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部好的科技片是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二者缺一不可。缺少了艺术性,就失去了观众;缺少了实用性,就失去了创作的价值。兼顾艺术性和实用性,是制作实用技术课件的关键。近两年,我们崇义县委组织部电教中心结合本地农村产业发展实际,制作了一系列实用技术专题片。笔者全程策划了系列片的制作,在过程中对实用技术课件创作深有体会。下面就谈谈系列片中的《刺葡萄栽培技术》的创作思路,与电教同仁们相互印证。
实用技术课件的制作主题不是想出来的,而是“逼”出来的。课件选题要因应实际需求,并且要看有没有投入制作的必要,不能无的放矢,也不能重复拍摄。
市场需求是选题的风向标。2015年,崇义县把刺葡萄产业作为全县重点致富产业,在全县大规模种植。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发展的初期难以避免粗放式,相应地,技术支持就会在一段时间内相对匮乏。很多新上马的农民由于没有种植经验,都感到迷茫。一些从前的老种植户,也面临着新技术瓶颈。一次电教中心下乡,有农村党员抱怨:“你们天天让我们看这个看那个,现在我们想学种刺葡萄,这个内容却看不到。”回来后我们多方打听,却没有找到让我们满意的专题课件,于是就决定自己制作一部。但制作内容也不能盲目,既然要自己重新制作,那么在课件内容上就必须有所创新。技术的更新必定是在新老过渡中进行的,并在实践中逐渐走向成熟。如果在拍摄中面临着目标产业新老方法同时在使用的情况,就更要慎重选择,既不能一味求新,也不能因循守旧。比如在《刺葡萄栽培技术》中,育苗阶段既有扦插育苗,也有压土育苗,我们要反复地对这两种方法进行调研和比较,最终选出一种适合当地的,最高效、最简单的育苗方法加以阐释。
在技术选择时还应特别注意技术在当地的适应性,避免水土不服。技术再新再高效,如果在当地没有推广价值,也不值得专门去拍摄制作。一些技术有较广泛的适用性,可以在不同地域推广;但也有一些技术具有地域独特适应性,换个地儿未必行,要不怎么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呢。如何判断技术是否适用呢?一方面,我们请教了赣州市和崇义县的农业专家,并采访了种苗供应企业的技术员;另一方面,我们还对已应用新技术的农户做了调查,综合调研情况后我们认为这项技术适合本地推广,这才开始正式进入制作。
任何课件的最终作用都是指导实践,尤其对实用技术课件来说,一个课件甚至事关一个产业的成败。万一我们指导错了,有可能就会将种植户引到失败的路子上去。所以说,技术课件制作的第一关键就是精确:内容要科学严谨,细节要精确无误。
一个课件会涉及到很多技术细节,我们要逐一把握,决不能马虎大意。在《刺葡萄栽培技术》的摄制过程中,涉及到园区规划、改土培墩、棚架搭建、种植管理、采摘保存等多个技术细节,这些细节我们都一一做了精心策划,每一个画面、每一段解说都反复斟酌核实过,力求画面有代表性、解说简明准确。
要做到技术的可靠,仅靠摄制组来把关显然是不够的。我们是制作者,但我们不是技术专家。据笔者的一些了解,电教部门在制作技术课件时,有这样两个误区:一是过于自信。有的同行上网搜索些资料,照着资料就编好了脚本。这种情况不常见,但不是没有。二是过于不自信。有的同行意识到外行不能指导内行,干脆就一部技术课件也不做。其实,只要能和专业人士深入合作,两个问题都可以解决得很好。在创作《刺葡萄栽培技术》时,一开始我们只是列出了提纲,提纲是从定植阶段开始的。后来在观看了多部相关技术专题片后,我们发现建园规划才是重点中的重点,便及时调整提纲,避免出现重大技术问题。提纲做完后,我们聘请了农粮局的技术专家作为制片顾问指导拍片,在棚架搭建阶段聘请了在一线搭架的工作组,在病虫害防治阶段聘请了农资店的药剂师,在园间管理上则请教了刺葡萄种植大户。在各阶段,我们均根据这些专家和内行提出的意见进行现场实拍,拍完后再出解说词,请他们审读无误后才予以采用。
实用性的问题解决后,接下来就要注意可看性。一般来说技术课件都是不好看的,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一项需要耐得寂寞的活动,何况技术课件涵盖的知识量又过大。不过,作为制片者,我们却可以花样翻新,尽可能地做出一些相对好看的东西,从而使观众学习起来轻松一点。
