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Si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时,我们不难发现教材的部分教学内容更适合于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的生活联系不够紧密。“教学赋予教材以生命。”教师应怎样对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课进行科学的定位?一直是我们一线教师探讨的问题,以下本人谈一点肤浅的认识以供同行讨论。
  一、教学目标,应促进农村儿童发展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农村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的主要目标应定位于,促进农村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农村社会、参与农村社会奠定基础,培育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合格公民。这样一个总目标,必须分散落实到每一个单元、每一课之中。为了促进农村儿童的发展,对教材的原有教学目标,必要时可以做出适当的调整。如《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一课中,课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各民族文化的了解,知道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并学会尊重、欣赏、接纳不同民族人民的风俗习惯。针对这一教学目标,考虑到我们农村人群的单一性和学生的发展实际,我在教学时,作了有所侧重,重点是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首先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知道的风俗习惯,然后全班交流,同时讨论一下,这些农村风俗习惯,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是全盘否定?还是继承发扬?让学生明白这些风俗习惯的背后,蕴藏着什么样的历史和文化。通过学习,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历史文化都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形成了一种正确处理各种风俗习惯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应贴近农村生活实际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的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农村生活對农村儿童具有独特的价值,农村儿童只有在自己的生活中才能接受教育者的引导,形成和发展教育者所期待的德行。因此,教师要让教学内容贴近农村儿童的生活实际,真正使“德育内容生活化”。如《马路不是游戏场》一课中,教材内容是引导学生学习遵守交通规则,知道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时走斑马线,认识各种交通标志等等,这些内容对于一个农村小学学生来说,偏离了生活实际,在农村大多数没有红绿灯,没有斑马线,我们应该以教材为契机,引导学生学习一点实际的内容,比如,:教育学生上学、放学回家的路上,靠右边走;不要在池塘边玩水;不要走在庄稼地里;不要爬上顺路的拖拉机等等。这样的内容看似与教材不符,但这正是新课改理念的体现,教材是学生进行思想活动的话题、范例。学习教科书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学生学习人类文化的一根拐杖,是调动学生进行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促进学生自我建构的手段,这样的教学内容更贴近农村儿童的生活实际,不空洞,更容易被他们接受和喜欢,更具有教育意义。
  三、教学手段,应符合农村教育实情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城市学校,多媒体具有很好的辅助功能,然而许多农村小学,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学手段更应该从生活实际出发,合理选择和运用一些简单的教学工具,以提高教学效果。如《蔚蓝色的地球》一课中,由于农村小学没有互联网,没有高科技的教学仪器来演示,所以,我把许多关于地球方面的资料制作成幻灯,同时辅以文字说明,这样,随着一张张变幻的幻灯片,一段段科学准确的文字介绍,学生也能了解到我们这个美丽的地球,也能感受到人们在认识地球中所经历的漫长的探索过程。事实证明,只要选择合理、运用得当,传统手段与教育过程的优化组合,也能创造出良好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之,农村儿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教师如何定位品德与社会课程。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打造出特色农村品德与社会课程,为科学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而努力。
  姓名:张泓波
其他文献
在日常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似乎已经变成让人苦恼又无奈的活动。有的文章教学目标多,在课堂上总想面面俱到,也不枉费这经典文章的示范作用。但是我在教学中却发现,越想涉及所有的教学目标,就越感到学生学得乏力肤浅。  听完一节《孤独之旅》的公开课后,我听到授课的教师说出了自己教学后的感受“这篇课文真不好上,文章又长,教学目标又多,我感觉这课上得很不顺当”。说实在的,我和这位老师一样,我在
期刊
内容摘要:阅读能力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在阅读教学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觉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长此以往,学生阅读能力增强了,知识储存变得丰富了,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  关键词:阅读 方法 质疑 比较  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作为学生阅读的指导者,就必须对学生阅读过程的一般特点有
期刊
语文教学侧重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何恰到好处地融合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课前针对教学大纲的创新设计是关键环节,课堂上因材施教的多角度实施步骤乃重要途径,课后激发学生兴趣的创新作业设计为巩固延伸知识点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让扩散思维设计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势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扎根在一线的语文教师,我在不断循环往复的教学中寻觅着新的教学方法,让“新鲜的血液”不断输入自己的大
期刊
初三毕业班总复习学习时间紧,内容多,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同学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能切实提高数学的复习效率和质量呢?下面是我对初三数学总复习的几点建议。:  1.1、重视课本,系统复习  。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概念不清,寸步难行”。如果心中没有一棵知识树,没有扎实的根基,空谈提高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总览近几年中考数学试卷,仍然以基础题为主,有些基础
期刊
三月的乌鲁木齐,气温还在零下10度徘徊,时常还夹杂着零星小雪。对于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而言,如何应对不利天气,有效进行体育教学,成为摆在体育教师面前的客观事实。受到条件限制我们没有大的教室和室内场馆,对于气温偏低,教师可以采取素质练习、足球等受温度影响较小的体育项目来调整教学,然而对于雨、雪或雨夹雪天气来讲,室内体育课就成为了必然。  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级的学生,我们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采取不
期刊
随着课改向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方向深入,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相关训练点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怎样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落实课堂训练点,只有训练点落实了,学生才会聚沙成塔,积水成河,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才能得以逐步落实。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训练点,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一、.抓住重点词语,设计落实训练点  要迅速读懂一篇文章就要抓文章的中心句,要理解中心
期刊
听朋友讲到一则笑话:单位上有位同事,文化水平不高。有次为报材料就打电话问:“喂,是XX站长吗?我的复历表已经寄去了,你们收到了吗?”人家听不懂:“什么,什么复历表?”他急:“就是你们要我寄的那个个人复历表啊……”我们在旁边早笑歪了。“履历表”说成“复历表”……  听完之后,我并不觉得可笑,反而觉得很可悲。作为语文老师我忽然问自己:“语文老师的职责是什么?为什么如今我们的国人,我们的孩子越来越不会说
期刊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受到很大冲击,并促使教育发生了重大变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正在逐步走进学校,直进课堂,在它进入课堂的那一刻起,便受到师生的欢迎,得到大家的赞同,是因为它具有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特点,能够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展示语文课的情节、景物、背景材料,并逐步打破“一块黑
期刊
历史学科本来是有趣的,学生是喜欢的,并且也是学得懂的,他们担心的是记不住,害怕的是考试。如果有好的记忆方法,让他们学得轻松,考得愉快,相信所有的同学都会喜欢历史。下面我就介绍一下我在多年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性地体验一下。  一、趁热打铁法  指学生在学完一定教学内容后,有目的地及时复习和巩固知识的学习方法。根据遗忘曲线,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
期刊
导语:  拼音是小学语文的重要基础,也是小学教学的第一道难关,同时也是小学教学中最枯燥乏味的内容之一。再加上教学对象是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这就使不吸引的拼音教学难上加难。作为教师,我们可以把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圆满地解决好这个难题,首先就要从了解一年级新生的认知特点入手。 依据一年级新生这样的认知特点,我在拼音教学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