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i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文化生态学原理解析现代网络微文化生态特征,审视和研究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文化生态培育所存在的不足。通过“价值认同、人格塑造、环境育人、自觉践行”四个维度深度剖析微文化生态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所应践行的原则及策略。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 微文化 价值生态 策略
  一、微文化的内涵
  (一)微文化的含义
  中国互联网技术起步晚,发展快,因而短短20年间,由于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的产生和普及,快节奏的网络时代酝酿了“微文化”的产生。“微文化”以其个性、自由、草根、青春的特征,继承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精神,并弥补东方文化在社会个体关怀上的不足。然而,“微文化”在方便表达主题的同时,也使得谣言得以传播,从而使现代公民“大责任、大理想、大视野、大胸怀”的思想观念淡薄。因此,我们要警惕微时代的畸形发展,以免成为四分五裂的微分子时代。
  (二)微文化的特征
  1.去中心而大众化
  微文化将媒介与生活相结合,坚持“百家争鸣”理念,使人人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将信息资源交互、整合,形成大众化的文化体系。
  2.破整体而碎片化
  微文化打破传统文化的整体性、系统性,以微型的碎片化信息为其基本形态,跳出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完整地报道、传播某个事件,记录普通人的点滴生活。然而,这种“快餐式”的文化消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逻辑思维的严密性,消褪了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的传承。
  3.承多样而互动化
  微文化的产生促使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网状、双向的传播体系代替过往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模式。在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精神基础上,彻底打破传播者和受众者之间的界限,形成点对点、点对面的多维互动模式。
  4.聚微小而强力化
  微文化虽给人以微小之感,但当微小的个人力量转化为巨大的群体力量时,就会凸显“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欣欣向荣。因此,面对不法分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恶意制造和傳播的虚假、垃圾信息,要以“人心齐,泰山移”的恒心坚决抵制,为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创造良好环境。
  二、文化的生态观
  (一)文化生态的内涵
  政治、经济的物质世界是文化、生态的主观意识出现、发展的基础;相应的,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继而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推动政治、经济的发展。因此,物质存在与文化生态相辅相成,互利共生。
  (二)以文化生态为研究视角的意义
  新世纪下的文化生态以其区域性、行业性、民族性完成情感、意志、行为的能量流动,通过新媒体技术实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物质循环。鉴于文化生态的深入,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思想道德、行为规范不再处于被动的尴尬境遇,而是渐渐掌握主动权;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也不再是不可触摸的神话,平民化的转变也将凸显人的主体性。
  三、微文化生态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维度分析
  (一)价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情感维度
  社会主义体制下,思维活跃、情感丰富的当代大学生在从理性认知、情感共鸣阶段过渡到思想转化阶段的过程中,由懵懂莽撞到迷茫混沌,最后走向成熟稳重。因此,坚定的意志保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持续发展;相应的,消极的情绪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沉淀固化。综合看来,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离不开个体身心的和谐,更离不开积极情感的填充。
  (二)人格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志维度
  社会主义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日益社会化、大众化、日常化,由此引发“意识形态外化于行,道德规范内化于心”的教育体制改革。理想信念与自我实现的空前结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个人层面“家就是国”的小爱无私上升到国家层面“国即是家”的大爱无疆。
  (三)环境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环境维度
  微文化进驻校园后,在改变大學生学习、生活、交往、思维方式上掌握主动权。家庭与学校的密切沟通,有助于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在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发扬时,多层次、多元化、多方位的网络技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抽象与形象之间搭筑桥梁。纯净的社会网络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实施的必要条件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传播的助力跳板。
  (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维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道德品质的软件支持,更离不开法律制度的硬件制约。在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提升思想道德意识;以凝聚正能量、传递正能量为目标,增强服务群众信念;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根本,强化奉献社会理念。
  四、微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生态理念的缺失
  生态教育引导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生态价值观和塑造美好的生态情感的功能,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缺乏生态教育理念的指导,不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学生角度,不能充分发挥自主、和谐、包容、创新的教育生态环境功能,只有坚持生态教育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交流、学会探索、学会创造,我们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才有最深厚、最长久的生命力。
  (二)教育生态系统的失衡
  大学生接受教育的动机不是为了自主发展和自我实现,学生的需求不强和兴趣不高,缺乏主动性和互动性,达不到德育的教育效果;家庭更关注孩子的成绩、成才,缺乏理想信念的教育和人格魅力的培养,但是这三个大环境并没有形成合力,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学校内部各个环境子系统间也没有形成良好的衔接和融合。   (三)教育生态链条的破坏
  不同的教育资源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与功能,教师充分运用不同教育资源的功能和作用的最大优势,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家长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过程中;社会环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背景,不仅对学校文化环境有着导向作用,而且对家庭环境有着指导作用。而目前这三者并未形成强大的合力,三股力量的教育文化生态圈并未能得到合理的整合和调整,还需要进一步挖掘三者的一切积极因素,以实现其良好的互动。
  五、微文化生态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原则和策略
  (一)原则
  1.主体性原则——以人为本
  大学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因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研究他们的需要、特点,进而充分发掘他们自我教育、全面发展的潜能。
  2.批判性原则——以理为据
  坚持批判性原则,应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以对立统一的唯物主义进行辩证分析,坚持科学理论为指导,明确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
  3.协作性原则——以合为措施
  协作性原则之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从突出社会教育,巩固家庭教育,加强学校教育三方面,推动培育工作的逐步深化,切實增强培育工作的生机和活力。
  4.整体性原则——以全为则
  彰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应将合理的物质需要和恰当的精神追求合二为一。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凝心聚力建设中国特色主义社会。坚持社会与个体的统一,以整体的姿态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策略
  1.从情感维度看
  在正确的世界观的引导下,当代大学生感受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实践价值。为激发大学生高尚的人生情感,强化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工作者应遵循大学生心理过程规律,以学生为本,深入了解他们的情感、情绪变化。在教育工作中,应以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为理念,用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心的交流,在两者之间搭建起起民主平等、团结友爱的桥梁,充分满足当代大学生的自豪感、成就感、安全感、被尊重感。
  2.从意志维度看
  为激发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工作者还可借助微博、微信等平台,从软实力和硬实力两方面出发,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着手,定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研讨会。在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前提下,打破传统的一枝独秀,提倡新时期的百家争鸣,切实做到“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
  3.从环境维度看
  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以血亲伦常为基础,通过家规强制、亲情感化,针对性地对学生展开个别教育。作为一种全面、广泛的教育模式,日常生活成了家长对学生言传身教第一舞台。学校作为普遍教育的平台,应高举相互、平等的旗帜,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做到:重视家庭培养,为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奠定良好基础;强化学校教育,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有效渠道;优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构建和谐的生态文化环境。将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串联成一个整体,共同作用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4.从实践维度看
  增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的关键在于丰富活动内容,以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课余时间可通过参加学术讲座、研讨会、征文比赛、演讲赛各种社团活动,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提高自身的理论和道德水平。组织年级大会,班级活动加以新媒体的宣传,不断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使当代大学生思想品格不断走向健全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胡娅.微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4.18-20.