多在画面上做文章。在观众的眼里,画面是最直观的,是对课件形成的第一感。第一感良好,就会有个好的开始。为此,我们采用了高清设备,在拍摄中不断变换拍摄视角,力求画面清晰多变。《刺葡萄栽培技术》全程使用了佳能5D单反相机进行拍摄,期间摄影师反复强调不习惯,调整参数太麻烦了,但为了画面我们还是尽量坚持。在拍摄中,我们舍近求远,选取了目前崇义县葡萄种植规模最大、长势最好、景色最美的思顺乡上峙村作为现场。上峙村位于山腰,葡萄生长环境佳,没有病枝病叶,拍出的画面很美观,航拍场景也极具美感。我们还尽可能在拍摄中寻求色彩对比,比如葡萄花与叶形成的对比、果与藤形成的对比,以及葡萄园与周边环境形成的对比。
在表现形式上动脑筋。目前,在技术类课件的表现手法方面,很多兄弟单位都做了不少创新,比如动漫元素的介入、拟人化手法的应用等等。限于制作条件,我们无法采用动漫,县级单位没有在一部课件上投入过多制作费的能力。也想过拟人化叙述,但在征求过几位老表的意见后,发现他们不太喜欢这样拍。而且,脱离了动画的拟人化,不会有太好的表现效果。最后我们还是决定“本分”一些,不用“大招”,多用小技巧,在求实中求活。首先,我们采用了主持人导播。为了增加课件的亲切感,我们在县电视台请了一位主持人,用主持人的导语贯穿全片。这位主持人经常出现在本县的电视荧屏上,老表们一看到她就很提气,会想听听她要说什么。可以说这位主持人有着地域符号的意义,有她出场,无形中就点了题:这部课件就是给本地人看的。同时,主持人的导语也很关键,会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课件的内容。其次,我们采取了“现身说法”的表达方式。我们邀请了崇义县农粮局的农技专家林席跃,以主持人和林席跃在刺葡萄园里一问一答的方式,将刺葡萄栽培技术的要领一一指出。林站长平时和老表们接触很多,经常上门指导这个指导那个,脾气好,技术过硬,大家对他都很服气。有他来和主持人互动解说,课件的吸引力就增强了不少。这算不上多新颖的表现手法,但做出来的效果确实不错,而且基本不需要投入成本。
在制作了《刺葡萄栽培技术》后,我们又总结经验,先后制作了《南方红豆杉栽培技术》等一系列针对本地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新技术课件。随着这个系列片的队伍不断壮大,我们对于技术片制作的体会也不断加深。如今觉得,其实只要把握好工作方法,技术片并不难做,难的是要利用有限的经费把片子的内容做好,兼顾实用性和艺术性,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总结、求新求变。
(作者为江西省崇义县县委组织部干部)
实用技术课件的制作主题不是想出来的,而是“逼”出来的。课件选题要因应实际需求,并且要看有没有投入制作的必要,不能无的放矢,也不能重复拍摄。
市场需求是选题的风向标。2015年,崇义县把刺葡萄产业作为全县重点致富产业,在全县大规模种植。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发展的初期难以避免粗放式,相应地,技术支持就会在一段时间内相对匮乏。很多新上马的农民由于没有种植经验,都感到迷茫。一些从前的老种植户,也面临着新技术瓶颈。一次电教中心下乡,有农村党员抱怨:“你们天天让我们看这个看那个,现在我们想学种刺葡萄,这个内容却看不到。”回来后我们多方打听,却没有找到让我们满意的专题课件,于是就决定自己制作一部。但制作内容也不能盲目,既然要自己重新制作,那么在课件内容上就必须有所创新。技术的更新必定是在新老过渡中进行的,并在实践中逐渐走向成熟。如果在拍摄中面临着目标产业新老方法同时在使用的情况,就更要慎重选择,既不能一味求新,也不能因循守旧。比如在《刺葡萄栽培技术》中,育苗阶段既有扦插育苗,也有压土育苗,我们要反复地对这两种方法进行调研和比较,最终选出一种适合当地的,最高效、最简单的育苗方法加以阐释。
在技术选择时还应特别注意技术在当地的适应性,避免水土不服。技术再新再高效,如果在当地没有推广价值,也不值得专门去拍摄制作。一些技术有较广泛的适用性,可以在不同地域推广;但也有一些技术具有地域独特适应性,换个地儿未必行,要不怎么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呢。如何判断技术是否适用呢?一方面,我们请教了赣州市和崇义县的农业专家,并采访了种苗供应企业的技术员;另一方面,我们还对已应用新技术的农户做了调查,综合调研情况后我们认为这项技术适合本地推广,这才开始正式进入制作。
任何课件的最终作用都是指导实践,尤其对实用技术课件来说,一个课件甚至事关一个产业的成败。万一我们指导错了,有可能就会将种植户引到失败的路子上去。所以说,技术课件制作的第一关键就是精确:内容要科学严谨,细节要精确无误。
