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评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奴性意识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alma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张爱玲的小说名作《传奇》中所描绘的女性性格中存在着浓厚的奴性意识,主要体现在为男性而奴、为经济而奴。她们为奴的真正原因有二,即社会背景和女性自身。
  关键词:《传奇》 女性 奴性意识 成因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上世纪40年代,张爱玲以其细腻而深邃的笔法,成为上海文坛的一朵奇葩,成为我国文坛上一颗亮丽的新星,照射出“传奇”的光芒。张爱玲用富有个性的笔触描写了40年代沦陷区上海人的生活、爱情及在此过程中穷形尽相的人性,正如她在《传奇》前言所说:“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在张爱玲笔下的普通女性,色彩缤纷,形象各异。然而,在她们的骨子里,惊人地一致拥有一颗女奴的灵魂,她们都深深的有着封建宗法制度的烙印,世世代代的封建传统意识,世世因袭的女性生来是男性附庸的“女奴意识”把她们深深封锁在心狱的牢笼里,毁灭着她们的灵魂与生命。张爱玲没有赋予她笔下女性“神圣、纯洁、勇敢、新潮”的华衣,而是沉稳地打开了旧家庭尘封的大门,让那些生活在旧上海的“饮食男女们”一个个显出他们的凡胎俗骨,暴露出他们性格中的阴暗面,女性尤其如此。
  
  一 张爱玲集中描写生活在古老中国屋檐下的最普通的女性
  
   她写她们没有男人作支柱的家庭是如何的凄凉、悲哀;没有被男人所爱的生活又是如何的痛苦和艰难;间或也描写由此而来的人性变态。跟随着张爱玲的笔触,我们看到了一幅女性在其生命长河中起浮沉落的群像图,也目睹了女性如何扮演着可怜而又可悲的奴性角色。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看着自己走上将悲欢强系于男人身上的浮萍之路,出演了女性为爱情而将自身毁灭的老而又老的故事。原本单纯的她由于求学而误入姑妈“鬼气阴森的世界”,不可自拔地蜕变成了弄人弄钱的奴仆。在姑妈言传身教下,她一步步堕落了,失去了自控力,唯一的只能是用爱情来弥补一下内心的空虚。她深刻地领悟到“一个新的生命,就是一个男子”。于是她渴望乔琪桥的爱,并为此奋然不顾。她的生命只需一点点的爱情支撑就足够了。不管是替梁太太弄人还是替乔琪桥弄钱,这样的生活使她感到很累很忙,但她还是挺满足乔琪桥陪她到港仔看热闹的那一片刻,正如她自己也觉得“男人只需要给女人点颜色,女人就欢喜的不得了”。葛薇龙用一生美好青春换取的只是乞求而来的可怜的爱,她是主动地用生命去奋斗着做一个为男性的女奴。张爱玲在《谈女人》中也说:“女人在为男人活着,对于大多数的女人,‘爱’的意思就是‘被爱’”。如果不是为了乔琪桥,葛薇龙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或许她自认为比没有乔琪桥的日子更难熬吧!
  类似葛薇龙的命运在《传奇》中几成系列,想以青春取悦于男性的白流苏(《倾城之恋》),爱佟保而佟保又不爱她的王娇蕊(《红白玫瑰》)皆属此类。尽管她们各自的生活形式有所不同,但她们骨子里都惊人地拥有一颗女奴的魂灵。她们世世代代已习惯于生存在男性的阴影下,做男子的配角。除了顺从、依赖、迎合、讨好,她们别无选择。《传奇》是一面映射女性怎样为男性而奴的镜子,从中我们清晰、详细地了解了卑弱的女奴历史。《传奇》中的女性在社会中处于什么经济地位呢?几千年来,经济的杠杆为男性所掌握,女性的经济权几乎为零。为了谋生,她们不得不把恋爱婚姻作为改变生活的捷径,把生存的命运寄托在男性身上。她们的爱情中掺杂着很大部分的谋生因素,让爱情在金钱的算盘珠子上拨来拨去。找丈夫就是要找个富贵人家,以求得好点的生活环境。这几乎是所有女性选择婚姻的最高要求。几千年来,她们一代又一代为经济而付出了自己的一生,完完整整地充当了经济的奴仆。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恋爱的目的就是寻找一个经济靠山,尽快地从娘家人无休止的嘲讽中解脱出来。她没有勇气拒绝范柳原的调戏,她也知道范柳原对她的经济吸引力远远大于她与他之间的爱情。她跟了他,为此她失去了原有的矜持与高傲,做了一个为经济而牺牲爱情的女奴。最后尽管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范柳原又回到了她的身边,可这一结局又怎能改变她与他最初的恋爱目的呢。《留情》中的淳于敦凤与米先生的结合纯粹是为了经济。他们彼此客客气气,看似夫妻又各有打算,双方只相互维持了一个夫妻的名义。敦凤自己很清楚“我还不都是为了钱?我照应他,也是为我自己打算——反正我们大家心里明白”,这便是女性对其婚姻直接而明朗的解释。在她们的意识中,找一个男人,找一个婆家就是找一个安身窝。至于让她们抛开经济的因素去选择所谓的爱情,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在那个社会中,她们没有任何经济权,寻找靠山是她们唯一的选择。
  
