、系统的进行保护与修复。
4.3 树立整体保护理念
单独的历史建筑是只能代表自己的“点”,只有当建筑聚集在一起,“点”连成“片”才能谈“风貌”一词。历史街区中的非重点历史保护建筑也是历史建筑,也拥有历史风貌的感召力。因此,历史街区的保护应该是整体的保护而不是只关注单独突出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工作。
4.4 对施工人员进行意识与技术培养
施工人员的意识与技术水平不高也是导致现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出现工程质量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历史建筑立面材质的修复是一份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应该由接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团队来进行,才能达到好的预期效果。
4.5 制度上不断给予保护和约束
将对建筑立面材质的保护纳入各种保护的规章和条款中,给予保护工作的开展以坚强后盾,是有效而直接的可操作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规章制度不可以一成不变,应该在研究论证和长期实践过程中不断吸取经验对规章制度进行完善,才能对建筑立面材质保护做出具体和有效的引导。
4.6 在新材料中寻求材质延续方案
旧的原始建筑材料是建筑原真性最直观的载体,但其可能已经不再生产、性能也已不适合当下的建造与保护条件。此时,就应该与时俱进与新材料以及先进的生产工艺相结合,以建筑独特的历史特色为依据,寻求物理属性更好且外在色彩与肌理特征合理的材料延续方案。
5 结语
今日城市从历史中生长、发展而来,未来的城市特色又要由今天来延伸。历史建筑立面材质作为传达历史信息的重要组成,是产生地域性场所感的源头之一。我们应该正视其重要的保护的意义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结合地域自然条件和当地建筑文化总结得出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的建筑材质保护修复的理论和方法,使其不断完善,实施更合理的保护以便更好地传承城市文脉。
参考文献:
[1] 于维联,李之吉.长春近代建筑[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
[2] 金春燕,赵要伟,翟剑辉.历史文化街区之“街道美学”初探——以长春市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 文集[C] . 2011: 7966-7976.
[3] 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莫畏(1967—),女,吉林吉林人,吉林建筑大学教授,研究方向:近代建筑史及城市规划史,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建筑美学,城市建筑与景观。
李慧妮,吉林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