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生时代

来源 :现代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xinde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0年前的偏僻农村,总把上学当男孩子的事。女孩的命运,似乎生来就是照顾弟妹、拔草喂猪、捡拾柴草、铲扫填炕……但父亲还算开明,让8岁的我如愿上了小学。那时,父母忙于生计,每天很晚回家,而面对家里两个整日哭闹的弟弟,我不得不结束才开始了一周的学校生活。
  1976年的农村校园,到处都能听见打扮得花蝴蝶似的女孩子们唱样板戏的声音,偶尔还会有“送文化下乡”的活动,邻村学校的学生也经常到我们学校来汇演。我每天都拼命做完母亲留给我的家务,然后背着幼小的侄子,踮着脚尖站在学校围墙旁老榆树下的土堆上,悄悄地看着学生们排练节目。那是我当时的最大乐趣。
  等来年春暖花开,小伙伴们又背着书包去上学,我再也按捺不住,哭闹着央求父母让我重回学校。连着闹腾了几天,直到眼睛肿得睁不开,嗓子嘶哑得说不出话,最后还是哥哥给父亲说:“就让她去吧,别待在家给我带孩子了,免得我将来后悔。”
  重返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已11岁,因为怕被同班的小朋友笑话,我执意要和曾经的小伙伴们念同级,虽然他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大”学生了。哥哥和校长也拗不过我,只好决定让我从三年级开始。只上过一周学的我一下子就“升”到了三年级,除了很快就消逝的新鲜感,功课上的压力让我的内心充满胆怯。10以内的加减法没有学就要接触两位数乘法,一个字不会写就要进行课文阅读、写作……每次作业本发下来,除了大大的红色叉号,还有随时要接受的惩罚。
  幸运的是,班主任发现了毫无基础却十分上进的我,便让班上两个学习最好的同学教我语文和数学。从a、o、e到1 1,即使现在,我依旧对他们心存感激。整整一学期的紧张与努力,到现在我仍然清楚地记得,期末考试,语文成绩81分,而数学只有18分。我不知道当时的自己哪里来的韧性与执拗,可能是想摆脱命运困苦的枷锁,亦或只是想学习的本能和冲动。直到初中二年级,我一直保持着班上第一名的位置。
  我上学的那个年代,生活在农村的学生都要一边上学,一边做繁重的家务劳动。每个冬季的早晨,拉一车的苜蓿烧炕、狼吞虎咽地吃早饭、跑着去上学成了我一天忙碌的开始。放学后,还要去庄稼地里做农活,当夜色降临,回家的路上我充满了困顿与疲惫。
  1982年,家乡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里地多了,农活也多了。村里人都说:“这么大的女娃,不让在家劳动,还念什么书,迟早还不是别人家的。”母亲却笑着说:“娃爱念就让她念吧,我们吃点苦没啥。”1983年,初三毕业的我恰好赶上师范学校招第一批初中生,我幸运地以本校应届生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当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感觉它有千斤重,承载着太多的辛酸与反抗。哥哥说:“差点就把家里的秀才折腾掉了。”
  当时的农村,人们对“大学”和“师范”的概念还不清楚,只是见我就说:“瞧,这个女娃考上大学了!”于是,我成了学校老师和村里学生的骄傲、榜样,但埋藏在我心底的,是一串串绵长、难忘的回忆。那是对于读书、上学的渴求与执著。
  如今,在我与爱人闲聊之际,他常常也会感慨他曾经的读书经历,那种现在的孩子无法想象的艰苦条件却成了珍贵的人生财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学校的大部分时间都被用来劳动,这种前途未卜的生活终于在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时结束了。