一个课件会涉及到很多技术细节,我们要逐一把握,决不能马虎大意。在《刺葡萄栽培技术》的摄制过程中,涉及到园区规划、改土培墩、棚架搭建、种植管理、采摘保存等多个技术细节,这些细节我们都一一做了精心策划,每一个画面、每一段解说都反复斟酌核实过,力求画面有代表性、解说简明准确。
要做到技术的可靠,仅靠摄制组来把关显然是不够的。我们是制作者,但我们不是技术专家。据笔者的一些了解,电教部门在制作技术课件时,有这样两个误区:一是过于自信。有的同行上网搜索些资料,照着资料就编好了脚本。这种情况不常见,但不是没有。二是过于不自信。有的同行意识到外行不能指导内行,干脆就一部技术课件也不做。其实,只要能和专业人士深入合作,两个问题都可以解决得很好。在创作《刺葡萄栽培技术》时,一开始我们只是列出了提纲,提纲是从定植阶段开始的。后来在观看了多部相关技术专题片后,我们发现建园规划才是重点中的重点,便及时调整提纲,避免出现重大技术问题。提纲做完后,我们聘请了农粮局的技术专家作为制片顾问指导拍片,在棚架搭建阶段聘请了在一线搭架的工作组,在病虫害防治阶段聘请了农资店的药剂师,在园间管理上则请教了刺葡萄种植大户。在各阶段,我们均根据这些专家和内行提出的意见进行现场实拍,拍完后再出解说词,请他们审读无误后才予以采用。
实用性的问题解决后,接下来就要注意可看性。一般来说技术课件都是不好看的,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一项需要耐得寂寞的活动,何况技术课件涵盖的知识量又过大。不过,作为制片者,我们却可以花样翻新,尽可能地做出一些相对好看的东西,从而使观众学习起来轻松一点。
多在画面上做文章。在观众的眼里,画面是最直观的,是对课件形成的第一感。第一感良好,就会有个好的开始。为此,我们采用了高清设备,在拍摄中不断变换拍摄视角,力求画面清晰多变。《刺葡萄栽培技术》全程使用了佳能5D单反相机进行拍摄,期间摄影师反复强调不习惯,调整参数太麻烦了,但为了画面我们还是尽量坚持。在拍摄中,我们舍近求远,选取了目前崇义县葡萄种植规模最大、长势最好、景色最美的思顺乡上峙村作为现场。上峙村位于山腰,葡萄生长环境佳,没有病枝病叶,拍出的画面很美观,航拍场景也极具美感。我们还尽可能在拍摄中寻求色彩对比,比如葡萄花与叶形成的对比、果与藤形成的对比,以及葡萄园与周边环境形成的对比。
在表现形式上动脑筋。目前,在技术类课件的表现手法方面,很多兄弟单位都做了不少创新,比如动漫元素的介入、拟人化手法的应用等等。限于制作条件,我们无法采用动漫,县级单位没有在一部课件上投入过多制作费的能力。也想过拟人化叙述,但在征求过几位老表的意见后,发现他们不太喜欢这样拍。而且,脱离了动画的拟人化,不会有太好的表现效果。最后我们还是决定“本分”一些,不用“大招”,多用小技巧,在求实中求活。首先,我们采用了主持人导播。为了增加课件的亲切感,我们在县电视台请了一位主持人,用主持人的导语贯穿全片。这位主持人经常出现在本县的电视荧屏上,老表们一看到她就很提气,会想听听她要说什么。可以说这位主持人有着地域符号的意义,有她出场,无形中就点了题:这部课件就是给本地人看的。同时,主持人的导语也很关键,会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课件的内容。其次,我们采取了“现身说法”的表达方式。我们邀请了崇义县农粮局的农技专家林席跃,以主持人和林席跃在刺葡萄园里一问一答的方式,将刺葡萄栽培技术的要领一一指出。林站长平时和老表们接触很多,经常上门指导这个指导那个,脾气好,技术过硬,大家对他都很服气。有他来和主持人互动解说,课件的吸引力就增强了不少。这算不上多新颖的表现手法,但做出来的效果确实不错,而且基本不需要投入成本。
在制作了《刺葡萄栽培技术》后,我们又总结经验,先后制作了《南方红豆杉栽培技术》等一系列针对本地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新技术课件。随着这个系列片的队伍不断壮大,我们对于技术片制作的体会也不断加深。如今觉得,其实只要把握好工作方法,技术片并不难做,难的是要利用有限的经费把片子的内容做好,兼顾实用性和艺术性,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总结、求新求变。
(作者为江西省崇义县县委组织部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