  二 张爱玲以其女性的直觉和善悟的聪颖识读出女性令人惊心动魄的历史悲剧,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传奇”
  
   但是女性为何为男性世界苦恼、哭泣,又为何在经济上一无所有,《传奇》同样给出了答案。具体来看,张爱玲从社会环境和女性自身两个方面洞开了女性何以世世代代为奴的原因。几千年的封建遗习沉稳笃实、根深蒂固。从妇女降生之日起,她们就熟知了“父母之命不可违”、“妇从夫德”等一大堆的道理。沉重的封建意识的枷锁剥夺了她们的自由,她们较早地被驯化了,待到婚嫁之时,她们就很自然踏上了父母指定的征程。她们的终身大事属于父母,属于金钱、门第,而唯独不属于自己。在她们的一生中,始终有一只巨手牵引着,这只巨手就是代代相传的封建意识。在此之下她们经受了种种的奴役,个人即使有所反抗,也只能被淹没于强大的封建道德的浪涛中。
  《茉莉香片》中的冯碧落在父母给她订婚之前喜欢上了言子夜,双方有了情意,言家托人说媒,却被冯家的老姨用一句话给拨了回去,这桩婚姻到此就划上了句号。冯碧落被嫁到她毫不喜欢的聂家,最终抑郁而死。“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冯碧落是给送上家长制祭坛上了,她的生命无声无息地被封建势力给吞噬了。个人的意愿仅仅是个幻想。她是一个可怜温顺的女奴,被圈在笼子里给摧残死了。与她相比,曹七巧是一个圈在笼子里被摧残而又自我摧残而后又去摧残别人的女性。她不满父母为她敲定的婚姻,精神、心理巨大的失衡,于是她发疯般地抓住黄金这根稻草,用黄金的枷锁锁住了自己的情欲又锁住了儿女的幸福。“她睁着眼直勾勾朝前看着,耳朵上的实心小坠子像两只铜钉把她钉在门上——玻璃匣子里蝴蝶的标本,鲜艳而凄怆。”(《金锁记》)
  《传奇》正是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的女性悲剧故事。以往的女性文学是以男性意识为参照系统,从男性身上开刀,作家们痛心疾首地把责任全部都推到男性身上,今天看来似乎也非彻底的答案。几千年来以男性为中心的遗习固然坚不可摧,然而“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以后的妇女们又主动地、努力地为鸡狗们吃醋,这又说明了什么呢?《传奇》同样以敏锐的观察、华彩的文字解开了女性何以为奴的内在原因。张爱玲看似写男女间的爱情戏,然而却深刻揭露了女性对自己命运的悲观和放任。千年的积习让她们继承做一个忠诚、温顺的奴仆,于是她们就墨守成规,而且力求做得规范,做得虔诚。甘心做男人的牛马,或者力争去做牛马,这无疑是女性自身解放的一大障碍。在《谈女人》一文中,张爱玲便充满了对女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傅雷先生在评张爱玲小说时也有一句很耐人寻味的论断:“人类最大的悲剧往往是内在的”(《评张爱玲小说》),女性最大的悲剧就在于她们自身。张爱玲以其犀利的笔锋去临摹挣扎在心狱煎熬中的女性群像,一层一层的剥开她们的心理层面,揭示了她们之所以沦落为奴的内在原因。
  张爱玲毫不避讳正面揭露古老腐朽的文化对人性的侵蚀,也敏于捕捉现代文明给人的心灵蒙上的尘埃。在《传奇》中,人的自然生长被钳制,人的非理性的感性要求被置于低下的位置。个人毫无选择地服从伦理与道德,所以《传奇》中的女性才在张爱玲笔下真实地显露出那股子奴性。王太太、梁太太、冯碧落哪一个能独立生存呢?《传奇》实际上是在提醒女性、呼吁社会,更在于救渡女性孱弱的灵魂。她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揭露与描绘,与鲁迅对国民性的鞭挞有相通之处。如果说,鲁迅毕生致力于国民性的批判,是对民族文化心理建构的一个贡献,那么张爱玲对女性“奴性意识”的揭露与批判,则是对民族文化心理建构的一个补充,也是对女性文学创作内容上的一个新的开拓。从这个意义让讲,张爱玲为现代文学的发展增添了灿烂的一页,同时也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第四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
  [2] 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岳麓书社,1999年。
  [3] 王安忆:《世俗的张爱玲》,《张爱玲评说六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
  
