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说两件事。
《小画“大”说》在今年第二期《中国收藏》刊出后,陆续听到了一些朋友的看法和意见。画家傅希陶指出,我对潘天寿《双雏鸡》的识文有两处错误:一是第一句“鸡雏鸡雏小于拳”,我识为“雏鸡雏鸡小于拳”;二是最后一句“准备来时戒旦老”,我将“来时”识成“他年”。我立即找来杂志对照阅读,果然错了。这是非常明显的低级错误,怎么会出这样的错?我又找来当时参考的几本书,一边翻阅一边回忆。原因找到了,当时桌上打开有两本画冊:《春华秋实——新加坡秋斋藏中国近现代书画》卷一和《潘天寿书画集》下编(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前者第127页是潘天寿的《双雏鸡图》,后者第135页是《觅食图》,两幅画相似,画上所题也是同一首诗,同时打开在桌上,并且《潘天寿书画集》离我更近些,于是我非常自然地照着《潘天寿书画集》上的《觅食图》录写。谁知潘天寿的《鸡雏》诗有两个版本,《觅食图》上所题与《双雏鸡图》上所题看似一样,其实是另一版本,不同之处正是傅希陶先生所指出的那两处。来龙去脉清楚了,显然我错在贪图方便和想当然了,这是值得记取的。感谢傅希陶先生,让我受益。
说到这儿,顺便解释一下“戒旦”的意思,这也是读者朋友提出的问题。所谓戒旦,即鸡鸣戒旦,典出《诗经》,意思是怕失晓而耽误正事,天没亮就起身。《晋书·赵至传》有例子:“鸡鸣戒旦,则飘尔晨征。” 南朝诗人何逊《与沈助教同宿湓口夜别》诗所描述的则是与友人黎明相别情景:“我为浔阳客,戒旦乃西游。君随春水驶,鸡鸣亦动舟……”我在《小画“大”说》一文中说过,潘天寿生于农历丁酉年,属鸡,他由“雏鸡”及壮而老,一生勤奋,孜孜于艺。诗中“岂是平生为一饱,准备来时戒旦老”,既是自况,也为勉人:雏鸡觅食哪里仅仅只以果腹为目的,更是为了日后担负司晨使命!这是潘天寿画鸡雏、题《鸡雏》诗的用意所在。潘天寿为艺为人堪祢表率,其实他就是一只戒旦之鸡。
另一件事来自云南省美术研究院的朋友吕先生。他发微信给我,说“《小画‘大’说》借潘天寿一幅小画说现代美术史和画家们的交集,是鸡年好文,但为什么刚刚展开就戛然止笔了呢?不过瘾,是否有交差之嫌?”吕先生说对了,但并非为了交差。《中国收藏》“积微览萃”栏目是我写了六七年的鉴赏专栏,通常每期两页,篇幅长一点三四页。《小画“大”说》我预订的版面也是两页,落笔之初并没有拟题目,只是漫笔写来,写着写着话题打开了,还没有涉及正题已经到了篇幅,于是我向编辑部申请增加版面,改为四页,题目也是这个时候确定的。可是东拉西扯地写又超篇幅了,而此时交稿日期早过,于是硬性止笔,以一段“文人需要交集,大家尤其需要交集,交集会给后人留下遗产,让历史得以回味”结束全篇,其实文章是没有写完的。吕先生善于为文把脉,被他逮住了,那就留待以后再补吧。
现在我们说正题,潘天寿的《梅月图》。
还是在写《小画“大”说》的时候,读着潘天寿《双雏鸡图》上的《鸡雏》诗,我想到了潘天寿的另一首诗。潘天寿以画名世,是上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几位画家之一,他的诗写得也好,如其书法绘画,气格高古,有霸悍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的诗不输古人。但是他的诗远没有他的画那样广为人知,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未能如愿结集出版。他早年的诗因为日军侵华,杭州沦陷,与其留存的书画一起全部丢失。上世纪40年代初印行了他的第一本诗集《听天阁诗存》,但因为印数太少,仅在一些朋友和熟人之间流传。“六十年代潘先生第二次结集成冊,请张宗祥写了序言,准备出版,谁知一场浩劫,他所有的书画均被抄走,正在托人誊抄的诗稿也成了批判的靶子……直到1991年潘天寿纪念馆编的线装本《潘天寿诗存》才面世。”(卢忻《潘天寿诗歌概说》)张宗祥评价潘天寿的诗,古体诗以唐代韩愈、卢仝作比,近体诗则与明代倪元璐同赞,倪元璐之书、画、诗,张宗祥认为潘天寿与其极类,誉有四字:稜峭横肆。
