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画“小”说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te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说两件事。
  《小画“大”说》在今年第二期《中国收藏》刊出后,陆续听到了一些朋友的看法和意见。画家傅希陶指出,我对潘天寿《双雏鸡》的识文有两处错误:一是第一句“鸡雏鸡雏小于拳”,我识为“雏鸡雏鸡小于拳”;二是最后一句“准备来时戒旦老”,我将“来时”识成“他年”。我立即找来杂志对照阅读,果然错了。这是非常明显的低级错误,怎么会出这样的错?我又找来当时参考的几本书,一边翻阅一边回忆。原因找到了,当时桌上打开有两本画冊:《春华秋实——新加坡秋斋藏中国近现代书画》卷一和《潘天寿书画集》下编(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前者第127页是潘天寿的《双雏鸡图》,后者第135页是《觅食图》,两幅画相似,画上所题也是同一首诗,同时打开在桌上,并且《潘天寿书画集》离我更近些,于是我非常自然地照着《潘天寿书画集》上的《觅食图》录写。谁知潘天寿的《鸡雏》诗有两个版本,《觅食图》上所题与《双雏鸡图》上所题看似一样,其实是另一版本,不同之处正是傅希陶先生所指出的那两处。来龙去脉清楚了,显然我错在贪图方便和想当然了,这是值得记取的。感谢傅希陶先生,让我受益。
  说到这儿,顺便解释一下“戒旦”的意思,这也是读者朋友提出的问题。所谓戒旦,即鸡鸣戒旦,典出《诗经》,意思是怕失晓而耽误正事,天没亮就起身。《晋书·赵至传》有例子:“鸡鸣戒旦,则飘尔晨征。” 南朝诗人何逊《与沈助教同宿湓口夜别》诗所描述的则是与友人黎明相别情景:“我为浔阳客,戒旦乃西游。君随春水驶,鸡鸣亦动舟……”我在《小画“大”说》一文中说过,潘天寿生于农历丁酉年,属鸡,他由“雏鸡”及壮而老,一生勤奋,孜孜于艺。诗中“岂是平生为一饱,准备来时戒旦老”,既是自况,也为勉人:雏鸡觅食哪里仅仅只以果腹为目的,更是为了日后担负司晨使命!这是潘天寿画鸡雏、题《鸡雏》诗的用意所在。潘天寿为艺为人堪祢表率,其实他就是一只戒旦之鸡。
  另一件事来自云南省美术研究院的朋友吕先生。他发微信给我,说“《小画‘大’说》借潘天寿一幅小画说现代美术史和画家们的交集,是鸡年好文,但为什么刚刚展开就戛然止笔了呢?不过瘾,是否有交差之嫌?”吕先生说对了,但并非为了交差。《中国收藏》“积微览萃”栏目是我写了六七年的鉴赏专栏,通常每期两页,篇幅长一点三四页。《小画“大”说》我预订的版面也是两页,落笔之初并没有拟题目,只是漫笔写来,写着写着话题打开了,还没有涉及正题已经到了篇幅,于是我向编辑部申请增加版面,改为四页,题目也是这个时候确定的。可是东拉西扯地写又超篇幅了,而此时交稿日期早过,于是硬性止笔,以一段“文人需要交集,大家尤其需要交集,交集会给后人留下遗产,让历史得以回味”结束全篇,其实文章是没有写完的。吕先生善于为文把脉,被他逮住了,那就留待以后再补吧。
  现在我们说正题,潘天寿的《梅月图》。
  还是在写《小画“大”说》的时候,读着潘天寿《双雏鸡图》上的《鸡雏》诗,我想到了潘天寿的另一首诗。潘天寿以画名世,是上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几位画家之一,他的诗写得也好,如其书法绘画,气格高古,有霸悍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的诗不输古人。但是他的诗远没有他的画那样广为人知,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未能如愿结集出版。他早年的诗因为日军侵华,杭州沦陷,与其留存的书画一起全部丢失。上世纪40年代初印行了他的第一本诗集《听天阁诗存》,但因为印数太少,仅在一些朋友和熟人之间流传。“六十年代潘先生第二次结集成冊,请张宗祥写了序言,准备出版,谁知一场浩劫,他所有的书画均被抄走,正在托人誊抄的诗稿也成了批判的靶子……直到1991年潘天寿纪念馆编的线装本《潘天寿诗存》才面世。”(卢忻《潘天寿诗歌概说》)张宗祥评价潘天寿的诗,古体诗以唐代韩愈、卢仝作比,近体诗则与明代倪元璐同赞,倪元璐之书、画、诗,张宗祥认为潘天寿与其极类,誉有四字:稜峭横肆。