  作者简介:刘建胜,女,1956—,河南漯河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文学,工作单位: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外语教学部。
其他文献
摘要艺术发展的趋势是形象化的,形象化也改变了在意境创作和接受的过程中由表层向意蕴的转化方式。要在影视艺术创作中展现意境,就要深刻把握意境的内在原则,并结合影视艺术自身的特性,从整体感、真实感、多义性和创造性四个方面出发,发挥优势扬长避短,让影视作品的意境表现更为完美。  关键词:影视艺术 意境 审美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创作者自己的主
期刊
摘要刘天华先生是我国近现代史中著名的国乐大师,他的音乐美学观对于我国近现代传统音乐的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由于刘天华先生生活在“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下,所以现在的很多文章都认为他的音乐美学观,是在当时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思想的影响下才形成的。然而,根据笔者的研究,二者其实还是有所区别。本文旨在比较刘天华的音乐美学观,和“新文化运动”的主导思想,阐述二者的不同,从而体现出刘天华先生对传统国乐所
期刊
摘要 文学大师林语堂学贯中西,其人生观宽容平和、温柔谦卑,以基督教为主,道教、儒教为辅,中西合璧。本文主要通过闽南宗教、闽南山水来谈论闽南文化对其人生观形成的根性影响。  关键词:林语堂 人生观 根性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学大师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以对西方讲东方文化,对东方讲西方文化而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中国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由
期刊
摘要 作为中国现代“七月派”的代表作家,路翎在他笔下设置人物的内心冲突总是异常激烈,人物总要经过反复地被拷问才能到达灵魂深处,路翎通过 “原始强力”,完美展现出对人物心理的刻画。  关键词:路翎 小说 “原始强力”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七月派”的代表作家路翎在对他笔下人物进行反复拷打残酷透视的时候,在投注他的生命热情自觉寻求“生命的原始强力”,挖掘潜伏着或扩展着几千年
期刊
摘要虽然建筑艺术的美感创造,并没有公式或者准则可以遵循,但是真正美的建筑,都是建筑师有目的性、合乎规律的创作。它的实现,依赖于富有秩序的美学原则。可见建筑艺术领域对于美学原则的深入认识与探索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在建筑艺术的美学现象中发现依据,并从和谐有序、情形合一、有章可循三个方面,概括了存在于建筑艺术中具有普遍性的审美规律。  关键词:建筑美学 规律 和谐 情感  中图分类号: TU-80 文献标
期刊
摘要 郁达夫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因其受到了多种文学思潮的影响,因而他的文艺思想也表现得异常驳杂。本文在阐述其文学轨迹和思想的基础上,认为其赞赏西方感伤主义,但在精神世界深处却内隐着中国传统文人的失意落魄情怀,即追求艺术自觉,提倡艺术的超功利,却也注重文学的功利价值。  关键词:感伤主义 艺术自觉 功利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郁达夫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
期刊
2009年7月11日,96岁的季羡林先生于北京悄然辞世。作为我国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季羡林先生以其深厚的国学学养、精深的学术造诣,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尊重;而作为我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季先生一生都在坚守的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清醒”,则成为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导师,并为世人所敬仰。本刊特借王邦维先生此文,向季先生表达敬意。——编者    季羡林先生走了,走的时候虽然已是高龄,依然让人感觉突然
期刊
摘要 “五四”女性为摆脱宿命,追寻诗意的人生,成功地实现了背对传统的集体大逃亡。沉樱的小说以女性的生命经验烛照一个个美丽而忧伤的爱情故事,在对女性情感经历的演绎、诠释中,从精神向度上实现女性意识的构建,体现了对悲剧精神的负载与担当。  关键词:沉樱 女性 荒原 情感 歌吟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现代女性书写历史上,沉樱是一位值得关注的作家。她的小说多取材于婚姻恋爱和
期刊
摘要 白先勇在《台北人》中巧妙地运用西方古典戏剧理论中的“三一律”来进行小说创作,在短小精练的篇幅中浓缩了广阔丰富的内容,表现了深刻的主题内蕴,使其短篇小说形式简洁内敛,精神内涵却深广厚重,成为了杰出之作。  关键词:白先勇 台北人 三一律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A    白先勇笔名白黎、肖雷、郁金等,是20世纪60年代台湾现代派小说的代表人物,曾被夏志清称为“想为当今文坛留下几篇
期刊
摘要 蒋光慈小说创作中有一种潜隐的个人复仇意识,这种个人复仇意识在其主要的小说中都有或隐或显的流露,作者对这种个人复仇意识有几种不同的态度,或肯定赞美,或表示理解,最后却归向了对革命暴力的反思,而这也使蒋光慈的小说成为了“左翼”文学中一个独特的个性存在。  关键词:蒋光慈 复仇意识 暴力反思 个性存在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蒋光慈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形象,恰如他所主编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