我想到的这首诗是五言绝句,题在潘天寿最后的指墨巨幅作品上,这幅作品就是《梅月图》。
《梅月图》作于1966年,纸本设色,纵182厘米,横152厘米。底幅绘石,古松从石隙间拔根而起,铁干横亘,虬枝仰翘,数点梅花含俏枝头,倔崛而充满生命力。上角则有乌云掩映,明晃晃的月亮在云间枝头浮漾。画有二题,“雷婆头峰寿”题于左下,那首诗题于右上方,一古隶,一草书,对角呼应,为“一角半边”景式周全了构图。
与古今大家一样,潘天寿喜作梅花是崇尚梅花的清高拔俗,可与人的道德品格作比喻、象征与对应。而在绘画表现上,他的梅花往往疏枝少花,即便是以梅为主体作山水画,比如《梅月图》,也是如此。这与古往今来许多画梅名家比如王冕、金農不一样,为什么?审美使然。这从清代画梅名家李方膺的两句题梅诗中可以获得信息,潘天寿非常喜欢这两句诗:“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他强调“中国画就只画赏心的两三枝,不画其他,非常清楚而且突出。”不错,密枝繁花固然兴旺,但疏枝少花更显生命力之顽强,这如其人,不苟言笑,少言寡语,但凡出言,总能惊人益人。
众所周知,潘天寿在同辈大师中存世作品是最少的一位。“文革”时期,他遭到严重冲击,被迫止笔于1966年上半年.。至于上半年几月份,也就是哪一幅作品是他的绝笔之作,一时无从说起。《梅月图》作于1966年,66年的几月?画上题有双署:“一九六六年农历乙巳黄梅开候”。查旧历,1966年的春节是1月21日,这一年的立春是2月4日,立春之后就是农历“丙午”年了。潘天寿题识既署“乙巳”,且是“黄梅(腊梅)开候”,他已经交待得很清楚了,《梅月图》作于1966年2月4日前数日。它是不是潘天寿的绝笔之作不得而知,但它是潘天寿最后的大幅指墨作品则可以确定,因为之后再没有见到他新作的大幅指墨作品。
细心的读者在观赏潘天寿的作品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潘天寿有些作品(尤其大幅作品)上留有粉笔编号之类的痕迹,那是“文革”抄家、批判留下的印迹。《梅月图》的题材以及画上所题诗在“文革”中都是被批判的内容,但是《梅月图》没有被粉笔编号,其中旧事鲜为人知。“文革”中潘天寿家多次被抄,其时朱仁民(潘天寿外孙,著名画家、景观艺术家,浙江大学景观艺术研究院院长)跟随外祖父身边,当年他不到20岁。朱仁民从小机灵胆大,点子多,在得知造反派可能要来抄家之后,他从外公这里“偷”出一幅大画回到舟山普陀自己家里藏了起来。之后潘家一次次被抄,潘天寿的书法绘画、手稿等等都被抄走了,而被朱仁民藏起来的这幅画安然无恙,这幅画就是《梅月图》。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潘天寿纪念馆筹备完毕,他才将《梅月图》送回纪念馆。
那么我是怎么想到了《梅月图》上的题诗呢?因为我想起了2009年12日11日,在位于杭州西湖西边的九曜山莲花峰举行的“潘天寿听天阁诗亭”的落成仪式。那是一个非常庄重的落成仪式,沿着长约百米的游步道拾级而上,一路上回荡的都是童声吟颂的诗歌,童声有古音,吟颂的是潘天寿的诗。我听得分明,《梅月图》上题写的那首诗被孩子们一遍遍吟着,回环往复:气结殷周雪,天成铁石身。万花皆寂寞,独俏一枝春。听着听着,已经到了听天阁诗亭前,一种庄严袭满胸怀……今年是潘天寿诞辰120周年,想起来了,便是心意。