  我想到的这首诗是五言绝句,题在潘天寿最后的指墨巨幅作品上,这幅作品就是《梅月图》。
  《梅月图》作于1966年,纸本设色,纵182厘米,横152厘米。底幅绘石,古松从石隙间拔根而起,铁干横亘,虬枝仰翘,数点梅花含俏枝头,倔崛而充满生命力。上角则有乌云掩映,明晃晃的月亮在云间枝头浮漾。画有二题,“雷婆头峰寿”题于左下,那首诗题于右上方,一古隶,一草书,对角呼应,为“一角半边”景式周全了构图。
  与古今大家一样,潘天寿喜作梅花是崇尚梅花的清高拔俗,可与人的道德品格作比喻、象征与对应。而在绘画表现上,他的梅花往往疏枝少花,即便是以梅为主体作山水画,比如《梅月图》,也是如此。这与古往今来许多画梅名家比如王冕、金農不一样,为什么?审美使然。这从清代画梅名家李方膺的两句题梅诗中可以获得信息,潘天寿非常喜欢这两句诗:“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他强调“中国画就只画赏心的两三枝,不画其他,非常清楚而且突出。”不错,密枝繁花固然兴旺,但疏枝少花更显生命力之顽强,这如其人,不苟言笑,少言寡语,但凡出言,总能惊人益人。
  众所周知,潘天寿在同辈大师中存世作品是最少的一位。“文革”时期,他遭到严重冲击,被迫止笔于1966年上半年.。至于上半年几月份,也就是哪一幅作品是他的绝笔之作,一时无从说起。《梅月图》作于1966年,66年的几月?画上题有双署:“一九六六年农历乙巳黄梅开候”。查旧历,1966年的春节是1月21日,这一年的立春是2月4日,立春之后就是农历“丙午”年了。潘天寿题识既署“乙巳”,且是“黄梅(腊梅)开候”,他已经交待得很清楚了,《梅月图》作于1966年2月4日前数日。它是不是潘天寿的绝笔之作不得而知,但它是潘天寿最后的大幅指墨作品则可以确定,因为之后再没有见到他新作的大幅指墨作品。
  细心的读者在观赏潘天寿的作品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潘天寿有些作品(尤其大幅作品)上留有粉笔编号之类的痕迹,那是“文革”抄家、批判留下的印迹。《梅月图》的题材以及画上所题诗在“文革”中都是被批判的内容,但是《梅月图》没有被粉笔编号,其中旧事鲜为人知。“文革”中潘天寿家多次被抄,其时朱仁民(潘天寿外孙,著名画家、景观艺术家,浙江大学景观艺术研究院院长)跟随外祖父身边,当年他不到20岁。朱仁民从小机灵胆大,点子多,在得知造反派可能要来抄家之后,他从外公这里“偷”出一幅大画回到舟山普陀自己家里藏了起来。之后潘家一次次被抄,潘天寿的书法绘画、手稿等等都被抄走了,而被朱仁民藏起来的这幅画安然无恙,这幅画就是《梅月图》。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潘天寿纪念馆筹备完毕,他才将《梅月图》送回纪念馆。
  那么我是怎么想到了《梅月图》上的题诗呢?因为我想起了2009年12日11日,在位于杭州西湖西边的九曜山莲花峰举行的“潘天寿听天阁诗亭”的落成仪式。那是一个非常庄重的落成仪式,沿着长约百米的游步道拾级而上,一路上回荡的都是童声吟颂的诗歌,童声有古音,吟颂的是潘天寿的诗。我听得分明,《梅月图》上题写的那首诗被孩子们一遍遍吟着,回环往复:气结殷周雪,天成铁石身。万花皆寂寞,独俏一枝春。听着听着,已经到了听天阁诗亭前,一种庄严袭满胸怀……今年是潘天寿诞辰120周年,想起来了,便是心意。
其他文献
画外音:  相较于离别的云淡风轻,我们思念的淡薄更令人忧心。可以确认,我们已经离不开科技,就如我在写这段文字时,同样得面对屏幕。  屏幕让思念荡然无存,你面对屏幕中的另一个人,看似触手可及,实则已将感情变成了一组代码和程序。一代代人对高科技的依赖使得生而具备的感情培养皿里思念的养分越来越少,感情树干中思念的一部分已然枯萎。  没有什么可以替代思念,它的淡化引来的可能是人性的悄然改变——友情不再那么
期刊
望江楼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市区东南锦江岸边,唐代女诗人薛涛曾在此汲取井水,手制诗笺,并在此留下了许多诗句。  元和四年(809年)三月,久闻薛涛之名的元稹来到蜀地后与薛涛相约见面,二人的爱情之火由此燃起。迟来的爱情让薛涛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然而很快元稹调离川地,任职洛阳,细算起来他们在一起的日子不过3个月而已。  劳燕分飞,两情远隔,此时能够寄托相思之情的唯有诗歌了。薛涛迷上了写诗的信笺。她对
