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专业课程考核改革

来源 :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qui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对当前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基础课程考核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进行了分析,指出课程考核形式普遍单一,高分低能现象严重;注重终结性考试,忽视过程性考核;考核内容覆盖面窄,局限于书本知识,且缺乏细化标准;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思维等弊端;在分析当前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中专业基础课程考核方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践,探索了以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考核评价方式、考核内容、评价过程、考核评价信息反馈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卓越人才计划 专业课程 考核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37-02
  一、基础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普遍静态、单一,这种“一纸定乾坤”的模式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目前的课程考核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大学教育应根据大学自身特点出发,培养出有一定特色具有“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重研究、重创新”的卓越人才。虽然人才评价标准的不断完善,许多教师在专业课程考核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并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和探索,但受教学内容、师生比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课程考核方式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程考核形式普遍单一,高分低能现象严重
  课程考核是教学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既是检查学生掌握课程综合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检验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具体体现[1]。目前,我国高校评价方法中以量化评价为主要特征的闭卷考试评价方式仍然占主导地位,由于该评价方式以易操作、高效、准确、适应性强、说服力强被高校广泛采用,且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考试的客观性和严肃性;但这种静态、单一的考试方式轻过程、重结果,重视奖惩和甄别,忽视激励和改进,忽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交流,无法真正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也使学生将大部分精力花在强制性的记忆方面[2]。
  传统的课程考核一般由任课教师命题、评分,试题覆盖面、试题的难度、试题量以及评分标准等存在很大程度的主观性、局限性,这样的考核结果很难用于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甚至还不同程度地导致个别教师不严格按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授课,出现“教什么、考什么”和“考什么、教什么”的现象。不少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临考前则求助于任课教师圈定复习范围,或设法套题、猜题,最终也能轻松过关。这种不良教风和学风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本质就是教学的失败[3]。
  这种考核模式只能验证学生对课程表面知识的掌握情况, 缺乏对知识纵深关联的检验, 学生的思维、创新和动手能力无从体现,容易造成高分低能,使评价信息造成失真等问题。这种单一、僵化的考核办法和考核制度远远不能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要求,与卓越人才培养具有“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重研究、重创新”的创新型、实践型和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非常不符。
  2.注重终结性考试,忽视过程性考核
  目前在很多专业课程考核中,尽管也适当采取了终结性考试和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方式,但这种本应为学习过程和努力程度客观反映的“平时成绩”蜕变为考试通过与否的“调节器”;本应为知识能力和应用水平常态标志的平时成绩简化为“考勤机”。这种考核方式使学生不重视平时的考核,而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最后的终结性考试上,导致期末考试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综合能力,使学习无法体现连贯性,学习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3.考核内容覆盖面窄,局限于书本知识,且缺乏细化标准
  在目前的高校课程考核中,一般比较侧重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考核, 而忽视检查学生对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更别提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了。21世纪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现如今的教材也已经无法完全适应专业培养的要求。教师上课以教材为中心授课,考试以教材为中心命题,现如今的学生变成了上课不认真听,一味抄笔记。随着电脑的普及,现在的学生上课上完后直接问老师拷贝课件,上课连笔记都不用抄了,上课玩手机、睡觉的现象很严重,考前把老师的课件打印出来,背一背,考完就扔掉。另外,考试前,让学长学姐回忆前一年的题目,因为考试的时候都是一些差不多的题目,年复一年考核。现在的教学和考核已经发展成为“教什么、考什么,考什么、学什么”。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真正的培养和发挥。
  尽管有一些教师也采用了论文或者小组讨论等考核方式,但在评价标准方面无法细化,教师也感到这些考核方式操作性比较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应用。
  4.考核方式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思维
  目前的课程考核,存在“五多、五少”现象,即: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笔试多,口试、答辩及其他考核方式少;一次终结性考试为主确定成绩多,教学全过程多元、多次考核综合评价成绩少;强调考题标准答案唯一性的试题多,不定答案的分析试题少;理论考试多,实践能力考查少。这种以评定成绩为主的考核模式,突出地表现为重课本,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对学生的测试,轻课程自身的建设,既不利于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又不利于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并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基于卓越人才培养的专业基础课程考核改革设想
  随着国家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许多高校也在进行专业课程考核方面的改革,强调将在课程结束后进行单纯考试的评测转化为与课程同步进行的合作性、过程性评价。
  1.改革理念
  (1)多元考核,以考促学。培养卓越人才,应构建适应于卓越人才成长的多元专业课程考核方式,使专业课程考核不仅能够充分发挥考核的督导、检测、鉴定和评价等功能,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化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过程考核,以考促教。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并且考核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有效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平时积累培养,教师也可在考核中发现问题,调整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相长的双赢目标。
  2.改革思路
  以社会需求对接与卓越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切入点,突出卓越人才培养的创新性、研究性、实践性等特点的目标,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目标引导教学与考核紧密结合,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完善专业课程考核评价的教育功能,以考促学,以考促教,全面构建卓越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考核体系,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1)创新考核内容,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课程考核改革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素质。考核内容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应避免过分侧重对知识机械的记忆与再现,需要培养学生的大思维、大视野,因而考核内容应注重其综合性、系统性,侧重于对知识和某些社会问题的深层理解、分析比较以及相关学科间知识的融会贯通。考核方式应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富有个性和创造性地进行应对,并以创新性作为衡量学生解答的重要指标。