  那时候,爱人在邻乡的学校补习,每个周末才能回家。返回学校时,他会带上婆婆用洋麦面做的干面条,翻过一座山,趟过一条河,回到潮湿的土窑洞宿舍。夏天还好,到了冬天,简单的吃饭走路都成了大问题。早上天黑路滑,常常会掉进冰窟窿里湿了裤子和鞋,甚至冰还会割破皮肤。到了学校,教室里的小火炉也只是微微发热,冻得发抖的身体只能自己慢慢缓解。
  午饭就啃几口结成冰的杂粮馍早已成为家常便饭,而到了晚上,只能点着煤油炉子煮干面条填充肚子。苦中作乐的是,到了晚上睡觉的时间,由于土炕阴冷潮湿,宿舍的两个人便做起了猜拳暖炕的游戏,输了的就得先去暖被子,一来二去被窝里也就有了温度。
  虽然我的学生时代充满了无数坎坷,但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有着特殊记忆的时光碎片,却拼凑成一条指引我自信走向未来的人生之路。我始终相信,每一个人都有仰望星空的权利,但唯有脚踏实地才能收获满天繁星。
  (责编 亦宣)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1963年寒冬,眼看家中钱粮难以为继,父亲无计可施,只好忍痛捡出一筐旧书拿去卖。父亲回来时,那只装书的筐子里已装满了诱人的红薯。当时,年少的我深切地感到,处于饥饿状态的人最需要的就是这种切切实实的东西了。就在我帮父亲卸下那些疙疙瘩瘩的家伙以至庆幸晚餐有望的兴奋时刻,猛然发现,筐里还躺着一部厚厚的、陈旧的《辞源》,是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六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的正续编合订本第一版,定价为40元。父亲说,他是在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打窗声里万星寒,也波寒。侧身遥望夜如山,也波山。悲吒一曲英雄汉,也波汉。泪斑斑,影珊珊,一番番,自怜清骨与谁看。月明霜落又经冬,也波冬。满天萧瑟五更风,也波风。书咄欲语
期刊
编辑老师:您好!在读书的时候就很喜欢看《散文诗》了,经常在报刊亭买。参加工作后,也不例外。这几年因为生活原因,不怎么关注文学,总觉得生活中缺了点什么。今年终于又订上了
古代诗学概念。语出唐王昌龄《诗格》。神,诗人之艺术思维;物,物象。神会于物,与“心入于境”意近,言诗人在想象中似处身于境象之中,苦心竭智,深穿其境,搜求形象,微妙之意兴
这是一个老仓库,1949年在解放南京的枪声中诞生。  前不久,这个历经60余年风雨的老仓库,彻底告别了手搬肩扛的旧面貌,迎来了崭新的信息化保障新模式。  新矛盾:传统保障手段落后,信息化要求迫切——    直面挑战实现历史性跨越    初暖还寒,一场野战车材保障演练在某山脚下拉开了序幕。随着保障需求源源不断地通过网络传送到供应中心,保管员轻点鼠标,查看库存、下达发放任务、发放车辆器材等程序一气呵成
读书是一种乐趣,是身体的放松,心灵的休憩,是与智者的不期而遇,是与知己的美丽邂逅。  清晨读书感受的是清爽。晨风吹拂,朝霞满天,自由的思绪像小鸟般展翅高飞。午后读书感受的是惬意。窗帘挡住骄阳,一杯香茗,几袋零食,任时光悠悠踱步。子夜读书感受的是静谧。斜倚床头,灯光朦胧,满天星斗为你做伴,你不寂寞,一帘幽梦等你织就。  春天的郊外,我任野草染绿我的心扉。一同沉醉于春风中的,还有我读书的习惯。那一片春
一个上世纪80年代的退伍兵回到老部队时,除了基础设施变化让他吃惊外,在连队的餐厅内,已不复存在的当年合餐的热闹场面恐怕会让他感慨万千。早在2006年北京军区军需部门调查统计,全区50%以上的部队实现了自助餐和半自助餐。以班、以桌为单位的台餐方式成为历史。自2003年起,解放军开展的一场关于就餐方式的厨房革命已经辐射到它最边远的基层单位。但这场历时七年之久的餐桌革命还未完全完成,截至今年2月10日,
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日前,在上海的“沙家浜”部队老战士一行28人组成的学习汇报团.不远千里来到了中原大地的某集团军摩步旅。这些老战士都是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