期刊
提及与离别相关的酒与歌,人们必会想到唐代诗人王维,想到他那首千古绝唱《送元二使安西》。  唐开元年间的某年春季,在渭城(今陕西咸阳)的一家客店内,王维正为一位姓元、弟兄排行在二的朋友饯行。这位元二先生是奉了朝廷之命前往安西(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在今吐鲁番一带设置了安西都护府)的。新柳萌芽,一片青绿,小雨浥尘,空气清新,多么适心惬意的环境呀!但屋内的王维与元二却在高谈低诉中充荡着绵绵的离别伤情
期刊
一个多月前,一件五彩鱼藻纹罐成了“网红”。  这件来自中国的瓷器在英国一家拍卖行拍出了81万英镑的高价,约合人民币691万元。它不但打破了该拍卖行的拍卖成交纪录,还引起了行家里手的广泛关注。瓷器拍高价屡见不鲜,这件为啥惹眼?原来其最初被作为赝品来上拍,估价1800英镑。不过,在不少人看来,它却不是赝品,而是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明代嘉靖时期的器物,在各方争夺下这件估价仅为1万多元人民币的小玩意竟然拍
期刊
秘色瓷的文献记载  晚唐诗人陆龟蒙(?~公元881年)的《秘色越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约略晚的徐夤有《贡余秘色茶盏》“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到了有宋一代,几乎众口一词地认为秘色瓷是钱氏立国以后在越州烧造、用以进献给宫廷使用的瓷器。赵令畴(1051年至1134年)《侯鲭录》中记载“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之,故云秘色”,钱氏即指五代时
期刊
5月14日,日内瓦苏富比举行的“珍贵名表”拍卖将呈献传奇表款——百达翡丽Calibre 89黄金怀表。据了解,这一表款于1989年面世,为了庆祝品牌成立150周年,百达翡丽自1980年起便开始研发,历时近十载才缔造出拥有史上最复杂功能的Calibre 89。此枚怀表估价达650万至1000万瑞士法郎(640万至990万美元),是拍卖史上最重要的名表之一,迄今仍是百达翡丽考究工艺的象征。  Cali
期刊
在中国陶瓷考古界,有一个流传了千年的谜团,那就是关于秘色瓷的产地。秘色瓷,中国瓷器家族中最为神秘的一位成员,古人用“姿如圭璧,色如烟岚”来形容它的釉色和器质之美。之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普遍认为,“秘色瓷”与越窑关系密切,然而,因为缺乏窑址证据,让这种猜测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  终于,当时针指向2015年10月,浙江慈溪桥头镇上林湖后司岙窑址的考古发掘启动,带来了一个重大的好消息——这一悬而未决的
期刊
古镇南浔向来就是收藏家的福地,尤其是近代以来,不仅孕育了庞莱臣、张葱玉这样的书画收藏巨擘,也诞生了刘承干、张石铭等藏书大家。其中南浔的首富刘家,不仅以刘承干的嘉业堂藏书闻名四海,其三叔刘梯青(图1,1876年至1950年,字安泩,号梯青)的玉器收藏亦有相当规模。近期,拍卖市场上出现了一本名叫《中国古代玉器》的书,揭开了其作为中国一流收藏家的神秘面纱。  《中国古代玉器》(图2)尺寸约为27厘米×3
期刊
于3月底亮相的北京匡时2017迎春拍卖会,由张善孖、刘继卣、俞致贞、贺天健、黄秋园、赵叔孺等民国书画家组成的“小名家”专场引起了人们的特別关注。张善孖的《风林虎啸》、刘继卣的《十全图》、俞致贞的《繁花锦鸡》、贺天健的《松山观瀑》等书画精品让各路藏家频频称道。尽管不少买家总是把大名头艺术家的作品作为自己的收藏重点,但这些艺术造诣深厚、具有独树一帜艺术风貌的民国“小名家”们的精品,也同样值得典藏与玩味
期刊
本刊2017年第1期刊载《赵孟书法三作考辨之一——〈小楷书道德经卷〉辨伪》一文,内中涉及到张大千旧藏赵孟《九歌书画册》。徐邦达先生鉴此册的绘画为元末张渥画,对开书“九歌”等文辞为伪赵孟书,其书款及所钤“赵子昂氏”一印,与伪赵孟《六体千字文》的款书、钤印“十分相像”,“为一人伪作”。由此引起本人的再研究。张渥诸本《九歌图》果真为真迹吗?  张渥(生卒年不详),字叔厚,淮南人,博学明经,累举不得志于有
期刊