  在教学实践中,卓越人才培养的课程考核首先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决定考核方式与内容,要求教师在考核时对考核内容加以创新,以书本知识为基础,注重内容与社会现实、实践及应用相连,有意识地通过考试引导学生扩大知识面及锻炼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应用型强的科目,可以尽量减少笔试内容,通过实践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动手操作能力。对于考核的评定,不以书本来约束评分依据,在重视知识掌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质疑问难和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实行多元考核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 。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考核方式应能综合地体现出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因此,需要根据课程性质选择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对一些实际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需着重考查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所学的理论能与实践结合起来,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及创造能力。采用研究论文及报告的考核方式,是让学生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一定的书面表达能力等。而小组讨论、小组活动方式,团队成员根据所选主题进行分工合作,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对于一门课程的考核,不应局限于一种考核方式,为了能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尤其是将考核方式贯穿在整个课程学习之中。
  (3)改变成绩计算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首先,改变“一次考试定终身”的状况,加强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在一些课程中适当地调整平时成绩与卷面成绩的比例,可以使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5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或更高。其中平时成绩指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课堂讨论、分组作业、研究论文等方式了解学生情况,获取教学信息,指导教学更好地开展。可激发学生持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投入整个教学过程完成各阶段的学习任务,使得那些平时不努力、考前再突击的学生难以得到好成绩。
  其次,可以采取“等级+特长”的方法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情况。等级评价采用“优、良、达标、待达标”四个级别,对学生进行模糊性评价,学生的专业创作成果也可以酌情加分。这样,百分制的精确性被淡化,也淡化了分数的作用。同时,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科技文化活动等活动过程中的成绩、表现也将纳入学生能力评价的范围之中,并计入学分,给予奖励。成绩计算方法的改变,不仅能激发学生平时学习的兴趣,也能促进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锻炼其创新能力,增强其素质修养。
  总之,随着高校的培养模式发生转变,高校的课程考核方式,尤其是专业基础课程考核方式也应随着进行转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及素质修养,才能培养出更多社会需要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胡益波,王志铮. 高校课程考试改革初探[J].高教论坛,2005,(5).
  [2]张平乐.“211”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课程考核和学业评价方式改革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3):128-129.
  [3]马丽华.对提高教学质量与改革课程考核的思考[J].广东白云学院学刊,2006(1):111-114.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效率,同样地,在英语教学的维度看,有效的英语教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通过师生互动的角度看有效的英语课堂提出的背景;有效英语课堂及师生互动的概念;师生互动对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的作用和如何促进有效的师生互动课堂来提高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来阐释。  【关键词】师生互动 背景 概念 作用 策略 有效英语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新课标》对初中英语教学的要求。本文作者努力探索环境教育与学科整合的新途径、新方法,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可以挖掘教育素材,从显性渗透和隐性渗透两种基本策略着手,有机结合,巧妙的渗透环保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潜移默化地去领悟、体验,自觉地成为环保的宣传者和参与者。  【关键词】英语教学 环境教育 显性
期刊
【摘要】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公共课程之一,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之一。随着学科的进步,学生思维的转变,传统大课堂、板书、课本、先生枯燥授业、学子机械模拟的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前的教育预期。而随着网络建设的迅猛发展,视频录制、压缩、传输技术的不断创新,无线网络的日常渗透,加之移动终端的大众流行,当今社会迈入了“微时代”[1]。这些都为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微课”的发展奠定了可操
期刊
【摘要】针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指出传统教学在新的技术背景下存在的问题,介绍了移动平台互动式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探讨并设计了在移动平台上实施多屏互动教学的模式和基本架构。  【关键词】存在的问题 学习 探讨 模式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大工程观的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综合实践改革研究”(2013155);湖南农业大学教改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放式
期刊
【摘要】“以内容为依托”已成为ESAP教学界广泛认可的模式和理念,内容教学与语言教学如何有机结合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需求分析框架,以某财经外语类大学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经济学原理(英)》为基础,对ESAP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ESAP教学实践提供经验证据。  【关键词】经济学内容 依托 ESAP教学 需求分析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ESP教学
期刊
【摘要】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力离不开文化实力的竞争。而大学生作为中国青年的代表,肩负着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的重大责任。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也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目前的教学现状是教材过多地介绍欧美文化,忽略中国文化,课堂实施的过程中对中国文化输入过少,导致学生的跨文化交际低效或失败。对此现象,本文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文化渗透 大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
期刊
【摘要】当前武警院校英语教学以通用英语(EGP)为主,军事英语教育处于起步阶段。文章从ESP理论视角分析开展军事英语教学的可行性,并从创新教学方法、构建课程评价体系、加强教员队伍建设和完善教材建设等方面提出武警院校军事英语教学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ESP 军事英语教学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39-02  在新军事变革推
期刊
【Abstract】Headlines summarize the news and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attracting readers. To attract readers’ attention and to sum up the story are two major functions of headline. Lead is also a s
期刊
【摘要】本文从学生、师资、教材、课程设置和教育目标五个方面对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善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独立学院 大学英语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41-02  独立学院作为近1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为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促进
期刊
【摘要】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又被称为多元智力理论,该理论这打破了传统的智能理论的限制,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这是对智能及其性质和结构的一种全新的、革命性的认识,这一理论对于我们的英语教学具有及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英语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52-01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