《小画“大”说》在今年第二期《中国收藏》刊出后,陆续听到了一些朋友的看法和意见。画家傅希陶指出,我对潘天寿《双雏鸡》的识文有两处错误:一是第一句“鸡雏鸡雏小于拳”,我识为“雏鸡雏鸡小于拳”;二是最后一句“准备来时戒旦老”,我将“来时”识成“他年”。我立即找来杂志对照阅读,果然错了。这是非常明显的低级错误,怎么会出这样的错?我又找来当时参考的几本书,一边翻阅一边回忆。原因找到了,当时桌上打开有两本画冊:《春华秋实——新加坡秋斋藏中国近现代书画》卷一和《潘天寿书画集》下编(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前者第127页是潘天寿的《双雏鸡图》,后者第135页是《觅食图》,两幅画相似,画上所题也是同一首诗,同时打开在桌上,并且《潘天寿书画集》离我更近些,于是我非常自然地照着《潘天寿书画集》上的《觅食图》录写。谁知潘天寿的《鸡雏》诗有两个版本,《觅食图》上所题与《双雏鸡图》上所题看似一样,其实是另一版本,不同之处正是傅希陶先生所指出的那两处。来龙去脉清楚了,显然我错在贪图方便和想当然了,这是值得记取的。感谢傅希陶先生,让我受益。
说到这儿,顺便解释一下“戒旦”的意思,这也是读者朋友提出的问题。所谓戒旦,即鸡鸣戒旦,典出《诗经》,意思是怕失晓而耽误正事,天没亮就起身。《晋书·赵至传》有例子:“鸡鸣戒旦,则飘尔晨征。” 南朝诗人何逊《与沈助教同宿湓口夜别》诗所描述的则是与友人黎明相别情景:“我为浔阳客,戒旦乃西游。君随春水驶,鸡鸣亦动舟……”我在《小画“大”说》一文中说过,潘天寿生于农历丁酉年,属鸡,他由“雏鸡”及壮而老,一生勤奋,孜孜于艺。诗中“岂是平生为一饱,准备来时戒旦老”,既是自况,也为勉人:雏鸡觅食哪里仅仅只以果腹为目的,更是为了日后担负司晨使命!这是潘天寿画鸡雏、题《鸡雏》诗的用意所在。潘天寿为艺为人堪祢表率,其实他就是一只戒旦之鸡。
另一件事来自云南省美术研究院的朋友吕先生。他发微信给我,说“《小画‘大’说》借潘天寿一幅小画说现代美术史和画家们的交集,是鸡年好文,但为什么刚刚展开就戛然止笔了呢?不过瘾,是否有交差之嫌?”吕先生说对了,但并非为了交差。《中国收藏》“积微览萃”栏目是我写了六七年的鉴赏专栏,通常每期两页,篇幅长一点三四页。《小画“大”说》我预订的版面也是两页,落笔之初并没有拟题目,只是漫笔写来,写着写着话题打开了,还没有涉及正题已经到了篇幅,于是我向编辑部申请增加版面,改为四页,题目也是这个时候确定的。可是东拉西扯地写又超篇幅了,而此时交稿日期早过,于是硬性止笔,以一段“文人需要交集,大家尤其需要交集,交集会给后人留下遗产,让历史得以回味”结束全篇,其实文章是没有写完的。吕先生善于为文把脉,被他逮住了,那就留待以后再补吧。
现在我们说正题,潘天寿的《梅月图》。
还是在写《小画“大”说》的时候,读着潘天寿《双雏鸡图》上的《鸡雏》诗,我想到了潘天寿的另一首诗。潘天寿以画名世,是上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几位画家之一,他的诗写得也好,如其书法绘画,气格高古,有霸悍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的诗不输古人。但是他的诗远没有他的画那样广为人知,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未能如愿结集出版。他早年的诗因为日军侵华,杭州沦陷,与其留存的书画一起全部丢失。上世纪40年代初印行了他的第一本诗集《听天阁诗存》,但因为印数太少,仅在一些朋友和熟人之间流传。“六十年代潘先生第二次结集成冊,请张宗祥写了序言,准备出版,谁知一场浩劫,他所有的书画均被抄走,正在托人誊抄的诗稿也成了批判的靶子……直到1991年潘天寿纪念馆编的线装本《潘天寿诗存》才面世。”(卢忻《潘天寿诗歌概说》)张宗祥评价潘天寿的诗,古体诗以唐代韩愈、卢仝作比,近体诗则与明代倪元璐同赞,倪元璐之书、画、诗,张宗祥认为潘天寿与其极类,誉有四字:稜峭横肆。