  [2]李长学.微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5.19.
  [3]王玖珊.文化生态学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4.21-22.
  [4]刘铮.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中南大学,2012.73-81.
其他文献
【摘要】翻转课堂模式最早现于美国。在教育信息化,尤其是当前“互联网 ”的时代背景下,翻转课堂模式的运用既是教育模式改革的重大趋势,更是教育理念更新的重要体现。以财经类高职院校国际贸易课程为例,从翻转课堂的概念切入,探究翻转课堂的运用对国际贸易课程授课的意义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 翻转课堂 国际贸易  一、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要为社会输送强技能、重实践的专
【摘要】有效的理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营造一种积极探索、求知创造的人文化的课堂氛围。从巧用“四问”,谋理答艺术和把握本真,求理答内涵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力求在教学中能创造出轻松、和谐、智慧的课堂,真正发挥理答的实效性。  【关键词】品德教育 理答 生本课堂  通过有效理答,使整个课堂的各个因素充满着相互间的引力,并不断地扩张课堂的张力,从而使教学产生一种理想的效果,最终形成
【摘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优点的眼睛,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及时鼓励孩子,多鼓励孩子。通过这种鼓励教育,找到和孩子正确的沟通方式,使我们和孩子共同进步,营造一个更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鼓励 沟通方式 优点 鼓励 作用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很多兔子在一起玩。突然,他们看见了一座高高耸立的铁塔。于是就有兔子说:塔顶那风景一定很美,如果能爬上去看看该多好啊!其他的小兔子
【摘要】道教的劝善书作为一个沟通宗教与伦理道德的存在,至今仍在道观中刊印和发放,是一个可以切入到道教伦理道德中的要点。《太上感应篇》中的许多道德伦理准则至今仍有延续的价值,选取几个较为突出的伦理道德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道教 《太上感应篇》 道德 伦理  一、学术前史  中国大陆的善书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作为研究道教的重要典籍,民国时期的许多学者都曾经阅读并评论过作为“善书之首”的《
【摘要】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源于生活,生活化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英语教学中,应加强英语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让英语课堂根植于生活的沃土,促进学生健康、自由、快乐地发展。从运用好教材,演绎日常生活场景、创设生活情境,营建生活化课堂、架起学校与生活的桥梁,营建生活化氛围等,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求学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目的,发展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 生活化教学 实施策略  英语是
摘要:“文因情而动”,心中无情,则思维枯竭,写文章就如无源之水。写文贵要,妙在得法。要写好作文,方法很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长期熏陶,使学生写文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怀感恩之心,做真情文章。当一个人觉得有话要说,有一种情绪需要表达时,这样的文章才会鲜活地走向读者的内心,激起读者共鸣。  关键词:心怀感恩 以真为本 独抒性灵  写作,是当前中学生面临的一大难问题。一提起作文,大多学生如谈虎变色,唉声叹
摘要:职业教育能有效缓解我国劳动力结构矛盾,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但职业学校毕业生工作不稳定,潜在失业现象突出,有必要加强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课题组成员利用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对赣州卫生学校300名农村女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探讨了中职卫校农村女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现状,实证研究发现中职学校农村女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弱且年级差异明显,并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职业
摘要: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办学问题,一直是我国打赢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战的硬骨头。贵州省是我国贫困人口比例较大的省份,老少边穷各种人群集中,山村中小学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本文以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昆寨乡永新村为例,简单介绍了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办学基本情况,并提出了多管齐下破解山村中小学办学难题的策略,希望能为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走出办学困境,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山村中小学 办学难题 破解策略  2
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素养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形式。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好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是新时期大学生创新教育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此进行了探讨。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人才培养创新教育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大创计划)是“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实施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支持部分优秀学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三级课程正在积极推行,校本课程如何开发人们都在探讨。昭明小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有着丰富的校本资源亟待开发。昭明小学在过去的多年中,一直致力构建昭明文化,打造书香特色,树立昭明品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未来,昭明小学向何处去,如何深度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深度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校课程全面改革,是实现学校个性化办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