我想到的这首诗是五言绝句,题在潘天寿最后的指墨巨幅作品上,这幅作品就是《梅月图》。
《梅月图》作于1966年,纸本设色,纵182厘米,横152厘米。底幅绘石,古松从石隙间拔根而起,铁干横亘,虬枝仰翘,数点梅花含俏枝头,倔崛而充满生命力。上角则有乌云掩映,明晃晃的月亮在云间枝头浮漾。画有二题,“雷婆头峰寿”题于左下,那首诗题于右上方,一古隶,一草书,对角呼应,为“一角半边”景式周全了构图。
与古今大家一样,潘天寿喜作梅花是崇尚梅花的清高拔俗,可与人的道德品格作比喻、象征与对应。而在绘画表现上,他的梅花往往疏枝少花,即便是以梅为主体作山水画,比如《梅月图》,也是如此。这与古往今来许多画梅名家比如王冕、金農不一样,为什么?审美使然。这从清代画梅名家李方膺的两句题梅诗中可以获得信息,潘天寿非常喜欢这两句诗:“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他强调“中国画就只画赏心的两三枝,不画其他,非常清楚而且突出。”不错,密枝繁花固然兴旺,但疏枝少花更显生命力之顽强,这如其人,不苟言笑,少言寡语,但凡出言,总能惊人益人。
众所周知,潘天寿在同辈大师中存世作品是最少的一位。“文革”时期,他遭到严重冲击,被迫止笔于1966年上半年.。至于上半年几月份,也就是哪一幅作品是他的绝笔之作,一时无从说起。《梅月图》作于1966年,66年的几月?画上题有双署:“一九六六年农历乙巳黄梅开候”。查旧历,1966年的春节是1月21日,这一年的立春是2月4日,立春之后就是农历“丙午”年了。潘天寿题识既署“乙巳”,且是“黄梅(腊梅)开候”,他已经交待得很清楚了,《梅月图》作于1966年2月4日前数日。它是不是潘天寿的绝笔之作不得而知,但它是潘天寿最后的大幅指墨作品则可以确定,因为之后再没有见到他新作的大幅指墨作品。
细心的读者在观赏潘天寿的作品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潘天寿有些作品(尤其大幅作品)上留有粉笔编号之类的痕迹,那是“文革”抄家、批判留下的印迹。《梅月图》的题材以及画上所题诗在“文革”中都是被批判的内容,但是《梅月图》没有被粉笔编号,其中旧事鲜为人知。“文革”中潘天寿家多次被抄,其时朱仁民(潘天寿外孙,著名画家、景观艺术家,浙江大学景观艺术研究院院长)跟随外祖父身边,当年他不到20岁。朱仁民从小机灵胆大,点子多,在得知造反派可能要来抄家之后,他从外公这里“偷”出一幅大画回到舟山普陀自己家里藏了起来。之后潘家一次次被抄,潘天寿的书法绘画、手稿等等都被抄走了,而被朱仁民藏起来的这幅画安然无恙,这幅画就是《梅月图》。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潘天寿纪念馆筹备完毕,他才将《梅月图》送回纪念馆。
那么我是怎么想到了《梅月图》上的题诗呢?因为我想起了2009年12日11日,在位于杭州西湖西边的九曜山莲花峰举行的“潘天寿听天阁诗亭”的落成仪式。那是一个非常庄重的落成仪式,沿着长约百米的游步道拾级而上,一路上回荡的都是童声吟颂的诗歌,童声有古音,吟颂的是潘天寿的诗。我听得分明,《梅月图》上题写的那首诗被孩子们一遍遍吟着,回环往复:气结殷周雪,天成铁石身。万花皆寂寞,独俏一枝春。听着听着,已经到了听天阁诗亭前,一种庄严袭满胸怀……今年是潘天寿诞辰120周年,想起来了,便是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